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嶺山下,碧水河畔,黑土地上四季花香……」8月8日,隨著深情動人的歌聲在田間地頭飄揚,博羅縣石壩鎮烏坭湖村的村歌《鳳鳴烏坭湖》MV正式開拍,前來觀看的村民個個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一幅山清水秀、花果飄香、幸福和諧而又充滿悠悠鄉情的美麗畫卷躍然眼前。
去年,博羅縣緊緊圍繞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開啟「一村一歌」活動試點,組織文藝志願者深入鄉村(社區),深入群眾,為人民創作,為人民抒懷,為28個村進行了村歌創作。在此基礎上,今年博羅全面開展「一村一歌」活動,計劃今年至2022年,按照每年完成三分之一村鎮的創作任務,力爭在2022年完成全部創作任務。
「一首首帶著泥土芬芳、浸染時代氣息的村歌,或高亢嘹亮,或婉轉動聽,唱出了惠州鄉村振興的美麗樂章,傳達著廣大村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讚美。」博羅縣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說,現已創作完成村歌116首,活動深受群眾歡迎,廣獲社會好評,成為博羅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生動樣本。
旋律響起 鄉情濃濃
在博羅縣長寧鎮新江村村民休閒廣場旁,村歌《兩地一家親》被譜寫在一面巨大的牆上,背景畫面裡,是成群結隊挑著擔子、背負行囊的人們,一路翻山越嶺,從新豐江沿岸來到東江河畔安家置業的動人場景。
「村歌的旋律一響起,鄉情濃濃而來。」新江村黨支部書記黃紹源說,新江村民並不是「坐地戶」,而是來自新豐江水庫移民,1966年定居於此,村名「新江」也因此而起,既有寄託鄉愁之意,又有建設新家之喜。
「萬綠湖水拉著我的手,故裡宗根怎能忘懷……」同為新豐江水庫移民村的長寧鎮新村村,村歌蘊含的鄉愁味一樣濃鬱。「把客家文化元素融入歌詞,讓村民代代傳唱,今後無論走到哪裡,新村人都不會忘記自己的根,都能延續客家文化之魂。」一說起村歌創作,退休在家的鄧衛東心潮澎湃,在他看來,村歌不僅是對鄉愁的記錄,更是對文化的傳承。
博羅是嶺南四大古縣之一,也是廣府文化、客家文化的交融之地,歷史悠久的古村落眾多。「創作必須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和人文歷史。」「一村一歌」活動統籌指導、博羅縣音樂家協會主席李雷表示,村歌只有接地氣,村民才會喜歡唱、樂意唱。「既有普通話歌曲,又有客家山歌、粵語歌曲;既有獨唱、男女對唱,又有小組唱、大合唱,讓人一聽就能記住鄉愁,留住鄉情。」李雷說。
博羅橫河鎮嶂背村是惠州境內為數不多的畲族村之一,村民不多但大都還保留著使用畲語的傳統。「村民特別希望通過村歌創作,更好地促進畲語及畲族文化的傳承傳播。」李雷說,為此,他譜曲時反覆推敲,修改了十餘次才最終敲定,不僅創作出畲語演唱版本,歌曲中也保留有大量的畲族小調風格,旋律悠揚歡快。
其實,村歌創作也是對地方傳統文化的一種搶救性挖掘。「有時我們想更深入了解村史文化,但很多村民表示,由於年代久遠,加上環境變化,它變得模糊不清了。」參與村歌譜曲、演唱的博羅中學音樂教師朱潔儀深有感觸地說,每當這個時候,就更能體會到參加「一村一歌」文藝志願服務的重要意義。
「我在教學中也會融入一些傳統民族風情、客家文化,深受學生歡迎。」朱潔儀說,希望通過自己的教學,為地方文化傳承貢獻一份力量。
村歌傳唱 民風更淳
好村歌既是對鄉村文化的傳承和延續,也是社會道德風尚的具體體現。村村有村歌、人人唱村歌,通過引導村民唱家鄉歌、抒家鄉情,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為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植入了新元素。
「村歌很應景,巧妙地把村情、村景、村風融合起來。」博羅羅陽街道觀背村黨支部委員王春娣說,村歌傳唱成了培育文明鄉風的生動載體,迸發出蓬勃的鄉土文化力量,是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助推劑」,「現在村裡只要舉行文娛活動,都會有村歌表演」。
「參加活動唱、歡迎遊客唱,走路都會哼幾句。」說到村歌傳唱,今年58歲的觀背村村民孫伍有大姐興奮不已。她高興地對記者說,現在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風民風煥然一新,「就是要把觀背人好客的熱情唱出來,把心底的喜悅幸福唱出來」。
在新江村黨支部書記黃紹源看來,村歌傳唱的過程,是淨化心靈的過程,對村民的教育和影響十分深刻,對於引領鄉村文明新風尚、凝聚崇德向善正能量具有積極意義。「村歌拉近了村民之間的距離,大家交流多了,和諧氛圍也越來越濃厚!」黃紹源說,村歌一響,村裡打牌、搓麻將的人少了,唱歌、跳舞的「文藝分子」多了,「村民們的文化生活豐富起來了,鄉風文明也就跟著提升了。」
「村歌要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承優良社會風尚,倡導良好個人品德和社會公德,充分發揮對人們潛移默化的作用。」「一村一歌」文藝志願者、青年詞作家席海軍說,好村歌不僅對個人修身養性、涵養高尚品質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於弘揚中華傳統家庭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社會的整體道德水準,都大有益處。
