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無法忽視的歐洲戰爭,兩國交戰卻令第三國統一,後果影響至今

2021-01-07 趣觀歷史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公元1870年7月19日,法蘭西第二帝國對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就此爆發。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中,普魯士軍隊捷報頻傳,最後更是大敗十萬法軍於色當。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宣布投降。就這樣,在鐵血首相俾斯麥的籌劃下,普魯士快速蕩平了德意志統一道路上的最大障礙——法蘭西。

▲「普法戰爭」繪畫

法德兩國的恩怨,其實由來已久。早在「歐洲三十年戰爭」時期,德國便因法國蓄意幹涉而人為分裂,而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裡,法國君主更是通過種種手段妨礙德意志統一。在腓特烈二世的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七年戰爭」迅速崛起,對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產生嚴重威脅,並進一步影響到海外殖民地的爭奪。兩國之間的嫌隙日益加劇。

「普法戰爭」前夕,拿破崙三世的窮兵黷武和反動政策早就令法國社會動蕩不安。為擺脫國內政治危機,拿破崙三世急需發動一場對外戰爭以轉移民眾的注意力。反觀普魯士,宰相俾斯麥為緩和同議會的衝突,也公開提出「統一德國」的口號並策劃了三場王朝戰爭,「普法戰爭」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場。

▲拿破崙三世畫像

公元1870年,普法兩國之間的矛盾因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嚴重激化。自兩年前時任女王伊莎貝拉二世被推翻後,西班牙內閣一直在尋找合適的繼承者,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遠親利奧波德親王便是頗有希望的潛在候選人。法國對此自然不樂意,於是拿破崙三世派外長格拉蒙公爵向普魯士發布照會,要求利奧波德親王和威廉一世均不得染指西班牙王位。

誰知威廉一世不以為惱,僅僅是以溫和口吻表達了自己反對立場,並要求宰相俾斯麥將法國大使會見的經過對外發布。於是俾斯麥抓住這次機會,同軍方商議後篡改了電報內容,刻意添油加醋,於7月13日發表了充滿挑釁意味的「埃姆斯電報」。不用說,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法國,沒過幾天拿破崙三世便正式對普魯士宣戰,普魯士隨後也對法宣戰。

▲巴伐利亞州新天鵝堡

值得一提的是,與這場戰爭毫不相關的南德諸邦也展開了軍事行動。這一切還要從「普奧戰爭」結束說起。由於普魯士的迅速崛起對法國現有霸權產生威脅,拿破崙三世便以法國在「普奧戰爭」期間保持中立為由,要求普魯士將萊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亞和黑森-達姆施塔特的部分領土劃歸法國作為報償。

普魯士宰相俾斯麥斷然拒絕了這個荒唐要求,並趁機將這個消息告知巴伐利亞國王及南德諸邦,引起了後者的極大恐慌和對法國的怨恨。利用南德的這種心態,俾斯麥一手推動並與其締結了秘密攻守同盟。因此在「普法戰爭」爆發後,南德諸邦和北德聯邦便一致對外,這在客觀上推動了德意志的統一進程。可以說,這一政治需要才是戰爭爆發的真正導火索,而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則不過是一個雙方需要的完美藉口。

▲俾斯麥雕像

當拿破崙三世在色當投降的消息傳回巴黎後,廣大市民被徹底激怒,工人和小資產階級聚集起來要求廢除帝制、恢復共和。共和派便趁機建立臨時政府,自稱「國防政府」。普魯士軍隊於是長驅直入,侵佔了法國東北部的廣大區域,並向巴黎推進。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軍,「國防政府」卻因畏懼加快了投降步伐,在凡爾賽同德國籤訂了《法蘭克福條約》,條約規定法國向其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省全部和洛林省一部分,賠款付清以前,德國還要額外佔領法國6個北方省作為抵押。在梯也爾等人進行賣國勾當的同時,巴黎無產階級於1871年3月18日宣布起義,建立了聞名世界的巴黎公社。

