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紀錄片,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老派」、「沉悶」諸如此類的刻板詞條。殊不知,紀錄片早已與年輕的群體勾連在一起。
2016年,看似小眾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B站受到年輕觀眾熱捧,火到出圈。紀錄片與B站之間產生的奇妙化學反應,由此開始。
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人生一串》、《歷史那些事》,再到胡歌配音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通過豐富各類型題材,特有的社區互動方式加持,許多人認知中的二次元愛好者的聚集地——B站,早已匯聚了眾多的紀錄片愛好者。
在這個夏天,這群紀錄片愛好者更是迎來了自己的專屬節日——「夏日圍觀祭」。這是B站首次以紀錄片的名義,對這一圈層進行運營,「夏日圍觀祭」滿足了用戶對紀錄片的遐想和訴求,傳統視野下「紀錄片」內涵與外延,也由此升維拓寬。
年輕人沒有拋棄紀錄片
B站自帶紀錄片基因
「紀錄片是冷門」、「紀錄片目標群眾是中老年人」的觀念早已過時。
根據《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20》,新媒體成為紀錄片製作的重要力量,網際網路平臺成為主要載體,它們面向群體是「網生一代」,這是一批高品質的受眾。調查顯示,我國紀錄片的受眾中有82%年齡在18-35歲;有74%受眾的教育程度在本科及以上;有55%的受眾月薪在7000-20000元之間,說明紀錄片受眾群體主要以我國的新中產階層為主。
可以說,B 站紀錄片的崛起與年輕一代的成長軌跡是貼合的。
據統計,B站近八成用戶為90後至00後的年輕族群,作為網際網路「土著」,這一人群的物質基礎相對優越,求知慾強,多半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大多願意為優質內容付費。B站和用戶之間早已有了紀錄片的基因,刷爆全網的《我在故宮修文物》並不是特例。
《我在故宮修文物》早先在衛視播出,但熱度平平,登陸B站後,瞬間引爆二次元社區。不僅成為了各UP主們熱衷使用的素材,更破圈拓展到了主流社交媒體,產生了不可小覷的蝴蝶效應。
實際上,B站早已入局紀錄片的賽道,2017年12月,B站就公布了紀錄片「尋找計劃」,提供啟動資金和精細化運營。回過頭看看,帶著濃濃B站基因的紀錄片的確成績斐然。
《但是還有書籍》記錄了在閱讀多樣化、碎片化的當下,那些形形色色的愛書之人的精彩故事。
這部紀錄片更關注書籍載體本身,關注書籍背後的做書人、設計師、閱讀推廣人,嘗試描繪網際網路時代下的閱讀生態全景圖,令人倍感欣喜。
值得一提的是,此片也入圍了第26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紀錄片單元最佳系列紀錄片。
另外,B站自製的《守護解放西》也爆火網絡。節目將鏡頭對準了湖南長沙一處派出所的基層民警們,通過一個個真實的辦案故事,讓人們印象中嚴肅、高冷的警察形象變得鮮活、生動起來,贏得了網友們的讚賞。其總播放量超4473萬次,90餘萬人追劇,豆瓣評分8.6分,其中89.8%的網友給出了四星以上的評分。
一面是用戶不斷增長的紀錄片觀看訴求,一面是B站深耕紀錄片賽道的現實使然,「夏日圍觀祭」的出現可謂是正逢其時。翻看「夏日圍觀祭」的片單,不難發現其內容極其「硬核」。除了已落地的BBC、Discovery等國際紀錄片廠牌,今夏又吹響了國家地理、央視、NHK三大紀錄片廠牌集結號。不僅可以一次性「圍觀」3000+海量片單以及百餘部暑期檔新鮮上線的紀錄片,內容更廣泛涉獵人文、地理、生活、傳記等多個領域,還有不少諸如《如果國寶會說話》、《動物搏擊會》等製作精良的專題系列,的確值得一盤。
縱觀B站上線的紀錄片,涉及範圍或廣博或縱深,觀察切面或細小或宏大,你很難說,這裡某一類別是「冷門」的、「小眾」的,口味繁雜而又熱愛多元的用戶群像或可從中管窺。紀實影像與年輕一代結合在一起,興趣多元、敢於表達、特立獨行的Z世代形象也躍然眼前。
(B站紀錄片頻道片單)
而在這個暑期檔,一大批出自知名紀錄片廠牌的優質作品也已經蓄勢待發。
於7月20日登陸B站「夏日圍觀祭」的《宮崎駿:十年一夢》,是由NHK電視臺從2006年開始跟蹤拍攝宮崎駿,歷時10年才製作完成的。
還有由國家地理出品、剛剛拿下艾美獎提名的《宇宙時空之旅:未知世界》,帶領觀眾一探宇宙的奧秘;也有同樣由國家地理打造的《無釐頭科學研究所》,趣味解讀生活中大大小小科學原理;還有眾多央視的高分美食紀錄片,除《舌尖上的中國》系列,更有恰逢其時的《螃蟹的徵途》,把鏡頭對準了螃蟹,這個人們等待一年才能品嘗的極鮮美味;而央視懸疑紀錄片《法醫宋慈》《法醫密檔》同樣不容錯過……如此種種,B站對一線紀錄片內容的強覆蓋力可見一斑。
