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魔斯媽媽
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工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一個6歲的小男孩,讓我充分意識到餐桌禮儀的重要性。為此我特地去學習了相關禮儀課程。
這個小男孩是我大學同學的兒子。去年他跟著媽媽到長沙玩,我盡地主之誼請她們吃飯。孩子很乖巧,一副斯斯文文的感覺。席間上菜有點慢,我怕孩子覺得無聊,便建議他去餐廳裡的孩子遊樂區玩一下。沒想到孩子說:「沒關係,阿姨。我還是等吃完飯再去吧。」
同學跟我解釋道:我一直有要求他沒有吃完飯不能離開餐桌。我不禁感慨:「你兒子被你教育得真好啊。我剛才就發現了,他會等著大人們都動筷子了才開始自己吃東西。吃飯不需要你催,也不需要你喂。我們大人聊天,他就在旁邊安安靜靜地聽著,也不插嘴。我跟他說話的時候,他又能大大方方地回答我。真是太棒了!「
一、餐桌禮儀到底有多重要?
1、中國特有的「餐桌社交」讓餐桌禮儀變得尤為重要
在餐桌上,很多父母會關注孩子的營養,卻很少關心孩子的教養。但中國人講究「民以食為天」,餐桌文化是中國文化一大特色。成年人很多社交活動,甚至是工作,都會通過一餐飯來完成。這樣餐桌禮儀變得尤為重要。
在用餐過程中,一個人的修養和風度可通過言行舉止表現出來。對於孩子也是一樣。當你帶著孩子外出用餐或者朋友聚會時,你在品味食物,或許別人正在品味你的家教、門風,孩子的教養、品性。
2、禮儀的底層邏輯是:心懷愛心,尊重他人
有些人會抨擊禮儀教育是形式主義,太「裝」。我想,那是因為一些人沒有理解禮儀的本質內涵。
荀子曰:人無禮而不生,事無禮而不成,國無禮而不寧。
為什麼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要注重禮儀?因為他展示的是文化、修養和素質。具體到個人,禮儀還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學識和品德。
禮儀不是作秀,它的底層邏輯應該是:對他人的尊重。當你心懷愛心,懂得為他人著想,考慮別人的感受時,你所表露出來的言行就會自帶禮儀之風。它是心靈美的外化。
舉個例子,聚會上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很隨意地坐在主座上。一旁的母親全然不覺問題。什麼是主座?一定是整個餐桌最舒服、最重要的位置。這通常是留給長者的。小孩子覺得位子寬敞舒服就坐上去,實際上是不懂得考慮他人的需要。
3、從餐桌禮儀看自控力:好品格是相互影響的
吃飯好的孩子通常都沒有愛吃零食的習慣,身體素質也會比較棒。生活中,每一個習慣和品格都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的。比如說,吃飯的習慣可能會影響他玩耍、學習的習慣,甚至以後工作的習慣。
英國國王學院和杜克大學的教授莫菲特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刊物上發表的研究結果表明:孩童時期的意志力對成年後的健康和財富狀況均會產生影響。3歲時自控能力偏差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出現健康和財務問題,甚至會有犯罪記錄。
我們去餐廳點餐,能不能耐心地等待菜品,實際上就是在考驗孩子的自控力。很多時候,一個能夠一直坐在餐桌前吃飯不離開座位的孩子大多能夠自律地完成家庭作業。這些事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構建的是相同的能力: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
很多媽媽總是苦惱孩子不好好做作業。想真正解決這個問題,成天盯著作業本身是不行的,要靠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習慣培養來樹立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識。
二、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餐桌禮儀要求和關注重點
1、3-6歲:幼兒園的好規矩,在家中鞏固可事半功倍
很多幼兒園孩子的父母會抱怨孩子吃飯的問題。不要說禮儀了,連把飯吃飽都很難。
但是有一次我去女兒的幼兒園做活動,發現幾乎所有的孩子在幼兒園吃飯都是獨立完成的。老師添好飯菜,每個人都乖乖地吃,沒有一個到處亂跑。很多還非常有競爭意識,不僅吃得快,還吃得乾乾淨淨。
那為什麼回到家就做不到了呢?原因在於父母沒有讓孩子形成一以貫之的習慣,不僅沒有立好規矩,還成了規矩的破壞者。
3-6歲的孩子需要掌握哪些餐桌禮儀呢?