▲1876年德意志帝國疆域

戰爭結束後,普魯士如願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大業,並利用戰勝獲得的50億法郎和鐵礦資源豐富的阿爾薩斯、洛林,積極推動國內工業發展。同時,由於政治統一和對外戰爭獲勝,德國資產階級野心不斷膨脹,四處遊說官員對外擴張,反過來又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德國因此迅速成為歐洲經濟軍事強國,不僅改變了歐洲格局,還將孤立法國、防止歐洲大國與其結盟作為主要外交政策。

而此時的法國,因為戰爭消耗和割地賠款,國內經濟發展受到沉重打擊。由於北方數省被佔,法國面臨著嚴重的資源短缺,再加上市場進一步縮小,法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發展緩慢——這使法國在帝國主義階段遠遠落後於英德美等國,並失去了自「克裡米亞戰爭」以來在中西歐的霸主地位。為一雪前恥,法國積極調整同英、俄等歐洲國家的關係,通過尋求盟國支持的方式以共同對付德國。

▲「三皇同盟」宣傳畫

隨著德國崛起和法國衰落,歐洲相對平衡的政治格局被打破,殖民勢力的強弱變化導致列強矛盾日益加劇,促使殖民主義國家重新調整彼此關係。由於德國堅持孤立法國的對外政策,因此主動斡旋並調和俄、奧兩國關係,與後者結為「三皇同盟」。但隨著對殖民地的爭奪加劇,三國之間的關係逐漸惡化,最終於1878年柏林會議後宣告瓦解。

四年後,德國又與奧、意組成「三國同盟」,而法國也和英、俄形成「三國協約」,從而在歐洲形成兩大軍事集團,而二者之間的軍備戰又進一步激化矛盾,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梵蒂岡城

有意思的是,不僅德國因「普法戰爭」實現統一,看似毫無關係的義大利也依靠這場戰爭收復失地。在戰爭爆發後,拿破崙三世不得不調回駐在羅馬的法軍,義大利軍隊和加裡波第志願軍趁勢進入原被法國控制的教皇轄地,一舉佔領羅馬——教皇被強行剝奪世俗權力,避居梵蒂岡。就這樣,義大利順利收回被法國佔領並控制的教皇轄地,國土統一大業完成。

參考文獻:

