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0~1827)58歲
1770年出生
貝多芬簡介:
貝多芬,男,曾用名(亦名):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
出生:
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科隆選侯國的波恩的波恩街20號
父母:
父親為約翰·范·貝多芬,母親為馬麗亞·馬達琳娜·凱維利希
背景:
社會變革:
18、19世紀之交,法國大革命震動著歐洲大陸,本就搖搖欲墜的神聖羅馬帝國更是因此而走向歷史的終點,德意志民族在等待統一的時機。
家族:
貝多芬原籍南尼德蘭(今比利時)梅赫倫鎮的法蘭德斯族人。
曾祖父MichaelvanBeethoven是梅赫倫鎮的法蘭德斯人,
曾祖母MarieLouiseStuyckers是南尼德蘭(今比利時)另一族瓦隆族人,兩人之子(即貝多芬祖父)LudovicusvanBeethoven生於梅赫倫。
外祖父JohannHeinrichKeverich與外祖母AnnaClaraWestorff都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特裡爾選侯國(今屬德國萊因蘭地理大區)的科布倫茨。
祖父,也同名路德維希·范·貝多芬,20歲時遷居波恩,在科隆選帝侯宮廷內當一位樂隊長。
父親約翰則是一位唱詩班男高音。
母親瑪麗亞·馬達琳娜·凱維利希(MariaMagdalenaKeverich)是宮廷御廚的女兒,在嫁給約翰之前曾結過一次婚並有一子,但前夫與兒子皆早逝。
兄弟姐妹:
貝多芬父母結婚後,一共育有7個子女,有4個長大成人。貝多芬是其次子,出生後在波恩教堂受洗。
血統:
血統而言,貝多芬是75%日耳曼人,18.75%比利時法蘭德斯人,6.25%比利時瓦隆人。
名字與家鄉:
貝多芬名字中的"範"(van)是弗拉芒語(又譯法蘭德斯語,荷語方言)而非德語中的"馮"(von),不代表任何貴族封號,而是用來顯示其家鄉
1771年2歲
早期家庭經濟狀況:
早期貝多芬家庭情況還算如意;父親約翰(1740年至1792年)的經濟狀況不錯,老路德維希在經濟上也能幫助一下這個家庭。不過,父親約翰有酗酒的習慣且脾氣暴躁,母親馬麗亞(1746年至1787年)則體弱多病。
1772年3歲
1773年4歲
1774年5歲
嚴父"6歲神童"音樂啟蒙培養:
貝多芬很小就開始接受音樂訓練,啟蒙老師正是父親約翰。六歲就能作曲的莫札特無疑給貝多芬的父親立了一個榜樣。為了使自己的兒子貝多芬也成為一位神童,約翰很早就教貝多芬彈奏鋼琴,稍有彈錯就是一頓毒打,而彈錯的後果就是經常被酗酒的父親拍貝多芬的頭。他的父親這樣對待貝多芬導致了他一隻耳朵失去聽力。
鋼琴對貝多芬一生的影響:
貝多芬5歲開始學習鋼琴,雖日後還會演奏小提琴、中提琴和管風琴,但是鋼琴卻始終伴隨著他。而早期的貝多芬也是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確立起音樂家的地位的。
1775年6歲
童年患有中耳炎:
在6歲時左右患有中耳炎,但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療,這可能為其日後的耳疾埋下禍根。
1776年7歲
1777年8歲
揠苗助長式"6歲神童"培養:(具體年代不詳)
父親約翰有時甚至會在深夜將貝多芬從床上拉起,要他在朋友面前演示其音樂才能,貝多芬因此在上學時顯得注意力不夠集中。
1778年9歲
9歲登臺表演:
"六歲童星"貝多芬在科隆首次登臺演出
1779年10歲
1780年11歲
1781年12歲
貝多芬輟學:
貝多芬因為父親財力不濟而被迫輟學,因此他在學校所學到的應該不會很多;而此時的貝多芬和其他同齡的孩子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開始劇院演出:
