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學佛,要做好這四個字,否則福報會消失殆盡!

2020-12-22 青衫菩提

佛教:學佛,要做好這四個字,否則福報會消失殆盡!

「尊師重道」

俗話說:「離師無法,離法無成。」選擇師父或導師的標準,並非看其有多大名氣,多大年齡或多老的資格。主要應選擇「明師」,所謂明師,就是明白大道之理及宇宙真相的師父。至於名氣、年齡、資格等都無需計較,對於長相和身份更不可以貌取人,俗話說:「真人不露相」。一般人都認為世界冠軍水平高,站在人前顯赫出名、立功受獎的都是世界冠軍,實際上是其教練的水平高。

如果沒有通達原理,指導得當的教練,就不可能培養出世界冠軍,世界冠軍固然水平高,但仍然是教練手下的產物。因此,要選擇參透原理,品德高尚並深明大道之理的明師。如果選擇了連他自己都不明道理或分別心較大的師父,怎能指導他人修佛證道。求拜明師,是幫你破迷開悟。當你不知道路時,要給你引路,把你帶領到認識路之後,你能進入了正常的修行狀態,則是開悟,古時稱「出師」。開悟之後,才可以自己把握修行方法,才算進入正式修行階段。

師的第一層涵義是:要想求道、學道必須恭敬師父。古人最講究「尊師重道」。古時,學生成年之後,除了名字以外,還要起「字」和「號」。為了尊重,同學和旁人不能直呼其名,只能稱「字、號」,唯有自己的父母和老師可以直呼其名。對師如同其父,故名「師父」,可見古人對老師的尊重非同一般。因此古人常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一日之師,終生不忘」,「受人點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父母雖對自己恩重如山,但只給了你一生的生命,但師父給你的卻是慧命,慧命卻是多生多劫所難以得到的。

尤其是在修道過程中對師父尊敬與否,首先是一個道德品質問題。如果一個徒弟連自己的師父都不禮不敬,更不會慈愛眾生,這樣的人學道何用?因此,師父是不會把真技絕學傳授於他的。試想,一個沒有慈愛之心的人,學了高功夫只能禍害眾生,師父如果把高功夫傳授給他,等於師父也跟著造孽。因此,古代一些明師高人為了避免後患,許多高功夫「寧可失傳,也不誤傳」。

尊敬師父,還要經得起師父的考驗和長期磨性,古時有「徒弟、徒弟、三年奴隸」之說。古人學手藝,學功夫,要給師父幹各種雜活,以作對師父的供養,有時還要忍受師父的打罵。有些人不能忍受而離師回家,結果是一無所獲,半途而廢。其實,師父並非有意折磨徒弟,是在幫徒弟磨性,讓你明白功夫得來不易,才知珍惜。使其降低心位,空掉自我的一切,你才能很快接受師父傳授的東西。

古時傳授功夫一般是言傳身教,為防失密,非常高級的功夫則以心傳,只有心位調整到極低的徒弟,甚至師父給一個「眼神兒」即能深解其意,方可心傳。古成語中「心領神會」正是如此境界。

尊師重道、持之以恆還體現在,當師父處於低谷、有病或遇師難、法難之時,能否與師同舟共濟,心不退轉,並經受長期的磨練和考驗,才能跟定明師,隨師成就。

師的第二層涵義是:在學功求道中,到了高級層次,不是誰都可以學,也不是徒弟找師父,而是師父找徒弟。要想學高功夫,首先須具備「德、悟、慧、緣」四個條件。德是指道德品質要求極高,因為「德高才能功高」。二是要有極高的悟性,才能達到心領神會,領悟精髓。三是要有很好的慧根,否則教也難會。

四是要與本師有緣,如無緣分,雖相遇而不識。如無緣則「踏破鐵鞋無覓處」,如有緣「得來全不費功夫」。一般來說,與本師前世就有師徒之緣,今生上師可憑前世打入徒弟靈體的法印尋找本門之徒。因此,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師的第三層涵義是,同修同道之間要虛心謙恭,相互學習。「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修行人應當明白,修行是在修正自己的不良習氣,而不是在修正別人。而許多修行人都有專挑別人毛病的習氣,這就顛倒了修行秩序,是專門在修別人,而不是在修正自己,這仍屬於偏見和習氣。

因此,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要專挑毛病,反而自滿,失去取長補短之機。即使是自己百分之九十九都強於別人,別人有百分之一優於你,也要虛心地向人學,學到這百分之一,自己才能達到圓滿。如果只看到別人那百分之九十九的缺點,則失去了那百分之一的所獲。挑人之短於人於己都無利。學人之長,不僅利己,也可勉勵他人揚長避短,提醒求學改過之心。此乃功德。因此,有智慧者不僅可以人為師,還能以萬物為師,因為「道在萬物中」。