餐前:
飯前一定要洗手。輕拉椅子穩穩坐,小腳併攏不搖晃。進餐:
一手扶碗,一手拿著筷子或勺子,穩穩吃飯不玩耍。飯菜搭配吃,不餵飯,不挑食。小嘴巴儘量不說話,尤其不能大聲喧譁、說笑,以免發生嗆食。不發出「吧唧吧唧「的咀嚼聲,也不要讓餐具發出響聲。飯菜要吃光,碗裡、桌面、地面都乾淨。吃飯時的骨頭、菜渣等垃圾要放入垃圾盤中,不能直接吐在桌面上。不亂跑亂動,或者端著飯碗離開座位,更不能邊看電視邊吃飯。餐後:
吃完飯記得起身把椅子推入桌間,歸位。如果需要,還可以幫助父母把碗筷放到洗碗池裡。餐後漱口很重要,保護牙齒健康。
兩個注意點:
(1)抓住孩子自主用餐的敏感期
孩子2歲時就會有嘗試自己用餐的意願。雖然行動不利索,但父母一定要抓住孩子行為的敏感期,充分引導孩子的動機。即便做得不好,也應耐心地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做的不好就急於幫忙,想儘快讓孩子乾淨利索地完成用餐。這種方式看起來是節約了每次吃飯的時間,但長時間餵飯會更耗費父母的精力。
(2)抓住長幼秩序意識建立的關鍵期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長幼秩序的用餐禮儀關乎品德教育。在孩子剛懂事時就培養這方面的意識,好品格才會猶如與生俱來一般。若有長輩在場,一定要等長輩先坐定,先動筷子。這體現了中國人尊重長者的傳統。
關於用餐禮儀的教育,父母不能只停留於口頭上的說教。父母言行對孩子的意識培養更重要。比如說,飯菜端上來,你是會先讓自己的父母先吃,還是先顧著給孩子夾食物?這些小細節更加能夠影響孩子的行為。
一些父母總說孩子長大後不懂得感恩。殊不知,小時候這些點滴的家庭生活習慣才是問題關鍵。從小教孩子約束行為,尊敬長輩,才能讓他建立理解他人、尊重規則的意識。
2、7-12歲:用餐禮儀強化期,為社交禮儀做準備
小學的孩子會慢慢懂得很多道德準則,對父母的認同感和依賴感都比較強,處於「聽話」的階段。與此同時,這個年齡段孩子會有更多與父母一同參加聚會的機會。他們自己與朋友、同學相處的活動聚會也開始逐漸增多。因此,7-12歲是強化孩子用餐禮儀的最佳時期。在這個年齡段,我們可以強化這些餐桌禮儀:
(1)用餐姿勢的規範
關於坐姿要求,最應該在孩子小學期間強化。學齡前的孩子大多脊柱比較直,坐起來都會很端正。但是上小學以後,隨著孩子課堂時間增加,書包負擔加重,很多孩子都會出現坐不直的情況。經常像布偶一樣癱坐在椅子上,或者彎腰駝背。
有些孩子喜歡伏在桌上對著碗吃飯,這不僅吃相不雅,還會加重脊柱彎曲。兒童處於快速生長發育期,脊柱作為支撐身體結構的主要部分,如果長時間處於彎曲狀態,不僅會影響身體姿態,還會引發腰背疼痛。
在家吃飯,是父母最容易關注到孩子坐姿的時候。父母需要對孩子吃飯的坐姿加強訓練,讓孩子慢慢養成「身正背直」的好習慣。
(2)尊重他人的意識
前面我們說,禮儀是尊重他人的一種體現。所以我們在培養孩子用餐禮儀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尊重意識的培養。
比如說,我們要求孩子不在盤子裡挑挑揀揀地夾菜,筷子上沾有食物時不能夾菜,一次夾菜不能夾太多,也不要專挑自己喜歡的菜品吃,更不能把筷子伸到別人面前的餐盤夾菜……這些要求背後本質上的用意就是尊重他人。
要讓孩子學會考慮一桌吃飯其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讓孩子注意這些方面:
打噴嚏時一定要側身,並用紙巾捂住嘴巴;不要揮動筷子或湯勺指著他人說話;吃飯嚼到沙粒或嗓子裡有痰時,要離開餐桌去吐掉;別人遞過來碗筷時,應懂得雙手接過來,以示尊重;在外聚餐請長者入座時,應站在椅子左側,右手拉椅子,不發出聲響;有人夾菜時,不可以轉動餐桌的轉盤;如果需要,飯後應主動幫助清理餐桌、收拾碗筷,或洗碗。
(3) 自我形象的管理