《全球通史》《歐洲國家體系中的霸權與均勢》

相關焦點

  • 為何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既然已經發動戰爭,斬個來使又如何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這裡的「使」即「使者」,意思是兩軍在作戰期間,雙方要有互相協商的代表即使者傳達信息,不能斬殺「使者」。按理說,兩個國家達到了發動戰爭的地步了,說明已經有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了,你死我活的,為什麼不能斬殺「來使」呢?如果說斬了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
  • 《萬國覺醒》影響了歐洲古代史的布匿戰爭交戰雙方是古羅馬跟哪個...
    導 讀 「影響了歐洲古代史的「布匿戰爭」,交戰雙方是古羅馬跟哪個古國?"
  • 日俄戰爭:俄國戰敗是我國的萬幸,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導讀1904年至1905年,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日俄兩個強盜在我國東北進行了一場規模巨大的戰爭。兩國為了爭奪東北地區的控制權,大打出手。雙方投入的兵力都超過了四十萬,無論陸戰還是海戰,其規模都超過了甲午戰爭。
  • 歐洲兩國一河之隔,為何一個發達一個窮困潦倒?兩點原因不可忽視
    然而在歐洲,有同樣隔河相望的兩個國家,一個即將成為發達國家,國強民富,一個至今仍窮困潦倒,難以向前。兩國都位於歐洲東南部,以多瑙河支流普魯特河為國界線,羅馬尼亞位於普魯特河西岸,摩爾多瓦則位於東岸。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國土面積為23.84萬平方公裡,人口達1947.3萬(2018年數據),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摩爾多瓦,首都基希訥烏,國土面積為3.38萬平方公裡,人口僅有354.9萬人,不到羅馬尼亞五分之一,國小民窮,是歐洲最貧窮國家之一。
  • 古代軍隊打仗真的是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會有什麼後果?
    在講清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下古代西方戰爭的情況,古代的西方國家的戰爭是很講究規矩的,交戰雙方是不能破壞這些規矩的。 比如說,英國的軍隊號稱有貴族精神,打起仗來,貴族都穿著鮮豔的戰袍,騎著高頭大馬走在軍隊的最前面,敵軍如果遵守交戰規則的話,是不能開槍打死這些鮮豔的目標的。
  • 為何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如果將使者處死,會有什麼後果?
    如果用「為文明而生的殺伐」形容一種行為,非戰爭莫屬。尤其是戰火連天的春秋戰國時期,嗯,周天子權力的日漸衰弱,各路諸侯的崛起,導致分崩離析。你會發現春秋戰國時期,兩國交戰之前都會派使者前去做說客,代替君王表明自己的立場。
  • 兩國交戰,為什麼不斬來使?如果斬了,會怎樣?
    在戰爭中,有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這裡的使,即使者,也就是代表另一方,受命出使的人。使者所扮演的角色,一般是傳遞信息,表達意願。在沒有電話和網絡的時代,使者是兩國之間絕好的交流媒介。
  • 和戰爭狀態有何不同?
    戰時狀態一般指當國家領土主權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候,政府將軍隊處於最高級的備戰準備,並向全國發布戰爭總動員令的一種緊張戰鬥態勢。即交戰雙方之間存在的敵對態勢。一旦兩國互相進入戰爭狀態,彼此之間的外交關係和經濟貿方面立即斷絕,原來籤訂的所有協議也會立即失效,雙方都會撤回外交人員和僑民。該狀態一般來講需要國家之間彼此宣戰,那麼一個國家宣布進入戰時狀態後會有何準備呢?
  • 18世紀的法蘭西,稱霸歐洲的一搏
    17世紀初開始的三十年戰爭(1618 – 1648年)是歷史上第一場全歐洲的大混戰。並且,戰爭影響到歐洲眾多的民族國家的形成。戰後確立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所產生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成為了近代意義上的第一個國際關係體系。
  • 蝴蝶效應,一場克裡米亞戰爭,是如何影響萬裡之外的中國的
    這種因果關係在現實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例子,160多年前曾經爆發了一場足以改變世界形勢的戰爭,那就是克裡米亞戰爭。這場戰爭主要在歐洲進行,中國並沒有參與,那它又是怎麼影響到萬裡之遙的中國呢?
  •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場蓄謀已久的戰爭!
