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整部《論語》二十篇,歸納出有關孔子好學的詞句,很值得學習

2020-12-14 小慶說歷史文化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下面將歸納出《論語》二十篇中所有有關孔夫子好學的詞句,每句都體現出出孔夫子對學習的態度。孔夫子尚且如此,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言,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3.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畏好學也已。

5.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7.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9.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10.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11.君子博學於文,約之於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12.默而知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3.德之不修,學之不講。

14.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5.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16.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17.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18.可以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19.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20.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21.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22.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23.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24.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及其弟子們為我們後世人提供了多麼寶貴的為學資料,我們更應當好好珍惜和加以運用。

多讀《論語》,多讀國學經典,我們會對事物有更深一層次的認知。

相關焦點

  • 從獨特的視角,更完整的讀懂孔子和《論語》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這「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思想和學說的堅定追隨者和實踐者,也是儒學的積極傳播者。作為老師的孔子,其一生好學,並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理論與學習方法。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荀子》一書的〈性惡〉篇,即充斥著支持「性惡」這個主張的論證。其中頗有趣的一個是:人總是意欲自己所缺乏的,像意欲富有的人,正由於本身缺乏財富之故;我們看見人總是努力向外學習「善」,正因其本性中缺乏「善」;因此,「人之性惡」。哲學地閱讀這些論證,就是要檢查它們有沒有推論上的缺陷;如果有,則可嘗試為它們修正或強化,又或乾脆推翻它們。《論語》裡面也有論證。
  • 淺析《論語·裡仁篇》:「孔子之道」有一基本思想,就是「忠恕」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可以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
  • 細讀論語——顏回之死與孔子的選擇
    之所以說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因為孔子對顏回的三次評價: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顏回雖然家境貧寒卻能耐得住這種艱苦的環境始終追求學習追隨老師。
  • 從《論語》看孔子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質疑
    此類內容包括六章:(一)《論語·憲問》篇"微生畝謂孔子"章;(二)《論語·憲問》篇"子路宿於石門"章;(三)《論語·憲問》篇"子擊磬於衛"章;(四)《論語·微子》篇"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章;(五)《論語·微子》篇"長沮、桀溺耦而耕"章;(六)《論語·微子》篇"子路從而後"章。
  • 《十翼》真是孔子韋編三絕所著嗎?只有七篇文章,為何稱十翼
    學習《周易》,愛好「易學」的朋友們都知道孔子讀《易經》致使韋編三絕的典故。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孔子晚年時期,喜歡鑽研《易經》,並對《易經》進行了評價和論述,先後寫下了《彖辭》、《繫辭》、《象辭》、《說卦》、《文言》當然還有司馬公沒有羅列的《序卦》和《雜卦》七種文章,對《易經》進行註解和評論。孔子喜歡《易經》到什麼程度呢? 因為翻閱《易經》,把穿竹簡的的牛皮都翻斷了三次。這些著作被合稱為《十翼》,也就是《易傳》。
  • 顏回剛毅且木訥,但孔子對他的讚揚最多,死時孔子竟然仰天痛呼
    《論語·雍也》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是孔子在《雍也》篇中對弟子顏回的贊語和評價。除上述此句外,"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對於朱熹,我們有排拒心理,有一種「謹防上當」的自覺,而對於《論語》中的解釋性的言說,我們往往會忽略不計。《學而篇》第二章是有子的話(君子務本),第四章是曾子的話(三省吾身),第七章是子夏的話(賢賢易色),我們通常是「一視同仁」,都當作孔門要旨,或者說是孔子精神的發揮,而作者特地說明:「後孔子的有子的發言本身,就已經是對孔子思想的一種解釋性的言說。」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對於朱熹,我們有排拒心理,有一種「謹防上當」的自覺,而對於《論語》中的解釋性的言說,我們往往會忽略不計。《學而篇》第二章是有子的話(君子務本),第四章是曾子的話(三省吾身),第七章是子夏的話(賢賢易色),我們通常是「一視同仁」,都當作孔門要旨,或者說是孔子精神的發揮,而作者特地說明:「後孔子的有子的發言本身,就已經是對孔子思想的一種解釋性的言說。」
