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飛的鳥始終是鳥類中的「奇芭異類」它們在世界各地都有存在

2021-01-09 宇宙的狂想曲

提到鳥類,人們立即想到的就是那些在天空中飛翔的美麗精靈。的確,在生物進化的歷史上,鳥類的演化趨勢就是身體逐漸變得小巧,行動更加靈活,越來越適於在空中迅速飛翔,從而能借主動遷徙來適應多變的環境條件。不過,也有一些鳥類,卻向著相反的方向演化。它們的身體顯著增大,翅膀退化變得很小,雙腳則變得大而有力,只會走不會飛,特別適應在地面上生活,因此被稱為走禽。這些鳥類種類不多,數量也不大,不是鳥類演化的主流,但它們的生活卻與眾不同,別具一格,引人入勝。

大多數走禽的身體都比較高大,但卻是進化上較為低等的鳥類,在身體構造上具有一系列原始的特徵。它們的翅膀已經退化,胸骨不具龍骨突起,不具尾綜骨及尾脂腺,羽毛均勻分布而沒有羽區和裸區之分,羽枝上不具羽小鉤,因而不能形成羽片,比較柔軟而蓬鬆。後腳粗大,部分裸露,足趾適應奔走生活而趨於減少,一般為2~3趾。雄鳥具發達的交配器官。

現生的走禽的分布局限於南半球的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主要種類有非洲鴕鳥、美洲鴕鳥、鶴鴕、鴯鶓、幾維等。

非洲鴕鳥:體形最大的現生鳥類

非洲僅分布一種走禽,即非洲鴕鳥。非洲鴕鳥堪稱走禽中的代表種類,它是世界上現生鳥類中體形最大的,體長約為183~300釐米,身高240~280釐米,體重130~150千克,雌鳥稍小。它的長相很奇特,像蛇一樣細長的脖頸上支撐著一個很小的頭部。軀幹上面生有一對顯得與身體很不相稱的短翅膀,已經退化,沒有飛羽,不能飛翔,但也並非完全無用。在繁殖期雄鳥向雌鳥求愛時就必須炫耀雙翅的羽毛,在孵化期和育雛期成鳥要展開雙翅使卵或雛鳥不致於受到熾熱的陽光的曝曬,還能張開來壯大自己的聲勢,嚇唬敢於進犯之敵,此外在迅速奔跑時也要展開雙翅,以維持身體的平衡,若是順風還能起到船帆的作用。

非洲鴕鳥棲息於荒漠、草原和灌叢等地帶,因為有發達的氣囊和良好的循環系統來調節體溫,所以能夠適應乾旱的氣候,具有異常的耐熱性,即使氣溫高達56℃也不介意,仍然能在酷暑的日光下尋覓食物,也可以幾個月不飲水。傳說它在遇到敵害時,就把頭埋在沙子裡,而身子仍留在外面,以為自己什麼都看不見,就會平安無事了,因此產生了「鴕鳥政策」一詞。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因為這種現象只是非洲鴕鳥利用沙子來「清洗」羽毛上的寄生蟲,而且頭部並沒有完全埋進沙子裡,僅僅是把脖子平放在沙地上而已,否則就會死。此外,如果天氣很熱,從地面上升的熱空氣與空中的冷空氣相遇時,就會使陽光在這兩種空氣交接的地方發生散射現象,如果盯住這些閃光的地方,就看不清其後面的東西。

非洲鴕鳥採取蹲伏的姿勢,把高大的身體降低,脖子放平,將頭藏在地面或雙翅的下面,利用閃光的霧狀氣體的掩護,使其他動物很難發現它的存在,這樣就可以避免在炎熱乾燥的沙漠地帶長久地奔跑,既省力又安全,因此是一種相當聰明的避敵和保護巢、卵的方法。

