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深埋海底1億年微生物復甦,「地球主人」微生物有著怎樣的...

2020-12-15 新華報業網

  交匯點訊 近日,由日本和美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復活了存在於地表下18000英尺(約5.5千米)、來自1億年前的微生物。要知道,這些微生物早在恐龍滅絕之前就已經處於休眠狀態。

  不過,科學家告訴我們,就微生物圈來說,這些甦醒的微生物實在屬於「年輕後輩」,比他們年長的「億歲老人」大有人在。那麼,微生物的前世今生有著怎樣的故事?

  人類發現最古老的微生物,來自38億年前

  距今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但那時的地球荒涼無趣,沒有生命存在,直到這一天——微生物的出現。

  「地球上的第一個細胞,就是微生物。」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袁訓來告訴《科技周刊》記者,「至今為止,我們發現最早的微生物可以追溯到38億年前,從那時起到至今六七億年前,地球上一直都是微生物的世界,且種類可能比現在的更多更複雜。」

  這個有著數十億年歷史的龐大家族,同樣有著一代又一代的進化史。南京農業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閆新表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養一方菌,地球上的環境條件不斷變化,微生物為了更好地生存也隨之不斷變化。當然,微生物的活動反過來也會改變環境,二者在相互作用中一起變化。」

  正因為記錄與反映、甚至影響著地球環境變化,微生物成為了科研人員探索地球環境演變的生物密碼。

  今年5月,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副研究員鄭全鋒等研究人員在華南的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微生物巖中,發現了一種名為似Polybessurus的單細胞球狀藍細菌化石。鄭全鋒介紹,似Polybessurus藍細菌化石普遍存在於華南的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微生物巖中,是這些微生物巖的主要造巖微生物。這一發現以化石的證據直接證實了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後藍細菌爆發事件,且該類微生物的發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現了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熱帶淺海海域的微生物群面貌,對於了解大滅絕後的海洋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在地球史上,一共發生過5次著名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其中距今大約2.5億年前發生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最為嚴重,造成了超過90%的海洋物種從地球上完全消失。不過,也不必為當年的地球擔心。因為,每一次後生動物的大量滅絕都會導致微生物的極度繁盛,其主要表現就是滅絕之後的地層中微生物巖的廣泛發育和微生物標誌化合物豐度的激增。也正由於微生物的繁盛,為大滅絕後倖存下來的後生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從而迎來生命復甦與爆發的下一個時代。

  其實,不僅1億年前已經休眠的微生物比較少見,微生物化石同樣難尋。鄭全鋒介紹,微生物化石的保存形式主要有碳質壓膜保存和礦化保存兩種。其中,碳質壓膜形式保存的微生物化石一般只能在細顆粒的碎屑沉積巖中形成,如頁巖或粉砂巖。礦化形式保存的微生物化石主要包括碳酸鹽化石、矽質化石、磷酸鹽化石、硫化物化石等。「微生物形成礦化化石,需要兩個條件。簡而言之,就是礦化過程要發生在微生物有機體腐爛和降解之前,礦化的礦物顆粒最好是納米級礦物顆粒,這樣才能很好地保存微生物的形態和解剖結構。另外,微生物化石要能長久保存在巖石中,還需要這些化石不能遭受後期成巖作用的強烈改造,尤其是重結晶作用。即使微生物化石已經在巖石中形成,但之後巖石中發生的重結晶作用也往往會破壞這些微生物化石。」

  不起眼的微生物,卻是地球的「真正主人」

  對於「龐然大物」人類來說,微生物可能微不足道。但其實,人類卻是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僅僅在人體內外,就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閆新介紹,人體內微生物的細胞數大概是人體細胞數的10倍,環境中的微生物就更不計其數了。微生物不僅數量龐大,種類更是極其豐富。為了便於研究,科學家們將微生物劃分為細菌、

