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古羅馬人稱其為「高盧」,法國先民發源於現代法國西南部的拉斯科,並於公元五世紀後期在國王克洛維的帶領下擊敗羅馬人、阿拉曼人和西哥特人,初步建立法蘭西王國。
5至10世紀,法國陷入分裂時期,封建割據嚴重,後經卡佩王朝、瓦盧瓦王朝對外戰爭初步奠定現代法國版圖雛形並初步建立中央集權。1589年,波旁王朝首任君主亨利四世即位,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到其子孫路易十四親政時期法國專制主義達到極盛,1661年路易十四正式提出「朕即國家」,標誌法國中央集權的最終完成和國家的最終統一。
▲「朕即國家」一語成路易十四的標籤式名言
德國,以日耳曼民族為主體,大致發端於西元100年左右,現代學者大部分認為其發源於北海地區或者日德蘭半島。日耳曼一詞來自拉丁文日耳曼尼亞,尤利烏斯·凱撒以日耳曼尼亞稱呼萊茵河右岸的各個部落。
德國先民公元2-3世紀建立部落,962年才建立神聖羅馬帝國,並在之後300年大力對外擴張,卻在13世紀走向封建割據,在之後500年社會動蕩,戰火頻仍。
在此之間沒有任何一個王國有實力完全統一各邦,直到18世紀普魯士崛起德國統一才初露端倪,經1866年七星戰爭以及之後的反擊法國戰爭後,1871年德國最終實現統一。
人們不難發現,與1661年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相比,德國的最終統一是在1871年威廉一世繼任德意志國皇帝,晚了法國210年,如果從瓦盧瓦王朝的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算起,則晚了三個世紀。
同為歐洲大國的德法,民族成分相對單一的德意志為何在國家統一的道路上落後於多民族的法蘭西?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大的差別呢?
1.濫觴羅馬
凱撒大帝於公元前58—49年發動高盧戰爭,徵服了被稱為山北高盧的法蘭西,法蘭西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
要知道,早期高盧人被羅馬人稱為「能徵慣戰的、野蠻的、尚未開化的高盧人。」高盧人與日耳曼人和羅馬人戰爭不斷。
▲羅馬的凱撒大帝佔領「山北高盧」後,高盧成了羅馬帝國的四個行省
凱撒的徵服結束了高盧人的肆意對外擴張以及綿延數十年的內亂,建立起羅馬式的和平。對於地方的酋長和有影響力的高盧人,羅馬賜予其大量榮譽並授予公民權,在羅馬文明的影響下,高盧地區從原始落後和荒蠻走向文明。甚至在羅馬帝國第四任皇帝克勞狄烏斯在位時,高盧貴族被允許進入羅馬元老院並擔任行政官職。
隨著帝國的繁榮,大量文學家、商人以及書籍湧入高盧,高盧湧現了許多優秀軍事家、政治和演說家、歷史學家和商人,並以凱爾特村莊為基礎,興建了一大批城市(三世紀危機時1200座),為法律、經濟、社會人文的進一步廣泛傳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同時,羅馬的庇護有效遏制了日耳曼人的入侵,維護了高盧地區的和平,進而極大地推動了高盧地區的發展,客觀上促進了法蘭西的統一。
此時的德國被稱為日耳曼尼亞,是羅馬北方的蠻族聚居區,氏族部落是其社會的基礎,過著採集、狩獵、劫掠的生活,愚昧而落後。雖然民族大遷徙造成的蠻族入侵幾乎摧毀了羅馬的一切,但日耳曼的酋長們樂於居住在羅馬帝國的舊有國土,成為國王,他們的故地則被斯拉夫人、匈奴人佔據。
如同所有擊敗先進文明的落後文明一樣,日耳曼酋長被羅馬文明同化,成為地區的保護者。羅馬人的城市、宗教,一部分的經濟被繼承下來,公元800年查理曼成為「羅馬人的皇帝」大力發展帝國,行政、司法、軍事、經濟、文化,得到全面發展,作為帝國核心的法蘭西自然是發展的重點,而作為帝國邊疆的德意志則發展相對緩慢。