當孩子開始建立身份意識的時候,便可以強化孩子的自我形象意識了。你認為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就會產生怎樣的言行。
我們引導孩子吃飯時要細嚼慢咽、不要總盯著菜盤,遇到好吃的不能狼吞虎咽,這是因為我們要讓孩子做一個品格高尚的人,不能給人一副貪婪的感覺。
當孩子的嘴角有菜漬、飯粒時,不能用舌頭去舔,而要用紙巾輕輕抹去。這是為了讓孩子懂得優雅的感覺。
3、12歲以上:把握青春期心理特點,注重潛移默化,不強迫
這個期間的孩子已經步入青春期。叛逆的心態開始出現,用要求的方式去強化孩子的禮儀是不可取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強調儘量在孩子7-12歲期間培養禮儀規範的原因。
那12歲以上還需不需要關注孩子的禮儀呢?肯定是需要的。
我一個朋友的女兒在美國做小留學生。她告訴我美國的寄宿家庭曾給她寫過一封長長的信,其中重點提到的就是日常行為規範。內容竟然可以詳細到,用餐時手肘應該如何放。
可見孩子步入社會以前,父母應該儘可能地培養好孩子的禮儀,這樣有利於孩子建立一個更好的人際交往關係。
我們該如何培養呢?八個字:查漏補缺、潛移默化。很多用餐習慣是早期培養的。如果到了12歲以後,還有很多做不好,那就需要從最基礎的用餐禮儀規範開始查漏補缺。在教育孩子時,我們要潛移默化,避免說教。
此外,12歲以上的孩子還需要強化這幾點:
(1)餐桌上不玩手機、不看書
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識往往比較強,又容易沉迷手機等電子產品。又或者因為學業緊張,把書本作業帶到餐桌上。這樣既損傷視力,又影響消化,都是不可取的。吃飯應該保持專注,專注的做好一件事情再完成另外一件,才會更高效。
(2)關照長輩,而不是靠長輩關照
很多家庭都會因為孩子學習重要,替孩子承擔很多生活瑣事。比如說,用餐會把飯添好,碗筷拿好才叫孩子過來。而對於十幾歲的孩子,應該學會幫助父母做開飯前的準備。用餐時,主動給身邊有需要幫助的老人家添飯、夾菜。
(3)懂得感謝
遇到長輩給自己夾菜,我們不妨說聲「謝謝」。聚會時,吃完飯如果想先離席,記得跟請客的人和長輩打聲招呼。聚餐之後,記得感謝請客的人,跟一起用餐的人道別。這些都是十幾歲的孩子需要具備的禮儀風範。
三、如何更有效地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注意這四點
1、先檢查、糾正自己的餐桌禮儀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有著天然的模仿力,父母的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的言行。
很多時候,當父母改變了自己的待人接物方式,不需要多少額外的教導,孩子自然就能做得很好。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要求孩子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到,才便於孩子更好的執行,不至於對規則產生困惑。
2、立規矩要簡潔明了,同時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
我們要教會孩子規矩,但最關鍵的是告訴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1)從科學角度解釋利弊
你想讓孩子專心吃飯,如果僅僅是要求,孩子不明所以,執行起來也會打折扣。如果你能結合專業的知識告訴她利弊,效果就會大大不同。
「比如針對邊吃邊玩的問題,父母可以說:「因為中餐大多為熱食。飯菜涼了,尤其是油膩的食物對孩子腸胃不好,容易導致消化系統紊亂。此外,就餐時,人體的血液通常會聚集到胃部以便於加強對食物的消化。如果孩子邊吃邊玩,就會擾亂腸胃的消化能力。「這樣解釋,孩子會不會更願意聽呢?
