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白銀:摘掉貧困「帽子」 拉開鄉村振興架勢

2020-12-14 人民網甘肅頻道

人民網蘭州12月8日電(高翔)「截至目前,白銀市37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02個貧困村全部退出、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如期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徹底撕掉了『苦瘠甲天下』的歷史標籤。」白銀市委書記蘇君在甘肅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上說。

白銀市是甘肅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所轄會寧縣、靖遠縣、景泰縣、白銀區、平川區5個縣區均為「三西」農業建設縣,會寧、靖遠、景泰3縣為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縣,平川區和白銀區為省定插花型扶持縣區。

白銀市有179個深度貧困村,大多地處偏遠、山大溝深,有的十年九旱,有的高寒陰冷,有的風沙漫天……由於自然條件惡劣,很多村子缺乏基本的生存發展條件,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極大。

為了早日摘掉貧困的「帽子」,白銀市堅持因村、因戶、因人分類施策找準「窮根」,聚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集中解決了一批群眾增收難、出行難、上學難、看病難等問題。

白銀市組織幹部進村入戶,幫助農戶算好、算細、算準產業收入、務工收入、經營性收入、政策性收入「四筆帳」,為3.48萬貧困戶制定「一戶一策」脫貧計劃,為1730戶邊緣戶和1931戶監測戶制定鞏固提升計劃,實施動態管理。對深度貧困逐村逐戶分析,「一對一」「滴灌式」幫扶,重點項目掛圖推進,重點人群掛圖幫扶,啃下了一個又一個「硬骨頭」,逐漸使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

立足資源稟賦,白銀市按照「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的發展思路,培育形成了牛、羊、菜、果、薯、藥和小雜糧、黑毛驢、水產養殖、文冠果「十大特色產業」。開展「破三弱、強造血」「兩園兩率兩節點」等產業脫貧行動,建成脫貧產業園330個、特色產業園403個,總結推廣「扶貧抓產業、產業抓覆蓋、覆蓋抓達標、達標抓效益」和「守住一頭子、多做幾樣子」的發展模式,讓貧困群眾種上了「搖錢樹」、拔掉了「窮根子」,每家每戶都有了「旱澇保收」的增收渠道,貧困戶依託產業實現增收3165元。

白銀市把產業培育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著眼解決農村產業發展「弱、小、散」問題,通過主動出擊,招大引強,引進培育農業龍頭企業443家、農民合作社8080家,支持建成扶貧車間134個,吸納就業4258人,依託骨幹龍頭企業打造了一批十億、百億級農業產業鏈。

「脫貧攻堅是一項艱巨複雜的系統工程,關鍵靠領導,帶動靠幹部,保障靠政策,主體靠群眾,幫扶靠社會。我們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強化組織領導,層層靠實責任,形成了全市動員、全民動手的強大攻堅合力。」蘇君介紹,白銀市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導,充分發揮行業和社會力量,各部門各單位、社會組織、企業、個人齊上手、盡全責,大力推行電商扶貧、東西協作扶貧、光伏扶貧、生態扶貧、就業扶貧等,共有726個幫扶單位22362名幫扶責任人開展結對幫扶,匯聚起了決戰決勝的磅礴力量。

「白銀市的鄉村振興已全面拉開架勢。」蘇君說,白銀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版」,紮實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四抓四促」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專項行動,累計建成了白銀區「六朵金花」,會寧縣丁家溝·線川,靖遠縣水韻·獨石,「靖遠縣水韻·獨石等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169個。其中,顧家善村和龍灣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相關連結:

甘肅武威:交出統籌脫貧攻堅和生態修復保護的時代答卷

甘肅酒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加快推進鄉村振興

甘肅蘭州:讓鄉村振興穩穩接過脫貧攻堅的「接力棒」

(責編:陳誠、杜昱欣)

