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屋頂大脊的兩端有一對動物,叫鴟吻。據說龍生九子,鴟吻是其中之一,它是水神,放在這裡是用它來鎮火的。兩層屋簷的簷角各有11個雕塑,最前面的是一位仙人騎一隻鳳凰,有「仙人指路」的意思。後邊的10個雕塑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吼牛、行什,這些雕塑大多是人們根據神話傳說杜撰出來的,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
宮殿簷宇四角安有仙人走獸,走獸又稱小獸,一般古建築多用奇數,至多不過九個,但是太和殿卻安放了10個,是古建築琉璃裝飾中的孤例。紫禁城中的其他宮殿按照重要程度,脊獸從一個到九個不等。
如傳說中的龍為麟蟲之長,形體能長短變化,古書《易經》中有「龍飛在天」的神話,象徵最高統治者。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均以龍為至尊,在帝王宮殿上以龍的圖案為主題。鳳為飛禽之首,人們視之為神烏,古語有「有鳳來儀」的說法,以象徵祥瑞。獅子為鎮山之王,威嚴有力。天馬、海馬象徵皇帝威德通天入海。狻猊為能食虎豹的異獸,象徵百獸率從。押魚、吼牛可以興雲作雨、鎮火防災。獬豸善辯是非,象徵「光明正大」。行什似猴,為壓尾獸,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
這些簷角走獸的雕塑放在這裡有三個用途:第—,它們本身是一種裝飾物,可用來美化裝飾簷角;第二,這些屋脊上原來釘有釘子,防止瓦件下滑,但釘子容易生鏽,所以用這些動物雕塑包上;第三,觀察動物雕塑的多少就可以判斷大殿等級的高低,動物雕塑越多,大殿等級越高。太和殿殿是紫禁城最高等級的宮殿,簷角仙人之後的動物雕塑也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