  古菌

  、真菌、原生動物、單細胞藻類、病毒和亞病毒這幾大類群。

  「上至萬米高空,下至幾千米深的地下,都能找到活著的微生物。」袁訓來告訴記者,微生物存在於各處,而且很常見。當連續多日降雨的時候,石板地上可能會出現一層薄薄的綠色覆蓋物,踩上去會有滑滑的感覺,這就是微生物藍細菌。如果拿上小瓶子去玄武湖內打上一瓶水,選擇少許放至顯微鏡下,可能會發現上萬種活躍的微生物。「當然,也有一些微生物只能在特定的環境下生存。比如在美國黃石公園內超過100℃的熱泉中,就生活著一種適宜高溫的微生物『古菌』。菌如其名,這種微生物在數十億年前就已經存在。如果暫時脫離這種高溫環境,它們會進入休眠狀態。」

  在我們的身邊還能見到那些有著古老基因組的古菌嗎?「很容易找到。」袁訓來回答。比如,深挖至煤堆的最底下,在煤渣的黑水中,生活著一種很原始的古菌——甲烷菌。甲烷菌的性格、脾氣與其他微生物不同,只有在無氧的條件下才能生長繁殖。「所以,人們常會在密不透氣的池子裡放上甲烷菌愛『吃』的食物,如各種農作物的莖、葉及許多排洩物、廢棄物。讓甲烷菌生長並釋放出一種無色、略帶一點酸臭的可燃性氣體,也就是俗稱的沼氣。」

  「微生物之所以能無處不在,繁榮於地球, 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代謝的多樣性,通俗來說就是食譜廣。」閆新表示。對於微生物來說,有機無機有毒無毒好啃難啃皆不在話下,有些細菌以農藥甚至塑料為食。也正是因為微生物「食物種類」多樣的特點,人類利用微生物可以解決不少大麻煩。

  在醫療健康方面,乳酸菌等益生菌可以幫助人類調節腸道菌群平衡,一些甚至病毒可以作為載體製作疫苗;食品方面,微生物可以被用來發酵產生酒、醋、醬油和麵包等食物;在環境方面,汙水處理主要就是藉助微生物分解有毒有害汙染物……隨著合成生物學的興起,人類改造微生物的能力越來越強,微生物作為細胞工廠的潛力被無限放大,幾乎可以合成任何化合物。

  來自地球的微生物,會成為其他星球的生命起源嗎

  既然微生物如此強大,它們有機會跟隨人類的航空器飛往外太空和其他星球上演繁衍嗎?

  今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恰逢26個月一遇的火星探測器發射窗口期,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已於杜拜時間7月20日發射成功,中國的「天問一號」也在北京時間7月23日發射成功,美國的「毅力號」火星車即將擇期發射。而火星也一直被科學家們認為是唯一可能會適合人類移民移居的星球。

  當這些火星探測器還在地球上時,一定會有微生物附在其表面繁衍生息。當這些微生物離開地球之後呢?會不會因此給其他星球帶去生命的種子呢?

  「從上個世紀70年代人類第一個火車探測器在火星著陸至今,沒有任何可靠證據證明火星上有從地球前往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存活下來。」袁訓來斬釘截鐵地表示,以我國剛剛發射成功的「天問一號」為例,從地球前往火星的太空之旅長達7個月,在宇宙中飛行,探測器所面臨的是最低溫度達到-273.15℃的真空環境,同時還存在各種宇宙射線。如此條件下,微生物的活性蛋白會失去活性。這樣艱難且遙遠的旅途,實在不適合微生物的生存。

  不過,如果真的有如此強大的微生物成功抵達了火星,結局如何呢?「等待它們的依舊還是死亡。」袁訓來說,「火星的溫度在-133℃至27℃之間,大氣密度僅為地球的1%、成分以二氧化碳為主。最重要的一點,火星表面並不存在液態水。水是生命之源,因此,即使僥倖活到火星,微生物也會最終斃命。」