相關焦點

  • 白銀:強產業 促振興 摘窮帽
    白銀:強產業 促振興 摘窮帽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侯小寶「全市37.06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02個貧困村全部退出、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80萬白銀人民將以昂揚的姿態步入全面小康社會12月8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白銀市委書記蘇君如是說。近年來,白銀市堅持把精準脫貧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一手抓產業發展,一手抓鄉村振興,徹底甩掉了「窮帽子」。聚焦重點 全面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
  • 甘肅白銀:美麗鄉村提「顏值 」 富了百姓奔小康
    &nbsp&nbsp&nbsp&nbsp多彩白銀(白銀市委宣傳部提供)&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大坪花海(資料圖)&nbsp&nbsp&nbsp&nbsp
  • 扶貧路上心連心 響鼓重錘再發力——雙遼市50個貧困村摘掉貧困帽子...
    針對有勞動能力、有發展意願的貧困群眾,雙遼市包保部門出資,逐戶落實雞鴨鵝羊豬等投資少、見效快的養殖扶貧、果樹種植等項目,庭院經濟成為貧困戶奔向富裕路的跳板。寶山村建起了花生脫殼廠,帶動全村種植花生2600畝;巨興村建成米麵加工廠,帶動小冰麥種植1500畝;雙龍村利用庭院土豆種植、笨雞養殖;仲德村、秀水村等78個村發展庭院種植龍葵果……光伏發電、扶貧車間、農產品加工、鄉村旅遊、產業園區等項目,讓農民們切實感受到產業扶貧帶來的美好前景。
  • 崔雪琴:贊皇縣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
    2020年11月12日,崔雪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要向委員長匯報一個喜訊,去年贊皇縣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合作社有社員1300多人,公司有職工218人,主要分布在山區3個鄉16個村。現在,100餘戶貧困家庭全部擺脫了貧困,人均年收入在1.6萬元至2.3萬元之間,他們走進了幸福生活。」
  • 甘肅山丹:統籌推進「五個振興」 譜寫鄉村發展新篇章
    山丹縣以脫貧攻堅為統攬,全面統籌推進鄉村「五個振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農業效益穩步提升,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形成了極具區域特色的鄉村振興藍圖。開展「人才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主題實踐活動,選派268名醫療骨幹、科技(工業)特派員、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組建「天使服務團」「科技推廣員」「專家服務團」三支人才隊伍,深入村社、企業、田間地頭等生產一線開展技術指導、政策宣傳、人才培訓等服務。
  • 甘肅白銀:綠色發展激活「美麗經濟」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白銀地處黃河上遊、甘肅中部,素以「銅城」聞名。近年來,白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構建金溝河生態示範帶、沿黃休閒旅遊經濟帶和美麗鄉村建設,憑美麗鄉村激活「美麗經濟」,憑綠色發展提升「綠色價值」,為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全面小康注入生機和活力。記憶金溝 悅然綠谷2017年,白銀市區兩級黨委政府策劃推出金溝河生態綜合治理工程。
  • 新聞發布會丨白銀:以嶄新的風貌 全面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徵程
    面對千百年來戴在白銀頭上的貧困帽子,我們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特別是對甘肅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天津市和中央各定點幫扶單位以及社會各界的無私幫助下,堅持把精準脫貧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和「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以敢死拼命精神迎難而上,以背水一戰作風苦幹實幹
  • 河北青縣:現代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00817/a096946bfba14f3eace6a9e721981e6f.mp3 河北青縣:現代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2020
  • 基礎大改善 產業大發展 金沙江畔臘務堵村摘掉貧困帽子
    新建黨員活動室8個、籃球場5個、公廁8個、垃圾池10個,新架設人畜飲水管道5000米,全村所有小組均通上了自來水,新建160平米衛生室,配備了必要醫療設備和鄉村醫生。對輸電線路進行升級改造,全村所有村民小組實現了手機信號全覆蓋,實現廣播電視信號戶戶通,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極大改善。
  • 摘掉「帽子」露出笑臉 聽,大涼山的小朋友們在唱這首歌
    四川涼山州是全國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四川省最後7個貧困縣全都集中在這裡。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惦記涼山州的貧困群眾,親自關懷、部署大涼山脫貧攻堅工作。2020年11月17日,涼山全州脫貧摘帽。脫貧後,總臺記者走進大涼山。在被稱為懸崖村的阿土列爾村,村民說,村裡三年前種下的油橄欖,今年豐收了。現在,大家正忙著收,也忙著擴大種植。
  • 從清華園到南澗小山村:駐村工作隊的年輕人幫西山村摘掉窮帽子
    2018年底,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18.5%降至1.2%,實現脫貧出列。2019年2月初,在雲南省第三方考核評估過程中,西山村做到了零漏評、零錯退。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在馬上轉戰鄉村振興戰略的南澗縣,西山村委會是兩個鄉村振興試點村之一。
  • 石柱 鄉村振興踏出「三新」路
    近年來,石柱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堅持「轉型康養、綠色崛起」發展主題,按「1+5+N」工作體系,以脫貧攻堅為統攬,以「五個振興」為引領,積極探索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對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已於去年4月以零漏評、零錯退、群眾認可度近98%、貧困發生率低於1%的良好成效,一舉摘掉貧困帽子,農民生活更殷實,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 北師大舉行鄉村振興專題論壇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焦以璇)11月22日,「2020時代青年說——砥礪奮進,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專題論壇暨主題演講比賽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辦。本次活動由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共青團北京師範大學委員會、政府管理學院和農村治理研究中心聯合主辦。
  • 寧夏西海固的呼聲:不要再給我們戴全國「貧困之冠」的帽子了!
    按照這個劃分標準,西海固已經甩掉了「乾旱半乾旱」的帽子,有的地方可以劃入半溼潤區,局部地區甚至大步邁入了溼潤區之列。西海固的降水線向北推移,寧夏中部乾旱帶也在縮小,生態環境惡劣的趨勢也扭轉了。雨水一多,山坡就綠,地貌就變,以前山上光禿禿的景象,在西海固不易看到了,人們走在鄉間的心情也與以前大不一樣。
  • 鄉村振興政策解讀
    按照「遠粗近細」的原則,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三個階段性目標任務作了部署。分別是,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 青平: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
    從整體來看,脫貧攻堅是一個連貫性的過程,包括前期脫貧、中期鞏固、後期振興。    前期階段脫貧消除絕對貧困。國家出臺扶貧政策,助力脫貧事業發展。如「兩不愁三保障」政策為全國大部分貧困地區人民提供了基本生活需求的支撐,為後續發展打下基礎。堅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關注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減少城鄉教育資源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從根本上切斷貧困代際傳遞。
  • 【邁好第一步 見到新氣象】甘肅發展特色產業推動脫貧攻堅銜接鄉村...
    【邁好第一步 見到新氣象】  甘肅發展特色產業推動脫貧攻堅銜接鄉村振興報導之四  樹立「甘味」品牌 擦亮「特產」名片  依託獨特的自然稟賦優勢,經過幾年的探索和發展,甘肅拉開架勢構建起以「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為主導、眾多地域品種為補充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培育出「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的特色優質農產品。2020年,全省特色種植業面積達到3510萬畝。  農產品再好,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品牌,也只能在周邊城市的「馬路市場」低價賤賣。
  • 關於生態環保助推鄉村振興的思考與建議
    1.3 保護貧困地區生態環境是推動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基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本底和基礎,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基本要求,生態環境保護是生態振興、生態宜居和建設美麗中國的主戰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全面小康之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更加美麗的鄉村。
  • 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振興鄉村振興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地制宜發展各地特色優勢產業,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