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精神基因」根植於村民心中

2021-01-10 讀我網

        近年來,濟南市長清區平安街道景莊村在鄉村振興中,不僅注重硬體的提升,還特別注重精神文明建設、注重文化建設,努力將「精神基因」根植於村民心中,留住「根和魂」,走上了鄉村振興的「快車道」,裝上了跨越發展的「加速器」,實現了群眾幸福的「節節高」。◎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張聿榮 通訊員 劉曉東

 

 

        黨建加民風綻放振興之花

 

 

        濟南景莊村充分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帶領黨員群眾,團結奮進奮發圖強,深挖潛力,結合本村實際,確定符合本村實際的振興發展之路。景莊村提振村民的精氣神,引導廣大村民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和鄉土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弘揚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促進新時代農村良好新風尚的形成。同時,積極探索在聯繫服務群眾中教育引導群眾的有效舉措,通過積分兌換等長效機制,加強對群眾的感恩奮進守正教育,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追求,充分發揮了「講文明、樹新風」的良好風氣。

 

 

        法治加文化打造美麗鄉村

 

 

        濟南景莊村經常開展群眾性法律法規宣傳活動,積極開展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和法治文化活動,採取各種形式,方便村民了解法律法規知識,積極為村民提供便捷的法律基本服務,村聘請了法律顧問常年為群眾處理各種涉法問題,村「兩委」成員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通過給村民「充電」讓廣大村民思想「富」起來。景莊村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用寬敞乾淨的柏油路取代農村常見的土路;牆面進行統一粉刷,並用藝術文化牆的形式進行裝點;景莊村打造文化牆4面,由上級撥款60萬打造2個總計3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按照「七淨五化」的要求進行綠化、亮化提升,農戶庭院根據本院的實際情況,栽植適宜的喬、冠、花、藤等植物,帶動村莊「顏值」「氣質」雙提升。

 

 

        產業加旅遊深化農旅融合

 

 

        產業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濟南景莊村調整傳統農業結構,逐步形成鄉村休閒觀光體驗、田園風情和鄉村旅遊結合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實體產業帶動經濟發展。景莊村通過吸引村民入股,發展觀光、採摘等現代農業,提高村集體收入,帶動村民致富增收。成立了景莊合作社持股51%,村民自願入股、股民持股49%的「濟南一景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先後投資200萬元建設7000平方米的智能溫室大棚,積極進行蝴蝶蘭的種植和品種培育。目前,村裡已開發出30畝宮廷富士蘋果園,20畝太和獼猴桃,3000平方米藕池和30畝紅梨,將逐步形成採摘園。景莊村致力於打造本村特色品牌「黃河一景」,整理文化淵源,充分挖掘和保護鄉土文化資源,積極打造村史館,走出鄉村振興的景莊路子。

 

 

        出彩加文明 培育鄉村文明

 

 

        村容村貌是「硬體」,鄉風文明則是「軟體」。濟南景莊村不僅注重硬體的提升,還特別注重精神文明建設,讓村民不單是腰包鼓起來、生活美起來,思想更要活起來。每家每戶懸掛家風家訓,在「出彩人家」創建活動中,村黨員幹部帶頭爭創出彩戶,形成「以黨建帶婦建,婦建服務黨建」的工作模式,注重倡樹文明村風,積極開展鄰裡互助、志願幫扶、好家風大講堂、文藝晚會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開展廣場舞、消夏晚會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聚人氣匯民心,極大地豐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助力村民素質的大提升。

 

        文化的春風沐浴了景莊村,文化不僅能改變村民們的思想,也能讓鄉親們富起來。景莊村靠著「兩委」班子的團結和產業項目的發展,實現了生態美、文化興、產業旺、百姓富,建成了村民的「精神家園」,綻放出了鄉村振興之花。

