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家鄉黑土地 村歌唱響新樂章

2020-12-05 今日惠州網

「神嶺山下,碧水河畔,黑土地上四季花香……」8月8日,隨著深情動人的歌聲在田間地頭飄揚,博羅縣石壩鎮烏坭湖村的村歌《鳳鳴烏坭湖》MV正式開拍,前來觀看的村民個個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一幅山清水秀、花果飄香、幸福和諧而又充滿悠悠鄉情的美麗畫卷躍然眼前。

去年,博羅縣緊緊圍繞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開啟「一村一歌」活動試點,組織文藝志願者深入鄉村(社區),深入群眾,為人民創作,為人民抒懷,為28個村進行了村歌創作。在此基礎上,今年博羅全面開展「一村一歌」活動,計劃今年至2022年,按照每年完成三分之一村鎮的創作任務,力爭在2022年完成全部創作任務。

「一首首帶著泥土芬芳、浸染時代氣息的村歌,或高亢嘹亮,或婉轉動聽,唱出了惠州鄉村振興的美麗樂章,傳達著廣大村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讚美。」博羅縣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說,現已創作完成村歌116首,活動深受群眾歡迎,廣獲社會好評,成為博羅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生動樣本。

旋律響起 鄉情濃濃

在博羅縣長寧鎮新江村村民休閒廣場旁,村歌《兩地一家親》被譜寫在一面巨大的牆上,背景畫面裡,是成群結隊挑著擔子、背負行囊的人們,一路翻山越嶺,從新豐江沿岸來到東江河畔安家置業的動人場景。

「村歌的旋律一響起,鄉情濃濃而來。」新江村黨支部書記黃紹源說,新江村民並不是「坐地戶」,而是來自新豐江水庫移民,1966年定居於此,村名「新江」也因此而起,既有寄託鄉愁之意,又有建設新家之喜。

「萬綠湖水拉著我的手,故裡宗根怎能忘懷……」同為新豐江水庫移民村的長寧鎮新村村,村歌蘊含的鄉愁味一樣濃鬱。「把客家文化元素融入歌詞,讓村民代代傳唱,今後無論走到哪裡,新村人都不會忘記自己的根,都能延續客家文化之魂。」一說起村歌創作,退休在家的鄧衛東心潮澎湃,在他看來,村歌不僅是對鄉愁的記錄,更是對文化的傳承。

博羅是嶺南四大古縣之一,也是廣府文化、客家文化的交融之地,歷史悠久的古村落眾多。「創作必須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和人文歷史。」「一村一歌」活動統籌指導、博羅縣音樂家協會主席李雷表示,村歌只有接地氣,村民才會喜歡唱、樂意唱。「既有普通話歌曲,又有客家山歌、粵語歌曲;既有獨唱、男女對唱,又有小組唱、大合唱,讓人一聽就能記住鄉愁,留住鄉情。」李雷說。

博羅橫河鎮嶂背村是惠州境內為數不多的畲族村之一,村民不多但大都還保留著使用畲語的傳統。「村民特別希望通過村歌創作,更好地促進畲語及畲族文化的傳承傳播。」李雷說,為此,他譜曲時反覆推敲,修改了十餘次才最終敲定,不僅創作出畲語演唱版本,歌曲中也保留有大量的畲族小調風格,旋律悠揚歡快。

其實,村歌創作也是對地方傳統文化的一種搶救性挖掘。「有時我們想更深入了解村史文化,但很多村民表示,由於年代久遠,加上環境變化,它變得模糊不清了。」參與村歌譜曲、演唱的博羅中學音樂教師朱潔儀深有感觸地說,每當這個時候,就更能體會到參加「一村一歌」文藝志願服務的重要意義。

「我在教學中也會融入一些傳統民族風情、客家文化,深受學生歡迎。」朱潔儀說,希望通過自己的教學,為地方文化傳承貢獻一份力量。

村歌傳唱 民風更淳

好村歌既是對鄉村文化的傳承和延續,也是社會道德風尚的具體體現。村村有村歌、人人唱村歌,通過引導村民唱家鄉歌、抒家鄉情,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為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植入了新元素。

