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有三種:一為專念自佛,全憑自力,根究實相,以期悟證。如禪宗參話頭「念佛是誰?」,念的佛就是自家的自性本尊佛,唯仗自己戒定慧力成就,若非宿根成熟,實難證得。二為專念他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都不如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易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三為兼念自他佛,即禪淨雙修。應以禪機得度者,即為說禪,應以淨宗得度者,即為說淨。應以禪淨雙修得度者,即以禪淨雙修而度之。
大勢至菩薩舉手投足,十方世界悉皆震動。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盡虛空遍法界,令眾生離三途,得無上力。他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佛而證得三昧。在楞嚴法會上,大勢至菩薩說出了他念佛圓通究竟的法門: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大勢至菩薩說,無量劫前有一尊佛叫無量光佛。在這一個大劫裡,有十二位如來依次出現在世上。第一尊佛即無量光佛,依次為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智慧光佛、常照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解脫光佛、安隱光佛、不思議光佛,而最後一尊佛叫超日月光佛。這位超日月光佛,同前邊十一尊佛一樣,都親自教導和傳授給我同一個法門,這個法門稱為持名念佛三昧。
以光明立佛十二尊佛,阿彌陀佛一名,具足十二光明。這超日月光佛,亦為阿彌陀佛。為什麼持四字名念佛?因為阿彌陀佛在過去因地時,發四十八願中說:「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每一個眾生若是稱我名號,他一定會成佛;如果他不成佛,我誓不取正覺,我也不成佛。」藉著阿彌陀佛這種大宏願力,我們就像乘著一艘大船到對岸一樣,是最圓融最省力最省時的一個捷徑。極有智慧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一樣發願求生淨土,最愚痴的人,乃至畜生鸚鵡八哥,它們學舌念佛,也一樣能往生極樂世界,何況我們人呢?在末法時代人不容易得道,唯獨依照這念佛法門,才容易成就道業。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則應。大勢至菩薩給我們打比喻說:念佛要兩人相憶,彼此念深,佛深深地想念著我們,我們也要深深地想念著佛,這樣才能遇緣有應,生起境界,圓成聖道。如果一人專憶,一人專忘,或者若逢不逢,只靠佛憶,我們在紅塵中早已經忘記了佛,這光就合不上;不合光,就不能有感應,不能有感應道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常憶佛這光才能合上。
十方如來愍憐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是不會見不著的,常念佛,就會很快回到常寂光淨土的家,跟佛在一起的。我們眾生都是佛子佛孫,誰真心念佛,佛就會攝念誰接引誰,誰就會自得心開覺悟,終得念佛三昧,往生極樂國。不過,眾生業障太重,智慧太淺,暫時同佛無緣,所以佛也難以度脫他們。他們長久流浪生死,痛苦異常,受到佛的教化後,開發了智慧,信願念佛才能最終成道。
我們以清淨的佛號為淨念,以無雜念為清淨,及至以不執念為念,時時處處憶念不舍不執,達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淨念相繼,進入念佛三昧的正定境界,自然就顯現出清淨的自性如來,與佛合光同體,無二無別,才是真正的斯為第一!
(李松陽20201129fccf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