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文:汗水澆注斧鑿、智慧潤澤工序

2020-12-18 人民資訊

這是獨具慧眼的發現,這是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繹。看到如此精妙絕倫的雕琢,不能不讓人感慨,不能不讓人讚嘆。

如此高超的雕琢能力,到底出自何人之手?

張富文1964年出生在湖南省株洲市蘆淞區大京鄉一個木雕世家,祖輩幾代都以木雕為業,他的父親更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木匠師傅。張富文成長在這樣的家庭中,可能受環境的薰陶,可能血脈中天生就流淌著藝術的基因,他喜歡木雕藝術,徜徉在木雕的世界裡,他很陶醉、他也很執著,他甚至帶著一點點執拗地執著。有時,為了求得一根上好的木材,他親自伐木、選材、運輸,風裡來,雨裡去,直到擁有心儀之物,為了達到理想的雕琢形態,他一遍一遍地打磨、他反反覆覆地拋光,精益求精,廢寢忘食,直到心滿意足,為了在根雕事業中,開闢一片新天地,他整天與木雕為伍,無暇親朋好友的感受,也顧不上左鄰右舍的不理解,他有些痴迷,但是,只為那心中的一片彩虹。

如今,張富文雕刻的「中國龍」進了博物館,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力了絡繹不絕的觀眾,贏得了國際有人的讚嘆,張富文成立了「雕龍展覽室」,辦起了「富木匠農家樂」,他的家,被冠以「雕龍世家」的稱號,他的事業很紅火,他也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張富文的努力換回了滿意的人生,可以說,他很幸福,他也很火。

張富文的火,源於他手底的技術,爐火純青,得心應手,張富文的火,更源於他一片赤誠的心,執著而真誠、純粹而卓遠。

如果張富文的技術是汗水與智慧的結晶,那麼,張富文那赤誠的心,則是品格與信念的升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張富文紮根於樸實的農村,湖南省株洲市那敦厚的鄉情滋養著他,濃鬱的民風培育了張富文堅韌而闊達的品格,正是這一份堅韌與闊達,才使張富文始終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始終凝聚著一種捨我其誰的信念,所以,張富文一旦認定的事,他必須做到極致,做到最好。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富文雕刻的「中國龍」,或蒼勁雄渾,或勁韌舒張,或虯曲盤旋,形態多式多樣,個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這些作品,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大自然的奇妙,大自然的鬼斧神差,總能給張富文帶來驚喜,總能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創意,張富文又擅於通過獨特的審美眼光去發現一些天然之美,然後發揮他那豐富的想像力,運用他那生滿老繭而又巧奪天工的雙手,精雕細琢,把天然的精華濃縮成一個個震撼心靈的美妙,給觀者帶來一場場視覺盛宴。

這些呼之欲出的「中國龍」,代表著一種精神力量,代表著一個個象徵的符號,那仿佛是玄遠而永恆的故事,又仿佛是謳歌不盡的主題、讚頌不完的圖騰。不管是哪種形式,張富文都能通過別出心裁的雕琢,實現心與自然的交融。張富文那匠心獨運的藝術,是人生、是智慧,更是天人合一的結晶。

歲月如歌、光陰荏苒,幾十年的木雕事業中,張富文傾情於木雕的點點滴滴,如同做人一樣,踏踏實實、認認真真,有原則、有精神,把汗水澆注在每一次的斧鑿中、把智慧潤澤於每一道工序中。儘管,張富文已經成績斐然,但是,他深知,登臨高峰,不是讓世界看到自己,而是看到更加精彩的世界。所以,他始終不忘初心,不違背誓言,他一如既往地躬耕於他的「中國龍」,維護著他的精神家園,他真力彌滿,他豪情澎湃。

(文/蔡佳霖)

