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連線Insight,作者 | 向陽、謝東霞,編輯 | 子夜
近幾年,用戶被平臺偷偷開通服務、被虛假宣傳誘導消費等事件,已經屢見不鮮、屢禁不止。
近期,有用戶稱,自己在美團系APP消費的過程中,被美團偷偷開通金融貸款服務,「在美團買個菜就欠下一筆貸款」。
這個服務的開通不需要申請、實名認證或者綁定銀行卡,因此直到她收到還款連結的時候,才知道自己已經欠款。
當她詢問美團客服的時候,得到的回答是:「大多數人都開通了300元月結帳單,這是對優質客戶的默認服務。」最終,美團免除了這位用戶的貸款費用。
這個魔幻的經歷登上熱搜後,更多的網友提到了類似的問題,涉及的業務包括外賣、買菜、單車、打車等。
當一名消費者,想要避免被網際網路平臺「割韭菜」,難關可不少。拼多多也正在揮起鐮刀。
1月12日,拼多多遠程刪除用戶照片的消息登上微博熱搜。
事件的起因是,微博網友「白一陽啊」稱,參與拼多多邀請新人返現活動時,發現其涉嫌欺詐消費者。原本活動頁面顯示「邀請首次使用拼多多新用戶1人,直接提現100元」,但邀請後發現獲得的是隨機金額,而且沒有到100元不能提現。
之後該網友找到拼多多客服理論,並表示有邀請新人的全程錄像,以及重要截圖拍照證據,但不久後其手機系統提示:「檢測到『拼多多』已刪除照片或視頻。」在檢查手機後,該用戶發現,本應在手機相冊裡的截圖,卻到了回收站裡。
「白一陽啊」微博截圖
這讓「白一陽啊」質疑,拼多多不僅利用福利活動欺騙消費者,也嚴重侵犯消費者的隱私。
之後,拼多多發文,承認「誤刪」了用戶手機的圖片,表示將對產品進行改進,在拍照完成並編輯後,將不會再刪除拍照的原圖。但對於新用戶邀請福利欺詐消費者的問題,隻字未提。
圍繞美團、拼多多發生的「坑用戶」事件,並非個例。在投訴網站上、社交媒體上,許多用戶表示自己曾遭遇過類似的「陷阱」。
這些遭遇,不僅僅撕下網際網路平臺的面具,也為消費者敲響「警鐘」——這是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坑」。
網貸陷阱:誰不知不覺讓你背上貸款?
1月6號,微博用戶@做減法的蔥姑娘稱莫名其妙地多了一筆貸款,但自己並沒有貸款需求,也從未申請貸款類服務。
打電話諮詢美團客服後,「蔥姑娘」才知道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美團外賣和美團買菜偷偷開通了「先消費、後還款」的美團月付,不知不覺便欠下美團300多塊錢,而且已經逾期兩個多月,光利息就十塊錢。
在「蔥姑娘」分享了自己的被坑經歷後,不少網友紛紛表示,曾無意中被開通美團月付並欠下了各式各樣的貸款,有十幾塊的外賣訂單,也有1.5元的共享單車騎行費。這些消費都被優先使用美團月付額度支付,用戶不經意間就背上了貸款。
去年5月29日,「美團月付」正式上線,加上之前的試運營時間,總共推出了一年半左右。
美團官方數據表示,美團月付可有效提升美團的支付訂單轉化率,用戶在開通美團月付後,餐飲、休閒娛樂等本地生活類消費訂單量平均提升超20%,交易金額平均提升超15%。
為了方便美團月付的開通,之前用戶在美團APP內開通會員或綁定銀行卡時進行的實名認證及上傳的身份信息,都可以直接應用到美團月付,無需再次認證開通。
為了吸引消費者使用,美團月付把開通提醒和領紅包進行了綁定,在美團的付款頁面,選擇支付方式時,「美團月付」的下方寫著「推薦使用,本單立減最高88元」「免費領3元紅包」等優惠信息。
點開紅包時,APP會彈出「是否開通美團月付」的選擇,但紅包界面中並無美團月付的詳細介紹,很多用戶為了領紅包,迅速點擊確認,一鍵開通了這項金融服務,但並不明白美團月付是什麼。
只要用戶「不小心」開通美團月付,美團系APP便默認將其設置為「優先付款方式」。之後用戶在美團系APP上點外賣、團美食、打車、買菜時,不知不覺中開始了貸款消費。
美團APP支付頁面截圖
同時,在臨期還款時,美團也不會進行催款通知。美團月付固定每月1號出帳、8號還款,最長有38天免息期,這期間不會有任何催款提醒。