在劇院樂隊演出。
師從奈弗學習鋼琴和師從裡斯學習小提琴:
由於父親約翰的音樂教育缺乏系統性,音樂同行說服了父親約翰,讓貝多芬跟隨樂隊指揮克裡斯蒂安·戈特洛寶·奈弗學習鋼琴和作曲,另外還跟法蘭茲·安東·裡斯學習小提琴,這些新老師的努力使得貝多芬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老師的要求:
奈弗是一位好老師,他不但看出了貝多芬的優勢所在,也能察覺其弱點:缺乏自制力、修養和紀律。他要求貝多芬研習前輩的作品,如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再來是同時代音樂家的名篇,如莫札特的作品。
1782年13歲
貝多芬的第一部作品:
奈弗發表了貝多芬的第一部作品《以戴斯勒先生一首進行曲為主題的羽管鍵琴變奏曲》(VariationspourleClavecinsuruneMarchedeMr.Dressler)。
1783年14歲
成為風琴師:
成為風琴師,並發表了三首奏鳴曲
得到老師奈弗扶持:
貝多芬代表奈弗出任宮廷樂隊羽管鍵鋼琴演奏家。老師奈弗讚賞貝多芬:一定會成為莫札特第二
1784年15歲
1785年16歲
1786年17歲
1787年18歲
拜訪莫扎特:
決定帶著科隆大主教馬克思·法蘭茲(神聖羅馬帝國約瑟夫二世的弟弟)的推薦信前往維也納拜訪莫札特。
當時傳言,莫札特在忙於創作《唐璜》時,仍抽出時間給貝多芬一個主題做即興演奏,而貝多芬的演奏打動了莫札特,因此說道:"注意這位年輕人,日後他會揚名天下。"
母親去世:
貝多芬因母親的病危消息而離開維也納,瑪麗亞的病情並未因貝多芬的歸來而有所改變;她的逝世,無疑將家庭整個託付給了貝多芬。
向父親爭奪弟弟的撫養權:
約翰的行為越發不近情理,致使貝多芬向皇儲申請裁決,意欲取得兩個幼弟的撫養權,結果是約翰得從月薪中拿出一半供養子女。
1787年起,貝多芬受到歐洛吉奧·施內德的影響,使他了解當時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思想。這種影響,反映在貝多芬後來的作品中。
1788年19歲
擔起養家責任1788-1792:
貝多芬為了養家餬口,在老師奈弗的一支歌劇院樂隊裡擔任中提琴演奏。
1789年20歲
貝多芬兄弟姐妹:
1769年8月2日,老大路德維希·瑪麗亞·范·貝多芬出生;
1770年12月16,老二貝多芬出生;
1779年,老三安娜·馬裡亞·弗蘭切斯卡出生(只活了四歲);
XXXX年,老四卡斯帕·安東·卡爾·范·貝多芬出生;
XXXX年,老五尼古拉斯·約翰·范·貝多芬出生;
1781年,老六弗蘭茲·格奧爾格出生(兩歲時離世);
1786年,老七馬裡亞·馬格麗塔出生(在周歲之年夭折)。
1790年21歲
第一部政治情節的音樂作品:
2月20日,神聖羅馬帝國約瑟夫二世逝世,波恩的"讀書與休養"協會準備在3月份舉行悼念,在施內德的建議之下,貝多芬創作了一部《為約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劇》(德語:TrauerkantateaufdenTodJosephII,WoO87),這也是貝多芬第一部與政治沾上邊的作品。
為新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登基寫了一部清唱劇:《為利奧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劇》(德語:KantateaufdieErhebungLeopoldIIzurKaiserwürde,WoO88)
但這些作品均未如期上演。
見多芬患下腹疼痛症。
12月25日,約瑟夫·海頓旅行途中路過波恩。
1791年22歲
題外:莫扎特去世
12月5日,和貝多芬同時代的年僅36歲的莫扎特突然去世。
