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善是什麼?依怙信願智慧歸命大安樂,三聖圓通照見自性

2020-12-19 非常財富聞道五臺山

佛給我們指引的第一善是什麼?念佛。念佛,超過世間的一切善,超過世間的一切東西。因為這關係到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生死的大問題,解脫了生死問題,其他都是小事。教人念佛,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圓滿究竟的度己度人普度眾生的大善。不管一個人多忙,每天靜篤十念相繼,必定可行,越是忙的人,越應該靜下心來念佛觀心,入定生慧照亮人生,不出煩惱災殃。

念佛成就靠什麼?依怙信願智慧歸命大安樂法門,把全身心安頓在阿彌陀佛的慈悲願海當中,這慈悲願海太慈悲平等了,太有威神力量了,只要我們一念安心在茲,一悟合光即一得永得究竟圓滿。一悟合光就是摩訶般若,到慈悲願海的彼岸,就是離苦得樂波羅蜜多。我們這樣的凡夫,得本師釋迦摩尼佛的教導,才找到這樣不可思議的法門,靠我們念佛的願力直達彼岸。

阿彌陀佛正覺的果地,賜給我們蓮花福地,在我們五濁煩惱的重重淤泥當中,開顯如來正覺,從中得度化生。這是多麼至真、至善、至美、至慧的安樂佛土啊!古往今來一切帝王聖賢,最高的生活理想就是追求長生不老。道家煉丹羽化升天,基督教也求永生不滅。面對死亡,人人想超越、想與天同壽,唯有極樂世界超越了輪迴三界,唯有念佛往生證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它才是真正的無量壽、無量光。

一個人的生命很脆弱,生命就在一呼一吸間,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遭遇死亡,受自己業力的牽引,忽然一個車禍,一場自然災害,或者染了一個疾疫,或者心臟驟停,人身就沒了。三界火宅,充滿眾苦,生死大事,很難了悟。其實,我們都有人身,就有往生極樂的自性資糧,可惜的是絕大多數人抱著金碗一世糊塗,誤了西去的極樂快舟,連一句佛號都念不到,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迴,永無出期。

人沒有出離火宅輪迴的這個心,佛法在這個地方就不能薰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世間的這點安樂很小很可憐,但多數人無法擺脫,如果沒有苦難,人是不會生起出離心的,正是人迷惑在凡夫的安樂中造惡業,災難就釀成了。淨土的安樂是大安樂,才是究竟的安樂,圓滿的安樂,解脫了生死的大安樂。念佛皈依西方三聖,永遠不離皈依境,歸心、歸命、歸投的極樂境。

阿彌陀佛在當處,在自己心中了,佛尊降臨觀音勢至同時降臨。佛是無量智慧光,觀世音菩薩是大慈悲力、大勢至菩薩是大威神力,遍照苦海眾生,拔濟念佛眾生往生無量壽淨土。跟我們最有緣的西方三聖剎土,是我們的無上福田,已經超越了生滅心的境界,沒有任何時空的局限。我們至心念佛,都會產生無量福德,如經中所說,從腳跟一直到金剛際之間有多少微塵,就有多少轉輪王位的大福德。

念佛不僅要像大勢至菩薩那樣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還要像觀音菩薩那樣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觀音菩薩從耳根圓通,從聞外面的音聲,轉到聞自己能聞自性,不生不滅的自性,這個自性能成不生不滅的佛果。我們要轉聞不能顛倒向外,要都攝六根,才能淨念相繼,從自性心念起,才能圓通六根,念念清淨,念念聞性,念念清楚明了,彌陀自性才能圓通顯發出來!

(李松陽20201211fccf01127)