相關焦點

  • 懷遠震山斧鑿樁頭的機械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懷遠震山斧鑿樁頭的機械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江西震山斧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巖石分裂設備具有成本低、價格優惠、效果顯著、無繁瑣審批、環保安全無飛濺粉塵汙染等優點!江西震山斧機械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是一家專業生產樁工機械、挖掘機配件、挖掘機屬具和相關工程機械的。
  • 聆聽八大山人與齊白石的精神對話 「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作品...
    聆聽八大山人與齊白石的精神對話 「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作品展陪你跨年 大字 日期:2020-12-22 來源:南昌新聞網   南昌新聞網訊 今年,八大山人紀念館與北京畫院從
  • 「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在八大山人...
    由江西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和北京畫院主辦的「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於近日亮相八大山人紀念館。此次展覽推出了「雪個同肝膽」「變法皆靈氣」「神似天然趣」三大主題篇章,全面呈現齊白石藝術歷程。
  • 雙星集團:從"汗水型"變身"智慧型"企業
    走進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雙星輪胎「工業4.0」智能化工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生產線上各種各樣的智慧機器人,穿梭如燕的AGV智能化小車、力大無窮的智能關節機器人、高度智能化的硫化機、火眼金睛般的智能X光檢測儀……車間工人只需根據APS高級排產系統排出的用戶訂單生產計劃,進行關鍵工序的確認和調整,智慧機器人便可完成工作,在解放勞動力的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產品的精準度和質量。
  • 「渾無斧鑿痕」:當齊白石「來到」八大山人故裡
    9月28日,由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和北京畫院主辦的「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將在八大山人紀念館開展,展覽以八大山人對齊白石的影響進行梳理,呈現二者的藝術傳承關係。澎湃新聞獲悉,此次北京畫院選取了館藏的85件齊白石作品來昌展出,包括齊白石的《群雞圖》《山溪群蝦》《柴耙》《青燈有味》《桃實》等經典作品,其中部分齊白石手稿作品也是首度面向觀眾展出。
  • 三本渾然天成的小說,內容銜華佩實毫無斧鑿痕跡,值得擺在書架上
    本次無心為大家帶來了三本渾然天成的小說,內容銜華佩實毫無斧鑿痕跡,值得擺在書架上!
  • 【甲子金漆木雕】:一刀一槌,堅守匠心;一雕一鑿,恪守傳承
    經過草圖起擬後,還需經過初步的雕刻定型,也就是「鑿粗坯」,將畫稿複印在版面之後,放在地面木板墊上,打鑿出作品的大體輪廓和結構。整個過程金漆木雕匠人需嫻熟的運用適當的刀具,將雞、花卉等物象元素精準的鑿出符合美學構圖的透視結構。
  • 大理石平臺加工的主要工序介紹
    大理石平臺加工的主要工序為:鋸割加工、研磨拋光、切斷加工、鑿切加工、 輔助加工及檢驗修補。(1)鋸割加工是用石鋸將大理石塊切割成所需厚度的毛料板(通常20毫米厚或10毫米),或者棒、塊等形狀的半成品。這個過程是一個粗加工過程。
  • 王士禎:平淡中求真味,無一絲人工斧鑿之痕
    自然就是不假修飾,自然天成,詩歌中無任何一絲人工斧鑿之痕跡。王士禎神韻說中有關自然的審美取向主要也是導源於司空圖。他的神韻說放棄了對風格多樣性的追求,揚棄了前人詩論中所主張的陽剛、崇高之美。
  • 太原輸送泵軟管施工工序
    太原輸送泵軟管施工工序 ,「eofyx6s0dc」   本公司主要生產:超音頻加熱內壁淬火泵管、地泵管型號、125地泵管、混凝土125泵管彎頭、雙層泵管、混凝土彎管、打樁機膠管、高壓膠管。
  • 隱藏式磚砌電纜溝施工工序
    隱藏式磚砌電纜溝施工工序 隱藏式磚砌溝槽天然地基承載力設計要求≧120Kpa,底板為200mm厚C20混凝土,側牆為240mm厚磚牆,牆頂為C25混凝土150mm厚壓頂,蓋100mm厚預製混凝土蓋板。電纜支架採用4層布置,電纜支架間隔為0.8m。
  • 中華文化 潤澤心田
    中華文化 潤澤心田原創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9月1日上午,致良知四合院「從四合院到潤澤園」搬遷新址儀式,在北京潤澤園潤澤大學堂隆重舉行。潤澤園潤澤大學堂從四合院到潤澤園,中華文化的潤澤之道是什麼?致良知四合院立平老師分享了兩大主題:第一,從四合院到潤澤園喬遷之喜的開園儀式;第二,從雁棲湖論壇到潤澤學習會的莊嚴發布。
  • 斧把和錘把的最佳長度 斧把不過九,過九砍了自己的手?
    「斧把不過九,過九砍了自己的手」這句木工行話有聽說過嗎?斧、錘的木把柄, 一是要選擇堅韌的雜木,二是木把柄的長短要適度。斧、錘把柄究竟以多長為好呢? 一般以350-400mm 長為好。斧子是鑿榫眼的最佳敲擊工具,比錘子好使的多,斧子橫過來,底面積比錘子大得多,不容易敲偏打到手,重量也比錘子重得多(1KG左右),更帶勁。「快鋸不如鈍斧。」用斧子砍邊,木料紋理較直時,三兩下就可砍好,比鋸子快得多。斧子削木楔也很好用。
  • 試試丸碧山茶花細緻潤澤面膜!
    不妨試試丸碧山茶花細緻潤澤面膜吧!  丸碧山茶花細緻潤澤面膜採用有毛孔「吸塵器」之稱的硅藻淨養膜巾,此膜巾優選日本島根縣,經一萬年的積累和地殼變遷形成的硅藻土,外觀為微孔、多孔結構,擁有密集的多孔細胞壁,孔隙率高達
  • 《流放之路》俠客2.5熔巖斧BD 熔巖斧旋風斬
    導 讀 流放之路2.5俠客熔巖斧BD,最近熔巖斧旋風斬很是流行,2.5出了很多新暗金,熔巖斧在前期不被看好的情況下迅速成立目前最火熱BD的核心裝備,趁著現在俠客大熱
  • 模具創新系列之澆注系統增材製造
    今天我們來分享一下注塑模具的澆注系統及相關增材製造案例。澆注系統要分類的話,可分為大水口流道、細水口流道和熱流道系統。作為模具廠的設計來說,決定了大水口或細水口之後,需要去優化和設計它。而如果決定採用熱流道系統,一般會由熱流道公司來設計和模擬。
  • 展覽預告丨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 · 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
    最後,預祝「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圓滿成功。
  • 長水口在中間包保護澆注中發揮著哪些作用?
    長水口是連接於鋼包和中間包之間的耐材質通道,長水口的發明和使用在連鑄技術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並與中間包的保護澆注效果有著緊密的聯繫,具體包括防止穩態和非穩態澆注過程中的二次氧化和來源於空氣/渣/耐材/引流砂等的汙染。
  • 凝聚中華文化智慧 延續經典非遺傳承 走進榆中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
    這裡凝聚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和智慧,體現了古老的力學知識和獨特的審美情趣。榆中古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成就,是一座極其豐富的文化寶庫,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發展到今天,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