1792年23歲
父親去世:
12月18日,父親臨終的那一刻,父親約翰一直未得到自己孩子和親友們的諒解與接納。
得到作曲家海頓推薦維也納深造:
奧地利作曲家海頓在從維也納到倫敦的旅程中兩次在波恩逗留,接觸到貝多芬,並對前一首清唱劇大加讚賞,海頓因此勸科隆大主教將貝多芬送到維也納深造。而貝多芬也沒有錯過這個機會,再度踏上前往維也納的行程。
1793年24歲
紮根維也納,師從海頓1793-1794:
在這一年多時間,年邁的海頓並沒有撥出太多時間給這位年輕學生,再加上貝多芬的性格是出了名的倔強,貝多芬在這段期間究竟從海頓處習得多少本事,後人對此難有定論。傳言貝多芬對音樂開始有自己的理解,對老師海頓的理念顯現出叛逆情緒。
初到維也納"北漂":
初到維也納的兩年,貝多芬非常拮据,他住在一個地下室裡。為了在音樂界立身,他不得不在服裝、樂器、家具還有社交方面花錢,例如他的筆記本上記有這麼一筆"25個格羅申,為自己和海頓買咖啡",顯見他每花一分錢都要掂量一下。
貝多芬抓收入:
在沙龍裡舉行小型音樂會,能得到一些貴族的賞識,獲得一些生活品。
貝多芬的贊助人有很多,其中包括卡爾·馮·裡希諾夫斯基侯爵,安德烈·拉祖莫夫斯基公爵,埃斯特哈奇(Esterházy)親王和約瑟夫·洛伯科維茨親王。
再後來,版權成為貝多芬的收入來源。
他並不喜歡去當一名音樂老師,為貴族千金上課使他反感。但是他的確當過家教為人上鋼琴課,其學生中不乏有名的演奏家如布倫瑞克的特雷莎公主,或是多羅蒂阿·厄特曼(DorotheaErtmann)。
貝多芬曾興起為席勒的《歡樂頌》譜曲的念頭
音樂是否是專屬上層階級的奢侈品?
傳言海頓強烈批評貝多芬的作品1的第三首三重奏時(它正是貝多芬自己認為三首裡面最好的一首),貝多芬會認為這是妒嫉使然。但海頓可能並非詬病作品的品質,而是作品裡面的"大眾化",亦即一般的業餘演奏者也能輕易上手其作品,而且其內容迎合了當時大眾的品味。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海頓的批評則體現了18世紀末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衝突,即:音樂是否是專屬上層階級的奢侈品?
1794年25歲
維也納學習:
老師海頓去倫敦,貝多芬則繼續他在維也納的學習。
得到約翰·申克的指導,並且在約翰·格奧爾格·阿爾布雷希茨貝格門下學習了一年的對位法。
著名的薩列裡也為貝多芬非正式地上過聲樂課;
阿羅伊斯·福斯特(AloisForster)則教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可以說,貝多芬在維也納不但學習到當時最先進的音樂理論,而且體會了前輩的音樂實踐經驗。
貝多芬在此期間寫有三首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三重奏(即作品1)、三首鋼琴奏鳴曲(作品2)、一首弦樂五重奏,和兩首鋼琴和大提琴奏鳴曲]。
1795年26歲
維也納首秀成功:
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曲目是他於1794到1795年創作的B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作品17),由他本人演奏鋼琴,這次演出獲得了成功。
為維也納美術協會年度舞會所寫的十二首德國舞曲(編號WoO8),甚至比老師海頓同類型創作得到更多的青睞。
求婚失敗:
貝多芬向馬達琳娜·維爾曼(MagdalenaWillmann)求婚,但遭到了拒絕。
1796年27歲
音樂事業飛升:
先後在布拉格和布達佩斯演出,途經紐倫堡、萊比錫和柏林等地,並創作了兩首大提琴奏鳴曲(作品5)以及三首鋼琴奏鳴曲(作品2)。
耳疾的困擾:
貝多芬出現了耳疾的先兆,對此他描述道:"耳朵裡常聞低鳴和呼嘯。"但是,耳疾的出現並沒有讓貝多芬停下