「推動鄉風文明建設,不能靠簡單說教,更重要的是『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博羅縣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說,現在,膾炙人口的村歌已成為博羅不少村莊的「名片」,代表了這些村子的文化符號,為營造良好的鄉風提供了生動載體。
唱響自信 前景更美
隨著時代進步,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村歌的創作、傳唱正是農村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對於強化村民的集體榮譽感、加快農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去年「七一」前夕,長寧鎮舉辦村歌合唱大賽慶祝建黨98周年,該鎮12個村(居)紛紛組隊「亮嗓」,上臺競技。「村民熱情高漲,積極參賽,沒機會加入合唱團的自發組織拉拉隊,為選手加油鼓氣。」長寧鎮新村村黨總支部書記許小強回想起去年的村歌大賽,依然很激動,他說,村歌是凝聚民心的紐帶,自從有了村歌,村民的心更齊了,精氣神也更足了。
「現在,只要把村民學唱村歌的視頻發到村微信群裡,在外打拼的年輕人看了,都表示心中特別自豪。」許小強說,村歌勾起了「遊子」的思鄉之情,更激發起他們在新村這個大家庭中的責任感、參與感,大家紛紛在群裡發言,關心村裡的建設,不斷為家鄉發展獻計獻力。
藉助寫村歌、唱村歌活動,博羅在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同時,不斷凝聚民心,匯聚合力,推動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蘇東坡的七絕《食荔枝》可謂家喻戶曉。但其詠梅詩《再用前韻》可能知之者不多,該詩中有一句「羅浮山下梅花村,玉雪為骨冰為魂。」讚美梅花冰清玉潔、清麗溫婉的品質。在羅陽街道梅花村村歌創作中,詞作者席海軍巧妙引用,讓梅花村更顯詩情畫意。
「梅花村將以村歌創作為契機,以梅花文化為主題,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該村黨總支部書記陳偉國說,村裡計劃利用山地建設千畝「梅花林」,打造鄉土文化,以文化之根,培育美麗鄉村建設之魂。
村歌中的歌詞往往是村情、村史的集中體現,如果村歌流行,會將村子的知名度打響,對當地旅遊、開發及項目落戶產生積極影響,發揮巨大的社會效應,進而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今年7月,梅花村村歌剛創作出來,一位在村裡投資的企業家聽到後,立刻被優美的歌詞和動聽的旋律打動,當場表示願意資助7萬元用於村歌製作。「村歌透出一股精氣神,傳遞著一種無形的力量。」這位企業家說,他一直對惠州文化很有興趣,梅花村村歌正好觸動到了自己的興奮點。
當前,很多鄉村的發展都越發趨於特色化,形成了很多具有當地特色的產品或產業項目。「在創作村歌的過程中,我們也會結合『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項目,將鄉村優秀文化傳播出去,助力鄉村振興。」博羅縣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短評
讓村歌助力鄉風文明鄉村振興
博羅順應村民精神文化需求和農村文化發展實際,組織文藝志願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大力推動「一村一歌」活動,打通文明實踐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豐富村民精神生活,發展繁榮鄉土文化,對促進鄉風文明和鄉村振興有著重要意義。
鄉風要文明,文化來助力。村歌創作雖然並不「高大上」,卻因其濃濃的「泥土味」深受村民歡迎。一首首雅俗共賞、膾炙人口的村歌,展現的是鄉土文化,承載著村風民風,讓村民收穫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淨化心靈,提升道德文明素養,促進鄉風文明。推動「一村一歌」,大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就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就是以實際行動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
鄉村要振興,文化來「添火」。正所謂歌以詠志,一首好的村歌,能增強村民對村莊的認同感、歸屬感,唱出村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更加激發起村民振興家鄉的內生動力。同時,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村歌還能成為聯結古老山村和外面世界的紐帶,助力鄉村特色宣傳,提高鄉村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來觀光旅遊,甚至投資創業,進而讓鄉村更富裕,讓群眾生活更美好。
用村歌來凝聚起父老鄉親的精氣神,不失為一種好的做法。願「一村一歌」活動在更多的地方開展起來,營造出「村村寫村歌、人人唱村歌」的濃厚氛圍,為鄉風文明助力,為鄉村振興「添火」。
本版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歐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