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老先生的作品影響了我們幾代人,從民國年代一直到21世紀,我們幾輩人所接觸的武俠概念大都來自金庸,更不用說他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之言真正將武俠提升到了一個高度。
金庸先生的作品被改編為無數影視劇,一代代的人用各自的方式演繹著經典。如我們熟知的《神鵰俠侶》只電視劇就有7部以上,最早一部是1984年,潘迎紫演的小龍女。
而《神鵰俠侶》是全球第一部動畫化的金庸作品,到目前為止也是唯一一部。該動畫劇情忠於原著,但角色設計與原著有不同。角色屬典型日式卡通人物風格,包含一些中華元素,服飾顏色亦有改變。
2001年,第一部由tvb附屬公司翡翠動畫(香港)和日本動畫公司NIPPON ANIMATION聯合製作,第二、第三部由翡翠動畫(香港)自行製作。
三部共78集,每集30分鐘,共分為三部份:《神鵰俠侶I:古墓奇緣》(1-26集)、《神鵰俠侶II:襄陽風雲》(27-52集)、《神鵰俠侶III:相約十六年》(又作「十六年之約」,53-78集)。
第一季是質量最好的,劇情過渡自然,動作銜接流暢,一板一眼打得相當精彩不下優秀真人武打片。人物走日本動漫造型風同時加入古裝元素特別好看,尤其是小龍女的那幾套各有特點,分場合搭配很美!
當時特別特別驚訝的是當中的京劇元素,打鬥中轉場或者每個小轉折配上的「鏘鏘」,節奏感與動作感極為優雅。第一季可謂誠意之作。
只可惜,到了第二季就變成了港臺流俗的連續劇。人物的心理狀態沒有辦法像第一季那樣通過神情和動作表現,強行插入臺詞、回憶,可惜了!
所以好明顯發現除了第一季製作精良外,第二季、第三季開始回歸國產初期動畫的質量,重複的武打動作,低質量畫面。
為什麼第一部可以做得這麼精美,而第二部就變成這樣?
這動畫是tvb第一次自行製作的動畫,當時是特別與日本公司合作製作,動畫擁有中(劉德華)日OP、ED。但是,在第一季時期因為tvb與日方製作公司在討論薪酬的時候出現嚴重分歧,導致日方臨時退出製作。
導致tvb硬著頭皮自己繼續製作剩下兩季,tvb雖然硬著頭皮做完了,也耗時很久很久,所以也分為三季播放。第二第三季也只有中國OP,第二季開始也沒有日語配音。
日方退出合作原因:
原來當年翡翠臺和日本動畫公司NIPPON ANIMATION合作,準備把《神鵰俠侶》拍成動畫,但劇情展開拍攝會達103集之多,投資風險過高,便分成三部,合作完完第一部後,NIPPON就沒繼續投資拍攝了。
至於為什麼,因為NIPPON當時的另一部動畫《中華小當家》在臺灣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所以這部《神鵰俠侶》的畫風及人物風格都與《中華小當家》類似,畢竟同屬一個時期的同一家製作方。
同時和統一公司【統一食品公司,小當家裡面的人名都是統一旗下產品的名字】的合作也迅速在大陸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這個時候,《神鵰俠侶》的投資是否值得就成為了疑問。於是便放棄這個高風險項目。
其實金庸先生的武俠作品還是挺適合動漫化的,我們通常都會吐槽小說改編的真人劇如何如何,要麼是劇情改動太多,特效三毛錢,要麼是演員演技不在線……
但是如果做成動畫,依現在國內幾家頂尖的動畫製作公司之水平,只要資金充足,劇情遵循原著,相信會比真人劇好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