1797年28歲
1798年29歲
法國駐維也納大使貝爾納多特將軍曾建議貝多芬為拿破崙寫上一曲,但貝多芬並未為之全力以赴。
1799年30歲
貝多芬發表了可能是他最早的受歡迎作品之一:C小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又名"悲愴大奏鳴曲")。此作是獻給裡希諾夫斯基的。
1800年31歲
早期的作品,都具有顯著的古典主義風格:旋律的發展,樂章之間較為鬆散的關係,以及個人情感的隱藏等。
1801年32歲
鋼琴奏鳴曲《月光》獻給自己的學生:
比《悲愴》"高"出半個音的C小調鋼琴奏鳴曲《月光》作成,《月光》是獻給貝多芬的鋼琴學生朱利葉塔·貴契阿迪的,但亦有傳聞稱,兩人之間可能不只是單純師生關係;甚至有人認為,她就是貝多芬那位"永恆的愛人"。
貝多芬著手創作清唱劇《基督在橄欖山上》(作品85)。雖然這部作品在1803年就首演了,但是貝多芬堅持對之修改,直到1811年才再次發表。
1802年33歲
酒後惹事:
貝多芬原擬將A大調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獻給喬治·布裡治濤爾,但是後者一次酒後狂言,得罪了貝多芬的一位朋友。貝多芬一怒之下,將奏鳴曲獻給了當時非常優秀的小提琴家魯道夫·克魯採,於是,這首奏鳴曲便被冠以"克羅採"之名。(不過,克羅採終身未演奏過此曲,還嫌曲子是不可演奏的。)
為拿破崙獻《普羅米修斯的創造》:
為拿破崙創作了芭蕾舞音樂《普羅米修斯的創造》(作品43),有應和這種波拿巴熱的意味。但是,其編舞者維加諾卻讓貝多芬失望了,普羅米修斯的英雄氣概在舞臺上並未得到充分表現。
情緒低谷時期:
貝多芬到維也納的休養地聖城,意圖靠當地礦泉水浴,以治療自己日益嚴重的耳硬化症。
在聖城,他的情緒則一度陷入低谷,還寫下了一封寄給自己兄弟的信,後世稱之為《聖城遺書》。此信在1827年才被發現,信中的語氣既悲觀且可憐,可見貝多芬的耳疾導致其出現自殺的念頭,只有他的音樂,和一種模糊的使命感,才讓他不致走上絕路。
貝多芬創作"英雄主義"黃金時期:1802-1804,1812-1814
1803年34歲
第二號交響曲第一次與維也納的聽眾們見面。
貝多芬得到了維也納河畔劇院的駐院作曲家職位,並著手進行下一部交響曲的創作。
1804年35歲
為拿破崙獻第三號交響曲:
有共和、民主和自由追求的貝多芬就要用自己的雙手,告訴世人,甚至是拿破崙本人,他心目中的英雄是何等形象;為此誕生的,正是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
第三號交響曲:
第三號交響曲的篇幅也是無比宏大,其演奏時間達45分鐘左右,正是因為當中包含了比以往命題作曲更多的精神內涵,不但是當代音樂史、交響曲發展史上最宏大的器樂作品,更是貝多芬自己創作史上的轉折點。
貝多芬撕毀第三號交響曲扉頁:
5月,法蘭西第一帝國成立
12月2日,拿破崙加冕稱帝的儀式在巴黎聖母院舉行。對貝多芬來說,這不單單只是君主復闢,更是拿破崙對革命理想的背叛。對此,傳言盛怒之下的貝多芬,撕去了第三號交響曲上寫給拿破崙的題獻扉頁。
貝多芬受到經營維也納兩個大歌劇院的布勞溫男爵的委託,去創作一部歌劇。腳本由法國劇作家布依提供,這就是《萊奧諾拉》,亦是貝多芬唯一的一部歌劇作品。
創作巔峰時期1804-1815:
1804年起,貝多芬的創作進入了旺盛期,伴隨著第三號交響曲的問世,《華德斯坦》奏鳴曲(作品53)和《熱情》奏鳴曲(作品57)不但是鋼琴奏鳴曲的名作,更體現了"英雄"紀元的宏大樂念。
貝多芬終身未娶:
貝多芬與寡婦約瑟芬產生了感情,但二人最終因身份地位相差懸殊,失之交臂。
1805年36歲
第三號交響曲舉行首演。
一生唯一的歌劇《萊奧諾拉》完成:
《萊奧諾拉》第一稿完成,全劇分三幕,講述的是一位婦人為了拯救身陷囹圄的丈夫,而化身潛入獄中的"無間道"故事,這樣的題材在當時非常受到歡迎。
