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SDPCUS 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 來自專輯閱讀蘇河
編者按:
上篇說到,誕生於蝴蝶灣的煤球爐,照顧了上海人的腸胃,而與蝴蝶灣一路之隔的這片弄堂,孕育出的鴛鴦蝴蝶派才子佳人小說,也給上海人的茶餘飯後增了不少談資。弄堂不僅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形制,裡弄生活作為城市文化最鮮活的樣本,也是大多數上海人最重要的生活記憶,是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特徵的載體。舊時的石庫門裡弄裡還曾開設有銀行、貨棧、報社、藏書室、學校、出版社,可謂無所不包,無奇不有。
在蘇州河南岸的康定東路沿線,至今還保存著一整片完整的裡弄住宅區,分別由幾條很具有代表性的弄堂構成——歸仁裡,泰來裡,世德裡和三餘裡。今天的康定東路是一條僅有三百多米的小路,原是麥根路的一小段。該路修建於1862年,是英國為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軍所築的七條軍路之一。1943年,全市路名大改,麥根路改名為淮安路。1959年又將淮安路恆豐路橋南堍至泰興路一段單獨命名為康定東路,於是有了今天的格局。我們今天要講的幾個主角,就是沿康定東路由東向西排開的幾條弄堂。
▲麥根路沿河路段舊影
康定路裡弄所處位置(星號處)
Gui Ren Alley
歸仁裡 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地址:康定東路3弄
從石門二路這頭向西出發,第一個弄堂是歸仁裡。
歸仁裡,即康定東路3弄(原麥根路195 弄), 系1928—1930年間由杭州鹽商黃壽山向在北平為官的桑姓購地建造,整條弄堂共有二層磚木結構的住房十四幢。 弄名中的「歸仁」二字取自儒學經典《論語 · 顏淵》篇「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歸仁裡建成後,黃氏於弄內 6號居住,並將該弄3號闢作藏書室。
▲1947年地圖中的歸仁裡(圖右上第一條橫向弄堂)
歸仁裡主弄口過街樓上部仍保留有精美的中西合璧風格的山花及鏡心雕刻裝飾,弄口兩側的沿街立面均為簡潔的清水磚牆輔以紅磚腰線。現該弄底可與鄰近的武定路80弄太和坊及康定東路13弄泰來裡相通。
▲歸仁裡的石庫門舊式裡弄房保存狀態非常良好,木質外廊與雕花清晰完整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石庫門裡弄山牆上的裝飾(呈現出幾何簡約化的傾向)
▲簡化的西式廊柱與色彩豔麗的地磚,寬敞的天井都是20年代石庫門舊式裡弄的典型特徵
▲弄堂在建造的同時還配套了消防設施,基座底部原刻有「1928」的字樣,後隨地坪升高而被掩埋。
▲歸仁裡的地磚
Tai Lai Alley
泰來裡 保存完好的安妮女王風
地址:康定東路13弄
繼續往西,就到「泰來裡」了。從小門一眼望去,就能發現它的不同之處,在陽光和綠樹的掩映下,紅磚聯排小樓顏色格外跳躍,細節愈顯豐富。
▲康定東路13弄「泰來裡」