直至貸款產生利息後,才會有簡訊提醒用戶還錢。不過這些催款簡訊大多會被當成垃圾簡訊處理,而美團APP內沒有其他頁面、彈窗等提醒,只能由用戶選擇點擊進入美團月付頁面主動還款。
另外,即便用戶的月付帳單出現逾期,也不會限制其消費,這導致用戶對貸款消費沒有感知,利息越滾越高。如果美團月付還款逾期,會按照0.05%的日利率來收取逾期利息,年利率高達18%。
隨著網貸平臺整治不斷深入,各種P2P高利貸被金融監管機構嚴厲打擊,從市場清退。於是,打著合規、低利息旗號的網際網路金融借貸產品爭相上場,利用更隱蔽的套路變相增加借款費用。
美團支付的網貸陷阱風波之前,類似現象早已發生。
2019年,同程旅遊旗下的網貸產品被指通過出售「借款提速包」,變相收取「砍頭息」。用戶反映在同程旅遊APP的「提錢遊」借款1000元的同時,還需購買一個價格為199元的「借款提速包」,借款1000元被扣除199元,實際到帳只有801元。
之後,同程金服召開發布會,回應稱「借款提速包」已因客戶投訴而全面下線。提速包消失後,又出現199元的鑽石會員費,在黑貓投訴,同程金服有5000多條的投訴量,大多訴求都是退回會員費。
黑貓投訴平臺截圖
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方超強曾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提到,「應加強金融消費者的教育力度,幫助其養成審慎的習慣;平臺在設置所謂增值服務時需以醒目的方式提醒借款人,不得將捆綁商品或服務作為默示同意的選項給借款人下套。」
虛假宣傳、誤導消費
欺騙消費者的爭議事件,不僅發生在網貸領域,從在線教育、直播電商,到會員電商,都亂象叢生。
過去一年,在線教育迎來了爆發式增長,但也成為了消費者需要謹慎避險的新「坑」。
在投訴平臺「黑貓投訴」上搜索,可以看到關於在線教育成千上萬的投訴信息,其中部分與各類教育機構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有關。
以賽優教育為例,其最早從導遊培訓切入教育培訓市場,並以在線直播的形式開展業務。一位消費者曾在2020年7月發帖投訴,賽優教育工作人員散播虛假信息,以非旅遊專業以後不得報考導遊證為由誘導消費者報名。
在投訴網站上,許多消費者都聲稱,收到賽優教育「轟炸式」的簡訊和電話推廣,而對方捏造了一些考試報名要求,以欺騙的方式,誘導消費者付費和培訓。
圖源賽優教育官網
在線教育之外,2020年,直播電商也算得上風口行業,無數消費者在直播間下單、付款,推高了主播和平臺的銷售額,讓整個行業風光無比。
不過,虛假宣傳等輿論風波,又讓直播電商屢屢遭受質疑。
消費者「種草」的同時,不知不覺「入坑」。
在快手一哥主播辛巴的直播間,所售燕窩產品最終只是「糖水」。而後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對其作出責令停止違法行為、罰款200萬元的行政處罰。
同一時期,主播羅永浩直播間銷售的兩萬多單「皮爾卡丹」羊毛衫,被鑑定為假貨。
羅永浩曾發布聲明稱,該羊毛衫的供貨方上海圍尋科技有限公司和桐鄉市騰運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涉嫌偽造文書,涉嫌偽造假冒偽劣商品,涉嫌蓄意欺詐。隨後,羅永浩對消費者進行了三倍賠付。
對產品的虛假宣傳,可能出自主播,更多數則來自背後的品牌方。由於直播電商是一個剛興起的行業,商家、主播之間責任界定不清晰,部分消費者遇到售後問題,便會被兩者互相「踢皮球」,難以維權。
另外,除了直播電商平臺,二手電商、會員制電商等發展多年的電商領域,虛假宣傳也普遍存在。
部分玩家甚至屢教屢犯。2020年7月,會員制電商平臺海豚家在被中消協點名批評、行政處罰之後,又陷入虛假宣傳爭議。
海豚家投放了大量引流廣告,為其推出的小黑卡進行宣傳,宣傳內容十分誇張,其中不乏「9.9喝星巴克中杯,8元吃肯德基」等極具吸引力的廣告。
但在投訴平臺上,大量用戶表示,其投放的廣告內容並不屬實。對於活動規則,平臺標註與客服解釋也前後不一。
虛假宣傳、誘導消費的爭議,傷害了消費者對平臺的信任,也破壞了行業的良性發展。
自動續費有多坑?