歌劇《萊奧諾拉》首演失敗:
11月20日,歌劇《萊奧諾拉》在維也納河畔劇院首演,正值法軍開進維也納之際,在詭譎的情勢下,演出本身非常失敗,第三天就被迫停演。
1806年37歲
3月29日和4月10日,在布洛伊寧的協助下,貝多芬將歌劇《萊奧諾拉》本來三幕的規模縮減至兩幕進行演出。
第四號交響曲甜蜜時期:
貝多芬做客裡希諾夫斯基親王位于格拉茲的夏宮,認識了奧佩爾斯道夫伯爵,伯爵正好要組建一支樂隊,並委託貝多芬為其創作。當年9、10月間,貝多芬完成了陽光明媚的第四號交響曲。
5月,貝多芬和特雷莎公主訂婚,其安寧和愉快的心境在第四號交響曲中留下了蹤影。
室內樂作品方面,1806年的《拉祖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可能是貝多芬在弦樂四重奏這個範疇裡面最有名的作品。作品是獻給俄羅斯大使拉祖莫夫斯基的。
12月23日,首次上演《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1號)。
1807年38歲
1808年39歲
12月22日,維也納河畔劇院裡的聽眾經歷了一場意義非常的音樂會,音樂會長達4小時,曲目全部是貝多芬的作品:開場先是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作品68),再是C大調彌撒裡面的詠嘆調,然後是G大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作品58),緊接著是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作品67),還有《合唱幻想曲》(作品80)。
貝多芬接受了鋼琴家克萊曼蒂的建議,將小提琴獨奏改為鋼琴
短暫的師生戀:
甜蜜的《致愛麗絲》誕生。《給愛麗絲》這首鋼琴曲:當時貝多芬著情於自己的學生-年僅18歲的特雷莎·馬爾法蒂。
貝多芬原打算在一次由馬爾法蒂父親舉辦的宴會上向其求婚,而且還特地將寫好的一部小曲(Bagatelle)帶上,準備即席題獻。可是,宴會上的貝多芬喝醉了,不但忘了求婚,小曲封面"給特雷莎"(FürTherese)的題字,更由於字跡過於潦草,當人們在馬爾法蒂身後發現這段文字時,誤認為上面寫的是"給愛麗絲"(FürElise),成為一段美麗的錯誤。
耳疾困擾:
貝多芬進一步失聰
1809年40歲
貝多芬對拿破崙的反感在後來有所緩和,在一次由貝多芬本人指揮、拿破崙原定出席的音樂會上,其曲目便包括了《英雄》,他甚至還考慮將自己的C大調彌撒(作品86)獻給拿破崙。
貝多芬給了世人最後一首編號的鋼琴協奏曲:E大調第五號(作品73)。這首協奏曲在出版時,只標明了"大型協奏曲",因作品宏大、輝煌的結構色彩,因而得別名《皇帝》。此外,這首協奏曲也與當時流行的"軍隊協奏曲"不無聯繫,包括催人向上的第一樂章,柔情款款的第二樂章,以及富麗流暢的終樂章,使之成為唱片時代演奏家爭相灌錄的名曲。
歌德的劇作《艾格蒙特》上演,承擔演出的維也納城堡劇院委託貝多芬為之配樂。貝多芬為之寫了九段配樂(作品84),其中又以序曲最為有名。
4月9日,奧地利對法國宣戰。
5月10日,法軍再次佔維也納。
1810年41歲
5月,貝多芬與特雷莎徹底分手。
1811年42歲
1812年43歲
6月24日,拿破崙舉兵進攻俄國。
6月底,貝多芬東行休養,此趟取道布拉格,並在7月5日抵達特普利採,並在此會見了歌德。
10月19日,法軍開始撤退。
人生走下坡:
1812年以後的貝多芬早已相對低產,他的情緒低落,沒有作品也意味著個人財政發生問題,且見婚姻無望,貝多芬倍感孤獨。
1813年44歲
《戰爭交響曲》大獲成功:
6月21日,威靈頓公爵在西班牙擊敗法軍,並最終將法國勢力趕出西班牙。反抗法國統治的民族解放戰爭紛起。
為了此一事跡,貝多芬特別創作了名為《戰爭交響曲》的作品(作品91,又名《威靈頓的勝利》),曲中使用了由節拍器發明者梅爾澤斯研發於1805年的新樂器:百音琴。