  • 孔子從來避不談論政治,為什麼論語第二篇叫《為政》?另外有原因
    不過,時隔這麼久遠,現代人了解孔子都是通過很多有學問的人對孔子的著作理解注釋。有些誤會在所難免!電視劇《孔子》片段截圖可以說,跟朱熹對論語作註解是一樣的,如果我們以朱熹的註解為依據去理解孔子的論語,那麼或多或少,一定有一些朱熹他自己的主觀理解存在裡面。
  • 孔子:學習是一種快樂,怎樣快樂地學習?
    對於上面這句《論語》的開篇第一句,所有人都已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幾乎是從孩子時代開始,在我們還不懂它的真正含義的時候,嘴裡就念著它;可見孔子的思想對我們每個華夏子孫的影響還是非常深刻的,後人把孔子的言行整理出來便有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論語》。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事實上,孔子表達的完整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即使出遠門,或哪怕是去近的地方,也必須告知父母自己所去的地方。  「必有方」,才是我們與父母相處的訣要。  古代交通通訊極為不便,因此想要盡孝,必須以近為媒介。這樣,他們才能得知我們的近況,或好或壞,或喜或憂,總能心中有數。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學習內容全解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都屬於語錄體。本課所選12章,一方面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和勤學好問、實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闡述了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對後世的教育理論影響極大。另外,還有思想道德修養的問題,為人處事的原則。其內容都與學習和為人處事有關,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 還有孔子「避免偏執」的修身智慧
    我們可以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中看出「向身邊人學習的謙虛」,繼而從這種「謙虛」中理解到好學之人善於「自省」的特質,再進一步體悟到「自省」背後,孔子之「避免自我偏執」的深刻用意。孔子思想的特點之一,在於其觀點相對「落地」,許多觀點有時候會顯得十分具體。具體的東西容易被人「看到」,這是優點,但是卻容易因為歷史背景的不同產生局限性,這是「缺點」。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君子不重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翻譯】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則能遠離鄙陋和淺薄,以忠信為主,不親近和學習人們不如自己的地方,有過錯不怕改正。」
  • 金雞一鳴天下曉,中國文化史上的第一聖人——孔子
    叔梁紇晚年娶顏氏女徵在生孔子,孔子出生不久父親就死了,所以只能隨母生活,家境貧寒。春秋時代,魯國是保存周禮最多的國家,魯人好禮的習俗對幼年的孔子發生了重要的影響。幼小的他,連做的遊戲都與周禮有關。《孔子世家》記載他「為兒嬉戲,常設俎豆,設禮賓「。十五歲時,立下了向學的志願,自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學無常師,相傳他曾向郯子、老聃、萇弘等學習。
  • 半部《論語》治天下,學會這100句經典,你就是國學大家!
    (《論語》)【譯文】:孔子說:"學習後經常實踐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2、 巧言令色,鮮亦仁!(《論語》)【譯文】: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胡?
  • 用嘴巴聽《論語》孔子卡通形象論語棒棒糖超炫酷
    這款人見人愛的小商品叫「論語棒棒糖」,一種用嘴巴聽《論語》的高科技糖果。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文化體驗是旅遊業的靈魂,而創新則是實現從文化到體驗的橋梁。近年來,人們的旅遊觀念發生了轉變,旅遊者已不僅僅滿足於傳統的「有物可看,有話可說」的觀光式遊歷,而更希望通過視覺、味覺、嗅覺、聽覺等全方位的參與或體驗。
  • 孔子如何成為「至聖先師」?
    孔子認為,除了有學問的人可以當自己的老師,其他人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他說,路上一起行走的幾個人,他們身上必定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我可以向他們學習好的地方,而看到他們身上不好的地方可以反省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或不足。最有意思的一次,孔子竟然拜七歲童子為師。孔子周遊列國,來到一座城門前;門前有一個小孩,用土石堆成一座小城,擋住了去路。孔子問他:「馬車來了,為什麼不避讓?」
  • 《論語》中最經典的24句話,體會智者的終極人生哲學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同時代一些人的言行的書。論,通「倫」,含有「條理」「順序」的意思,也就是論纂、編輯之意。語,即言語,言論。《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全書分為《學而》《為政》《八佾》《裡仁》等二十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篇與章原來沒有標題,後人各取首章開頭的幾個字充當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