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濟南市長清區平安街道景莊村在鄉村振興中,不僅注重硬體的提升,還特別注重精神文明建設、注重文化建設,努力將「精神基因」根植於村民心中,留住「根和魂」,走上了鄉村振興的「快車道」,裝上了跨越發展的「加速器」,實現了群眾幸福的「節節高」。◎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張聿榮 通訊員 劉曉東
黨建加民風綻放振興之花
濟南景莊村充分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帶領黨員群眾,團結奮進奮發圖強,深挖潛力,結合本村實際,確定符合本村實際的振興發展之路。景莊村提振村民的精氣神,引導廣大村民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和鄉土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弘揚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促進新時代農村良好新風尚的形成。同時,積極探索在聯繫服務群眾中教育引導群眾的有效舉措,通過積分兌換等長效機制,加強對群眾的感恩奮進守正教育,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追求,充分發揮了「講文明、樹新風」的良好風氣。
法治加文化打造美麗鄉村
濟南景莊村經常開展群眾性法律法規宣傳活動,積極開展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和法治文化活動,採取各種形式,方便村民了解法律法規知識,積極為村民提供便捷的法律基本服務,村聘請了法律顧問常年為群眾處理各種涉法問題,村「兩委」成員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通過給村民「充電」讓廣大村民思想「富」起來。景莊村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用寬敞乾淨的柏油路取代農村常見的土路;牆面進行統一粉刷,並用藝術文化牆的形式進行裝點;景莊村打造文化牆4面,由上級撥款60萬打造2個總計3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按照「七淨五化」的要求進行綠化、亮化提升,農戶庭院根據本院的實際情況,栽植適宜的喬、冠、花、藤等植物,帶動村莊「顏值」「氣質」雙提升。
產業加旅遊深化農旅融合
產業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濟南景莊村調整傳統農業結構,逐步形成鄉村休閒觀光體驗、田園風情和鄉村旅遊結合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實體產業帶動經濟發展。景莊村通過吸引村民入股,發展觀光、採摘等現代農業,提高村集體收入,帶動村民致富增收。成立了景莊合作社持股51%,村民自願入股、股民持股49%的「濟南一景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先後投資200萬元建設7000平方米的智能溫室大棚,積極進行蝴蝶蘭的種植和品種培育。目前,村裡已開發出30畝宮廷富士蘋果園,20畝太和獼猴桃,3000平方米藕池和30畝紅梨,將逐步形成採摘園。景莊村致力於打造本村特色品牌「黃河一景」,整理文化淵源,充分挖掘和保護鄉土文化資源,積極打造村史館,走出鄉村振興的景莊路子。
出彩加文明 培育鄉村文明
村容村貌是「硬體」,鄉風文明則是「軟體」。濟南景莊村不僅注重硬體的提升,還特別注重精神文明建設,讓村民不單是腰包鼓起來、生活美起來,思想更要活起來。每家每戶懸掛家風家訓,在「出彩人家」創建活動中,村黨員幹部帶頭爭創出彩戶,形成「以黨建帶婦建,婦建服務黨建」的工作模式,注重倡樹文明村風,積極開展鄰裡互助、志願幫扶、好家風大講堂、文藝晚會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開展廣場舞、消夏晚會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聚人氣匯民心,極大地豐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助力村民素質的大提升。
文化的春風沐浴了景莊村,文化不僅能改變村民們的思想,也能讓鄉親們富起來。景莊村靠著「兩委」班子的團結和產業項目的發展,實現了生態美、文化興、產業旺、百姓富,建成了村民的「精神家園」,綻放出了鄉村振興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