12月8日《戰爭交響曲》的編制改寫後,與第七號交響曲在一次慈善音樂會上一同演出。
1814年45歲
題外:
4月6日,拿破崙在楓丹自露退位。
歌劇改名《費德裡奧》大獲成功:
貝多芬另外參考了特萊許柯的腳本,對此劇做了第二次改編。
5月23日,歌劇《萊奧諾拉》第三版的劇作以《費德裡奧》之名在凱恩特城門劇院演出,此版本終於獲得成功,其製作並陸續前往布拉格、倫敦及紐約演出。
趣事:
在《費德裡奧》第三版1814年的演出現場,十七歲的舒伯特是觀眾之一。為了目睹這次演出,舒伯特不得不賣掉自己的學校課本,才能換到演出的門票。
1815年46歲
最後一次登臺上演:
隨著年歲漸長,貝多芬的聽覺也不斷地喪失,其演出活動愈來愈少。
1月25日,最後一次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登臺,是在宮廷音樂會中為自己所作的歌曲《阿德萊德》(作品46)伴奏。
低谷時期作品:
在維也納會議期間,《榮耀時刻》(作品136)的大型康塔塔,以及名為《平靜的海洋和幸福的旅程》(作品112)的合唱作品,是低谷狀態的貝多芬筆下的少數創作。
向弟媳婦爭奪侄子撫養權:
11月15日,卡斯帕·貝多芬去世,為了爭奪侄子卡爾的監護權,貝多芬與弟媳約翰娜展開曠日持久的訴訟。
1816年47歲
人生低谷時期1815-1819:
10月起,因感冒引起的各種疾病久治不愈。不幸得了支氣管炎,被迫臥床。在其1815–1819年這四年間,是貝多芬一生的谷底時期。
1817年48歲
重回交響曲創作:
倫敦愛樂協會曾委託貝多芬創作兩首交響曲,並前往指揮。貝多芬雖然回信應允在1818年1月完成委託,但由於他不同意協會開出的條款,計劃因此落空。
不過,這次委託將貝多芬拉回到睽違已久的交響曲創作軌道上,他為這個計劃首先寫好了第一、第二樂章,但直到1822年(此時莊嚴彌撒仍待完成)
1818年49歲
作品風格大變:
貝多芬寫下了《槌子鍵鋼琴奏鳴曲》(作品106),這首奏鳴曲標誌著新一輪創作靈感的開始;此後的貝多芬,似乎在精神面上起了變化,此後的作品不但外在規模宏大,形式難以預測,情感則反而愈發內向、深邃。
失聰惡化,藉助談話冊:
需要"談話冊"(Konversationshefte)才能與人"交談",而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很多貝多芬的話語都被保留了下來,成為後人研究其為人的重要資料。
宗教音樂創作:
為了魯道夫的登位,貝多芬已經開始起草莊嚴彌撒的創作,但作品要等到四年之後,才終於交到魯道夫手上。
1819年50歲
徹底失聰:
貝多芬的聽力全失,更無疑完全剝奪了他的演出能力──事實上,即便是日常的溝通,此時的貝多芬也顯得非常吃力。
安東·申德勒成為貝多芬的助手。
貝多芬的學生兼贊助人魯道夫大公被封為奧洛穆茨大主教。許多貝多芬作品都是題獻給了後者,包括第四、第五號鋼琴協奏曲、《槌子鍵鋼琴奏鳴曲》,以及最重要的《大公》鋼琴三重奏(作品97)。
1820年51歲
勝訴監護權:
4月8日,貝多芬終於勝訴,獲的侄子卡爾的監護權,成為侄子卡爾的惟一監護人。
貝多芬叔侄關係緊張:
一方面,一直單身的貝多芬,在維也納曾遷居63次;自己生活不固定的他,最後也被證明不是一個及格的導師。他對侄子要求過高、過於嚴格,超過了卡爾承受的限度。另一方面,卡爾縱使有天分,但是也有兩個大缺點:懶惰和不誠實。
1821年52歲
題外:拿破崙逝世
患黃疸病
1822年53歲
愛樂協會再一次聯繫貝多芬,開出了50鎊的酬勞(在當時已等同是買斷交響曲專屬權的價碼),囿於財務困窘的貝多芬這次勉強接受了。
1823年54歲
1824年55歲
宗教音樂:
4月7日,莊嚴彌撒在聖彼得堡首演,演出所用的樂譜稿件,是由貝多芬的貴族朋友尼可萊·格雷卿的夫人艾芙婕娜(Evgenia)送去的。
作品在5月7日的維也納首演(演出位於卡特納託劇院),演出由米雪埃·翁勞夫指揮,已無法負擔指揮的貝多芬仍坐在舞臺上,在每個樂章開篇時給出速度提示。
