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2月12日,這是曲鴻秀老人永遠都難以忘懷的日子。寒風中,他隨著部隊從吉林省八道溝過了鴨綠江,進入朝鮮,「這個地方的水流比較窄,工兵搭了一條木橋,我們就走過去了。」
時間划過70年,如今,在90歲老人曲鴻秀的講述中,我們仍能感受到當年他處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卻擁有的不屈毅力。
大雪漫到大腿,腳上連一雙棉鞋也沒有
曲鴻秀回憶,他從福建東山島一路北上,經過兩天兩夜輾轉到達丹東。當時南方還沒那麼冷,部隊在丹東休整時才發了薄棉衣、棉褲,可是腳上連一雙棉鞋也沒有,穿的是單布鞋。
「到了朝鮮後,一下就是零下三四十攝氏度。到了朝鮮第二天,開始下大雪,部隊夜行軍走在雪地裡,大雪已經漫到了大腿。而且朝鮮山多,一直爬山路,不光下雪,風還很大。」曲鴻秀說,99%的戰士都凍傷了,耳朵上、腿上、手上都是凍瘡。
當時被分配到27軍警衛團擔任供給員的曲鴻秀管的是團部100多號人的吃用,負責採買大米、蔬菜、肉等。進入朝鮮之前,每個人背了五斤乾糧和一斤餅乾,隨著戰役的推進,後方補給高粱、大米的車輛經常被美軍飛機炸毀,補給跟不上。
「沒辦法呀,那個壓縮餅乾,牙齒都啃不動,然後戰士們就把它弄碎,裡面是玉米粉和麵粉,做成窩窩頭吃下去。」曲鴻秀說,打第五次戰役時,部隊已經臨近「三八線」,糧食吃得差不多了,正好是春天,戰士們就到山上採野菜吃。
「不管前方後方,危險哪裡都有。」曲鴻秀就遇到了。一天晚上,他帶著20多名戰士去火車站運糧,遭遇了美軍飛機投擲照明彈,在照明彈的映照下,飛機炸彈、機槍掃射接連而來。大家背著糧食躲避,一枚飛機炮彈就在他10多米的地方炸開,所幸他躲避及時,沒有受傷。等美軍飛機飛走,大家趕緊檢查糧食,躲進坑道。
回到駐地後,他得知有其他部隊的供給員犧牲了,心情無比悲痛,「這就是我們的任務,不犧牲就要把米背回來。」他們搶回了1000多斤糧食,可以夠部隊吃一個多星期。
碰到朝鮮當地老百姓的集市,貨品比較充足了,曲鴻秀就想著給大家改善夥食,採買生豬、蔬菜等,讓大家吃上一頓有肉香味兒的飽飯,「那時候一個多星期能吃一回肉就很不錯了。」
不要忘記犧牲的人,為黨為人民奉獻不止
回國後,曲鴻秀先在上海的部隊繼續擔任供給員。1954年10月,他服從組織安排,從部隊轉業到了杭州。
在杭州,他從事過很多崗位,多數都在當時的嶽王、湖濱等街道、社區基層工作,從1970年至1985年,他一直擔任湖濱街道黨工委書記,大家現在稱他為湖濱街道「第一位書記」。1990年,離休後的曲鴻秀繼續在區遊泳館、湖濱街道老齡委發揮餘熱,直到1998年,曾在朝鮮戰場落下的腿疾舊傷復發,他才真正回到家裡,但仍積極參與著各項社會活動。
如今,90歲高齡的曲鴻秀住在上城區開元路,一樓沿街都是商鋪,唯獨他家玻璃門上經常張貼著最新的《人民日報》,這一張張報紙都是他貼的,「方便大家隨時了解國家大事」。
他訂閱了五份報紙,每天都會上網看時政新聞。在他的書桌上疊滿了厚厚的剪報和學習筆記,幾乎佔去了大半的桌面。作為上城區機關離休幹部第一黨支部書記,他經常分發剪報複印件給其他黨員,開展支部學習。
「黨對我們很關心,我們也要繼續做為黨為人民有利的事。」曲鴻秀一直用自己的行動在踐行著這句承諾。他十分熱心公益事業,在2014年左右,先後為他的家鄉——山東省榮成市崖西鎮小山口村捐贈20萬元,為家鄉的12位烈士立了紀念碑,並為村委會做了公告欄,建了一座名為「千秋亭」的雙層六角亭,這個亭子已經成為當地村民娛樂休閒的新場所。
今年疫情期間,他多次捐出特殊黨費,先後五次捐款近2萬元,他還帶領支部其他黨員一起捐款。他說:「我們上不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線,但也希望做一點事,為黨和人民的事業添磚加瓦。」對於這位90歲高齡的老人來說,這是一件必須要做一輩子的事情。
清晨6點多,他獨自徒步2公裡來到杭州六公園的志願軍雕塑前,默默地站一會兒,緬懷那些犧牲在朝鮮的戰友。「我很想念他們。現在我們的生活幸福了,不能忘了他們。」曲鴻秀說,「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精神永留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