南美洲的走禽有兩種,即美洲鴕鳥和小美洲鴕鳥。在南美洲還分布40多種(共鳥)類,習慣上也被列為走禽類,但實際上,它們已經具有十分發達的飛行肌肉和一定的飛行能力。

美洲鴕鳥是美洲大陸上最大的鳥類,其形態與非洲鴕鳥很相象,具有較小的頭部、細長的脖頸、弧形的背脊、徒有其名的翅膀和長長的腿,但體形比非洲鴕鳥略小而顯得纖細,體長為80~132釐米,身高120~170釐米,體重25~36千克,雌性略小。與非洲鴕鳥不同,美洲鴕鳥兩性的羽色十分相似,只是雄鳥的略微深一些,而且羽毛也沒有非洲鴕鳥長。

大洋洲:走禽的樂園

大洋洲是走禽種類最多的一個洲,包括鴯鶓、鶴駝、幾維等。鴯鶓僅分布於澳大利亞,所以也叫澳洲鴕鳥。在澳大利亞的國徽上,左邊是一隻直立的袋鼠,右邊便是一隻伸著長脖子的鴯鶓。

鴯鶓的體形較大,體長139~190釐米,身高180釐米,體重為50~60千克,是世界現生的第三大鳥類。鴯鶓生活在開闊草原疏散叢林和半沙漠地區,主要吃野果、樹葉、雜草等植物,也啄食昆蟲。由於它的叫聲似「而苗、而苗……」,因此得名鴯鶓。

粗看時,鴯鶓與鴕鳥好像差不多,但實際上,它們有許多不同之處:一是鴯鶓的體形比鴕鳥小;二是鴯鶓的頸部羽毛密布,非常豐滿,而鴕鳥的頸部羽毛非常稀少,幾乎是禿的;三是鴯鶓的毛色比鴕鳥淺一些,由灰色與褐色的羽毛相間構成;四是鴯鶓的羽毛比鴕鳥粗糙而鬆散,腳比鴕鳥短得多,而且鴯鶓腳上具三趾,鴕鳥僅具二趾。

鴯鶓雖然不會飛翔,但是兩腿強壯,極善於奔跑,而且耐力很好。有人作過測定,鴯鶓的跑速比鴕鳥還要快,時速可達48~60千米,最快每小時能跑80~100千米,因而被人們稱讚為「高速長跑運動員」。更為奇特的是,如果遇到緊急情況,鴯鶓還能劈波斬浪,遊泳自如,使之逃之夭夭。

大洋洲另外一類走禽是鶴駝類,共有三種,即鶴駝、單垂鶴駝和侏鶴駝,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北部和紐幾內亞及附近一些島嶼上。

鶴鴕的體形也很像鴕鳥,但比鴕鳥小,體長130~160釐米,身高約180釐米,體重50~80千克,是世界現生的第二大鳥類。鶴鴕的翅膀已經退化,但是腿強壯有力,腳上具3趾,趾端有長爪,善於奔走。

鶴鴕雖似鴕鳥,但有著自己的特點,容易跟鴕鳥及其他只會走不會飛的鳥區別開來。它的體羽主要為黑色,頭部裸出,長著大而側扁的黑綠色角質冠,也有人稱為「骨冕角」,像一頂頭盔保護著腦袋。鶴鴕的長脖子大部分裸出,呈淡藍色,喉下有2片鮮紅色的肉垂。它的身軀上長著黑色的粗鬃似的羽毛,在退化的翅膀上面密密地插著鐵絲般的硬翎。由於傳說鶴鴕能夠吞食火炭,因此它又得名「食火雞」。

幾維:奇特的無翼之鳥

在大洋洲,除了澳大利亞之外,紐西蘭也有走禽分布,而且非常獨特,那就是著名的幾維,共有三種:褐幾維、大斑幾維和小斑幾維。

如果說褐幾維是世界上最奇特的鳥,可能一點也不過分,因為大家心目中的鳥類都長著美麗的翅膀,能在天空中飛翔,即使那些不會飛的鳥類,如鴕鳥、鴯鶓等,也都有翅膀。但是,褐幾維就幾乎完全沒有翅膀,只剩下一點翅骨的痕跡,所以又叫無翼鳥。當然,它是不可能會飛翔的了。

