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歐洲大國的德國與法國,為何在國家統一的道路上同道歧途?

2020-12-22 讀懂本星球

法國,古羅馬人稱其為「高盧」,法國先民發源於現代法國西南部的拉斯科,並於公元五世紀後期在國王克洛維的帶領下擊敗羅馬人、阿拉曼人和西哥特人,初步建立法蘭西王國。

5至10世紀,法國陷入分裂時期,封建割據嚴重,後經卡佩王朝、瓦盧瓦王朝對外戰爭初步奠定現代法國版圖雛形並初步建立中央集權。1589年,波旁王朝首任君主亨利四世即位,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到其子孫路易十四親政時期法國專制主義達到極盛,1661路易十四正式提出朕即國家標誌法國中央集權的最終完成和國家的最終統一。

▲「朕即國家」一語成路易十四的標籤式名言

德國,以日耳曼民族為主體,大致發端於西元100年左右,現代學者大部分認為其發源於北海地區或者日德蘭半島。日耳曼一詞來自拉丁文日耳曼尼亞,尤利烏斯·凱撒以日耳曼尼亞稱呼萊茵河右岸的各個部落。

德國先民公元2-3世紀建立部落,962年才建立神聖羅馬帝國,並在之後300年大力對外擴張,卻在13世紀走向封建割據,在之後500年社會動蕩,戰火頻仍。

在此之間沒有任何一個王國有實力完全統一各邦,直到18世紀普魯士崛起德國統一才初露端倪,經1866年七星戰爭以及之後的反擊法國戰爭後,1871德國最終實現統一

人們不難發現,與1661年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相比,德國的最終統一是在1871年威廉一世繼任德意志國皇帝,晚了法國210年,如果從瓦盧瓦王朝的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算起,則晚了三個世紀。

同為歐洲大國的德法,民族成分相對單一的德意志為何在國家統一的道路上落後於多民族的法蘭西?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大的差別呢?

1.濫觴羅馬

凱撒大帝於公元前58—49年發動高盧戰爭,徵服了被稱為山北高盧的法蘭西,法蘭西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

▲1899年繪製的凱撒徵服高盧的油畫

要知道,早期高盧人被羅馬人稱為「能徵慣戰的、野蠻的、尚未開化的高盧人。」高盧人與日耳曼人和羅馬人戰爭不斷。

▲羅馬的凱撒大帝佔領「山北高盧」後,高盧成了羅馬帝國的四個行省

凱撒的徵服結束了高盧人的肆意對外擴張以及綿延數十年的內亂,建立起羅馬式的和平。對於地方的酋長和有影響力的高盧人,羅馬賜予其大量榮譽並授予公民權,在羅馬文明的影響下,高盧地區從原始落後和荒蠻走向文明。甚至在羅馬帝國第四任皇帝克勞狄烏斯在位時,高盧貴族被允許進入羅馬元老院並擔任行政官職。

隨著帝國的繁榮,大量文學家、商人以及書籍湧入高盧,高盧湧現了許多優秀軍事家、政治和演說家、歷史學家和商人,並以凱爾特村莊為基礎,興建了一大批城市(三世紀危機時1200座),為法律、經濟、社會人文的進一步廣泛傳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同時,羅馬的庇護有效遏制了日耳曼人的入侵,維護了高盧地區的和平,進而極大地推動了高盧地區的發展,客觀上促進了法蘭西的統一。

此時的德國被稱為日耳曼尼亞,是羅馬北方的蠻族聚居區,氏族部落是其社會的基礎,過著採集、狩獵、劫掠的生活,愚昧而落後。雖然民族大遷徙造成的蠻族入侵幾乎摧毀了羅馬的一切,但日耳曼的酋長們樂於居住在羅馬帝國的舊有國土,成為國王,他們的故地則被斯拉夫人、匈奴人佔據。

如同所有擊敗先進文明的落後文明一樣,日耳曼酋長被羅馬文明同化,成為地區的保護者。羅馬人的城市、宗教,一部分的經濟被繼承下來,公元800年查理曼成為「羅馬人的皇帝」大力發展帝國,行政、司法、軍事、經濟、文化,得到全面發展,作為帝國核心的法蘭西自然是發展的重點,而作為帝國邊疆的德意志則發展相對緩慢。

城市需要統一強大的國家保衛他們的安全及發展經濟。所以,一個強大的王國是他們的需要。962年,神聖羅馬帝國建立,帝國初期為統一的王權國家,尤其鄂圖一世(936-973在位)時期,平定一系列叛亂,使國王成功掌握公爵任免權,並任命主教來管理行政事務。