城市需要統一強大的國家保衛他們的安全及發展經濟。所以,一個強大的王國是他們的需要。962年,神聖羅馬帝國建立,帝國初期為統一的王權國家,尤其鄂圖一世(936-973在位)時期,平定一系列叛亂,使國王成功掌握公爵任免權,並任命主教來管理行政事務。
962年,德意志國王鄂圖一世在羅馬由教宗若望十二世加冕稱帝,成為羅馬的監護人與皇帝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然而皇帝對國內諸侯沒有直接權力,加之教廷對帝國事務的幹涉,神聖羅馬帝國在歷史上的的大部分時間,是一個「徒有國家之名」、實際上由「數百個更小的親王國、公國、郡縣、帝國自由城市、主教國、教會領地」組成的多國集團,帝國內的小國都各自獨立為政,相當於一個成員鬆散的政治聯盟,帝國名存實亡。
▲公元十世紀末期的神聖羅馬帝國疆域,境內小國林立
因此,城市不得不組成同盟(典型如漢薩城市同盟),應對可能的外部威脅,這在客觀上又加劇了帝國的離心傾向,削弱了帝國對城市的庇護能力,形成了惡性循環,統一更加遙遙無期。
2.地理青睞
法國西部、北部和東南部是海洋,雖無法成為天然屏障,但卻給英吉利和阿拉伯人入侵帶來困難;東南部與義大利相連,卻有阿爾卑斯山阻擋。
東部儘管同神聖羅馬帝國相連,但強大的勃艮第公國的領土從阿爾卑斯山直到尼德蘭,將法國和德國分開,形成一個屏障,阻擋兩國的直接戰爭;南部是高聳的庇里牛斯山脈,將伊比利亞半島和歐洲分開,阻擋了阿拉伯人、西班牙人的可能入侵。
公元714年,阿拉伯人滅亡了賴比瑞亞半島上西哥特人的獨立王國,面對高聳的庇里牛斯山脈,最終停止了對法蘭西的進一步入侵。
德國的南部是亞平寧半島,阿爾卑斯山脈不足以阻擋可能的戰爭,北部是波羅的海,緊鄰維京人(以海盜著稱);西部是勃艮第公國(貫通英吉利和阿爾卑斯山脈,經常對外擴張),中部古老的波德平原起伏較小,無險可守。
▲法德兩國之間的勃艮第曾一度佔領英吉利海峽岸邊
東方則是一個潘多拉的盒子,沒有高大的山脈作為阻擋,遊牧部族的騎兵可以從遠東的大興安嶺沿歐亞大草原快速行軍到維也納城下,匈奴人、阿瓦爾人、斯拉夫人、馬扎爾人、保加爾人、欽察人、突厥人、蒙古人像風暴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德國的皇帝只得一次次御駕親徵,打擊遊牧部族。
失敗了,遊牧部落入侵,摧毀國家的一切,打斷國家統一的進程。勝利了,會出現大片新領土,皇帝在保留部分領土的基礎上,將大片土地分封給功臣,擴大舊有貴族的同時,出現大批新的藩侯,國家更加分裂。
如1241年,成吉思汗第二次西徵,在波蘭西南部的利格尼茲大破波蘭和日耳曼人的聯軍,兵鋒直指德意志腹地和義大利威尼斯,德意志國力下降,並遭到了條頓騎士團的威脅,國家更加衰微破碎。
3.教會實力
中世紀的歐洲存在一個超越世俗的權力機構——羅馬教廷,其首領羅馬教皇有著至高無上的力量。教皇相對於一般世俗統治者各行其是,互不幹涉。但兩者權力有交叉部分,教皇和皇帝都想幹涉對方的事務,由此引發教權和皇權之爭。
1302年,法國國王腓力四世與教皇發生衝突,教皇將腓力開除教籍,但腓力先發制人,召開首屆三級會議,強迫法國教士效忠法國國王,同時宣布教皇的29條罪狀,法國上下同仇敵愾抵制教皇,腓力得到民眾的支持,派兵攻入羅馬,迫使教皇求和。
隨後,法國國王將一個法國籍的大主教立為教皇,並將教廷遷至法國南部小城阿維尼翁,歷經70餘年,7位教皇,史稱阿維尼翁之囚。(現在的阿維尼翁是以薰衣草而聞名於世的著名旅遊小鎮,每年都有很多包括中國遊客在內的全世界遊客飛到這裡來欣賞薰衣草的盛景)
▲教皇在阿維尼翁居住的宮殿,至今保留於法國南部的阿維尼翁