相關焦點

  • 弘揚新時代勞模精神|林波:傳承沂蒙精神和紅色基因,發揮勞模示範...
    弘揚和踐行勞模精神,有助於在全社會形成勞動光榮的社會氛圍。同時,可以激發起億萬人民用勞動託舉夢想的豪情,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作為新時代的民營企業家,就要堅定不移聽黨話、矢志不渝跟黨走,把發展實體企業、為職工謀福利、為社會作貢獻作為根本遵循。」林波表示。
  • 京東方陳炎順:戰略是根植於企業最核心的基因
    行至此處,京東方需要回答一個或將決定公司未來命運的問題——成為No.1之後,該走向何方?和當初選擇進軍面板行業的猶豫與試錯不同,四年前,2016年的京東方全球創新夥伴大會上,京東方創始人、時任董事長王東升就已經給出了答案,提出「芯屏氣/器和」,由此正式開啟京東方在顯示領域No.1後的二級跳。
  • 「憲法宣傳周·我的憲法故事」董思嫻:讓憲法精神根植於心 為祖國...
    這周是憲法宣傳周,貴州多所小學、初中的孩子們拿起紙筆,用稚嫩而真誠的字、畫,描繪出他們心中的憲法。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更應該學習憲法知識,遵守憲法,並主動向身邊的人傳遞憲法精神,用法律約束自己的言論行為,真正做到讓憲法融入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讓憲法精神根植於我們的心中,為國家繁榮昌盛貢獻我們的一份小小力量。
  • 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先鋒精神,一起來做舊部紅孩子!
    身穿禮儀服裝的學生們朝氣蓬勃,用最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開學首日。小e看到,舊部隊員的腳步去到了團一大廣場、廣州起義紀念館、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等紅色史跡,大家在重溫革命崢嶸歲月的過程中根植紅色基因,培育家國情懷。
  • 鄉村文明,根植大地
    他告訴記者,村民講堂讓村裡的文化味更濃了。類似「德澤家聲」村民講堂,如今在這個區各個村還有諸多村民講壇、村民夜話等形式,讓村民們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把更多的行為變成自覺行動。全區18個街道,145個村民委員會,結合各自實際,全部制定了《文明殯葬村規民約》,全部建立了殯葬服務自治組織,為本村村民提供喪事服務。
  • 贊丹:村民心中的「定盤星」
    在她和工作隊的帶領下,村裡已全面推開了村務、財務、黨務三公開制度,增加了扶貧工作的透明度,大大打消了村民對於精準扶貧工作的誤解,贏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村裡為貧困戶發放土豆種子和化肥時,每個前來領取的村民都熱情地和贊丹打招呼、話家常,贊丹叮囑著:「大家都先登記再領啊,千萬別落下誰。」
  • 原創視頻|根植誠信基因 凝聚青春力量 2020中國網絡誠信大會,他們...
    接下來,他們將以2021年度網絡誠信宣傳大使的身份持續投身到網絡誠信的宣傳中,以身作則,恪守誠信。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特別是在互聯時代網絡誠信已經根植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心中
  • 傳承紅色基因 錨定前進方向
    少先隊員們深深感受到了革命先輩的偉大精神,深知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將銘記歷史,大力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崇高品質和革命精神,把對革命先輩的敬仰轉化為好好學習的動力,力爭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鄧穎超奶奶堅強不屈、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長大後我也要做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為國家多作貢獻。」   南寧市星湖小學學生和父母一起觀紅色影片,憶紅色歷史。
  • 紅色基因文體傳承 《溫暖有光放映隊》感動踐行大別山精神
    「給孩子的不光要有物質上的東西,還得有精神上的東西。」  旁聽著體彩工作人員的捐贈準備會議,「溫暖有光放映隊」隊長林永健在腦中不停思考的,卻是比物資更具意義的精神力量。
  • 發揚繁森精神,聊城五裡墩村民譜寫大愛
    6月28日上午,堂邑鎮五裡墩村村民孔令友告訴記者。 他所說的老人,是原來的同村老人李翠英。老人戶籍在雲南省,於20多年前隨二女兒來到堂邑鎮,後嫁到五裡墩村。近幾年,隨著女兒、老伴先後離世,她無依無靠,倍感孤獨。好在,很多村民都對她熱心幫助,特別是孔令友,更是將她當作自家老人,經常讓她來家裡吃飯,陪老人拉家常。