相關焦點

  • 「天狂有雨,人狂有禍」:過於狂妄的人,福報會慢慢消失,要改正
    」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在我們身邊,我們常常看到一些看似很有本事的人,就因為做人過於狂妄,結果落個悲涼的下場。究其原因,就是過於狂妄的人,做人做事,得不到人心,而且常常觸犯了他人的利益,甚至是做人的底線,最後被嫌棄、反制,甚至是被一擊致命,最後,他們的福報也就慢慢地消失殆盡了。所以,「天狂有雨,人狂有禍」,過於狂妄的人,福報會慢慢消失,我們一定要懂得改正啊。
  • 佛教:學佛路上的四條岔路,越走造業恐怕越深,一定要儘早回頭
    而佛教本該是「佛陀的教育」的簡稱,比如我的大部分文章都以「佛教」二字開頭就是這個意思,而非那個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這一點各位師兄一定要明白。這些佛經都非常殊勝,隨便哪一部真的讀進去了都不想再讀世間的「糟粕書」,所以很多師兄就生了「貪法之心」出來,哪一門都想學,哪一部都不捨得放,但這要想全部融會貫通實在太難了,所以導致學的雜而不精。
  • 越有本事,越不要碰人生「三大忌」,不然,福報會消耗殆盡
    越有本事,越不要碰人生「三大忌」,不然,福報會消耗殆盡。佛教常言道:「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一個人若是經常行善助人,那麼即使他的福報還沒來,但是禍事已經遠離他了,因為那些受到他幫助而心懷感激的人會伸出援手為他排憂解難。而作惡欺辱他人的人,即使禍事還沒來,但是他已經遭到了別人的記恨和排斥,不好的名聲也已經傳開。
  • 佛教:持咒為什麼是殊勝的法門?其實有四個原因
    學佛的人都知道,持咒在大乘佛教當中非常普遍,或許正因為如此,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和《心經》中的「無上咒」才廣為流傳。那麼,在大乘法的修行中,為什麼有如此多的人持咒呢?佛像其實持咒對於學佛的人來說,不過是一種修行的法門,而修行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覺悟,繼而解脫生死苦海的束縛。
  • 佛教:佛弟子在家誦經時,你需要注意這10個問題!
    佛教:佛弟子在家誦經時,你需要注意這10個問題!對於佛門弟子而言,每天念經、誦經、學佛、念佛這是必修的功課,也是最基本的功課。既然誦經有著這麼重要的意義,那麼,佛弟子在家誦經時,有沒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 佛教:學佛後,有這四種改變的人,才會變得有福氣
    學佛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生起正信,通過「聞思修」,達到「信願行」,學佛是一個不斷改變自己,修正自己的過程,修行,修的是自己的行為,所以學佛的人最後只有一條路子可走,那就是「行願」,犧牲自己,利益天下眾生,擔起天下眾生的苦難。
  • 學佛的人要知道,釋迦牟尼佛講法49年,核心只有這一個字!
    許多人通過學佛,讓自己懂得了人生的真諦。同時,也明白了人生苦的來源,以及如何讓自己脫離各種苦。雖然也有很多東西做不到,但是他也在不斷地學,不斷地修行。在許多學佛人的心中,不斷地詢問自己,釋迦牟尼佛講了49年的佛法,到底這個佛法,有沒有一個核心?如果沒有,那麼修行的人以什麼為標準?如果有,那麼這個核心,到底是什麼?釋迦牟尼佛31歲成道,成道後一直做著普度眾生的事情。他在世時,講法49年,都是圍繞如何去掉人的「妄想執著」,來教給人們,如何去修行,如何去覺悟。
  • 佛教:一個學佛人,能看懂這個字,好運不請自來!
    宗教中則又是枝蔓繁多,僅一個基督教就下分兩千多枝,佛教又分密宗、淨宗、禪宗、天台宗等,其各種經典又號稱八萬四千法門,面對如此之多的法門,的確難以選擇。要想在諸多法門中選擇出一種適合自己修煉的方法,首先要打破自己所在國家、民族的思想界線,在選修法門時不要受本國家、本民族的局限,只要符合標準即可選修。
  • 佛教:學佛之人,身上出現這三大徵兆,說明走對了路!
    假如你學佛之後,身上出現這三個徵兆,那麼隨喜讚嘆,你走對了路!其一,不生貪著心,追求覺悟。佛法不是魔法,能讓人「變出」自己想要的東西,學佛也不是求神通,讓你在不如意時心想事成。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弘法四十九年,他的一切言傳身教,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 學佛的終極目標和方法,都要靠這兩個字,少有人真正懂
    不管你說你修了十年二十年,但是張口閉口都不是學佛的人說的話,要麼就是根本沒有學佛,要麼就是學佛的方式方法出了差錯。一個真正領略了佛法的佛門弟子是非常低調和有內涵的,他們為人處事的方法會讓人稱奇,因為他們開悟了。簡單地講,就是他們徹底弄懂了學佛的目標是什麼,到底該如何去學習佛法。