  交匯點記者 葉真

  實習生 孫海峰

相關焦點

  • 深埋海底1億年微生物復甦,「地球主人」微生物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
    交匯點訊 近日,由日本和美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復活了存在於地表下18000英尺(約5.5千米)、來自1億年前的微生物。要知道,這些微生物早在恐龍滅絕之前就已經處於休眠狀態。不過,科學家告訴我們,就微生物圈來說,這些甦醒的微生物實在屬於「年輕後輩」,比他們年長的「億歲老人」大有人在。那麼,微生物的前世今生有著怎樣的故事?
  • 科學家復活1億年前海底微生物!這些細菌一直處於休眠狀態
    日本科學家成功復活在海底沉積物中休眠超過1億年的微生物,使它們能夠億萬年後在深海中再次進食甚至繁殖。據報導,日本海洋地球科學技術廳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分析了在南太平洋5700米深處海床上的古代沉積物樣本,發現10個種群和亞群的細菌。
  • 休眠了1億年後,這群微生物被喚醒,一點氧氣就能讓它們活上億年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據報導,科學家們成功復活了一群來自於南太平洋海底的微生物,讓人驚訝的是,這群微生物竟然已經在海底休眠了1.05億年的時間,它們或許會成為地球上已知的生存時間最長的生物
  • 科學家在地殼海底火山巖發現微生物!
    他們在地殼海底火山巖的微小裂縫中發現了豐富的細菌生命,這些細菌在這些小裂縫中的粘土沉積物中繁衍生息。這一發現為在火星上尋找生命的希望帶來了新的希望!據了解,科學家們在海底深處的玄武巖熔巖中發現了這種單細胞生物,他們花了十多年的時間才想出一種方法,在鑽孔樣本中找到這些生物。他們估計,巖石裂縫中每立方釐米含有100億個細菌細胞,其密度與人類腸道的密度差不多。
  • 海底之下存在大量微生物,僅需極少能量就能活著!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生活在海底之下的微生物僅靠人類所需的小部分能量就能生存下來,這意味著生命存活的能量限制較低。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一支國際研究小組利用海底數據繪製了一幅新的全球海洋生物圈圖像,他們發現海底沉積物之下的微生物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比之前已知維持生命的能量更少。
  • .| 新冠病毒譜系或已在蝙蝠中悄然傳播數十年;微生物在海底可...
    文章連結:http://www.cas.cn/kj/202007/t20200730_4754706.shtml中國天文學家確認南極冰穹A為地面最佳天文觀測臺址地球上哪裡是最佳觀星地?傳統認為美國的夏威夷和智利北部是光學望遠鏡的最佳臺址,世界上最好的光學望遠鏡都集中在這裡。
  • 地球上最乾淨的海洋內發現生活了一億年的微生物
    即使在深海海底,也有許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並且這些微生物在海底的生活區域正在擴大。基於此,科學家們提出一個疑問,「在一億年前沉積的海底地層中是否有微生物存在?」結果令人驚喜,深海海底的地層中竟然真的有生活了一億年的微生物!
  • 新冠病毒譜系或已在蝙蝠中悄然傳播數十年;微生物在海底可存活逾1...
    這也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經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也為拆穿病毒陰謀論(如病毒是人為製造、病毒從實驗室洩漏等說法)提供了更多證據。 中國天文學家確認南極冰穹A為地面最佳天文觀測臺址 地球上哪裡是最佳觀星地?
  • 飛出地球,微生物如何在太空點石成金?
    據估計,每年僅僅電子垃圾,就損失掉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貴重金屬,然而,其中大部分的金屬都無法回收利用。人們日益關注傳統採礦工藝對環境及人道主義的影響。另外,許多國家正在尋求方法以減少對礦產的進口依賴。 幸運的是,新的選擇出現了。大量微生物(通常來自極端環境)進化出了從周圍環境中提取金屬的能力。
  • 1億年前和恐龍同時代的生物,被成功復活,科學家:不可思議
    甚至我們覺得微生物才是地球的主人,而我們人類只不過是過客。 這不,2020年7月28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好氧微生物在含氧海洋沉積物中的生存時間長達1.015億年》(Aerobic microbial life persists
  • 在恐龍殺手隕石坑下發現了古老的微生物生態系統