962年,德意志國王鄂圖一世在羅馬由教宗若望十二世加冕稱帝,成為羅馬的監護人與皇帝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然而皇帝對國內諸侯沒有直接權力,加之教廷對帝國事務的幹涉,神聖羅馬帝國在歷史上的的大部分時間,是一個「徒有國家之名」、實際上由「數百個更小的親王國、公國、郡縣、帝國自由城市、主教國、教會領地」組成的多國集團,帝國內的小國都各自獨立為政,相當於一個成員鬆散的政治聯盟,帝國名存實亡。

▲公元十世紀末期的神聖羅馬帝國疆域,境內小國林立

因此,城市不得不組成同盟(典型如漢薩城市同盟),應對可能的外部威脅,這在客觀上又加劇了帝國的離心傾向,削弱了帝國對城市的庇護能力,形成了惡性循環,統一更加遙遙無期。

▲漢薩城市同盟

2.地理青睞

法國西部、北部和東南部是海洋,雖無法成為天然屏障,但卻給英吉利和阿拉伯人入侵帶來困難;東南部與義大利相連,卻有阿爾卑斯山阻擋。

東部儘管同神聖羅馬帝國相連,但強大的勃艮第公國的領土從阿爾卑斯山直到尼德蘭,將法國和德國分開,形成一個屏障,阻擋兩國的直接戰爭;南部是高聳的庇里牛斯山脈,將伊比利亞半島和歐洲分開,阻擋了阿拉伯人、西班牙人的可能入侵

公元714年,阿拉伯人滅亡了賴比瑞亞半島上西哥特人的獨立王國,面對高聳的庇里牛斯山脈,最終停止了對法蘭西的進一步入侵。

德國的南部是亞平寧半島,阿爾卑斯山脈不足以阻擋可能的戰爭,北部是波羅的海,緊鄰維京人(以海盜著稱);西部是勃艮第公國(貫通英吉利和阿爾卑斯山脈,經常對外擴張),中部古老的波德平原起伏較小,無險可守。

▲法德兩國之間的勃艮第曾一度佔領英吉利海峽岸邊

東方則是一個潘多拉的盒子,沒有高大的山脈作為阻擋,遊牧部族的騎兵可以從遠東的大興安嶺沿歐亞大草原快速行軍到維也納城下,匈奴人、阿瓦爾人、斯拉夫人、馬扎爾人、保加爾人、欽察人、突厥人、蒙古人像風暴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德國的皇帝只得一次次御駕親徵,打擊遊牧部族。

失敗了,遊牧部落入侵,摧毀國家的一切,打斷國家統一的進程。勝利了,會出現大片新領土,皇帝在保留部分領土的基礎上,將大片土地分封給功臣,擴大舊有貴族的同時,出現大批新的藩侯,國家更加分裂

如1241年,成吉思汗第二次西徵,在波蘭西南部的利格尼茲大破波蘭和日耳曼人的聯軍,兵鋒直指德意志腹地和義大利威尼斯,德意志國力下降,並遭到了條頓騎士團的威脅,國家更加衰微破碎。

▲蒙古三次西徵圖

3.教會實力

中世紀的歐洲存在一個超越世俗的權力機構——羅馬教廷,其首領羅馬教皇有著至高無上的力量。教皇相對於一般世俗統治者各行其是,互不幹涉。但兩者權力有交叉部分,教皇和皇帝都想幹涉對方的事務,由此引發教權和皇權之爭。

1302年,法國國王腓力四世與教皇發生衝突,教皇將腓力開除教籍,但腓力先發制人,召開首屆三級會議,強迫法國教士效忠法國國王,同時宣布教皇的29條罪狀,法國上下同仇敵愾抵制教皇,腓力得到民眾的支持,派兵攻入羅馬,迫使教皇求和。

隨後,法國國王將一個法國籍的大主教立為教皇,並將教廷遷至法國南部小城阿維尼翁,歷經70餘年,7位教皇,史稱阿維尼翁之囚。(現在的阿維尼翁是以薰衣草而聞名於世的著名旅遊小鎮,每年都有很多包括中國遊客在內的全世界遊客飛到這裡來欣賞薰衣草的盛景)

▲教皇在阿維尼翁居住的宮殿,至今保留於法國南部的阿維尼翁

其結果是王權的加強和教權的衰落,國王取得了對法國教會的徵稅權,對國內案件的獨立司法權,迫使阿維尼翁時代(1309-1378)的教皇完全聽命於法國國王,教會勢力在法國一落千丈。其結果是王權的加強和教權的衰落。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11世紀,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試圖擺脫神聖羅馬帝國對教會選舉的幹擾,進而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爆發衝突,教皇宣布開除亨利四世這個世俗皇帝的教籍,亨利四世則要求其臣民無視教皇,雙方劍拔弩張。