其結果是王權的加強和教權的衰落,國王取得了對法國教會的徵稅權,對國內案件的獨立司法權,迫使阿維尼翁時代(1309-1378)的教皇完全聽命於法國國王,教會勢力在法國一落千丈。其結果是王權的加強和教權的衰落。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11世紀,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試圖擺脫神聖羅馬帝國對教會選舉的幹擾,進而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爆發衝突,教皇宣布開除亨利四世這個世俗皇帝的教籍,亨利四世則要求其臣民無視教皇,雙方劍拔弩張。
然而,皇帝下屬的諸侯和高級教士蠢蠢欲動,威脅脫離德意志統治並密謀推翻皇帝,亨利四世無奈,只得向教皇求和,冒著嚴寒跪在教廷之外三天三夜,並寫下誓詞,史稱「卡諾莎之行」,其結果是不久後德意志再次爆發全國性的內亂,並與教廷籤訂「沃爾姆斯宗教協定」,皇權始終未能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一權威。
▲「卡諾莎之行」已經成為一個成語,第一層意思是懺悔之行,更深含義是不情願的懺悔,這是描繪「卡諾莎之行」這一歷史事件的畫作
4.王朝迭代
法國的加洛林王朝(8世紀中葉-10世紀)在絕嗣之後,貴族選舉出卡佩王朝(987-1328),此後法國處於卡佩王朝的統治下,即使卡佩王朝於1328年絕嗣,卡佩的旁支瓦盧瓦王朝(1328-1589)統治國家,並打贏了百年戰爭,統一了法國大部,瓦盧瓦於1584年絕嗣後,旁支波旁王朝(1589-1830)開始。
法國王位幾乎只在較小的範圍內傳承,而且各朝國祚相對較長,國家統一的過程也不會被輕易打斷,這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法國的相對穩定,促進統一。
德國的皇帝熱衷於開疆拓土,討伐義大利,發動十字軍東徵,對加強自身在帝國內部的勢力並不熱心。最後,盧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皇帝實際由王國境內七大選帝侯選舉產生,選帝侯為了自己的權力,往往會選舉一些小邦之君,在皇帝強盛後,重新選舉小邦之主,使國家統一的進程終止。
如法蘭克尼亞王朝(911-918)、薩克森王朝(919-1024)、薩利安王朝(1024-1137)、霍亨施陶芬王朝(1138-1208,1212-1254)、韋爾夫王朝(1198-1215)、哈布斯鮑堡王朝、盧森堡王朝、普魯士王朝等,大多為100年左右,交替頻仍,德意志不但國君權力式微,甚至有較長時間的王位空缺時期,這大大延緩了德意志的統一。
1517年,馬丁路德定下95條論綱,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歐洲各國幾乎都開始了宗教改革。其中法國的新教徒稱為胡格諾教派,雖有長達30年的胡格諾戰爭,但法王亨利四世於1598年頒布南特敕令,結束了國家的內戰,法國王權得到加強,為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經濟的復興創造了條件。
德國的新教徒分布於北方,甚至一些諸侯也信奉新教,新教諸侯結成同盟對抗南方的天主教諸侯和帝國皇帝,宗教信仰的差異將德國徹底撕裂了,國家更加分裂,形成敵對的雙方,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皇帝羸弱而胸無大志,對於統一北方既無心又無力,統一更加遙遙無期。
正是因為如此多的原因,德法兩國統一最終出現差異,使其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發展不平衡,客觀上加劇了兩國的矛盾,並對一戰、二戰的爆發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