幾維的體長為35釐米左右,體重2200克。它的外表看上去就像多毛的大皮球。由於沒有一般鳥類具有的堅硬的廓羽,而是生長著蓬鬆的柳葉狀羽毛,柔軟美麗,細軟如綢。

幾維的樣子跟前面介紹的幾種走禽不同。它們的脖子不長,頭顯得很小,眼睛更小,耳孔卻比較大,臉上還長有硬硬的嘴須。淡黃色的喙尖而細長,長度大約為15釐米,幾乎達到體長的一半,就像一個細細的圓筒一樣,並且向下彎曲,與我國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中提到的鷸的嘴形相似,所以褐幾維有時也被叫做「鷸鴕」。更有趣的是,它們的鼻孔長在喙的最尖端,這在鳥類中也獨一無二的。

幾維棲息在茂密的森林和灌木叢中,是群居的動物。白天潛伏在樹根洞或巖洞裡,夜間出來覓食。它善於奔走,用腳爪挖掘,或者用長嘴東啄西啄,從泥土裡、地面腐葉敗枝中啄食蚯蚓、昆蟲和軟體動物,還喜食蜥蜴和老鼠等,也吃一部分植物,如落在地上的漿果、葉子等。它們的食量很大,一次要吃上數十條蚯蚓,一天能吞食500~600條蠕蟲。當地人傳說,幾維還有許多獨特的本領,比如能從樹洞中拖出兔子,甚至能在海岸的淺灘裡捕魚。

世界上為什麼只有紐西蘭才生活著幾維呢?原來,在距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紐西蘭曾經同澳大利亞、南極洲相連,後來,澳大利亞陸塊同南極大陸分裂,向北漂移到它現在的位置,紐西蘭也漂離了澳大利亞大陸。當時,地球上還沒有出現哺乳動物,或者出現了還沒廣泛分布。後來,其他大陸出現的高等動物,特別是那些野生的兇猛食肉動物,由於海洋的阻隔,無法進入紐西蘭,因此,幾維和其他一些原始的動物,例如楔齒蜥、滑趾蛙等,可以安全地存活下來了。再加上那裡氣候溫暖,食物豐富,所以成為這些古老類型動物的「安樂窩」。

在紐西蘭土著民族毛利人中,有這樣的一種說法:在很早以前,幾維的羽毛是非常美麗的,它們也能飛翔。但是有一天,森林中起了大火,林中的鳥獸紛紛迅速地逃離了火海,但幾維卻最後逃出森林,結果身上的羽毛被燒焦,成了現在的暗褐色,尾巴和翅膀也被燒掉,所以就飛不起來了。這種傳說,或許是毛利人借物抒情,自嘆遭受西方殖民者迫害的身世。因為在歐洲移民到來之前,紐西蘭的幾維成群結隊,隨處都見。後來由於殖民者的大量捕殺,還帶入了許多與幾維爭奪食物,甚至傷害幾維的動物,導致幾維的數量銳減,瀕臨滅絕。

現在,幾維作為紐西蘭特有的珍禽,已經受到政府的嚴格保護,並被選為該國的「國鳥」。紐西蘭人都非常喜愛幾維,甚至喜歡別人稱自己是「幾維」。現在,幾維已經成為紐西蘭的象徵,「幾維」也成了紐西蘭人的別稱。在錢幣、國徽、郵票上,都鑄印著幾維的圖案,連商店的牌號,很多也以「幾維」為名。

由於幾維奇特的長相和生活習性,在世界上的名聲也越來越響。世界各地的遊客常常慕名而來,打算親眼一睹它們的風採。可是,幾維都是晝伏夜出,常使遊人頗感失望。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紐西蘭政府便在著名的旅遊區——羅託魯瓦的市內的彩虹美泉公園,為遊人們建立了一個能在白天欣賞幾維的特殊生態園。生態園裡有一座模擬夜景的禽館,人們走進禽館,就仿佛進入了沉沉的黑夜,天空中閃爍著淡月疏星,若明若暗,待視覺適應以後,就可看到在兩側的老樹枯藤、腐土敗葉之中,可愛的幾維時隱時現……