然而,皇帝下屬的諸侯和高級教士蠢蠢欲動,威脅脫離德意志統治並密謀推翻皇帝,亨利四世無奈,只得向教皇求和,冒著嚴寒跪在教廷之外三天三夜,並寫下誓詞,史稱「卡諾莎之行」,其結果是不久後德意志再次爆發全國性的內亂,並與教廷籤訂「沃爾姆斯宗教協定」,皇權始終未能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一權威。

▲「卡諾莎之行」已經成為一個成語,第一層意思是懺悔之行,更深含義是不情願的懺悔,這是描繪「卡諾莎之行」這一歷史事件的畫作

4.王朝迭代

法國的加洛林王朝(8世紀中葉-10世紀)在絕嗣之後,貴族選舉出卡佩王朝(987-1328),此後法國處於卡佩王朝的統治下,即使卡佩王朝於1328年絕嗣,卡佩的旁支瓦盧瓦王朝(1328-1589)統治國家,並打贏了百年戰爭,統一了法國大部,瓦盧瓦於1584年絕嗣後,旁支波旁王朝(1589-1830)開始。

法國王位幾乎只在較小的範圍內傳承,而且各朝國祚相對較長,國家統一的過程也不會被輕易打斷,這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法國的相對穩定,促進統一

德國的皇帝熱衷於開疆拓土,討伐義大利,發動十字軍東徵,對加強自身在帝國內部的勢力並不熱心。最後,盧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皇帝實際由王國境內七大選帝侯選舉產生,選帝侯為了自己的權力,往往會選舉一些小邦之君,在皇帝強盛後,重新選舉小邦之主,使國家統一的進程終止。

如法蘭克尼亞王朝(911-918)、薩克森王朝(919-1024)、薩利安王朝(1024-1137)、霍亨施陶芬王朝(1138-1208,1212-1254)、韋爾夫王朝(1198-1215)、哈布斯鮑堡王朝、盧森堡王朝、普魯士王朝等,大多為100年左右,交替頻仍,德意志不但國君權力式微,甚至有較長時間的王位空缺時期,這大大延緩了德意志的統一

1517年,馬丁路德定下95條論綱,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歐洲各國幾乎都開始了宗教改革。其中法國的新教徒稱為胡格諾教派,雖有長達30年的胡格諾戰爭,但法王亨利四世於1598年頒布南特敕令,結束了國家的內戰,法國王權得到加強,為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經濟的復興創造了條件。

德國的新教徒分布於北方,甚至一些諸侯也信奉新教,新教諸侯結成同盟對抗南方的天主教諸侯和帝國皇帝,宗教信仰的差異將德國徹底撕裂了,國家更加分裂,形成敵對的雙方,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皇帝羸弱而胸無大志,對於統一北方既無心又無力,統一更加遙遙無期。

正是因為如此多的原因,德法兩國統一最終出現差異,使其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發展不平衡,客觀上加劇了兩國的矛盾,並對一戰、二戰的爆發產生深遠影響。