「村歌很應景,巧妙地把村情、村景、村風融合起來。」博羅羅陽街道觀背村黨支部委員王春娣說,村歌傳唱成了培育文明鄉風的生動載體,迸發出蓬勃的鄉土文化力量,是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助推劑」,「現在村裡只要舉行文娛活動,都會有村歌表演」。

「參加活動唱、歡迎遊客唱,走路都會哼幾句。」說到村歌傳唱,今年58歲的觀背村村民孫伍有大姐興奮不已。她高興地對記者說,現在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風民風煥然一新,「就是要把觀背人好客的熱情唱出來,把心底的喜悅幸福唱出來」。

在新江村黨支部書記黃紹源看來,村歌傳唱的過程,是淨化心靈的過程,對村民的教育和影響十分深刻,對於引領鄉村文明新風尚、凝聚崇德向善正能量具有積極意義。「村歌拉近了村民之間的距離,大家交流多了,和諧氛圍也越來越濃厚!」黃紹源說,村歌一響,村裡打牌、搓麻將的人少了,唱歌、跳舞的「文藝分子」多了,「村民們的文化生活豐富起來了,鄉風文明也就跟著提升了。」

「村歌要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承優良社會風尚,倡導良好個人品德和社會公德,充分發揮對人們潛移默化的作用。」「一村一歌」文藝志願者、青年詞作家席海軍說,好村歌不僅對個人修身養性、涵養高尚品質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於弘揚中華傳統家庭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社會的整體道德水準,都大有益處。

「推動鄉風文明建設,不能靠簡單說教,更重要的是『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博羅縣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說,現在,膾炙人口的村歌已成為博羅不少村莊的「名片」,代表了這些村子的文化符號,為營造良好的鄉風提供了生動載體。

唱響自信 前景更美

隨著時代進步,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村歌的創作、傳唱正是農村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對於強化村民的集體榮譽感、加快農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去年「七一」前夕,長寧鎮舉辦村歌合唱大賽慶祝建黨98周年,該鎮12個村(居)紛紛組隊「亮嗓」,上臺競技。「村民熱情高漲,積極參賽,沒機會加入合唱團的自發組織拉拉隊,為選手加油鼓氣。」長寧鎮新村村黨總支部書記許小強回想起去年的村歌大賽,依然很激動,他說,村歌是凝聚民心的紐帶,自從有了村歌,村民的心更齊了,精氣神也更足了。

「現在,只要把村民學唱村歌的視頻發到村微信群裡,在外打拼的年輕人看了,都表示心中特別自豪。」許小強說,村歌勾起了「遊子」的思鄉之情,更激發起他們在新村這個大家庭中的責任感、參與感,大家紛紛在群裡發言,關心村裡的建設,不斷為家鄉發展獻計獻力。

藉助寫村歌、唱村歌活動,博羅在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同時,不斷凝聚民心,匯聚合力,推動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蘇東坡的七絕《食荔枝》可謂家喻戶曉。但其詠梅詩《再用前韻》可能知之者不多,該詩中有一句「羅浮山下梅花村,玉雪為骨冰為魂。」讚美梅花冰清玉潔、清麗溫婉的品質。在羅陽街道梅花村村歌創作中,詞作者席海軍巧妙引用,讓梅花村更顯詩情畫意。

「梅花村將以村歌創作為契機,以梅花文化為主題,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該村黨總支部書記陳偉國說,村裡計劃利用山地建設千畝「梅花林」,打造鄉土文化,以文化之根,培育美麗鄉村建設之魂。

村歌中的歌詞往往是村情、村史的集中體現,如果村歌流行,會將村子的知名度打響,對當地旅遊、開發及項目落戶產生積極影響,發揮巨大的社會效應,進而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今年7月,梅花村村歌剛創作出來,一位在村裡投資的企業家聽到後,立刻被優美的歌詞和動聽的旋律打動,當場表示願意資助7萬元用於村歌製作。「村歌透出一股精氣神,傳遞著一種無形的力量。」這位企業家說,他一直對惠州文化很有興趣,梅花村村歌正好觸動到了自己的興奮點。