相關焦點

  • 許多的鳥都不會飛,在這些鳥類之中,鴕鳥是最著名的不會飛的鳥
    從鳥的定義來看,鳥類是兩足,恆溫,卵生,而且前肢演變成翅膀,符合這一定義的就是鳥。鴕鳥就屬於這一定義,但是不是所有的鳥都會飛,鴕鳥就是屬於這一類,所以鴕鳥為什麼不會飛?
  • 要不是有人類,很多不會飛的鳥還活得好好的
    這些鳥類的分布也很廣泛,從加勒比海到南太平洋小島,遍布世界各地。  通過檢視化石和標本資料,在這581種鳥中,研究人員識別出了166種不會飛,或者只有極弱的飛行能力的鳥。換句話說,在已滅絕的鳥類中,高達30%都是不會飛的。同時,這也讓已知存在過的不會飛的鳥類數量更新到了226種。
  • 有翅膀,不會飛?這些不會飛的鳥裡有一種是紐西蘭的國鳥
    除了長羽毛之外,鳥類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們會飛。但是一些鳥類,如鴕鳥和企鵝,為了更好地適應陸地和海洋的生活,已經放棄了飛行的能力。除了這兩隻鳥,還有很多鳥也選擇逃離藍天生活,你知道是誰嗎?鶴鴕這種鶴鴕站起來高1.8米,重80公斤,由於太重了,翅膀退化,它們不能飛,但它們能跑,能跳,就像鴕鳥一樣。但是鶴鴕比鴕鳥好看。它們全身覆蓋著黑色的羽毛,頭上戴著高高的角冠,脖子是藍色的,下巴上長著紅色的須邊皮膚,有點像火雞。鴯鶓鴯鶓原產於大洋洲,也被稱為澳大利亞鴕鳥。與色彩鮮豔的鶴鴕相比,鴯鶓和非洲鴕鳥更喜歡高級感的黑灰瑟。
  • 有翅膀,不能飛,你聽說過這12種不會飛的鳥類嗎?
    在鳥類進化的過程中,有一部分鳥類認為天空並不適合他們,所以它們堅持生活在地面上,比如企鵝它們。然而這樣選擇的鳥類大部分都滅絕了,那些倖存下來的主要是太大(就像鴕鳥)或太遙遠(如海洋企鵝),很難成為捕食者的獵物。以下是世界上發現的12種最不尋常的不會飛鳥類。卡卡波卡卡波是紐西蘭的一種鸚鵡,它在許多方面都很特殊。
  • 動物科普:鳥類根據生活習性可以分為幾類,它們都有哪些特點
    鳥類是能夠在空中飛行的高等脊椎動物,在脊椎動物之中種類僅次於魚類,它的祖先是始祖鳥,由於鳥類種類繁多,所以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這些鳥在體積,形狀,顏色,生活習性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為了方便便於介紹,我們暫時把它分為七大類。
  • 世界上不會飛的7種鳥類,你見過哪一種?
    弱翅鸕鷀,棲息於海濱、湖沼中。飛時頸和腳均伸直。分布於科隆群島。又名加拉帕戈斯群島鸕鷀。是一種大型的不能飛行的鸕鷀。大美洲鴕,是美洲鴕鳥目美洲鴕鳥科的鳥類,共有五個亞種。體高約1.6米,重達25千克,為美洲最大鳥類。有三個腳趾,又被稱作三趾鴕鳥,也不會飛。
  • 始祖鳥真的是鳥類祖先嗎?研究發現,它或許不會飛
    始祖鳥的標本,都是在德國境內發現的,簡單來說,除了德國境內,再也麼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發現過始祖鳥的化石,所以,一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質疑的聲音,懷疑始祖鳥化石是造假。不過,古生物學家通過檢測發現,始祖鳥的化石的確至今約有1.5億年的歷史,它們生活在侏羅紀時期,外形有一點像野雞,尾巴很長,身上長有鳥類的羽毛。
  • 為什麼鳥類會飛翔?你知道鳥類飛行的奧秘嗎?