相關焦點

  • 俾斯麥如何處理德國統一之後的大國關係?當時的歐洲形勢如何?
    一、德國統一之後的歐洲形勢在三場王朝戰爭的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場——普法戰爭結束後,戰敗的法國被迫讓出了自1853-1856年克裡米亞戰爭結束後贏得的不到20年的歐陸霸權,統一的德國一躍而起,成為歐洲大陸新的主宰。俾斯麥的個人聲望也由此達到了頂點。(締造德國統一的偉人——俾斯麥)1871年5月籤訂的《法蘭克福條約》標誌著普法戰爭的終結。
  • 同為二戰戰敗國,為何德國有軍隊,而日本卻只有自衛隊?
    眾所周知,德國和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大策源地,它們所推行的徵服戰爭,給歐洲和亞洲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正因如此,1945年二戰結束後,作為戰勝國的美、蘇、英等國,分別對德、日兩國進行深刻的改造,防止兩國再次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
  • 法國和德國,誰才是歐洲的核心?
    英國遠離歐洲大陸,地理上就成不了歐洲的核心,歷史上英國也從來不是歐洲的核心。在英國的歷史上,它為了防止歐洲出現一個霸主,總是搞「大陸均勢政策」。英國只要看到歐洲大陸哪一個國家強,就聯合另外幾個國家打它。英國曾7次組織反法聯盟,為了就是阻止法國統一歐洲大陸;同樣為了阻止德國統一歐洲大陸,也組織過反德聯盟,現在的英國都要脫離歐盟,更不可能成為歐洲的核心。那麼,法國和德國,誰才是歐洲的核心?
  • 同為二戰戰敗國,為何現在日本軍事實力強大,而德國默默無聞
    在國際社會中,德國和日本一直是比較受到關注的兩個國家。自二戰戰敗之後,德國和日本都接受了強國的「指導」,各自踏上了新的發展道路。時至今日,日本已經是全世界第二發達的國家,其軍事實力也是穩居世界前列。而反觀德國,除了工業同樣發達之外,似乎並沒有展現出什麼軍事實力。
  • 同為二戰戰敗國,為何德國能擁有軍隊,而日本卻只能成立自衛隊?
    還有就是,德國被瓜分了,而且是被不同陣營的國家瓜分了,不同陣營的國家之間因為利益關係,蘇聯、英國不想讓法國在西歐大陸一家獨大,法國不想讓蘇聯、英國插足德國,美國想讓西歐國家實力均衡,相互牽制,所以,德國基於各個國家自身利益考慮而合法得到了建軍權,而日本是由美國一家完全佔領,隨著前蘇聯和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國家利益和考慮、文化觀念的對立,而美國又離東亞區較遠,需要有聽話的盟友
  • 法國,德國,英國這三個國家都是日耳曼人,為何三國的語言不同?
    羅馬帝國後期,盎格魯和撒克遜人作為羅馬軍團的僱傭兵進入英格蘭,羅馬帝國滅亡後,盎格魯撒克遜人成了英格蘭的主人,建立了七個國家。所以英格蘭人是屬於日耳曼人。法國不是日耳曼人,法國主體是高盧人和拉丁人的混合,和日耳曼就沒關係,英國也不是日耳曼人英國主要還是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混合,就德國好一點但是也會有大量斯拉夫人基因。
  • 面積接近法國的西班牙,為什麼卻沒有成為歐洲大國?
    提到歐洲傳統的大國,一般不外乎英國,法國,德國這幾個國家,最多再加上一個義大利,很少有人會認為西班牙是歐洲大國。而事實上,西班牙的國土面積達到506萬平方公裡,僅次於法國,而遠超德國和英國,西班牙的人口也達到了4700萬,僅次於德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
  • 法國和德國就歐洲的未來吵了一架,核心是還要不要認美國做老大
    過去四年,美國讓歐洲盟友失去了安全感和耐心,倒逼作為歐盟領頭羊的法德軸心有意為歐盟尋找一條戰略自主的道路。如今,拜登要與川普「劃清界限」,還密集給歐洲打來越洋電話,「好日子」要回來了嗎?是回到美國懷抱,還是堅持做自己?法國和德國,就歐洲的未來吵了一架。
  • 俾斯麥的統一德國之路,誰才是歐洲第一戰略家?沒錯!就是他
    作為歐洲的島國,英國對於普魯士的戰爭極為敏感,但是法國和俄國對於普魯士並無幹涉之意,所以英國對此保持中立態度,而且當時的英國還有人認為德國假如統一,可以牽製法俄,為英國的大陸平衡策略做貢獻。為了驅逐奧地利,俾斯麥開始在外交上縱橫捭闔,以此瓦解各個大國對於德國統一的恐懼和擔憂,同時使得奧地利孤立無援,他採取以下的兩個措施:1.對法國拿破崙三世的外交。
  • 德國為何不願制裁土耳其?聯手法國歐盟無人可比,撐不起大國形象
    如果論到國際地位的話,德國雖然談不上有多大的名氣,但是德國在歐盟之內影響力非常大,幾乎擁有與法國一樣的地位,如果德國願意的話,在國際社會當中也有相當大影響的,完全可以以整個歐盟為後臺,但是在許多人眼中德國失去大國之風!
  • 同樣是歐洲,為啥東歐比西歐窮?因為東歐多了一個大國
    因為東歐多了一個大國歐洲是近現代綜合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長期處於世界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在大航海時代開始以後,歐洲的發展更是迅速,集中了全世界的原料和資本帶動了歐洲工業的發展,而工業又為歐洲帶來了巨大的生產力,使得歐洲國家發展更快,典型的就有德國、英國、法國等。不過歐洲也不是全部都那樣富裕,像東歐地區,就是典型的窮國扎堆地方。
  • 烏克蘭和法國,誰是歐洲第二領土大國?