當前,很多鄉村的發展都越發趨於特色化,形成了很多具有當地特色的產品或產業項目。「在創作村歌的過程中,我們也會結合『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項目,將鄉村優秀文化傳播出去,助力鄉村振興。」博羅縣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短評

讓村歌助力鄉風文明鄉村振興

博羅順應村民精神文化需求和農村文化發展實際,組織文藝志願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大力推動「一村一歌」活動,打通文明實踐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豐富村民精神生活,發展繁榮鄉土文化,對促進鄉風文明和鄉村振興有著重要意義。

鄉風要文明,文化來助力。村歌創作雖然並不「高大上」,卻因其濃濃的「泥土味」深受村民歡迎。一首首雅俗共賞、膾炙人口的村歌,展現的是鄉土文化,承載著村風民風,讓村民收穫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淨化心靈,提升道德文明素養,促進鄉風文明。推動「一村一歌」,大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就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就是以實際行動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

鄉村要振興,文化來「添火」。正所謂歌以詠志,一首好的村歌,能增強村民對村莊的認同感、歸屬感,唱出村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更加激發起村民振興家鄉的內生動力。同時,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村歌還能成為聯結古老山村和外面世界的紐帶,助力鄉村特色宣傳,提高鄉村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來觀光旅遊,甚至投資創業,進而讓鄉村更富裕,讓群眾生活更美好。

用村歌來凝聚起父老鄉親的精氣神,不失為一種好的做法。願「一村一歌」活動在更多的地方開展起來,營造出「村村寫村歌、人人唱村歌」的濃厚氛圍,為鄉風文明助力,為鄉村振興「添火」。