    具體來說,這項研究是基於從一個1.3公裡(0.8英裡)深的鑽孔中回收的大約1.5萬公斤(3.3萬磅)的巖石。 上圖:希克蘇魯伯核的剖面,含有熱液礦物達契石(亮橙色)和方沸石(無色透明)。這些礦物質部分填滿了巖石中的洞,這些洞是微生物生態系統的壁龕。 研究小組在樣本中發現了被稱為框架狀的黃鐵礦微小球體,直徑只有百萬分之一米。
  • 微生物肥料作用機理
    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是以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導致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應的一種製品,是農業生產中施用肥料的一種。其在中國已有近50年的歷史,從根瘤菌劑一細菌肥料一微生物肥料,從名稱上的演變已說明我國微生物肥料逐步發展的過程。
  • 從科幻電影《天外來菌》得到的啟示:星際微生物可能入侵地球嗎?
    ——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2008年,一部名為《天外來菌》的科幻片在全球上映。劇情如下:在美國猶他州的皮德蒙特小鎮郊外,一顆人造衛星突然掉落地面,一對好奇的情侶將衛星殘骸帶回了小鎮,由此引發了一場災難。突然間小鎮上爆發了可怕的病毒, 人們紛紛不明原因地死去。
  • 英國科學家或發現42.8億年前微生物化石 將有助於證明火星生命存在
    仍存在爭議 不過,據紐約時報報導,在尋找地球最早生命的過程中,激烈的爭論屢見不鮮。 例如,在1993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of California-Los Angeles)的古生物學家J·威廉·舍普夫(J.
  • 微生物實驗室怎樣合理布局?
    由於使用過的器皿已被微生物汙染,有時還會存在病原微生物。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設置洗滌室。室內應備有加熱器、蒸鍋,洗刷器皿用的盆、桶等,還應有各種瓶刷、去汙粉、肥皂、洗衣粉等。 滅菌室 滅菌室主要用於培養基的滅菌和各種器具的滅菌,室內應備有高壓蒸汽滅菌器、烘箱等滅菌設備及設施。
  • 太空中的微生物:空間站如何保持清潔?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5日消息,太空人在進入國際空間站時,攜帶了大量來自地球的細菌,他們會如何阻止這些微生物造成災難?1998年,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Mir)的軌道運行時間已經來到第12年,開始出現老化的跡象。停電頻繁、電腦故障、氣候控制系統洩漏等等,都是時不時會遇到的問題。
  • 研究發現,地球上存在喜歡吃隕石的微生物
    根據一項新的國際科學研究,地球上至少有一種微生物不僅喜歡吃隕石,而且實際上更喜歡把它們作為食物來源。 你得吃東西才能活著。這不僅是人類的真理,也是包括微生物在內的其他生命形式的真理。現在,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宣布了一項新的研究,顯示至少有一種地球細菌喜歡外星食物:隕石。這些微生物似乎更喜歡太空巖石,而不是地球上常見的巖石。 這一有趣的同行評議結果於2019年12月2日發表在《自然》雜誌的科學報告上。
  • 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研究進展
    第一年內,嬰兒的微生物環境開始向成年人的方向靠攏[20],在2.5年時,幾乎與成年人並無不同。一旦微生物環境成熟,就會長期保持穩定,直到老年。研究人員發現,老年人體內的微生物環境與年輕人不同,尤其是桿菌屬和梭狀芽孢桿菌2類[21]。另外,老年人的微生物環境構成種類遠比年輕人要多,這可能是由於老年人多患有各種疾病,藥物的使用會對微生物構成造成影響。
  • 火星世界雖死氣沉沉,但也可能存在微生物,好奇號發現有機分子
    大多數傳言和猜測在美國的火星探測器陸續對火星進行探測後破滅了,可以確定的是火星地表並不存在類似地球地表這樣豐富多樣的生物世界。既然火星上不存在動物和植物,那有可能存在微生物嗎?這個問題在探測器證實了火星地表不存在宏觀生物之後被提了出來,對於這個問題科學家們所持觀點自然地分成了兩派。
  • 微生物分類學研究利器: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
    由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建立的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gcType)http://gctype.wdcm.org/,是為分類學家進行基因組研究、新種鑑定的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工具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