(2)親身示範,讓孩子換位思考
孩子喜歡邊吃飯邊看電視。如果你想引導孩子改變,孩子一定會反問你為什麼?這時,你不妨親身做個示範。找一個機會自己坐在茶几旁,邊看電視邊吃飯。其他一家人坐在飯桌前吃飯。然後問問孩子看到這樣的情況是怎樣的感受?會不會有不合群、被冷落的感覺?
這個時候,你再跟孩子講「飲食所以合歡也「,中國人很講究家庭用餐的氛圍,孩子一定能夠更好地理解。
(3)鼓勵孩子參與規範的制定,表達觀點
讓孩子參與規範的制定,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能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執行這些禮儀規範。很多時候,孩子對抗父母、違反規則是因為有心結,而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沒有做到充分溝通讓孩子理解。教育不是施壓,而在於引導。
3、在「循序漸進「和」堅定執行「中找到平衡
給孩子制定禮儀規範,不能急於求成,一下子立很多規矩。要懂得循序漸進,比如說一個月只專注1、2個問題進行糾正。只要努力去改進,日積月累也可以做得很好。
至于堅定執行,是指父母教育孩子時不「雙標「,不自己破壞規則。比如說,教育孩子用餐時要尊重長者。那麼父母就不要動不動因為怕孩子餓著,或者父母在忙,就讓孩子先吃飯。既然一起制定了規則,說到就應該做到。為孩子樹立言而有信的形象。
堅定執行,也指持之以恆。有些父母從別處聽到一個好方法或者好理念,覺得不錯,一時興趣就立馬執行。可是慢慢地又因為不能堅持,自己懈怠了或者放棄了。就像親子共讀、鍛鍊身體等等。所以,養成一個好習慣,堅持比方法更重要。
4、及時而具體的鼓勵非常重要
每個人的生活都需要糖,孩子更是這樣。相比較真的糖,孩子們更喜歡父母鼓勵這種糖。如果孩子的言行有進步,父母一定要給予及時、真誠的鼓勵。所謂真誠,就是不要流於表現形式、敷衍的鼓勵。比如「你真棒「這類的話會讓孩子不知所云。
要對孩子的具體行為、以及付出的努力給出鼓勵。讓孩子清晰地知道哪裡做得好,才能強化孩子的行為。我們可以這樣說:「今天媽媽看到你一直坐在餐桌旁吃飯,一直都沒有離開,你真的有很大進步喔。你看,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是不是更開心呢?「
寫在最後:
一頓飯,可以培養孩子的尊重心;一頓飯,可以培養孩子的恭敬心;一頓飯,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一頓飯還可以培養孩子的感恩心。所以,吃飯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大有文章。培養孩子餐桌禮儀的意識,越早建立越好。
我是魔斯媽媽,倆寶媽。財務金融領域混跡多年,後因孩子投身教育領域。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不斷成長的動力!原創不易,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轉發!為回饋粉絲,魔斯媽媽免費向大家開放海量英文啟蒙歌曲、遊戲(學齡前)、繪本、國家地理兒童百科全套。如有需要可關注我,私信發送「國家地理」或「歌曲」或「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