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嫦娥五號今天剛剛返回地球,美國媒體就詢問中國是否會把月球取樣的樣品分享給美國的NASA?
而早在中國嫦娥五號發射的時候,美國NASA就表示希望中國公開探月數據,和分享月球樣本。
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則明確表示了拒絕,雖然中國願意與各國志同道合的機構和科學家共享月球樣品,包括有關探測數據,來進行科學分析,但是這不包含美國。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這涉及到一段傷心往事。
沃爾夫事件
2011年,以合同制形式受僱於美國航天局蘭利研究中心的一名中國人在回國轉機時被捕,美國宣稱他偷偷帶回了許多「大量他或許無權支配的信息技術」,暗示中國派人偷竊美國航天技術。
最後,經過多番調查,美國並沒有在他的電腦中找到任何證實,最終竟稱他電腦裡有「限制性電影」。
就因為這個莫須有事件,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商業、司法、科學及相關機構小組委員會主席沃爾夫(Frank Wolf),就在當年的美國財務開支法案中就添加了一條禁令,禁止中美兩國之間任何與美國航天局(NASA)有關或由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協調的聯合科研活動,甚至還以反間諜為由禁止NASA所有設施接待「中國官方訪問者」。
而後,又是在沃爾夫之流的鼓譟下,美國航天局對華禁令不斷得到加強,最終所有中國人都成為不受歡迎的人士,中美在航天等高科技領域的合作不斷受到阻撓。
自此之後,中國學者在進行學術交流的時候,遭到了美國的重重限制打壓,「沃爾夫條款」最具威脅的一點,是如果中國和美國展開太空合作,美國完全可能以違法為由抓捕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
2013年,NASA拒絕了6名中國科學家(包括在美工作的中國科學家)參加一個天文學術會議,據悉這個學術會議主題涉及NASA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項目,由美國與國際研究團隊報告尋找太陽系外行星的研究結果。
2017年,在美國舉行的「Microsymposium 58」研討會上,中國月球和空間探測工程中心於國斌本來要作關於中國開發月球和火星的計劃報告,並且打算在研討會之後,出席美國德克薩斯州舉辦的月球與行星科學大會。但是由於遭拒籤,於國斌無法參會。
2019年國際宇航大會(IAC)在美國舉辦,IAC授予戚發軔院士本年度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項,但是卻受到了美國的一再阻撓,最終沒有出席會議。
對中國進行打壓,還希望中國無私幫忙
在美國對中國航天進行重重限制打壓下,美國居然還多次希望中國可以幫忙,2018年中國嫦娥四號在月背登陸,這是人類史冊上首次在月背登陸。
美國就和中國提出了三個請求:
第一,美國希望中國延長「鵲橋」中繼衛星的使用壽命,藉此等NASA發射登陸月背的探測器時,還能繼續使用中國鵲橋;第二,在中國嫦娥四號上安裝一個美方的信標,有助於NASA探測器登陸月背時,能準確找到著陸位置;第三,希望中方為NASA提供月背揚塵的畫面。
中國拒絕了這三個要求,但是本著國際友好的原則,還是提供給美國人落月的時間和位置,讓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月球軌道勘探器拍攝中國嫦娥四號登陸月背畫面。
如今美國又希望中國分享月球樣本,美國真的是厚顏無恥,既然處處限制拒絕和中國的合作,為什麼還想要中國的數據和樣本呢?中國也不會再做東郭先生。
當然中國也不能徹底斷絕美國的希望,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很直白地表示,除非廢除沃爾夫條款,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贏原則基礎上,才能進行合作。
總結
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月壤,主要有三類用途:第一類,取樣最主要的目的是進行科學研究;第二類,有一部分月球樣品將入藏國家博物館,向公眾展示,進行科普教育;第三類,依據國際合作的公約和多邊雙邊的合作協議,中方將發布月球樣品和數據管理辦法,與有關國家和世界的科學家共享,也有一部分按照國際慣例,可能作為國禮相送。
中國贈送的國家應該是和中國友好合作的國家,而不是總想著對中國敲骨吸髓,還認為中國無可以無條件奉獻的國家。
科學交流本沒有國界,通過交流促進航天技術的發展,本是許多國家的共識,但是一些國家不這樣想,那我們也沒有必要腆臉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