    世界上的鳥類眾多,不同的鳥有著自己的獨家飛行本領。為什麼鳥類會飛翔?魚兒會遊泳,人類通過後天學習亦能掌握這項本領。但鳥類的飛行本領卻無法被人類所掌握,再多的練習也無法使人們單獨憑藉自身飛上天空。鳥類能飛上天與它們巧妙的身體構造是分不開的。
  • 世界上現存的會飛的鳥類中,體型最大的是什麼鳥?
    現在很多人都有養寵物的習慣,但是大多數還是會養貓狗之類的,像老一輩的可能喜歡養鳥。在很多地方的公園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老大爺領著一個鳥籠在公園裡遛彎,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鳥可不是在鳥籠中的小鳥,我們要說的是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一種鳥類,同時也是世界上現存的會飛行鳥類中,體型最大的鳥類,擁有著「海島之王」美譽的信天翁。信天翁屬鳥綱,當然了這裡的信天翁並不是指某一種鳥類,它是信天翁科所有鳥類的一個統稱。
  • 2.3億年前的恐龍已長出羽毛,卻不能飛,它們是鳥類的祖先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在地球演化的過程中,無數的生物經過一代代的演化,經歷了多輪淘汰後,最終變成了今天的模樣,比方說最早的鳥類祖先並不會飛,但是如今它們卻是天空中的佼佼者在所有的化石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擁有著類似於現生鳥類的爪子,但是卻並不會飛的肉食性恐龍化石。這種恐龍的大小猶如一隻烏鴉一般,爪子與如今喜歡樹棲的鳥類幾乎一模一樣,它們大約生活在2.3億年前,一直到白堊紀晚期才從地球上消失。
  • 不會飛的鸚鵡當選紐西蘭「年度鳥」
    羽毛呈苔蘚綠色、夜間出沒、不會飛的鴞鸚鵡當選2020年紐西蘭「年度鳥」。活動主辦方、紐西蘭鳥類保護組織「森林與鳥類」16日發表聲明說,這是鴞鸚鵡第二次當選「年度鳥」,成為唯一兩度獲此殊榮的紐西蘭鳥類。圖源:新華社鴞鸚鵡2008年第一次贏得紐西蘭「年度鳥」稱號,此後多年一直是這項年度評選活動的熱門「選手」。德新社援引評選活動發言人蘿拉·基恩的話報導:「我們的鴞鸚鵡是地球上最重、最長壽且唯一不會飛、唯一夜行的鸚鵡。」鴞鸚鵡過去棲息於紐西蘭全境,如今僅在幾座紐西蘭島嶼野外生存。
  • 動物百科知識;紐西蘭的國鳥,不會飛的鳥。你了解嗎?
    紐西蘭是一個奇異動物的世界,原來島上生活著許多種沒有翅膀的大鳥,可目前只剩下國鳥——幾維鳥了。早期,因本土沒有走獸和蛇,鳥類不必逃避,再加上地麵食物豐富,使一些鳥類的飛翔能力逐漸退化,成為不會飛的鳥,它們在這片樂土上無憂無慮地生活著……
  • 世界上最特殊的鳥,會跑不會飛?還能模仿任何聲音!
    世界上最特殊的鳥,會跑不會飛?還能模仿任何聲音!在旅行途中發現新鮮事一直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增長了見識的同時又讓這場旅途多了趣味。位於澳大利亞首都的布林達貝拉這種鳥類可以說是當地人最熟悉的存在了,它就是當地特有的鳥類琴鳥,因為尾羽展開的形狀像豎琴一樣所以被稱為琴鳥,但最特殊的是,這種鳥不太會飛,都是靠小跑,作為最古老的棲木鳥類,在澳大利亞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這種鳥,在布林達貝拉遊玩的這段時間,才知道原來除了在當地的雨林外,這裡也是琴鳥的主要「生活區」。
  • 世界十大飛得最高的鳥
