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訊 為遏制一種新的新冠肺炎病毒變種,英國政府宣布對倫敦及其周邊地區實施新一輪的封鎖措施。鮑裡斯·詹森周六宣布:「我本著沉重心情告訴大家我們不能按照原計劃過聖誕節。」英國科學家19日表示,英國境內出現傳播速度更快的新冠變種病毒株,傳染力或增加70%。根據英國政府最新公布消息顯示,19日英國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7,052例,新增死亡534人。
相關新聞視頻截圖
實際上,早在70年前,英國就因一次突發公共事件,讓女王白天打燈籠上街,首相邱吉爾差點辭職,那就是1952年的倫敦大霧。下面一起來看一下。
1952年12月4日,年近80歲的英國首相邱吉爾,辦公桌上多了一份氣象部門遞上來的天氣預警——即將有大霧天氣到來。
邱吉爾對此嗤之以鼻,當年發動閃電戰的納粹都被他領導英國人民頂住了,「區區大霧,能奈我何?等風來,吹走它!」
霧霾第二天就來了。
第三天倫敦就什麼都看不見了。伊莉莎白女王外事活動都是坐車的,破天荒頭一回改步行了,大白天由侍從打燈籠在前面導引著!
如果說女王有嚴密的保護措施,那普通市民呢?人們眼睛刺痛、呼吸困難;交通混亂,重大事故頻發,報紙上說:「通往墓地的路上,每天有絡繹不絕的人和車子。」
這不是誇張,短短幾個星期,就死了12000多人!就連邱吉爾的秘書也因車禍喪生。
邱吉爾在演講
邱吉爾自己也說:「那是一段堪比閃電戰的黑暗日子。」
霧霾兵臨城下,這位八旬老人再次整裝上陣,趕赴醫院慰問病人、緊急成立調查委員會、迅速出臺一系列應對措施……兩個月後,霧霾散去了。這只是階段性「勝利」,卻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痛定思痛的英國政府,1953年出臺了《空氣清潔法案》,這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空氣汙染的立法;1974年頒行《汙染控制法案》;1995年又制定《國家空氣品質》戰略;2003年,對進入倫敦市中心私家車收「擁堵費」……
即使如此下重拳,2014年,倫敦還是被評為「歐洲空氣品質最差的城市」。
鮑裡斯·詹森當倫敦市長的時候,投入了140萬英鎊用於倫敦空氣專項治理;投放了10000多輛共享單車、在繁華地段設了700多個車點,並在任內普及了新型環保公共汽車。
算起來從工業革命開始,倫敦已經有250多年的霧霾「病史」了。相比較而言,60多年的治理時間不算長,但是對於其他國家卻是個「老資格」。尤其是對於處在發展關鍵期的國家,倫敦治理霧霾的經驗和教訓就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了。(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