  • 多少人嘴上學佛,心裡學魔!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來學佛,我問他你的父母怎麼樣了?他說這不要管了。父母都不要管了,還跑來學佛?孝順都沒有做到,人道都沒有做好,還想成佛呀?自己的親人父母都沒有盡到孝心、愛心。
  • 佛教:為什麼自己念佛誦經的功德很小?學佛人一定要知道!
    今天有個同修給我發了一篇「佛教文章」,我看了一下,其實就是一篇所謂的「佛教雞湯」,讀起來很無聊,這篇文章是關於如何學習佛陀的寬宏大量,如果你生氣了,是你自己的原因:是你不夠慷慨,如果你因此變得沮喪,就是你不夠大度,你悲傷,就是你不夠堅強等等。
  • 佛教:「四大皆空」究竟指的是什麼?
    佛教中經常提到四大皆空,不管我是不是學佛人,也許都聽過四大皆空這四個字。那到底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呢?四大到底是什麼?我們先來看一看這裡的空是什麼意思?其實很多人都誤解了空的意思,空在佛教中是指一切變化不實的事物都是無自性的,都是會經歷成住壞空四個階段的,對於那些虛妄不實會生會滅的事物,我們就可以說是空的。但空並不等於沒有,如果空是沒有的,那連因果、善惡豈不都是沒有的了?顯然不能這樣去理解。很多人因為誤解了空的意思,甚至會走在歪了,如果把一切都想像成是沒有的,誰還去行善積德呢?所以對空這個字,我們一定要先去了解了才行。
  • 佛教:學佛要學會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初學佛的師兄都應該看一看
    大家看看,信是什麼,人言,中國人造字多有智慧。就比如我們走入一個電視劇,編個情節。突然間,走哪我都打這個比喻,我覺得能說明問題,突然間某一天兒子出了車禍,或者做一個小問題小手術要輸血了,父親說:我是他爸爸我來給他輸點血吧,結果醫生說不對你們血型不對,你是他的親生父親嗎?怎麼你們血型不能給血?結果就在旁邊,醫生的話被你聽見了。
  • 佛教:家裡設佛堂,這幾點常識,千萬要注意!
    此文「一千四百餘字」閱讀預計需要5分鐘!佛堂是佛門術語,字面含義為供奉佛像的殿堂、屋舍,引申為佛的法身所在。譬如,古德云:「西方名佛所住堂為健陀俱知。」健陀俱知,為梵文音譯,意譯為香室、香堂。這種稱謂方式,與傳統文化中以「閣下」、「殿下」作為代稱相似,都是出於對他人的恭敬。
  • 佛教:處處行善時時積德,發菩提心修一世善緣,這便是學佛的意義
    正所謂「善惡是法,法非善惡」,這句話就是告訴世人,人之本心皆為善,無人不可度:一位小沙彌曾向無名禪師問道求法:「您告訴我們學佛就是要普度眾生,那麼如果是壞人該怎麼辦呢?壞人已經犯下了惡孽,已經失去做人的資格,還要度他們嗎?」
  • 學佛修行要做到五點:以解脫痛苦煩惱,達到一個清靜心態的境界
    因為佛提倡的是人人平等,為此你學佛的門檻並不是很高。一、學佛目的和佛教的核心思想學佛目的是:研究宇宙的真相。佛教的主要核心思想是:佛教三寶、四大皆空、因果報因、四聖諦,選擇中道和學佛修行。因是造作產生一定後果的原因,果是由一定原因產生的結果,這是佛教的緣起論產生的因果關係理論。你種的是毒苗,結的必是毒苗。這就是眾生起惑、造業、受報。「四聖諦」是佛陀體悟的「苦、集、滅、道四條人生真理,他告訴人們人生的本質是苦,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達到涅槃的最終目的。
  • 佛教:有這三大特徵,隨喜讚嘆,你學佛走對了路!
    如今,對佛法心生歡喜,有意親近的人越來越多,這是智慧開啟的表現,值得讚嘆。不過初學佛時,如果正見不具足,甚至以「迷信」的方式學佛,非但難以得到佛法利益,反而易斷掉自己的法身慧命。譬如有人覺得,出家僧眾食素是虛偽,牛羊天天吃草,為何沒有成佛?
  • 佛教:彌勒佛的七字密咒——你笑起來真好看
    而這也就是我們的這位未來的教主提前給我們的開示,我總結為七字密咒——你笑起來真好看。各位師兄不要覺得好笑,以為我是在開玩笑,並非如此,道家對此也有類似的一句話——欲做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憂。所以無論學佛學道,第一步就是要生歡喜心出來,總是愁眉苦臉甚至一副討債相,又有誰看到會高興呢?這不僅自己不舒服,還影響了周圍人的心情,絕非學佛人該有的態度,而這樣的人多了,也會影響整個佛教在眾生心目中的形象。
  • 佛教:業障深重的人,身上會有這四個特徵,你有嗎?
    其實業障一詞出自佛教,一般所指妨礙修行正果的罪業,比喻人的罪孽。在小說《西遊記》中有這樣一段話:你須用心了還業障,功成後超越凡龍,還你個金身正果。一個人如果能消除自己身上的業障,就可以修成正果,說得俗一點只要消除業障,就可以遠離災禍,獲得更多的福報和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