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近代的我國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在滿清末期,列強們就盯上了中國這塊大蛋糕。而在民國政府時,日本更是升起了侵佔中國土地的想法,於是便開始了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
對於抗日戰爭的這段歷史,很多事件及秘案都需要去考究,我最近一直就在看《中國抗日戰爭全紀錄》這本書。
戰爭開始前期,由於民國政府的不抵抗策略,我國的東三省迅速落到了日本人的手中,之後日本更是在此建立了偽滿政府,派出了大量部隊駐紮在此,這些部隊也被稱為關東軍,是日軍中的精銳。
一開始,駐紮在東三省的日本軍是由好幾個甲級師團和部分乙級師團組成的,戰力極為強悍,被日本稱為「皇軍之花」。正是由於這樣一支部隊駐紮在此,才導致了我國在抗日戰爭期間始終沒有奪回東三省。
不過在二戰末期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德國投降蘇聯開始把重心轉向日軍,不久後便出兵東三省,很快就與關東軍交上火了。只是幾天的時間駐守在東三省的百萬關東軍就全線潰敗。因此很多人便對當時一邊倒的戰況產生了好奇,為何盤踞在中國東北這麼多年的關東軍會如此不堪一擊了呢?現在我們就來說一說當時的情況。
其實當時的關東軍在蘇聯軍隊的下一觸即潰的原因主要是,當時守在東三省的關東軍全是老弱病殘,當時因為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壓力,關東軍裡所有的甲級師團基本被調去了太平洋,成了太平洋戰場上的炮灰。
為了補充兵力,大量的新兵甚至是從來沒有摸過槍的在華日僑被編入關東軍,直接拉低了關東軍的整體軍事素質。而這樣的一支軍隊地方戰鬥能力如何可想而知了。
再者,當時的日本因為多年的戰爭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壓根無法騰出手來。而東三省作為當時日本的殖民地,孤懸海外,無法得到國內的支援,因此被蘇聯圍困擊破也只是時間問題。
當時的蘇聯經過了多年的戰爭,士兵的軍事素養極高,再加上剛剛打進了德國老家,士氣正旺。而且當時蘇聯強勁的工業,大量的重武器加呈碾壓態勢的軍隊人數來勢洶洶,關東軍面對這樣一支軍隊自然討不了好。
之後在蘇聯的大軍壓境下,駐守在東三省的關東軍壓根就只能被動挨打,在蘇聯軍隊各種重火力的狂轟濫炸下,百萬關東軍就只撐了幾天,幾十萬人死在東三省,接近6萬的關東軍被蘇聯軍隊俘虜,被送去了西伯利亞挖當苦役。
所以,從當年東三省的戰事就能看出來,當時的日本已經是在透支國家的未來去維繫這場戰爭了,關東軍為何輸得那樣快、那樣慘也就不難理解了。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的一部「血淚史」,我們在關注這場長達14年的戰爭時,也許只看到的表面上的戰役,而戰役背後的政治經濟影響卻所知甚少,那你所了解的抗日戰爭真的全面面嗎?
史學家李繼鋒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和抗日戰爭史的研究,是南京大學一位十分優秀的博士。他在創作《中國抗日戰爭全記錄》時,搜集了大量寶貴而罕見的圖片和資料,通過編年體抗戰紀實的方式,讓所有讀者更加清楚的了解抗日戰爭的始末,更加真實的呈現那段血與火的過去。
《中國抗日戰爭全記錄》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書中的文字部分,更體現在這本書中的圖片部分。很多絕密圖片讓小編看也都不經感嘆,這是下了多少功夫才能收集到的資料。
有意的讀者請點擊下方橫條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