在移動網際網路世界,「坑」已經越來越多。
其中,在使用一些APP服務後被「自動續費」,幾乎是每個用戶都有可能遇到的難題。
如果取消一個在線視頻網站的自動續費,需要經歷多少步驟?
在一個平臺的會員中心,用戶可能瀏覽了整個頁面,也無法得知取消自動續費的方式。
有些APP沒有設置取消按鈕,只能通過購買渠道取消。這又需要查閱支付寶等支付渠道,或者iOS等手機購買渠道的規則。
自動續費的服務,一方面是為了減輕用戶每月繁瑣的支付操作,並非壞事,但在其反面,用戶很容易忘記取消,造成損失,這卻能給企業帶來更多復購。
在2021年第一周,上海市消保委曾發布1號消費提醒,提到APP會員充值務必關閉自動續費。
搜索網站上,大量用戶詢問如何取消自動續費
而在更多情況下,平臺們還有千層套路等著用戶,讓人很難察覺。
早在數年前,在線視頻網站的「自動續費」便充滿了套路,屢屢被質疑,但直到去年,這一問題依然廣泛存在。
2020年4月,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芒果TV和B站等九大視頻平臺,曾被相關部門約談,並針對自動續費扣款的問題進行整改。
經此整改後,這些視頻網站才表示,之後用戶將在扣費前收到網站通過站內消息、手機簡訊、微信等方式發送的提示。
如今,「自動扣款」已經屢見不鮮,問題則各有不同。
首先是默認勾選自動續費。這曾出現在微博、陌陌等APP上,當用戶進行充值時,很容易忽略默認勾選。
其次,自動續費開通容易取消難。部分APP運營者將自動續費條款,隱藏在一堆不相關的條款中,讓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同意」自動續費。同時,在自動續費時也不進行相應的提醒。
在投訴網站上,曾有用戶表示,2020年9月份購買的知乎會員,在沒有簡訊提醒的情況下,不知不覺被自動扣除了三個月的會員費。
黑貓投訴平臺截圖
2020年4月,也有用戶表示,小紅書在沒有事先提示的情況下,也自動為其續繳了一年的會員費199元。
根據當時的APP顯示,小紅書的會員權益聲明隱藏在三級頁面,並不顯眼。當會員的自動續費到期時,小紅書也沒有進行相應的提醒。
近些年來,各大平臺為了提升盈利能力,而大力發展會員服務。付費用戶已經成為它們的核心用戶。
但平臺為了營收和利潤「吃相難看」,導致用戶體驗和權益被影響和損害。失去用戶的信任,也並不利於平臺的長期發展。
隨著約談和整改,法律的日趨完善,也給平臺們提出警告,但整改不可能一步到位,往往要經歷多次的遏制和改善。
消費者的權益如果想要得到保障,平臺們需要少一點「套路」,多一點真誠。
而消費者也需要提高警惕,一旦遇到陷阱,也可以多收集證據,向工商、消協等部門投訴,也可以通過法律訴訟的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這些被坑的故事讓更多人看到,也能幫助每一個消費者在未來避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