  • 華山醫院:國際基因根植於血脈的百年老院
    回望華山百拾年歲月,國際化基因早在醫院誕生之初就已深深根植,自始至終流淌在醫院的血脈裡,百年如一,綿綿不絕,伴隨醫院一步步度過風雨蒼茫,走過流金歲月。新的時代,國家崛起,華山醫院始終緊跟國家發展戰略,以「打造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化優質醫院」為願景,在世界舞臺書寫新的篇章,將華山的國際視野、全球眼光演繹得愈發生動。
  • 甘肅有一個偏遠村子,村民繼承棕發藍眼的基因,血液檢測出現異常
    不過中國地大物博,經常發生很多奇怪的事情,在中國甘肅的一個小山村裡面,那裡的村民卻都變成了棕色的頭髮和藍色的眼睛,讓人奇怪的是,這些人都是中國人,說的是漢語,生活方式也和中國人一樣,整個村子也都是漢族人。這個甘肅的小村子叫做者來村,是當地的貧困村,這個村子的地勢比較奇特,無法囤積降水,農作物生長的都不太好,所以經濟也比較落後。
  • 曬村史感黨恩 村民脫貧信心足
    通過村史館建設,讓優秀的本土文化得以根植,得以發展。□本報記者 何勤華/文 王雲/圖吊鍋水桶成藏品 展示歷史激勵村民  近日,三河村村史館館內,吸引了不少村民前來參觀。  「這是什麼?」在館內,不少孩子指著一個水桶問吉木子洛。
  • 潮州世田村:傳承紅色基因 助推鄉村振興
    紅色的基因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生生不息。世田村的革命故事已成前塵往事,但革命精神仍在不斷延續。革命鬥爭曾在這裡轟轟烈烈展開在世田村村民俗稱伯公髻的山頂處,有巨石居高臨下,構成一個天然的山洞。上山路不易,我們由山腳處沿著山路彎彎繞繞走了近一個小時,方到達巨石山洞。
  • 「另眼視界」《南有新田》把鄉愁根植在人生歲月裡
    觀夏偉的《南有新田》攝影展,看他把鄉愁、影像、思考和藝術雕刻的時光根植在自己的人生歲月裡。好的作品必定是和生命有關,和內心真摯的聲音有關。他的影像不只是記錄,更有情感驅動,故鄉是種植鄉愁的地方,是家國文化的最初啟蒙,夏偉是新田人,他的微信名就叫心甜人,故鄉的基因已水乳交融的深入骨髓,無論走多遠也卸不掉對故土的牽掛。新田有悠久的歷史沉澱、深厚的人文內涵,連毛澤東主席也曾留下「南有新田」的題字。
  • 【我的扶貧故事】曹政:雙腳永遠行走在村民心中
    2018年,朱進平兩次住院,個人花費近萬元,因為沒有及時報銷,朱進平怨氣很大,為此我專門去了醫保機構,找到了原因,在年底前將費用結清到位。2019年,困擾朱進平的3個小孫子的戶口問題在相關部門的配合下也得到了落實。年底,朱進平還被村裡選為護林員。
  • 弘揚抗疫精神,根植愛國情懷——北海市援鄂抗疫英雄事跡報告會紀實
    北海市各級關工委通過組織抗疫英雄宣講報告、向院士寫信等方式,引導青少年學生以抗疫英雄為榜樣,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爭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疫情就是課堂,奶奶希望你們學會敬畏生命、尊崇科學、保護環境、鍛鍊身體,在前進的道路上策馬揚鞭,讓自己成長為祖國未來發展的國之棟梁!」這是李蘭娟院士寫給北海市海城區第八小學全體學生的回信。
  • 湖南答卷的精神密碼
    湖湘自古重精神。答卷背後,銘刻著「吃得苦,霸得蠻(執著,有幹勁),扎硬寨,打硬仗」的精神密碼。  三湘兒女敢為人先  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自古以來「心憂天下,敢為人先」就是湖湘精神的鮮明標籤。如今,它成為了脫貧攻堅戰場上的湖南定位。  一場全盤戰役,不能沒有探路者、排頭兵。
  • 闖關遊戲樂翻天 廉潔文化種心中
    四川在線德陽消息(李洪瓊)為進一步推進「清廉學校」建設工作,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發揮「小手牽大手」在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良好家風方面的重要作用,近日,綿竹市漢旺學校組織師生開展了「廉潔小使者」闖關遊戲活動。
  • 根植家鄉黑土地 村歌唱響新樂章
    村村有村歌、人人唱村歌,通過引導村民唱家鄉歌、抒家鄉情,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為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植入了新元素。 「村歌很應景,巧妙地把村情、村景、村風融合起來。」博羅羅陽街道觀背村黨支部委員王春娣說,村歌傳唱成了培育文明鄉風的生動載體,迸發出蓬勃的鄉土文化力量,是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助推劑」,「現在村裡只要舉行文娛活動,都會有村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