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的事件原型是什麼
張振智是志願軍工兵第十團第三連連長。他所代表的工程部隊在金城戰役乃至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張振智從1951年1月28日跨過鴨綠江,到1953年10月5日奉命回國,歷經了第五次戰役、夏季防禦作戰、金城反擊戰,大大小小的戰鬥共幾十次,榮立了3次一等功,被評為志願軍二級模範;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一枚;被原華東軍區授予"工兵英雄"的榮譽稱號。
金剛川正是張振智書寫英雄事跡的地方。
金剛山位於今朝鮮和韓國交界處。大部分山峰位於朝鮮境內。素有朝鮮第一山之稱。金剛川是金剛山附近,也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最寬處可達60米,如果不藉助橋梁根本無法通過。
1953年夏季金城反擊戰打響後,敵人持續對這裡進行毀滅性轟炸。張振智帶領三連奉命在巖裡渡口架一座載重橋,保證它暢通無阻。
據張振智回憶,當三連趕到金剛川時,距離上級要求通車的日子僅有8天。5月20日下午,張振智帶著大家察看地形,金剛川上原先的大橋和一座人行便橋已經被炸得不見蹤影。
為了破壞橋梁,美軍飛機不僅晝夜不停地轟炸金剛川上建設好和建設中的橋梁,甚至為了增加志願軍獲得建設材料的難度,連金剛川沿岸的樹林都遭到了大規模轟炸。
《金剛川》真實事件是什麼金剛川歷史原型故事
面對敵人日夜不停的炮火打擊,張振智等工程連官兵們將木排披上偽裝,通過水路運到橋點。經過7天7夜的奮戰,提前一天架起了一座中水位重橋。
然而次日下午4時左右,四架"黑寡婦"呼嘯而來,火力直指這座「生命之橋」。「黑寡婦」離去後,七孔橋被炸掉了五孔。同時,敵人開始正向我軍前沿883.7高地反撲。
工程連戰士在張振智的指揮下,立即開始了第二次架橋。儘管周圍爆炸不斷,全連官兵們不計生死,拼命架橋,最終按時完成了任務。
敵人當然不會放任我軍架橋。就這樣,修了炸,炸了修,張振智帶領的戰士們先後7次在金剛川上修復這座長37米長的橋。
據統計,為了炸毀這橋,敵軍總共投放炸彈1000枚左右,炮彈超過2500枚。但最終勝利是屬於志願軍的。
金剛川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該片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講述志願軍戰士們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以血肉之軀頑強拼搏的英勇事跡。
《金剛川》的背景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抗美援朝戰爭的一次重要戰役,也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而今年恰是抗美援朝的70周年,這部電影的上映,可以說是非常及時的。
電影《金剛川》是由真實事件改編,《金剛川》所講述的,就是發生在這場戰爭期間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金剛川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金剛川戰役就是圍繞著這條河上的一座橋所展開的。
這場戰役的主角叫張振智,他是江蘇省東海縣人。1922年,張振智出生,到1946年,24歲的張振智參加了革命。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是志願軍工兵第3團3營9連連長。抗戰期間更是立戰功無數,甚至在回國參加英模大會時,毛主席兩次接見他。
甚至當這位英雄晚年時,有記者問起他最難忘的戰役是哪一場時,他也是毫不猶豫地回答:金城戰役。根據這位前輩的回憶,在這場戰役中,美方出動了24架黑寡婦P-61戰鬥機。
兩個小時內,向載重橋投下了700多枚炸彈。七孔橋被炸得只剩下兩孔,部隊的彈藥很快就要消耗光了,軍用物資再不送上去,會影響整個戰役的走向,而張振智接到的指示是:
必須在一個半小時內修好橋梁!
於是,炸了修,修了炸,敵人的轟炸愈發猛烈,炮彈在張振智身旁爆炸,儘管頭部、肩部等多處受傷,但張振智仍堅持繼續指揮架橋。連續七次修復了37米長的橋,他們冒死用自己的生命撐起了橋梁,保障了金剛川上的水路通道。
張振智帶領著隊友們完成了這一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如今,在世界時局的紛擾變幻中,回望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前線的往事,不禁讓人深深認同:這樣保家衛國的英雄電影,就應該多拍!所以,期待著《金剛川》這次能為這類題材的電影,再開一個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