本版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歐陽成

相關焦點

  • 多姿多彩新業態 黑土地上新曙光
    走進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會發現,這裡的黑土地不僅孕育了現代化的大農場,更築牢了中國糧倉,端穩了「中國飯碗」。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的滋潤下,這裡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溼地面積25萬餘公頃,有3個國家級、4個省級溼地保護區,有「中國鱘鰉魚之鄉」「中國大馬哈魚之鄉」之稱,是中國六小民族之一赫哲族的主要居住區。
  • 悠悠黑土地綿綿思鄉情
    對黑土地的情有獨鍾,源於出生在黑土地,十八歲之前成長於黑土地。據說,黑土地在世界上僅有三大塊,其中兩塊分別分布在烏克蘭大平原和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它們都曾經歷過開發中水土流失的嚴峻考驗,還有一塊黑土地就在我們的東北。
  • 歌唱家鄉鹿泉,共享大好時光!
    歌唱家鄉鹿泉,共享大好時光!日前在上莊鎮莊窩村王翠軍的家中她正在演唱自己作詞作曲的歌曲《石家莊龍泉湖 我可愛的家鄉》龍泉湖、龍泉湖我的家鄉她看在眼裡,喜在心頭,產生了歌頌家鄉的創作熱情。這首《石家莊龍泉湖 我可愛的家鄉》,僅用一個星期就完成了創作,她還邀請音樂專業人士完善了譜調,同時還創作了《龍泉湖之歌》。
  • 宜都青林古鎮出歌了,《青林戀歌》歌唱中國謎語村
    2002年12月,宜都青林古鎮青林寺村被命名為「中國謎語村」,2006年2月,被國家納入非物質文化保護目錄。勤勞的青林寺人生活在這片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長久以來青林寺人充滿了淳樸、善良和聰慧的品格,他們用謎語歌唱生活、反映時代,並由此誕生了千萬條謎語和謎歌並傳承下來,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青林寺謎語傳天下,青林寺「謎歌」傳萬家。
  • 《我和我的家鄉》:將人生詩篇寫在家鄉土地上
    提及「家鄉」,很多人湧上心頭的是「鄉愁」。「鄉愁」具有懷舊的意味,暗示「故鄉」難以回去,成為人們心中眷戀卻只能在感傷中撫弄嘆息的「精神飛地」。  而在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這些預設的情感向度無不落空。
  • 聽杜海濤、吳昕唱《搖籃曲》,在夢中回到那片黑土地|我和我的家鄉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聯合相關機構共同推出《我和我的家鄉》歌曲聯唱活動,第七期青年主持人杜海濤、吳昕將帶大家走進瀋陽,感受這份對黑土地的眷戀之情。聽一聲家鄉話,品一道家鄉味,心中的那座城與那群人,似乎更清晰可見了。
  • 歌唱祖國 讚美家鄉 祖國的小花朵幸福成長
    歌唱祖國 讚美家鄉 祖國的小花朵幸福成長 2020-11-09 08: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文學評論」黑土地上盛開的文學之花
    我的家鄉在盛產大豆、玉米、水稻的松花江畔,這片黑土地是全國人民的大梁倉。在這片美麗肥沃的大地上,有兩位女性黑土地的言說者——蕭紅和遲子建,是我們的驕傲。70年前的蕭紅,讓國人知道了這片黑土地,蕭紅對黑土地文學的影響是始祖般的引領;今天,遲子建讓黑土地文學在中國文壇煥發了新機。
  • 「新型職業農民」王兵權:「我的夢想是讓家鄉土地生金」
    黃河新聞網訊(記者孫劍功 通訊員張選)「2020年,我流轉了裴家窯村、吳施窯村、高向臺村、張大窯村四個村1800畝土地,科學種田、規模種田走上了快車道。」提起自己選擇當「新型職業農民」的決定,大同市新榮區破魯堡鄉裴家窯村農民王兵權向記者說道,是家鄉透著芬芳的泥土,給了自己成長的空間。如今「新型職業農民」的身份,令王兵權倍感自豪,幸福感油然而生。  「農村不缺土地缺的是思維。所以我把自己定位為新型職業農民。」王兵權說,農村是一片希望的田野,而他的夢想就是在田野上規模種植,實現效益最大化,讓農業高效,土地生金。
  • 【小康路上】「新農人」王兵權:讓家鄉土地生金
    「2020年,我流轉了裴家窯村、吳施窯村、高向臺村、張大窯村四個村1800畝土地,讓科學種田、規模種田走上了快車道。」提起自己當「新型職業農民」的決定,他說,是家鄉透著芬芳的泥土,給了自己成長的空間。如今「新型職業農民」的身份,令王兵權倍感自豪。  「我在2016年11月註冊成立破魯堡鄉裴家窯村『祥和人家』家庭農場,用於發展有機旱作農業。
  • 逐夢黑土地——返鄉大學生創業助力鄉村振興
    新華社哈爾濱1月7日電題:逐夢黑土地——返鄉大學生創業助力鄉村振興新華社記者王建清晨的陽光照射在皚皚白雪上,35歲的王翯駕駛麵包車,走村入戶收購農產品。「小王來了,到屋裡坐會兒。」黑龍江省寧安市三陵鄉脫貧群眾胡玲和王翯打招呼,從屋裡拎出一籃笨雞蛋。
