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日本帝國主義曾經計劃搶奪蘇聯在亞洲部分的土地。他們先後製造了很多的摩擦事端,以製造藉口,好向蘇聯發動戰爭。在張鼓峰衝突以後,日本關東軍計劃將衝突規模擴大,一舉擊潰蘇聯部署在蒙古地區的軍隊,因此爆發了著名的諾門坎戰役,而關東軍為了打敗蘇聯這頭西伯利亞毛熊,特意動用了綽號「虎之子」的安崗戰車支隊。
一、貪婪的日本
自從日本帝國主義向亞洲大陸伸出魔爪,並奪取了大片土地之後。日本與蒙古之間就存在很多的軍事摩擦,當然這很大因素是因為雙方控制區邊境的不確定性,因為蒙古人大多是牧民,他們以天為蓋,以地為床,過著優先的遊牧生活,對所謂邊境毫無概念,大不了今天放羊吃完草,明天我就離開就是了。
但是日本人可不這麼想,在擴張取得巨大成功的日本人眼裡。這群套馬的蒙古漢子說來就來,說走就走,
把邊境控制區當場菜市場,也太不給日本軍隊面子了。
這哪裡還能讓人忍受?
於是日本兵發揮了完美的下克上技能,決定給這些套馬的漢子一個教訓。
因此在雙方控制的邊境上就上演了,雙方騎兵今天你追我趕,明天我追你趕的日常。
但是一向有著下面牽著上面走的傳統的日軍,成功的拉來了日本關東軍高層的注意力。
這些將軍和參謀們覺得蒙古軍隊和駐守在蒙古的蘇軍也就是那麼回事,
更何況在沙皇俄國還沒完蛋之前,日本就曾經狠狠的教訓過這群西伯利亞毛熊,
於是決定實施更進一步的火力偵察和規模更大的摩擦衝突。
雖然日本人決定擴大衝突,但是也沒有傻到呼呼啦啦就直接衝上去的地步。
關東軍司令波派出了資深參謀辻政信,前去雙方的控制區交叉地帶偵查情報。
這個辻政信可是野心勃勃,他一直支持日本軍方的北進戰略,去奪取蘇聯的遠東和遼闊的西伯利亞,一路打到烏拉爾奪取蘇聯的工業區,來充實日本的戰爭實力。
於是辻政信在進行了一番遠行之後,向關東軍司令部傳遞迴了,蘇軍訓練鬆懈,只要日軍一個板載衝鋒就能打的蘇軍一瀉千裡的情報。
而日本關東軍居然真就信了他的鬼話,並在1938年,找了一個非常完美的由頭,對蘇軍實施了一次火力偵察,也就是張鼓峰衝突。
這次衝突暴露出了蘇軍作戰能力低下的缺陷,使得關東軍堅信了只要來一個大的,就能打跑蘇軍的想法。
二、目標諾門坎
在確信蘇軍戰鬥力低下以後,日本關東軍開始制定一個大膽的進攻計劃,
他們打算在哈拉爾河,也就是諾門坎發動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將蘇軍一口氣趕出蒙古,然後控制蒙古豐富的煤炭和林木資源,再圖謀蘇聯遠東和烏拉爾地區。
為了能夠一次擊敗蘇聯,日本也是耗費了苦心,下了血本。
關東軍第23師團沒日沒夜的每天操練對蘇聯模擬作戰,做好了對抗蘇軍飽和火力打擊和坦克集群攻擊的準備。
同時他們每天都在操練如何進攻蘇軍的陣地,
在日軍之中,第23師團甚至被安上了對蘇作戰專家的名號。
一時間整個師團上下,上到師團長小松原道太郎中將,下到每一名士兵,就好像真的自己就是蘇聯通了一般。
1938年冬天,第23師團還進行了一系列的冬季作戰訓練,以適應在蘇聯西伯利亞地區冬季環境下作戰。
同時該師團還被擴編到了擁有29400人的規模,為了保證進攻的持久續航,其中有足足14000人是後勤兵。
等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39年的1月。第23師團奉命進入靠近諾門坎的地區,構築工事,以備蘇軍發動突然襲擊,同時作為將來進軍蒙古所用的前進基地。
為了支持第23師團,
關東軍儘可能的到處從部隊中抽調徵集卡車和各種火炮,
一直到了4月,總算是湊出來了大約2600輛卡車,
這還是強迫其他日軍部隊換裝驢車,和從滿鐵手裡借了1500輛卡車才勉強湊出來的。
雖然卡車數量夠用了,理論上後勤也能維持上了。
但是由於通往諾門坎地區的道路非常原始,卡車隊時常會陷入爛泥中,還需要大量人力才能將它拖出來,
結果反而不如驢車的效率高。
而蘇聯方面則通過一條鐵路連接到距離諾門坎後方大約800到1200公裡的地方,並且還有一條公路通往諾門坎地帶,因此交通遠比日軍要便利很多,
蘇軍動員的卡車數量足足多達6000輛,完爆了日軍的後勤運輸能力。
雙方之間的第一次衝突在5月爆發,此時雙方還是一些獨立的步兵營級單位,在控制區交叉地帶進行一些小規模的戰鬥。
