佛教:學佛,要做好這四個字,否則福報會消失殆盡!
「尊師重道」
俗話說:「離師無法,離法無成。」選擇師父或導師的標準,並非看其有多大名氣,多大年齡或多老的資格。主要應選擇「明師」,所謂明師,就是明白大道之理及宇宙真相的師父。至於名氣、年齡、資格等都無需計較,對於長相和身份更不可以貌取人,俗話說:「真人不露相」。一般人都認為世界冠軍水平高,站在人前顯赫出名、立功受獎的都是世界冠軍,實際上是其教練的水平高。
如果沒有通達原理,指導得當的教練,就不可能培養出世界冠軍,世界冠軍固然水平高,但仍然是教練手下的產物。因此,要選擇參透原理,品德高尚並深明大道之理的明師。如果選擇了連他自己都不明道理或分別心較大的師父,怎能指導他人修佛證道。求拜明師,是幫你破迷開悟。當你不知道路時,要給你引路,把你帶領到認識路之後,你能進入了正常的修行狀態,則是開悟,古時稱「出師」。開悟之後,才可以自己把握修行方法,才算進入正式修行階段。
師的第一層涵義是:要想求道、學道必須恭敬師父。古人最講究「尊師重道」。古時,學生成年之後,除了名字以外,還要起「字」和「號」。為了尊重,同學和旁人不能直呼其名,只能稱「字、號」,唯有自己的父母和老師可以直呼其名。對師如同其父,故名「師父」,可見古人對老師的尊重非同一般。因此古人常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一日之師,終生不忘」,「受人點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父母雖對自己恩重如山,但只給了你一生的生命,但師父給你的卻是慧命,慧命卻是多生多劫所難以得到的。
尤其是在修道過程中對師父尊敬與否,首先是一個道德品質問題。如果一個徒弟連自己的師父都不禮不敬,更不會慈愛眾生,這樣的人學道何用?因此,師父是不會把真技絕學傳授於他的。試想,一個沒有慈愛之心的人,學了高功夫只能禍害眾生,師父如果把高功夫傳授給他,等於師父也跟著造孽。因此,古代一些明師高人為了避免後患,許多高功夫「寧可失傳,也不誤傳」。
尊敬師父,還要經得起師父的考驗和長期磨性,古時有「徒弟、徒弟、三年奴隸」之說。古人學手藝,學功夫,要給師父幹各種雜活,以作對師父的供養,有時還要忍受師父的打罵。有些人不能忍受而離師回家,結果是一無所獲,半途而廢。其實,師父並非有意折磨徒弟,是在幫徒弟磨性,讓你明白功夫得來不易,才知珍惜。使其降低心位,空掉自我的一切,你才能很快接受師父傳授的東西。
古時傳授功夫一般是言傳身教,為防失密,非常高級的功夫則以心傳,只有心位調整到極低的徒弟,甚至師父給一個「眼神兒」即能深解其意,方可心傳。古成語中「心領神會」正是如此境界。
尊師重道、持之以恆還體現在,當師父處於低谷、有病或遇師難、法難之時,能否與師同舟共濟,心不退轉,並經受長期的磨練和考驗,才能跟定明師,隨師成就。
師的第二層涵義是:在學功求道中,到了高級層次,不是誰都可以學,也不是徒弟找師父,而是師父找徒弟。要想學高功夫,首先須具備「德、悟、慧、緣」四個條件。德是指道德品質要求極高,因為「德高才能功高」。二是要有極高的悟性,才能達到心領神會,領悟精髓。三是要有很好的慧根,否則教也難會。
四是要與本師有緣,如無緣分,雖相遇而不識。如無緣則「踏破鐵鞋無覓處」,如有緣「得來全不費功夫」。一般來說,與本師前世就有師徒之緣,今生上師可憑前世打入徒弟靈體的法印尋找本門之徒。因此,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師的第三層涵義是,同修同道之間要虛心謙恭,相互學習。「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修行人應當明白,修行是在修正自己的不良習氣,而不是在修正別人。而許多修行人都有專挑別人毛病的習氣,這就顛倒了修行秩序,是專門在修別人,而不是在修正自己,這仍屬於偏見和習氣。
因此,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要專挑毛病,反而自滿,失去取長補短之機。即使是自己百分之九十九都強於別人,別人有百分之一優於你,也要虛心地向人學,學到這百分之一,自己才能達到圓滿。如果只看到別人那百分之九十九的缺點,則失去了那百分之一的所獲。挑人之短於人於己都無利。學人之長,不僅利己,也可勉勵他人揚長避短,提醒求學改過之心。此乃功德。因此,有智慧者不僅可以人為師,還能以萬物為師,因為「道在萬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