相關焦點

  • 達摩祖師:什麼才能叫作善知識,易筋經不是我寫的
    明悟一切真相,依持善知識,能得解脫。達摩祖師言:依持善知識。那麼什麼是善知識呢?有人說我供佛,也拜佛。這就是善知識啊。明確的說這只是一種善緣,善根而已,終是還得在輪迴中。《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中就言: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若不見真性,皆是虛妄造作諸苦行。
  • 簡單六個字,具足信願行
    第十八願的成就可說就是成就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善導大師對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作了精要的解釋,就是有名的「六字釋」: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31願 淨國照見十方願
    大安法師講述:淨國照見十方(第三十一願)請看願文: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是故,阿彌陀佛稱性發願:願我國土地平如掌,清淨如明鏡,皆悉影照他方世界的依正景物,十方無數無邊世界,皆能照現。以極樂國土喻明鏡,以十方世界喻面像,鏡納十方,徹鑑無遺。《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來到毘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彌勒菩薩彈指出聲,樓閣門應聲而開。
  • 聞其名號丨我們歸命阿彌陀佛,「一呼一吸都是他」
    第一點「願成不虛」是從本願救度的立場上講總的意義,第二、三、四、五這四點是講名號「實相身」的意義,第六、七、八、九、十這五點是講名號「為物身」的意義。為物身能夠攝取眾生,實相身就能「攝眾生入畢竟淨」。這是前面講的法藏比丘的願中修行。第一,願成不虛。講阿彌陀佛名號「願成不虛」之義。願成不虛就是「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 逃跑的護法-寶帳怙主
    在諸多怙主中,薩迦世祖尤為重視一位護法便是寶帳怙主。怙主分為:身怙主、語怙主、意怙主、功德怙主、業怙主,寶帳怙主是具有這五種依怙功德底怙主。按照佛教的說法,「寶帳」位於天空,虹為天蓋,光為圍牆,金剛石為柱,彩雲鋪地,為佛教理想的天幕。
  • 大乘起信論講解一|總持佛學精要,獲得如實知見智慧,智無限自在
    《《大乘起信論》》其實用非常清晰的濃縮的語言揭示了大乘佛教的本體,所謂本體就是指一真法界、真如、如來藏、妙明真心,即是《楞伽經》裡邊講到的佛「自得聖智境界」,依第一義諦佛本自覺悟的聖義諦智慧境界。即是《法華經》壽量品裡邊所顯示的佛的本體,禪宗裡邊經常講的本地風光。即是六祖《壇經》裡邊講的自性,自性本來清淨,自性本不生滅,自性具足一切,自性本無動搖,自性能生萬法。
  • 這個比睡覺都好,我們唯一能依怙的是護持力
    在此睡眠的基礎上,要學會當下睡眠或靜坐,每天根據需要,當下放下一切,什麼也不想,徹底放鬆進入禪境,這個比睡眠的效果還要好!人生苦短,我們應該珍惜時光,如果一個人真的把三分之一的時間,用在了睡眠上,那是有浪費生命的罪過的,貪睡和貪財一樣,都是會折損自己福報的。如果人能把睡眠壓縮到最短,又睡的效果最好,那就要把心修好不可。
  • 佛教:青頸觀世音,於苦惱死厄,能為做依怙,無訟冤屈,逢兇化吉
    大慈大悲因為救苦救難而備受民間推崇,於是自佛教從西方傳入世界之後,觀音便有了三十三應身像之說,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青頸觀世音,於苦惱死厄,能為做依怙。在佛教的歷史傳承之中,「青頸觀音」的由來是源自古印度婆羅門教的〝溼婆神〞。
  • 「南無阿彌陀佛」,到底是什麼意思?不要再無知了!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壹、玄義分「六字釋"曰: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觀無量壽經》曰:「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但凡修行的人,善信居士,也常常嘴裡念誦「南無阿彌陀佛」。
  • 只有佛法才是真正救度你的怙主、依處、洲島、光明和燈盞
    就算擁有南瞻部洲的一切財產,死亡的時候連一針一線都帶不走,只有佛法才是真正救度你的怙主、依處、洲島、光明和燈盞。死亡的時候,你一個人孤零零地無依無靠,唯有佛法是你的親人、友伴,是你的依處,是給你提供庇護之所,你再如何困難,佛法都可以幫助你。按另外一個方式講,佛不在遠處而在自己心中,你的自性就是佛。
  • 眾生不問根器利鈍,儲積三資糧—信、願、行,往生可蒙佛接引!
    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撥轉心頭,將一聲佛急急提念,卻迴光返照,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回瞋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樂解脫法門也。」引言眾生都具有佛性,只因一念無明,輪迴六道,枉受諸苦。
  • 佛教:婆娑三聖、西方三聖、華嚴三聖、東方三聖,這次終於認全了
    要想弄清佛教不同諸佛菩薩的神像,就要從其緣起和代表意義開始說起,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婆娑三聖、西方三聖、華嚴三聖、東方三聖,這次記好了,拜錯便不虔誠了。觀音菩薩又叫「觀自在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左協侍,代表著慈悲和智慧。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右脅侍,代表著喜舍。佛經有載:當阿彌陀佛入滅後,由觀世音菩薩補其位;觀世音入滅後,則由大勢至補處成佛,掌握化權。
  • 金剛經第二十三品|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究竟圓滿智慧,它是空的,裡面什麼都沒有,卻具有正遍知的作用性,什麼都知道、明白,即是我們常說的自性,六祖云:何其自性?能生萬法。自性即是空性,自性即是佛性,人人本自具足,真空妙有!故佛云: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楞嚴經素解》卷十:以天地萬物湮滅後,歸虛空為依歸,當成故鄉
    1.識陰計六【原文】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明,計明中虛,非滅群化,以永滅依,為所歸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歸無歸執。無想天中諸舜若多,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六圓虛無心,成空亡果。
  • 淨宗法師:歸命阿彌陀佛,是凡夫當生修行的最高境界
    這不是說什麼事都舍掉,要買火車票,阿彌陀佛不會給你買,還得你自己去買。這是就往生這件事情來說,不靠自己,全靠阿彌陀佛。所以有人講:「歸命阿彌陀佛,其實是凡夫當生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凡人有什麼修行?就是歸命阿彌陀佛,這就是最高境界了。老老實實、踏踏實實歸命阿彌陀佛,這是很不容易的。
  • 願你善其身,願你遇良人,每日學點中華文字
    願你善其身,願你遇良人,每日學點中華文字。《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人不能有太多的迷惑,如果有了迷惑,小的迷惑容易走錯人生方向。大的迷惑更危險了,容易本性改變,人的自性改變就麻煩了。所以心中不要有過多的迷惑,人生路是坎坷的,但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