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概念科普第九彈: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

2020-12-18 徐律師侃世界

程序正義是指裁判過程的公平和法律程序的正義。即「看得見的正義」,是英美法系國家的一種法律文化傳統和觀念。程序正義更強調的是執法、司法過程中行為的合法性,而不能單獨追求所謂「政治正確」的正義結果而犧牲過程,英美傳統法律理論認為不具有程序正義的「正義」結果是「毒樹之果」,是不會被法庭採信的。

相反,實體正義又稱「實質正義」,它是刑事訴訟法的專有名詞,它是指通過刑事訴訟過程而實現的結果上的實體公正和結果正義。相較於程序正義而言,實體正義認為為了追求普遍認知的「懲惡揚善」的法律結果可以部分犧牲程序的正義。然而過分追求「實體正義」一個最大的惡果是導致了現實辦案中公安人員為了片面追求破案率而採取刑訊逼供的手段,進而導致了很多的冤案和錯案。

是採用「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多一點取決於一個國家的司法制度和司法價值取向。「程序正義」可以最大程度保證結果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但可能存在效率較慢的問題。而「實體正義」可能符合了統治階級和部分民眾普遍能感知的「政治正確」的結果,保證了輿論和社會的穩定,但犧牲程序正義導致的結果有時恰恰是非正義的。