  • 一場鄉村歌唱比賽的啟發
    通訊員 陳興傑  一場「不職業」的歌唱比賽  9月25日晚,一場專門為全國鄉村量身定製的歌唱比賽「唱響幸福鄉村」總決賽,在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白鹿原影視城落下帷幕。比賽結束第二天,他們就匆忙別離,趕回各自的家鄉。沒有鮮花簇擁,沒有廣告商排隊籤約。比賽前三名的歌手,只能獲得1萬到3萬元獎金,甚至都不夠參賽旅費和食宿費。  用本次活動執行人、「全民K歌」的李唐甲子的說法,「正常選秀節目是你唱完後,麻雀變鳳凰,接下來暴富。我們的比賽不是選秀,它就是比賽,你唱完之後回到家,明天該幹嗎還幹嗎。該上班的上班,該養孩子的養孩子。
  • 《泥土在歌唱——「大衣哥」朱之文的故事》出版
    中宣部《黨建》雜誌社策劃的《泥土在歌唱——「大衣哥」朱之文的故事》一書,近日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金鐵霖、於文華、劉漢俊等為本書作序或推介,得到廣大讀者和粉絲的點讚熱捧。朱之文是一位農民歌手,他的歌聲震撼我們,他的品德感染我們。為留住這份感動,《黨建》雜誌社決定策劃出版反映朱之文「歌路」歷程的勵志作品,選定作者李壯進行採訪寫作。
  • 「米豆輪作」幫黑土地「減壓」
    6月18日,賓縣賓州鎮新立村的田間,滿眼綠意濃濃,一棵棵玉米苗正奮力生長。相比於長勢喜人的莊稼,田壠間打碎的大豆秸稈格外引人注目。這塊田是村民魏德林的「米豆輪作」實驗田。魏德林紮根黑土地大半輩子,不論種大豆還是玉米,都手拿把掐。但他也是頭一次嘗試「米豆輪作」——在一塊田裡,玉米和大豆兩種作物逐年輪換種植。
  • 我在美麗的小章
    小章是美麗的,我在美麗的小章已經生活、工作了十多年。於我而言,小章就是我的家鄉。我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章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種感情日益深入骨髓。小章電機電動工具維修店早些年外出務工的那一代人現在都回饋家鄉建設來了。小章瓦曹村楊澤高回家鄉發展大棚蔬菜產業,帶領村民發家致富。
  • 哈爾濱市阿城區:7年保護性耕作黑土地越來越肥沃
    與普通大田不同,這裡的玉米長在秸稈還田的肥沃土地上,平均株高都在兩米以上,不僅是玉米界的「大高個」,玉米棒顆粒也特別飽滿。經建農機專業合作社已連續7年實施保護性耕作,合作社理事長李軍說,地裡玉米不僅實現了穩產,黑土地還被連年還田的秸稈養得越來越肥沃。今年是國家、省、市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的第一年,阿城區被列為全省保護性耕作整體推進示範區縣之一。
  • 【我和我的家鄉】康縣朱家溝村——古村落的新生活
    而朱家溝村還是老樣子。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男大成光棍,女大不返親;種地亂石窖,只能靠山林。全村平整耕地只有450畝,其餘的都是半山地,退耕還林以後更是沒多少可耕種的土地,大批青壯年都外出打工,村裡只有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朱彥傑這樣概括生他養他的這片鄉土四年前的境況。
  • 從《呼河蘭傳》憶家鄉
    《呼蘭河傳》熱熱鬧鬧的第一章看完,第二章是各種農村特有的精神活動描寫: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娘娘廟大會。北方的風俗跟我們那兒有極大的不同,相隔兩個時空,同樣出身農村,我見證了八、九十年代到今天,城市近郊農村精神活動的變遷。1、喜事喪事的變化。
  • 深圳坪山「整村統籌」土地整備實踐取得重大進展
    與時俱進全面深化改革,坪山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正蹄疾步穩地向「深水區」進軍。11月19日,坪山區沙湖社區「整村統籌」土地整備項目迎來重大進展——首期留用地塊12號地塊正式開工,為坪山區「整村統籌」改革實踐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 大豆變「金豆」 鄉親唱著村歌奔小康
    大豆變「金豆」 鄉親唱著村歌奔小康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美麗鄉村建設和調優農業種植結構見成效「巴彥大豆」訂單排到明年。近日,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的一段MV「火」了。在碧浪翻滾的青紗帳和滿眼金黃的豐收場景中,一曲村歌唱出了美麗鄉村建設和調優農業種植結構的成效,唱出了鄉親們增收奔富的美好生活。這段MV全長3分30秒,鏡頭從地理標誌農產品「巴彥大豆」幼苗破土而出,到飽滿的豆粒堆起「金山」,再到基層黨建凝聚人心、有力引領……豐裕村因「豐」而「裕」,村子更美了,村民們臉上洋溢著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