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17日消息(記者 黃婷 實習生 王春迎)記者從海南省教育廳獲悉,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於推進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工作的通知》要求,近日,經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遴選推薦,教育部確定了第一批100所鄉村溫馨校園典型案例學校,海南儋州那大鎮洛基小學、東方市江邊中心學校、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陵水黎安實驗小學3所學校入選其中。
儋州市那大鎮洛基小學:植根鄉土 培基固本
儋州市那大鎮洛基小學秉承「讓誠信浸潤每一顆心靈」辦學理念,加強校園綠化、美化建設。利用校園內文化牆,展示東坡詩詞、「鷺鷥天堂」「白馬湧泉」等儋州歷史八景,讓東坡文化、鄉土文化和師生才藝在校園裡交相輝映。
儋州市那大鎮洛基小學開設的田園課堂。圖片來自省教育廳
學校以學生為本,開設了田園課程,培養學生勞動能力。師生親手翻土、刨地,開闢了一塊田園實踐基地,命名為「誠勤園」。學生設計內部苗圃圖形,並從家裡帶來各式種子,種植葫蘆瓜、木瓜、紅秋葵等二十多種植物。教師以勞動基地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從而活躍學校教學氛圍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田園課程」。
同時,開設興趣班,培育學生興趣愛好。學校開設葫蘆笛表演班、體操表演班、美術興趣班和國學班等校本特色興趣班,讓音樂浸潤學生之心、讓體操浸潤學生之體、讓美術浸潤學生之思、讓國學浸潤學生之德,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儋州市那大鎮洛基小學開設特色興區班。圖片來自省教育廳
該校還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感悟美食文化。為了讓孩子繼承本土美食文化,在味蕾上記住鄉愁,學校編寫了校本教材《記住鄉愁——儋州洛基粽子》。學校開闢了洛基粽教學區、作坊區、品嘗區,手把手教學生學會製作工序,整個綜合實踐活動不僅鍛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更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東方市江邊中心學校:借力校車改革 打造溫馨校園
東方市江邊中心學校創建於20世紀50年代初,位於東方市偏遠、窮困的黎苗族聚集地——江邊鄉。
東方市江邊中心學校。
為破解「鄉村弱、城區擠」的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有效解決教學點偏遠分散,難以吸引優秀師資,「空心化」不斷加劇的現狀,東方市在江邊鄉開啟校車接送服務。2014年9月市政府開始啟動江邊鄉校車改革,投入257萬元為學校配置專用校車8輛,投入70萬元建了11個候車亭,集中鄉鎮(片區)小學生到中心學校就讀,服務14個自然村,每天早晚接送。
推行校車服務以來,學生上下學交通事故發生率降低為零,學生「上學遠,不安全」問題得到根本解決。同時,學校通過優化師資力量,狠抓教學質量,開齊開足課程,有效地帶動了學生回流,原來轉到城區學校上學的學生都已回到中心學校就讀,且回流學生數量連續6年不斷增長。
東方市江邊中心學校校車接送學生。圖片來自省教育廳
此外,學校把民族教育與素質教育緊密結合,開設黎話傳承、黎歌黎舞教學等課程,並聘請黎族織錦技藝專家開設黎族織錦技藝課程,創建黎族織錦室,讓黎苗族文化走進學校課堂。
中央民大附中陵水黎安實驗小學:「共美」引航 「浸潤」育人
進入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陵水黎安實驗小學大門,映入眼帘的是「和字碑」雕塑,「一園兩區」環繞在「和字碑」周圍。開放閱讀區由56個雕刻民族文化圖騰石墩環抱,學生坐在石墩上品讀著喜歡的書籍,周圍魚池中湧泉涓涓細流,書香荷香沁人心脾;園中兩側的書院特色教室有「國學講堂」「池畔丹青」「翰墨荷香」「匠心工坊」「心舞童年」「德音黎聲」「雅樂黎韻」文化氛圍濃厚,到處瀰漫著求知的氣息……校園文化以「共美」為主題,由內涵向外延輻射。
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陵水黎安實驗小學校園一角。圖片來自省教育廳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該校率先實現陵水教育「四個第一」,即第一所由名校託管的小學、第一所啟用校車免費接送的學校、第一所中午用餐免費的學校、第一所由公開招投標競爭中標有資質的餐飲公司配餐的學校。
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陵水黎安實驗小學書法課。
為做好課程規劃,學校從課程結構上分基礎、拓展和研究三個板塊,把國家、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結合,設置必修課和選修課,滿足學生深度學習與自主選擇性學習需求。學校開設「成童書院」課程,包括禮樂教育、國情教育、民族藝術、語言文學、家庭生活五大門類,將優秀文化傳承與學科素養融合,開發校本教材《禮樂教育》;開設「未來學院」課程,包括創意搭建、3D、機械動力、編程機器人等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