相關焦點

  • 法學匯|「案-件比」:實現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有機統一
    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案-件比」是指發生在人民群眾身邊的「案」,與「案」進入司法程序後所經歷的有關訴訟環節統計出來的「件」相比,形成的一組對比關係。圍繞這一概念構建案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是最高檢落實司法體制改革,踐行新時代司法理念,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一項重要舉措和努力。
  • 《控方證人》:程序正義才是實體正義之基
    法庭上對證人的詢問是為了還原真相,法庭需要的是事實和證據而不是人們自己的推測,對案件的評價應當交給法官和陪審團,證人無需闡述自己的理解。我國最高法刑訴解釋第七十五條第二款也規定,證人的猜測性、評論性、推斷性的證言,不得作為證據使用。
  • 處警,無論「程序正義」還是「實體正義」,在炒作面前都不堪一擊
    「程序正義」這個詞大家都聽說過,但可能很多人並不太理解,只是覺得專家說的都對,「程序」錯了,一切就都錯了。那什麼是程序正義,六哥結合派出所的出警給你解讀一下。在沒有強調「程序正義」的十幾年前,這樣的警情是這樣出的:民警會問雙方有無發生性關係,雙方有無債務糾紛,男方有無偷腥劈腿,當女方全部答否時,民警會呵斥女方:「男方沒有過錯,是你反悔不想和人家結婚,你憑什麼收人家定親禮金不退?快拿出來!」
  • Read一周丨遲到的正義不是正義:張玉環之後,程序正義應該深入人心
    因為證據不充分、存在刑訊逼供情況,張玉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接受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等的道歉,但是希望追究刑訊逼供者的法律責任。27年後冤案昭雪,遲到的正義,還是正義嗎?張玉環案讓我們又重提一個詞:程序正義。
  • 長江日報:突破程序正義和結果正義的困境
    然而,這裡隱去了程序正義的默認前提,即程序的合理正當,且暢通可行。 房地產檔案館工作人員通過不合法的途徑與手段公布了信息,這是一種程序不正義,那麼,有沒有可以行走的正義通道呢?通過合法途徑向紀委舉報被認為是可行的。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有人要堅持以程序不正義的方式來追求正義?事實上,這才是程序之爭的核心。 在此之前,廣州相關部門有沒有收到對「房叔」的舉報,外界很難知曉。
  • 實體正義之「輪」不能滑離程序正義之「軌」
    去分歧凝共識法官、檢察官、律師、學者四方對話實體正義之「輪」不能滑離程序正義之「軌」從一起交通肇事認罪認罰抗訴案件談起編者按: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上的一份餘某某交通肇事案二審刑事判決書在網上廣為流傳
  • 追求實質正義,但也要對程序正義給予必須尊重和寬容
    及時查明犯罪事實,讓罪犯得到應有的懲罰,這本是自然正義的當然要求,絕對無可厚非,但現代的司法文明,還應當對程序正義基於更多的尊重和寬容。精神疾病是阻卻犯罪構成的重要因素,根據《刑事訴訟法》之規定,辯護人有提出司法鑑定要求的權利,對於其程序權利,在司法資源允許的情況下,還是應當給予最大限度的保障。
  • 辛普森案中的程序正義
    可惜在辛普森家門口按了多次門鈴依舊沒有人開門,加上在辛普森家後院發現的白色越野車門把手、車窗和輪胎上都有血跡,馬克越加懷疑辛普森是兇手。於是在沒有搜查令的情況下,馬克和其他幾個警員一起翻進了辛普森家。一番搜查過後,辛普森果然不在家,但在屋內發現了可疑的血跡以及帶血跡的手套等多項證物,辛普森立刻成為頭號嫌疑人。
  • 看程序價值:法律電影之立意
    長久以來,遵守特定法律程序而實現的程序正義被肯定為輸送實體正義的渠道,這種比喻形象地呈現了兩種正義相親而不相同的角色特性。對於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何者居上,理論界一直存在爭鳴。 主張程序正義優先的一方認為,對所謂實體正義過於追求可能使人劍走偏鋒而淪為不義,正當的結果必須經由正當的手段而取得;程序正義雖不必然帶來實體正義,卻是通向實體正義的必由之路;若連程序正義都無法保障,實體正義必然無法期待。主張實體正義優先者則主張,程序正義只是手段,實體正義才是目的,程序正義是為實體正義服務的。若實體正義缺失而徒有程序正義,無異於畫餅充飢。
  • 翁鳴江:中國法治的程序正義如何為實質正義護航?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翁鳴江】 二、正當的程序 如果說法治以權利為本位,主張的是實質正義;那麼,法治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則是程序正義。社會主義的法治中具體的權利本位的要求,都需要正當的程序(due process of law)來實現。 更進一步說,法治注重「程序先於權利」。
  • 當《沉默的真相》認為程序正義是荒謬的,害怕追求程序正義時
    因為調查,他的兒子被江陽結婚後逮捕,他擔心妻子和兒子的安全而離婚。陳法醫放棄了,不再作為法醫,改為創業。最後,就連如此強硬、如此執著的平康,也在酒桌上說,不要檢查。起初,他是個年輕有為的少年檢察官,他本可以站在陽光,用堅定的目光充滿威嚴地,被判有罪,用赤子之心堅守法律底線和自己的尊嚴,擁有恩愛女友和幸福的家庭。他可以過上好日子。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判制度的正義性
    一、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並重  人民法院堅持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相統一,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堅持依照法定程序審理各類案件,做到嚴格公正司法,確保裁判公平正義。  所謂實體正義,就是指裁判結果公正,即人民法院運用正確的法律,在準確查明案件事實的基礎上,對當事人的實體權利與義務作出準確認定與公正裁決。
  • 《正義簡史》:社會正義概念是什麼?
    植根於所有人價值平等這個假說,現代社會正義理念引發了一系列與現代機制和常規相互緊密糾纏的正義觀點和理論。不管我們認為這些理論和觀點是機製革新的原因還是結果,脫離了它們就不可能理解現代世界。大多數社會正義理論都包含這樣一個觀點,即幾乎所有現代社會中聚集的財富和人們用來創造財富的高度發展的技能,都是只有依靠複雜的勞動分工才能獲得的社會產物,而非個人單獨生產的產物的簡單相加。主要的例外就是最早的特定形式下的社會正義概念,即包含在賞罰原則之內的概念。賞罰原則會失效就是因為沒有理解這個觀點及其含義。
  • 日劇《legal high》:勝者即是正義?實為法律眼中的「正義」
    法律中的正義在第一季中,最明顯的兩方觀點便是古美門代表的「法律正義觀」和黛真知子律師(新垣結衣飾)的「樸素正義觀點」。現在我們分別說說這兩種觀點的區別:「法律正義觀」是什麼?在法律人的視角中,事實分為實際發生的——真相;還有法律事實——法律上可以用證據證實的事實。也許很多人都覺得真相來的很容易,大部分人經過一定的觀察和分析都能得到真相。其實是有誤區的,「真相」和「真理」分別是法律和哲學這兩個學科中追求的最終目標,都是非常難獲得的。
  • 以共建共享推進社會公平正義
    公平包括社會成員的生存公平、經濟公平、權利公平、義務公平等;正義體現的是一種社會價值關係,從政治學的「善」到社會學的「平等觀」,正義的最終歸宿是法律層面的「公平」。公平正義的考量標準是「平等觀」,這種「平等觀」與共建共享具有內在一致性,共建共享的倫理要義是公共精神,實現公平正義是共建共享的價值目標。
  • LEGAL HIGH:法律的嚴肅和相對的正義
    本劇大量的時間,被主角們用來探討「法律的嚴肅和相對的正義」。隨著每個人不同的觀點的深入闡釋,那些充滿代入感的觀劇人群在觀感上無形間發生了嚴重的分化。有多少人認為「古美門就是個無恥混蛋!」「李狗嗨三觀不正!」,就同樣有多少人認為「黛就是聖母婊!」「大眾的正義就是偽善!」。
  • 程序正義還是司法程序,《死亡筆記》這部有內涵的動漫告訴你!
    程序正義VS結果正義按照司法程序,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犯罪嫌疑人按照審判結果執行,這就是程序正義。按照大眾的邏輯,對於正義的認知,跳過認定罪責的程序對犯罪嫌疑人加以制裁,讓世界變得更趨向於大眾認知的美好,這就是結果正義。兩者雖都有正義之名,卻並不是包含或真包含的關係。如圖所示。那麼當兩者發生衝突,全都掉河裡時,你會救哪個呢?
  • 秦律的核心就是程序正義
    我們都知道商鞅變法使得秦國迅速的強大起來,而商鞅對「法治」的理解在現代人看來也極為先進,「固有道之國,治不聽君,民不從官」,也就是說國家的管理靠的不是民眾聽命於上級,而是聽從法律的規則。我之所以聽你的不是因為你在那個位置,而是聽從法律所賦予你的權力,並且你在履行這個權力的時候也必須按照法律的要求,也就是「程序正義」。
  • 依法治國,維護正義,讓法律更加「貼地飛行」貼近普羅大眾
    依法治國,維護正義,讓法律更加「貼地飛行」貼近普羅大眾 2020-12-17 13: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託馬斯·阿奎那:法律和正義
    對阿奎那來說,法律是理性的命令,它是統治者為了臣民們——他們受這法律的支配,這法律就是向他們頒布的——(為他們)的共同利益而頒布的。這樣,法律具有規範的意義。人法對阿奎那來說是一個社會中生效著的法律。他區別了實踐的理性和理論的理性。兩種形式的理性都建立在未經證明的原則之上,比如在亞里斯多德的矛盾律那裡。理論理性符合自然中的事物以獲得知識,而實踐理性則涉及人類行為的規則和規範。對理論理性來說,給予我們知識的是對象,而實踐理性則規定我們的行為應該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