當天晚上的曲目以《雅典的廢墟》序曲(作品113)打頭陣,繼而是莊嚴彌撒的三個段落,第九號交響曲作為壓軸曲。雖然樂隊的素質不是最好的(臨時拼湊而成的樂隊),但演出很成功,盛況空前。
1825年56歲
1825-1826年,貝多芬集中精力,寫下了最後的五首弦樂四重奏(第十二至十六16號),還有一部大賦格;作品編號135的第十六號弦樂四重奏,是貝多芬的遺作。
5月,患嚴重腸炎。
1826年57歲
將1814年版《費德裡奧》樂譜發行出版,且一躍成為各大劇院保留劇目迄今。
8月,第九號交響曲付梓出版,作品題獻給普魯士的腓特烈·威廉三世。
健康每況愈下,身心俱下:
貝多芬在跟兄弟爭吵後回家,在路上他身體著涼了。
12月,他帶著侄子去格內森道夫旅行,希望身體好轉,卻反而在途中感染肺炎。貝多芬本來就有肝、腸的痼疾,此時又驚聞侄子試圖自殺的消息,使得他的健康迅速惡化。
12月2日,返回維也納,貝多芬病情嚴重,患有肺炎、肝硬化和腹水症。
12月20日,第一次腹腔穿刺。
1827年58歲
1月3日立下遺囑,到了3月份,他的健康明顯惡化。這一年間,他為肝硬化動了4次手術。在貝多芬臥床之時,醫生瓦烏希開了七十五瓶藥予他,後來有人認為,正是瓦烏希"用藥物摧殘貝多芬"。
1月8日,第二次穿刺。
2月2日,第三次穿刺。
2月下旬,貝多芬病危。
2月27日,第四次腹腔穿刺。
3月24日,失去知覺。
去世:
3月26日17時45分,貝多芬逝世。
死因:
根據當時的醫生診斷,貝多芬的直接死因是肝硬化。此外,認為他是死於梅毒的看法亦從未間斷。
貝多芬的頭髮:
費迪南·希勒自彌留的貝多芬頭上取下的一縷頭髮,則成了了解其死因的重要線索;這縷頭髮一直由希勒家族保存到20世紀。
1943年二次大戰期間,為躲避納粹的猶太人提供醫療服務的丹麥醫生凱·亞歷山大·弗萊明(KayAlexanderFremming)獲得了貝多芬的頭髮。
1994年12月,這縷頭髮遭到拍賣。目前,貝多芬的頭髮保存在多個地方,包括聖荷西州立大學的貝多芬研究中心、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康乃狄克州的哈特福德大學、倫敦的大英圖書館、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以及波恩的貝多芬博物館(德語:Beethoven-Haus)。
伊利諾州派弗研究中心為貝多芬遺留下來的頭髮進行金屬化驗,結果顯示其發中鉛含量很高。雖然這一發現對梅毒致死的推測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現在普遍認為,這是由於當時工業汙染了多瑙河的魚,而貝多芬又很喜歡吃該地段的魚,因此魚體內的鉛在其身上沉積。並非為了治療梅毒而服用含鉛的藥物所致。貝多芬性格狂躁,生理方面受慢性腹瀉和腹痛的折磨,甚至其死亡,都可能是由鉛引起的。
身後:
4月,莊嚴彌撒在貝多芬逝世之後出版,全歐洲各音樂中心訂購抄本數達兩百份以上。這樣熱烈的反響除了是對作曲家的紀念之外,亦可以看出當代歐洲對宗教音樂作品的需求仍頻。
1932年1月27日,一顆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由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威廉·雷睦斯發現。它被命為貝多芬,以示對這位德國作曲家的紀念。
2003年,第九號交響曲之手稿在倫敦索思比拍賣行以213萬英鎊售出。
歸宿:
3月29日,舉行葬禮,據說有多達一萬(又說兩萬)名維也納市民出席,當局出動軍警到場以維護秩序。舒伯特是葬禮的卅八位抬棺人之一。
1888年,貝多芬的棺木被取出,改葬至維也納中央公墓的舒伯特墓旁。
子嗣: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