    你以為很正常 鳥兒飛到什麼高度?許多人會認為它在我們眼中很高。但是誰知道 有些鳥類可以比一般飛機高出30,000英尺,約等於9000米,今天【全球不可思議】希望帶您參觀世界上十大飛行鳥類。至於它們是什麼鳥,讓我們去看看它們。
  • 一種不會飛的鳥!它就是紐西蘭的「貓頭鷹鸚鵡」!已在滅絕的邊緣
    胖胖,不會飛的卡卡波因其友善的性格和怪異的外表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但我們現在有永遠失去它們的危險。安德魯·迪格比/ TwitterKakapo鳥,又稱貓頭鷹鸚鵡,是紐西蘭島嶼上的一種大型鸚鵡。卡卡波鳥是世界上最有趣的生物之一。它們是地球上最重的鸚鵡物種。
  • 「愛鳥周」|人類對鳥類的態度,有哪些變化?
    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的信息可知,目前我國有鳥類1445種,約佔世界鳥類種數的六分之一,是世界上鳥類種數最多的國家之一。鳥類和我們的關係顯然也更加密切。事實上,人類與鳥類相伴共生、共存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整個人類史。威廉·亨利·赫德遜(1841年—1922年),英國作家和博物學家。
  • 世界上翼展最大的5種能飛的鳥!
    說起鳥類,你可能會說出很多品種,但要是問你世界上最大的鳥類有哪些,相信有很多人都答不出來。當然了,最大的鳥有幾種概念,譬如體型最大、體重最大或者翼展最大,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最後這種,世界上翼展最大的、並且能飛行的5種鳥類!
  • 鳥類的祖先是誰?古生物學家給出答案,它們出現的時間比恐龍還早
    提起鳥類的起源,很多人都會首先想到始祖鳥,不過它並不是鳥類的祖先,始祖鳥仍然是恐龍的一種,它們存在的時間距今大約有1.5億年的歷史,而且始祖鳥並不會飛,它們最多只能是會進行短距離的滑行。大約150年之前,始祖鳥的化石第一次被發現,當時人們都認為它是世界上的第一隻鳥,不過因為它的化石只在德國才有,同時存在著很多的不足,近年來已經徹底否定了始祖鳥是鳥類祖先的說法,類似的情況還有,我們一直以為是我們祖先的北京猿人,其實他也和我們沒有任何的關係,北京猿人只不過是人類進化史過程中的一個分支,與人類的直接祖先——智人之間,是存在生殖隔離的。
  • 鳥類愛換"衣服"特性 從它們的祖先開始就這樣
    與生活在陸地、海洋的動物相比,飛翔在天空中的鳥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點呢?第一個答案或許就是羽毛。對於鳥類來說,輕盈而精巧的羽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結構。除了幫助鳥類飛上天空,羽毛還具有更多複雜的功能:一方面,細密的羽毛可以在體表形成隔熱層保持體溫;另一方面,鳥類羽毛具有豐富多彩的特點,這也使其成為鳥類在繁殖行為、種內和種間視覺交流中的一種重要的信息傳遞媒介。對於鳥類而言,羽毛的磨損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因此,它們需要獨特的策略去更換這些磨損的老舊羽毛。
  • 企鵝不會飛,但是為什麼屬於鳥類?
    企鵝是一種善於在水中遊泳的鳥類,它們廣泛分布於南半球南極,能抵禦住零下六十攝氏度的嚴寒。企鵝的主要特徵非常顯而易見,它們長著一個啤酒肚,羽毛很短,背部為黑色,腹部是白色,頭部跟鳥類相似,特徵為不能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