5月20日當天,日軍俘虜了一名蘇軍士兵,這名士兵向小松將軍供訴稱,蘇軍只有500名士兵和80輛卡車,12輛坦克和裝甲車,以及同樣數量的反坦克炮。
實際上這名士兵指的是自己所在的部隊,但是小松將軍誤會成了是該地區蘇軍的總數。
因此小松將軍計劃在28日,對蘇聯發動一次大規模的進攻,奪取蘇軍控制的橋梁地帶,佔領河西岸。
這次因情報誤判發起的進攻並不成功,出擊的東八百藏騎兵支隊遭遇了蘇軍的噴火坦克,騎兵部隊幾乎全體撲街,
一個個變成了小罐罐被送回了本土。
惱羞成怒的關東軍決定發動一次更加強硬的衝突,
一雪前恥。
三、虎之子出擊
為了一雪前恥,日本關東軍決定派出手中最精銳的坦克部隊,
也就是由安岡正臣旅團長指揮的安崗戰車支隊。該部隊是關東軍唯一一支大規模的坦克部隊,
因作戰曉勇,訓練刻苦,被關東軍內部稱呼為「虎之子」。當然旅團長安岡正臣本身就很逗,他在1937年就被晉升為中將,但是職務卻是旅團長,指揮的確是一支戰車支隊。
虎之子戰車支隊下轄三個戰車連隊,並擁有自己的一支野炮連隊和自己的偵察機。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戰車連隊,各自擁有26輛八九式中型坦克,4輛九七式中型坦克,15輛九五式輕型坦克和15輛九一式裝甲車。而第四戰車連隊則裝備了44輛九五式輕型坦克和8輛八九式中型坦克,2輛九一式裝甲車。
因此安岡旅團長指揮的虎之子戰車支隊,一共擁有89輛九五式輕型坦克,83輛八九式中型坦克和47輛九一式裝甲車,
在日軍中可以說是規模相當可以的機械化部隊了。
但是由於缺乏交通基礎建設的問題,戰車支隊需要靠自己的履帶開到諾門坎去。
考慮到後勤的運輸壓力,旅團長只能將為每輛坦克和裝甲車,運送一千發彈藥到諾門坎日軍陣地的計劃打一個折扣,扣掉大部分彈藥,後勤車輛多攜帶運輸燃油,
否則就算不和蘇聯人作戰,坦克恐怕也是有去無回了。
虎之子坦克支隊第一次參加作戰時再7月1日,
當時第23師團的小林中將計劃,讓坦克輔助23師團的步兵投入戰鬥。
誰知道充滿了昭和魂的坦克部隊,根本就看不起23師團的步兵。安岡旅團長大嚷著:「讓這些步兵土豹子看看裝甲騎兵是如何作戰的」,
帶著坦克部隊一股腦的殺向了蘇軍陣地,結果一口氣損失了13輛坦克和5輛裝甲車,只能狼狽的逃了回來。
介於第一次作戰的慘重失敗,
為了挽回顏面,安岡旅團長在7月4日當天夜裡發動了一次坦克夜襲戰。為了保證夜襲的成功,所有指揮車都進入了無線電靜默狀態,同時全體參與作戰的車輛都被命令禁止開燈。
於是部隊就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裡,在大草原上鬼鬼祟祟的摸黑行進。
等到旅團長發現了一座蘇軍炮兵陣並實施了一次成功的夜襲以後,
一清點車輛才發現,自己就剩下六七兩坦克了。
不明所以的旅團長悲觀的感嘆道:「戰鬥打成這樣總可以了吧!?」,
安岡旅團長以為自己的部隊在進攻中幾乎全滅了,事實上他們是在黑夜中走散了。等天蒙蒙亮的時候,一名士兵突然靈機一動,覺得事情並非那麼簡單,
然後拿出了一面日軍軍旗並找到一個長杆懸掛了起來。果然陸陸續續的有日軍坦克向旗幟所在地匯集,旅團長大喜過望。
可是還沒等他把部隊全部集中起來,就聽到了震耳欲聾的履帶聲。
原來蘇軍方面也發現了日軍軍旗,於是派出了坦克部隊向日軍所在地衝了過來。
無奈之下安岡旅團長只能帶著他的手下們開著坦克且戰且退,一路逃回到了日軍陣地才脫險。
戰鬥一直持續到了7月7日,虎之子戰車支隊雖然損失了大約三十幾輛坦克和裝甲車,
但是也繳獲了不少蘇軍坦克。
不過由於擔心燃油不足以支撐坦克返回駐地,安岡旅團長率領他的虎之子坦克旅團脫離了戰鬥,
丟下第23師團獨自撤退了,至此第23師團失去了坦克的支援,後面的結局大家也都知道。
結語
日軍在諾門坎投入的並非是什麼關東軍第一裝甲師團,這是以訛傳訛的謠言。事實上投入作戰的是第一裝甲師團的前身,安岡戰車支隊,又稱為虎之子戰車支隊的部隊。該部隊在諾門坎總共參戰7天,表現參差不齊,但也確實是日軍最精銳的戰車部隊了。
參考文獻:
《ノモンハン事件》
《ノモンハン事件安岡部隊の戦場寫真》
《ノモンハン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