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人民解放軍中,一位著名將領隕落。
他投身革命以來,從普通的宣傳員幹起,直到兵團政委、志願軍政委、大軍區政委以及總後勤部政委,共沐浴了30多年的戰火。
歷史上很多響噹噹的戰役,由他參與組織指揮,黨內許多有聲有色的政治工作思想範例,由他一手創造。
他的離世,使黨和國家痛失一位愛國愛民的虎將,他的離世,使人們陷入了深深的憂思之中……
在還未接觸到紅軍前,王平是一位普通的農家孩子。
他原名王惟允,1907年10月12日出生於湖北省陽新縣三溪口鎮永福裡橫溪沅鄉大湖地村。
其父王幼欽與其母鮑美玉以務農為生,勤勤懇懇,老實本分。
王家是一個大家庭,雖然收入微薄,可卻養育了6個孩子,王平排行老么。
他們自家沒有田地,靠租種地主、富農的地過活。
一家人從年頭忙到年尾,耕地犁田,播種插秧,豐收後,收入都用來繳稅賦和租子了,日子一直未能改善,過得緊巴巴的。
然,屋漏偏逢連夜雨,家中的兩個哥哥因病先後離世,母親受打擊也撒手人寰,就剩下王幼欽一人撫養著四個孩子。
家庭的重擔壓垮了這個沒什麼本事的老父親,在賺不到五個人的夥食費時,王幼欽忍痛將三個女兒送到別人家當童養媳,以求她們能有口飽飯吃。
曾經美滿的家庭支離破碎,王平與父親相依為命,靠著喝百家奶,吃百家飯長大。
5歲時,王平開始分擔家庭的壓力,他放牛、做短工,賺取一些生活費。
吃夠了沒文化的苦頭的王幼欽,看到王平如此懂事,不願他再走自己的老路,決定送他上學,讀書識字。
他砸鍋賣鐵,還向父老鄉親借了一筆錢,才把王平送入私塾,後來又讀了小學。
王平很爭氣,知道自己求學不易,所以他比任何一個人都刻苦。
他孜孜不倦地汲取著知識,閒暇時,也搭把手幫家裡幹活。
學校的圖書館裡進步書刊多,其中便包括了《大公報》。
王平經新思想的啟蒙與點撥,有了報效國家、改變社會的想法。
當時,兩湖皆是革命的大本營,王平的鄰縣,工農運動正搞得風生水起。
共產黨組織在當地生根發芽,「打倒帝國主義和土豪劣紳」的口號,喊到了每個被剝削者的心裡。
以此為背景,19歲的王平站了出來,成了本鄉鎮農民運動的牽頭者。
在他的帶領下,農民被欺壓了後臺,農民有困難有了傾訴者,眾人團結一心,「一盆水」就把反動派的氣焰給撲滅了。
因王平表現出色,成了十裡八鄉的名人,黨組織很是看好,決定將其吸納為黨員。
他入黨的過程可謂是一波三折,第一次沒入成,就被「七一五」反革命浪潮給衝散了,後加入紅軍。
第二次入黨,王平的檔案填的是本名王惟允,卻因其所在的連部的連長餘鈞是廣東人,所以每次都會念成「王嗡嗡」,顯得尷尬。
為了擺脫窘迫,1930年9月,王平改名重新入黨。
他加入的是紅一方面軍,最早在紅三軍團任職,參加過歷次反圍剿、長徵、直羅鎮戰役和東徵戰役。
長徵結束後,王平得到了再次學習的機會,入抗日紅軍大學學習,軍事理論基礎、文化知識素養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雖然說,在幾十年的軍旅生涯中,王平擔任的都是政委,可他善打硬仗、惡仗,腦子也很靈光。
從紅大畢業後,王平調任到二十七軍擔任政委,該軍的軍長是賀晉年。
兩人一起搭檔管理軍隊時,國共第二次合作即將促成,王平藉助這件事,又出了一把「風頭」。
當時,紅二十七軍在陝西一帶活動,正巧要從富縣去往正寧縣,這塊區域是國民黨管理的地盤,這可犯了難。
國共站在了統一戰線沒錯,可國民黨與共產黨好歹打了幾年,彼此間的嫌隙還未徹底消除,從別人的「山頭」過,買路錢倒是不必了,可是買飯錢還是要自己掏的。
以往,紅軍走的是山村,會有老百姓願意資助部隊,提供食宿,可是昔日的「敵人」相見,就不見得會有那麼好的待遇了。
果不其然,賀晉年與王平途徑,國民黨充耳不聞,他們也只能自掏腰包,且需要堅持三日,才能抵達正寧。
無奈,紅軍沒有那麼多的銀兩拿來買飯,只剩下了100塊錢,遠遠不夠戰士們飽腹的。
情急之下,王平致電毛澤東同志,可一問才知道,總部一樣資金短缺。
王平只好自己想辦法,決定先去會一會「盟友」。
當地管糧食的聯保主任本就是個土財主,不缺錢也不缺糧,就是有點缺心眼。
紅軍和和氣氣地去找他,他一看到戰士,不由分說地就開了槍,險些傷人性命。
原本,王平只是去碰碰運氣,沒曾想,真的讓他抓到了把柄。
開了槍,那就是破壞國共和平,是大罪,嚴重者需受軍法處置。
但他沒有立即上前與聯保主任理論,而是拐了個彎,到縣長那裡告了一狀。
縣長也是個國民黨的官,知曉了此事,在明顯不佔理的情況下,如果不處置聯保主任那就是包庇,如果要處置,他又不知道應該如何責罰。
正當他滿腦子漿糊時,王平表示,不必劍拔弩張,只需小懲。
就這樣,聯保主任為自己的衝動買了單,縣長出面作保,罰款5000塊,還要提供500擔糧食。
王平的這一招,一石二鳥,既治了聯保主任的壞脾氣,又幫助了紅軍渡過難關,實在是機智。
在將結果報告給軍委後,王平留用了部隊夠吃的糧食,並抽出3000塊上交充公,獲得了上級的稱讚。
而之所以說他是「七品芝麻官」,是因為他是八路軍的第一個縣長。
1937年9月底,他被派往太行山東麓、冀晉邊的河北阜平,參與開闢、建立、鞏固和發展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
在阜平,他就是以縣長的身份發動群眾的。
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他招募到了數千餘名新兵,相當於十幾個團的兵力。
這些應徵入伍的人,很快就跟隨主力部隊上了戰場,與日偽軍們正面對決。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中,他進軍雁北、挺進綏東;
他在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平津戰役中嶄露頭角;
他發起了志願軍赴朝後的最後一個戰役——金城戰役,迫使敵人在停戰協議上簽字。
他的戰績,足以與《三國演義》中英勇善戰、足智多謀、仗義執言的那個王平相媲美。
1955年,他被授予上將,1998年2月8日,他病逝於北京。王平這個名字就在那一天,被寫進歷史,流傳於後世。
本文由劉明生說長徵【劉尚悅】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