    這場大戰歷時四年,以歐洲為中心向全球蔓延,最終以死亡1000萬人,傷殘2000萬人的慘痛代價宣告結束!縱觀當時的世界形勢,這場戰爭已然不可避免,而塞爾維亞的「薩那熱窩」事件只是加速了戰爭的爆發而已!歐洲各國領袖!彼時的歐洲早已戰雲密布,隨時都有發生戰爭的可能,只是各國之間都沒有找到開戰的「正當性」理由,由此都儘量維持表面的和平,但暗地裡早已開始為戰爭做準備。
  • 《三國:全面戰爭》狂熱粉不想含恨而終,CA派人圓其三國統一夢
    今天分享的這個故事,真實發生在《三國:全面戰爭》遊戲中。本周,在社交新聞網站Reddit上有一個熱門貼,來自一名叫TheMissingLink5的用戶發布了一條消息,說自己的弟弟是全面戰爭遊戲系列的忠實愛好者,對《三國:全面戰爭》更是嚮往已久,早在官方公布遊戲立項的時候就關注這個消息,並一直期待這款作品的上線。
  • 三國三大著名戰役,兩戰全勝的東吳,為何無法統一?
    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都是對東吳的用兵,這兩勝也是在措手不及之時,被迫採取守勢,說明東吳一方在戰爭初期戰場實力明顯較弱。發動這種戰爭,往往是攻守雙方的勢力懸殊,攻方多是守方力量的幾倍,例如赤壁大戰曹操比東吳要強勢許多,帶甲百萬,飲馬長江。劉琮束手,虎吞荊襄。
  • 統一斯堪地那維亞三國的卡爾馬聯盟,是如何成立和瓦解的?
    摘要:1387 年至 1449 年,丹麥女王瑪格麗特統一了斯堪地那維亞三國,但她去世後,聯盟並未持續太久。 古代史家執事保羅(Paul the Deacon)曾記錄了當時斯堪地那維亞人面臨的困境,他們「人口已經多到無法繼續聚集在一起生活了」。因此,一部分人搬到了義大利北部的倫巴第,為義大利這個文化熔爐增添了一道金髮碧眼的風景線。另一部分人越過波羅的海,沿著河溪建起了商棧和「羅斯人村莊」。還有一部分人當了海盜,進入法蘭克人和英格蘭人的地盤,成了後來的「維京人」。
  • 俾斯麥的統一德國之路,誰才是歐洲第一戰略家?沒錯!就是他
    拿破崙戰爭之後,民族思想隨著拿破崙的大軍被傳播到了歐洲各地,在分裂的德意志地區取得了重大的反響,德意志民族主義情緒高度膨脹,這也影響到了霍爾斯坦的德意志人和丹麥人,1848年丹麥人舉行資產階級革命,要求收回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使之成為丹麥的一部分,但是霍爾斯坦的德意志人發動叛亂要求回到德意志,這造成了普魯士和丹麥的戰爭,由於列強的幹涉,普魯士最後籤訂1850
  • 為何憑藉這一場戰爭,就能奠定三國鼎立?
    前言在風起雲湧的三國時期,是個戰亂的年代。在這一時期裡發生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戰爭,這些戰爭無一不是為了爭奪地盤和糧食。我們今天不說那個時候的慘亂,說一說在那個年代發生了的著名戰爭。"赤壁之戰"就是在三國時期的一場著名的,典型的聯合戰爭;也是因為這場戰爭奠定了後來的"三國鼎立"的局面。我們先來說一說這赤壁戰爭的主要背景。雄踞在北方的曹操是後來三國中實力最強的一個陣營,在黃河以北基本上都是曹操所在的地盤。而曹操也是這赤壁戰爭中的獨立陣營,一個強大的軍團面對的是劉備和孫權的組合陣營。
  • 古代戰爭中,為什麼「兩軍交戰,不斬來使」?
    俗話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人們對這句話肯定不陌生,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呢?按理說,互相派送的使者,是最滿意威脅的,先殺死使者,這是最簡單的,可是人們都知道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這其中肯定是有緣由的。這句話指的是兩軍在作戰期間,雙方要有互相協商的代表傳達信息。
  • 同為大統一王朝,大唐十年完成統一,為何大秦卻「奮六世之餘烈」?
    秦人多數野蠻,大多是財大氣粗的豪強貴族之輩,因為這股勢力的存在,讓真正有才華的人得不到重用,秦孝公也是直面這個棘手的難題,不顧個人生死大力打壓貴族勢力,並頒布求賢令,開出優渥的條件來引進人才,秦國對軍功的獎賞程度是其他六國無法比擬的,因此吸引了眾多人才湧入秦國,如商鞅時期的魏冉、呂不韋、蔡澤等強臣,都是通過求賢令招募來的。
  • 諸神的末日:戰爭中的歐洲與世界
    至於殖民地,它們對歐洲列強的經濟貢獻也沒有一般人想像得那麼大。從經濟上看,沒有任何殖民地值得打這樣一場全面戰爭。歐洲列強發動一戰是絕對不划算的。事實上,在1914年的時候,不少觀察家都從經濟的角度出發,認為世界大戰打不起來。但是人類從來都不是單純的經濟動物。一戰就是爆發了,而且持續了四年,殺死了上千萬人,摧毀了歐洲的經濟。而它爆發的更根本的理由是在經濟領域之外。
  • 假如1990年西德和東德的統一沒有成功,會對後來世界產生哪些影響
    由於在統一之前,不論是聯邦德國還是民主德國,都是其所在陣營除美蘇以外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這樣的兩個國家重新統一,使德國成了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經濟實力名列前茅的國家。因此兩德的統一不論對歐洲還是世界都影響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