泰來裡,即康定東路13弄(原麥根路209 弄),東靠歸仁裡,西鄰世德裡。這條弄堂的主弄兩側各由建於不同時期且風格形式等完全不同的建築構成。主弄西側的是一排坐西朝東、三層磚木結構的毗連式公寓建築,帶有安妮女王風格,共有12個門洞,約建於1911年前後。這排建築立面均為紅磚牆面,在門洞、窗券、腰線等處有變化豐富的磚雕細節。在建築的南北兩側立面上,自上而下的橫向線條、菱形及圓形的磚雕裝飾至今保存完好。主弄東側的空間最初有花木種植,自東側的歸仁裡於1930年建成後,在此增建了6幢二層磚木結構住宅,遂形成如今所見的樣貌。泰來裡的名稱,據稱得名於曾租住此地的廣東人周泰來。現該弄底可與武定路80弄太和坊以及康定東路3弄歸仁裡和33弄世德裡相通。
▲1947年地圖中的歸仁裡(圖右上第二條橫向弄堂)
泰來裡西側的建築帶有明顯的安妮女王風格,高聳的正立面和結構繁複的紅磚裝飾面是其顯著特徵,泰來裡是上海現存不多的保存完好的聯排式安妮女王風格建築,另有一處比較著名的此類風格建築位於虹口區的舟山路近霍山路街區,原猶太難民住宅區內。
▲紅磚裝飾面
▲綠樹紅磚圍繞中的泰來裡
老爺叔的蘇河情
在走訪泰來裡的過程中,我們偶遇了一位居住於此的老爺叔。他講述的一段與蘇河相伴的平凡經歷,卻是我們記憶中裡弄生活的真實寫照。
今年66歲的王爺叔是個土生土長的上海爺叔。談起蘇州河的曾經,老王有著說也說不完的話。1953年他出生並一直生活在蘇州河邊石門二路344弄的永平裡,70年代前往蘭州參軍,90年代回到上海老家永平裡,三年前永平裡拆遷後,他在附近找到了泰來裡,和家人一起租住於此。老王感嘆他這輩子就是在這片河水邊度過的。
他回憶起60年代曾和周邊居住的小夥伴們一起在蘇州河遊泳的快樂時光。雖然當時的蘇州河已經相當黑臭,但大家仍會在夏日無所顧忌地跳入河中嬉戲,並從恆豐路橋順流而下遊到新閘路橋邊的西瓜攤,買上一個西瓜丟在水中,拍打著漂浮的西瓜一路回家。剛到家,爸爸媽媽就急吼吼拖著臭烘烘的孩子們去洗澡,肥皂一搓清水一衝, 身上也就不臭了,剩下的就是坐在弄堂裡劈開生脆的西瓜大吃特吃了。這是那個年代特有的歡笑與清甜。
今天的蘇州河經多年整治臭味已經消退,河道也頗為乾淨,恆豐路橋的樣子也與過去大相逕庭。在老王的孩提時代,當時的恆豐路橋是一條鋼筋混凝土的簡支梁橋,如今的恆豐路橋有雙向四車道寬,成了蘇州河上一座交通繁忙的橋梁。
泰來裡的弄堂頗為寬敞,在老王年幼時,馬路對面的大任小學(今康定東路20號) 由於場地有限,上體育課都是由老師直接帶到泰來裡來活動,這裡儼然成了孩子們的操場。行人若是走過泰來裡的弄口,想必聽過不少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老王所住的蘇州河河段,歷來就是廠房林立的工廠區。據他回憶就在蝴蝶灣的對面,過去有個勝利鋸木廠,年幼時他常看到一艘艘裝滿木材的船開到附近碼頭卸貨,木廠堆滿了木排,等到需要時,工人們就剪開綑紮木排的鋼絲,將原木推滾到地然後 一一鋸斷。
蘭州兵營二十年的生活的磨礪令老王十分珍惜如今悠閒的退休生活。他常常會在吃完午飯後,搬一把椅子坐在弄堂口,和鄰居們喝喝茶聊聊天,享受閒適的午後時光。
老王就這樣每天半躺在椅子上,背靠著前前後後生活了近50年的蘇州河,在綠樹紅磚的圍繞之中,娓娓道來他記憶中老上海的模樣。
Shi De Alley
世德裡 出版社搞起了房地產
地址:康定東路33弄
石庫門裡弄的弄堂口一般都有個門樓,兩層樓高,這就好像是這個裡弄的臉。門樓與過街樓常常合二為一,外立面會做一些巴洛克式樣風格裝飾。過街樓窗下有一塊像匾額的位置,就刻了弄堂名,浮淺雕或陰刻,一般用隸書,顏體、歐體、魏碑等端莊的書體。
慢慢地我們走進了世德裡弄堂。
