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大院和古舊住宅的匾額上,很容易見到「耕讀傳家」這四個字。「耕讀傳家」指的是既學做人,又學謀生。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以立性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耕讀傳家」可謂深入民心,成為中國農耕社會的一種生活境界和美好嚮往。
在山西的古宅大院中,處處可皆有耕讀文化。在聞名遐邇的王家大院宅院,匾額楹聯構成了一道底蘊深厚的「風景線」,駐足品味,令人叫絕。其書寫,有行書,有隸書,有篆體,有章草;其造型,有竹型聯、秋葉額、書卷額、摺扇額;其內容,或頌德,或言志,或垂教。在整個大院裡,凡廳堂必有楹聯,凡門戶必有匾額。它們詩書氣華,無一雷同,字數寥寥,意境悠遠。不僅增添了宅院的儒雅之氣,還賦予每幢院落妙不可言的精魂神韻。「養正書塾」的楹聯,說明讀書讓人修養正道:
染成綠萼初華,好覺暗香入畫;
偶得古人精冊,較勝春風在庭。
而另一則楹聯旨在教育後代要讀書明理:
萬卷詩書,四時苦讀一朝悟;
十年寒窗,三鼓燈火五更明。
桂馨書院西月洞門的對聯:
簏簌風敲三徑竹;
玲瓏月照一床書。
這些對聯集中說明了讀書是引導人生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讀書可以使人更開闊視野,提升境界。
渠家大院東統樓上有一副短聯:
慎言語,節飲食;
蓄道德,能文章。
意思是:說話要謹慎,飲食要節制;要樹立高潔的行為準則,要能寫出以文載道的傳世文章。
牌樓院影壁東側有一聯:
五畝宅於此間少得佳趣;
萬卷書亦足以暢敘幽情。
抒發了主人雖然身居有限之地,卻有很多樂趣,萬卷詩書陪伴,心懷天地、博古通今的自足自樂心態。
李花染素宜人院;
家學催紅大宅門。
李家大院的主人李道升十分注重教育。他慷慨捐贈銀五百兩,在高村廟建成育嬰堂,又捐銀千兩,以資興辦縣立高等小學校。本村國民學校經費緊張,再次資助銀三十兩。李道升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祿,潛心修身養性。
李家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人人尊師重教。每年冬至這一天,李家的男主人都會特意宴請教書先生,家庭主婦都要穿上褶裙、帶上求學子弟向教書先生行禮。李家教育後輩讀經書不讀死書,要活學活用。大院的一塊影壁上磚雕的「司馬光砸缸」圖,就是一種靈活的教育形式。在影壁的兩邊有一副對聯:
擁林千頃,眼底蒼浪方悟種德若種樹;
存書萬卷,筆下瀚海才知作文即作人。
意思是:當你擁有了千頃森林,看著那樹濤滾滾才能領悟到做善事就如種樹一樣,積善成德,才有好的回報。當你存書萬卷,寫下大量文章之後才知道做人就跟做文章一樣,要從小事做起,方成大器。看到這裡,讓人想起蘇軾「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的名句。
走進常家莊園,點綴在各個院落和兩大建築群中的八十多個堂第的楹聯匾額,令人駐足,久久回味,常家晉商儒商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承啟第正廊由清吳士鑑書寫的對聯:
乃有秘書,博覽典雅;
皓爾太素,棲峙淵深。
雍和堂大門聯:
浩溥旁通詩書上不許儉;
雍容儒養衣食邊只要勤。
二門匾聯:
墨畫數槿竹半床千古業;
片石四時花香薰一架書。
養和堂大門聯:
庭有餘香,謝草鄭蘭燕桂樹;
家無別況,唐詩晉字漢文章。
二門聯:
書中有書,盡看書不如無書;
禮外無禮,唯守禮是為有禮。
偏院二門聯:
紹祖宗一脈克勤克儉;
教子孫兩事唯讀唯耕。
這些對聯無不圍繞「克勤克儉」「唯讀唯耕」的主題。
張家大院是太嶽腹地保存較完整的深宅大院,是一個集習武從文、務農經商、出仕為官於一體的官宦富庶家族,百餘年間,從大院走出大學士、舉人、秀才、廩貢十餘人,有「父子登科」「兄弟同榜」的美譽。張家大院門側楹聯:
泰而不驕,正乎內外厚德載物;
勤且尚儉,永自春秋書劍傳家。
這是張氏家族的治家準則。
萬卷藏書宜子弟;
諸峰羅列似兒孫。
曹家大院整個建築呈「壽」字型,這也是主人在建造時的創意,意思是多壽、多福、多子,所以也叫「三多堂」。其中三多堂東院大門聯:
忠孝兩字傳家國;
讀書萬卷教子孫。
中院樓門聯:
閒來登山臨水,何其趣也;
靜以讀書評畫,不亦樂乎。
曹家以詩書繼世、忠孝傳家的良好家風縱橫商界三百年,曹三喜、曹培義、曹培德一直秉承著曹家勤儉持家、謹慎從商、戒菸戒賭、忠孝家國的家規家訓。
呂家東院的「三元圖」,雕刻的是三位潛心苦讀的學子盼望金榜題名的情形,上面題有「碧桐茂蔚蔭高軒,又見凌晨喜鵲喧,借問仙禽何所報,禎祥早已兆三元」的詩句,充分表達出宅院主人盼望子弟成才高中的願望。西院的照壁上刻有對聯:
荊樹開花兄弟樂;
書田無稅子孫耕。
作為大院主人教育子孫,讀書做人的座右銘。
呂家大院門楣上的「耕讀傳家」既是呂氏的家訓,又是農耕文明社會裡的文化理想。呂家大院以經商起家,但十分重視文化教育。其中「大夫及第」「進士」「篤志詩書」等牌匾和「報喜三元圖」即可窺其一斑。
「雅言不外詩書禮,家教無非孝悌慈」。「耕讀」是傳家的根本。而充滿智慧的詩書禮傳統文化典籍,教育著一代又一代人齊家治國平天下。人類積累下來的寶貴知識財富,正是通過讀書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馬軍),原文有修改,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