    和世界上的其他大洲相比,歐洲是一個面積比較小的大洲,它的面積只有1016萬平方公裡,排名七大洲倒數第二,還不如南極洲面積大。雖然歐洲的面積不算大,但歐洲的國家數量卻一點不少。據統計,歐洲的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最大的國家為俄羅斯,總面積1709萬平方公裡,歐洲部分為426萬平方公裡,如果減去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歐洲總面積只剩590平方公裡,比大洋洲的面積還要小。而這59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還分布著47個國家和地區,可想而知這些國家的面積都不算大,那麼排名第二的是誰呢?
  • 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德國為何不擺脫美國的鉗制?
    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歐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1.5億美元,其中90%是贈予,10%為貸款。(德國獲得了14.48億美元的援助,僅次於英國和法國。)
  • 韓和元:大國崛起招致的危險及應對——德國崛起初期的應對和啟示
    而中國的政治制度的特殊性和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明與基督教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差異,也必然會加深彼此之間的這種對立和衝突。中國崛起是一種必然,但中國崛起的道路卻並不是一片坦途,事實上中國的崛起比任何國家都更為艱難和坎坷。中國近年來在經濟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了世界各國莫大的興趣。對此,一些愛國民眾為之沾沾自喜。但我卻認為,這是禍而不是福。」
  • 作為歐洲三大強國的英國、法國和德國,和日本對比哪個更強?
    我們就算不說硬數據,就看看近些年,同為美國小跟班的兩個國家,日本受到了美國的經濟制裁來說,很明顯他們的老大哥認為,日本比英國更有威脅力。所以就經濟而言,英國也不如日本。接下來我們來說說地理位置,雖然英國和日本都是島國,但是由於歐洲大陸多是零散的小國,對英國根本無法構成威脅,但對於日本來說,它所處的東亞情況就很複雜,西邊有統一的中國,西北邊有橫跨亞歐的俄羅斯,這都是它屬於強大的對手。況且一個區域,只有一個絕對的強國大國,日本比不過中國,中國也不會任由日本超過,總體來說日本的發展環境相較於英國不如它。
  • 一場無法忽視的歐洲戰爭,兩國交戰卻令第三國統一,後果影響至今
    ▲「普法戰爭」繪畫法德兩國的恩怨,其實由來已久。早在「歐洲三十年戰爭」時期,德國便因法國蓄意幹涉而人為分裂,而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裡,法國君主更是通過種種手段妨礙德意志統一。在腓特烈二世的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七年戰爭」迅速崛起,對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產生嚴重威脅,並進一步影響到海外殖民地的爭奪。兩國之間的嫌隙日益加劇。「普法戰爭」前夕,拿破崙三世的窮兵黷武和反動政策早就令法國社會動蕩不安。
  • 西方國家中,為何只有法國敢「反美」呢?原因只有四個字
    而西方群體中,一般來說最核心的就是以超級大國為基礎,其他西方國家跟隨的結構。所以近代以英國為中心,而現代以美國為中心。而二戰後,因為美國的強大,在西方世界,美國基本上是主導西方的地位,沒人敢反對美國。但是唯獨法國除外,為此很多人不明白,西方國家中,為何只有法國敢「反美」呢?原因只有四個字。
  • 歷史上英國為何總是希望歐洲四分五裂?
    英國是歐洲國家嗎?英國肯定是歐洲國家。但是,英國又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歐洲國家。有人說:英國作為歐洲國家,僅僅存在於地理概念上。在其他層面,英國人對歐洲的認可度並不是很高。即使是在地理概念上,英國也與傳統的歐洲國家有所不同,因為英國是歐洲最大的島國。
  • 17到18世紀的歐洲戰爭,分析30年戰爭為何是歐洲近代戰爭的開始
    俄國在伊凡三世時期建立了以莫斯科為核心的統一中央集權國家,並不斷向外擴張,伊凡四世改稱為沙皇,而在羅曼洛夫王朝建立以後大力推行對外擴張的政策1555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同新教諸侯籤訂了奧格斯堡宗教合約,確立教隨國定的原則,路德教獲得其合法地位,並得到歐洲公認,在這以後德國的封建分裂局面更加嚴重。新教諸侯聯盟同天主教諸侯聯盟長期對立甚至發動戰爭。而在帝國之外,這些封建主又不斷尋求歐洲各個盟友國家的支持,進行長期而激烈的較量,由此也發生了對近代國際關係有較大影響的戰爭,1618年的30年戰爭。
  • 普魯士本非德意志民族,為何卻能統一德國?
    1870年,又擊敗了企圖阻撓德意志統一的法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終於在1871年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跟英、法等老牌歐洲強國相比,德意志的統一顯得姍姍來遲,可誰也沒想到,此後的70年裡,這個年輕的帝國連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深刻改變人類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