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獨具慧眼的發現,這是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繹。看到如此精妙絕倫的雕琢,不能不讓人感慨,不能不讓人讚嘆。
如此高超的雕琢能力,到底出自何人之手?
張富文1964年出生在湖南省株洲市蘆淞區大京鄉一個木雕世家,祖輩幾代都以木雕為業,他的父親更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木匠師傅。張富文成長在這樣的家庭中,可能受環境的薰陶,可能血脈中天生就流淌著藝術的基因,他喜歡木雕藝術,徜徉在木雕的世界裡,他很陶醉、他也很執著,他甚至帶著一點點執拗地執著。有時,為了求得一根上好的木材,他親自伐木、選材、運輸,風裡來,雨裡去,直到擁有心儀之物,為了達到理想的雕琢形態,他一遍一遍地打磨、他反反覆覆地拋光,精益求精,廢寢忘食,直到心滿意足,為了在根雕事業中,開闢一片新天地,他整天與木雕為伍,無暇親朋好友的感受,也顧不上左鄰右舍的不理解,他有些痴迷,但是,只為那心中的一片彩虹。
如今,張富文雕刻的「中國龍」進了博物館,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力了絡繹不絕的觀眾,贏得了國際有人的讚嘆,張富文成立了「雕龍展覽室」,辦起了「富木匠農家樂」,他的家,被冠以「雕龍世家」的稱號,他的事業很紅火,他也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張富文的努力換回了滿意的人生,可以說,他很幸福,他也很火。
張富文的火,源於他手底的技術,爐火純青,得心應手,張富文的火,更源於他一片赤誠的心,執著而真誠、純粹而卓遠。
如果張富文的技術是汗水與智慧的結晶,那麼,張富文那赤誠的心,則是品格與信念的升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張富文紮根於樸實的農村,湖南省株洲市那敦厚的鄉情滋養著他,濃鬱的民風培育了張富文堅韌而闊達的品格,正是這一份堅韌與闊達,才使張富文始終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始終凝聚著一種捨我其誰的信念,所以,張富文一旦認定的事,他必須做到極致,做到最好。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富文雕刻的「中國龍」,或蒼勁雄渾,或勁韌舒張,或虯曲盤旋,形態多式多樣,個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這些作品,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大自然的奇妙,大自然的鬼斧神差,總能給張富文帶來驚喜,總能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創意,張富文又擅於通過獨特的審美眼光去發現一些天然之美,然後發揮他那豐富的想像力,運用他那生滿老繭而又巧奪天工的雙手,精雕細琢,把天然的精華濃縮成一個個震撼心靈的美妙,給觀者帶來一場場視覺盛宴。
這些呼之欲出的「中國龍」,代表著一種精神力量,代表著一個個象徵的符號,那仿佛是玄遠而永恆的故事,又仿佛是謳歌不盡的主題、讚頌不完的圖騰。不管是哪種形式,張富文都能通過別出心裁的雕琢,實現心與自然的交融。張富文那匠心獨運的藝術,是人生、是智慧,更是天人合一的結晶。
歲月如歌、光陰荏苒,幾十年的木雕事業中,張富文傾情於木雕的點點滴滴,如同做人一樣,踏踏實實、認認真真,有原則、有精神,把汗水澆注在每一次的斧鑿中、把智慧潤澤於每一道工序中。儘管,張富文已經成績斐然,但是,他深知,登臨高峰,不是讓世界看到自己,而是看到更加精彩的世界。所以,他始終不忘初心,不違背誓言,他一如既往地躬耕於他的「中國龍」,維護著他的精神家園,他真力彌滿,他豪情澎湃。
(文/蔡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