世德裡,即康定東路33弄(原麥根路233弄),東側緊鄰康定東路13弄泰來裡。這條弄堂共有二層磚木結構老式石庫門房屋42幢,除沿康定東路一排街面房外,其餘房屋式樣格局基本一致。主弄北寬南窄, 南端可與緊鄰的泰來裡和武定路80弄太和坊相通。
世德裡由活躍在1920至1940年代的知名民營出版發行企業——世界書局投資興建於1928年。弄名中的「世德」二字寓意「世界書局積德」。世界書局最初由紹興人沈知方創辦於1917年,成立之初主要出版一些迎合市民通俗趣味的言情、武俠黑幕小說以及命理書 籍等。自1920年代中起,世界書局開始編輯出版中小學教科書,其出版的教科書與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出版的教科書三足鼎立,逐漸進入興盛期,機構規模日趨完善。僅在上海就建立了獨立的總務處、編輯所、印刷所、發行所,更在全國各大商埠廣設30多處分局。20世紀20年代初、中期,出版了鴛鴦蝴蝶派等一些影響面大、行銷範圍廣的通俗性暢銷書。另外,世界書局在出書的同時又出版相關雜誌,如:江紅蕉主編的《家庭雜誌》、施濟群和程小青主編的《偵探世界》。世界書局投資建造世德裡時正處於其經營狀況蒸蒸日上之際,房屋建成後,由書局當時的副經理沈思期打理租賃業務,因租金高昂,租客不多。後來則因為世界書局債務纏身,遂將此處房產抵押給勸工銀行,後正式作為銀行產業。不久後又再度轉賣給國華銀行。
▲1947年地圖中的世德裡(圖右上第三條橫向弄堂)
抗戰初期,由於此地鄰近蘇州河,浜北閘北一帶的大批居民為躲避戰火紛紛過河進入公共租界內定居,因此弄內居住人口逐漸增多。如今世德裡的建築風貌保存尚好,弄內環境整潔,弄口過街樓頂部的三角形山牆有簡潔的西式傳統垂幔綬帶裝飾。
▲康定東路33弄「世德裡」
San Yu Alley
三餘裡 麥根旅社舊址
地址:康定東路53、63弄
順著路往泰興路方向走,在康定東路上打個彎就看到位於康定東路63弄2-14號的三餘裡。
三餘裡,即康定東路53及63弄(原麥根路 259及269弄)。這兩條弄堂有二層石庫門建築 , 共計三排17幢,約建造於「八 · 一三」淞滬抗戰前。三餘裡的兩個弄口僅在康定東路53弄口處有式樣簡潔的過街樓,頂部位置的連續波浪形瓦楞裝飾帶有Art Deco風格特徵。該弄口南側的建築,即康定東路49號(原麥根路255號),原為麥根旅社,後改作民居。在門廳入口處有一對兩側的變體愛奧尼柱的頂端融合了山茶花造型的中式元素,帶有20年代外飾風格的典型特徵。
▲1947年地圖中的三餘裡(圖中部偏左下縱向弄堂)
▲三餘裡弄口的銘牌
▲麥根旅社舊址
立於弄口,濃濃的裡弄生活氣風情撲面,「亭子間」、「客堂間」、「廂房」、「天井」以及「二房東」、「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與石庫門有關的名詞,呼嘯而來,它們至今仍是老上海們的溫馨記憶。
四處老弄堂全部介紹完了,相信您也對這片裡弄區有了新的認識,歡迎您在下方留言區留言與我們交流探討,分享您與這片美麗裡弄的小故事。
出品: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
指導單位:上海市地名管理辦公室
供稿:城市考古團隊
- 謝謝收看 -
TO BE CONTINUED
原標題:《閱讀蘇河丨鴛鴦蝴蝶派和程小青的《偵探世界》原來是從蘇州河邊的這片弄堂裡飛出來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