而這些持續火熱上線的紀錄片,也讓B站穩步積累了穩定的紀錄片受眾。獲得第八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評委會大獎的《何有此生》導演王冰笛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B站是她在思考利用網絡推廣該片的首選。
用戶的彈幕社區互動生態+優質有梗的紀錄片的相互作用,B站進一步搶佔年輕用戶,成為了許多紀錄片期盼的出口和戶們首要觀看平臺。
年輕紀錄片er的新坐標:
紀錄片還能這樣看
如果和B站的其他活動結合起來看,你會發現B站非常看重「氣氛」這種玄學物質。
無論是半年前那場B站跨年晚會,集合了魔獸、哈利波特、權力的遊戲、五月天等等元素,被譽為真正懂了年輕人的跨年晚會;還是它的傳統項目,如BML,你都能在現場感受到熱烈的歡呼氣氛,與參與者真情實感地投入。
將目光投射到紀錄片,不難發現,參與、氣氛,強互動,成了年輕人觀看紀錄片的新註腳,在B站看紀錄片有了新的打開方式。
上 B 站不看不發彈幕,那觀看模式也太索然無味了。彈幕的出現大大影響了紀錄片創作的思路。B站出品的紀錄片,在製作過程中就會考慮到用戶的觀看習慣。比如《人生一串第二季》主人公嘲諷獨自來吃燒烤的顧客,還自黑了自己。創作團隊也有意保留了這個鏡頭,給彈幕留出了氣口。這句話,的確引發了彈幕狂潮。
雖然如今多個視頻平臺已上線彈幕功能,卻有眾多觀眾依然堅挺地選擇在B站「配合彈幕食用」。這或許是因為,B站對於用戶體驗的努力貫穿始終。
拿《守護解放西》來說,節目能夠取得高口碑與熱度得益於團隊從一開始就對準年輕群體這一目標受眾,進行謀篇布局。在正式製作之前,節目組進行了問卷調查,大部分都是使用B站3年以上的深度用戶。深入市場的調研、長時間的紀實拍攝為《守護解放西》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B站對於用戶體驗的關注頗為細膩。小到彈幕設置,都進行了細化,不少自定義選項讓用戶擁有定製感,滿足不同需求。
如此敏感捕捉用戶需求,緊貼用戶情感帶來的結果顯而易見——B站的社區氛圍和用戶粘度已然成為了吸引年輕人的金字招牌。B站副董事長兼COO李旎曾經說過:「要讓更多的年輕人在B站愛上紀錄片,得到年輕的觀眾就得到了將來。」
彈幕與紀錄片一同完成了第二次交流,用戶也通過彈幕和紀錄片產生情緒上的共鳴,日漸博大精深的彈幕已經形成了獨有的交流機制和遊戲規則。用戶在彈幕裡能通過識別「行話」感受到擁抱群體的歸屬感與幸福感。
最典型的是,自發刷屏常常帶來用戶的情感狂歡,不論是「高能預警」還是「阿偉亂葬崗」,滿屏彈幕是用戶情感點最直觀的展現。比如2月底上線的《在武漢》,光是開頭足以遮擋屏幕的「武漢加油」就能戳中不少人的淚點。
在《歷史那些事》中,對於還原的細節,彈幕也會此起彼伏的進行討論。打開彈幕,除了能和小夥伴獲得情感交流,收穫玩梗或者空耳的快樂,還可以收穫不少歷史小知識。
除此之外,紀錄片的內容也會被用來進行二次創作甚至是N次創作。不論是推薦還是解說,B站內的紀錄片早已跳脫出「觀看」這一單一評價維度,被用戶吸收消化,被用戶創作,這充分延長傳播鏈,也推動了作品的出圈。
彈幕也好,再創作也罷,B站已經不滿足於單向地、被動地傳播,豐富有趣的互動方式已經成為紀錄片標配。這一點極大地擴張了內容邊界,讓用戶與創作者、用戶之間進行充分互動,使作品更易於傳播。而B站彈幕區營造出的良好社區觀看氛圍,不僅增添了觀看過程中的趣味,也實時促進B站內容的有效反饋,推動了內容布局的迭代與精進,形成良性循環。
拋棄成見
夏日圍觀祭重新定義紀錄片
面對優秀的內容,B站用戶相對更願意向身邊的人安利,從而形成討論行為,促成社交網絡中的「自來水」。很多走紅網絡的事件背後都離不開B站用戶的安利和自來水,對於紀錄片而言更是如此。
當你向旁邊的人安利時,你是怎麼樣的?29日的這次全網打call,或許可以管中窺豹。當天,包括中國三星、海爾冰箱在內的眾多品牌與夏日圍觀祭進行趣味聯動。各大品牌從各自調性出發,賣力地為夏日祭打call。
這些品牌橫跨科技、旅行、美食,一方面展現了此次「夏日圍觀祭」題材的豐富性,紀錄片早已不止「動物世界」「宇宙探秘」之類高大上的內容,原來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與紀錄片相連,紀錄片早已走入尋常百姓家。
另一方面,也從行業的視角刷新了對紀錄片受眾的刻板印象。與其說這是次元壁的消弭,不如說B站的野心並不在「攻城略地」,而在於通過深耕不同領域,聚合更多有不同需求的觀眾。讓更多用戶進入這個更年輕更細分的視頻內容平臺,不孤芳自賞,不「圈地自萌」,致力以專業優質的內容去吸引更多垂直圈層的用戶,讓他們看到自己喜歡看到的內容,讓不同圈層用戶興趣和需求能被關注被滿足。
我們不難發現,憑藉獨特的題材與視角,B站紀錄片逐漸積累了一大批黏性用戶,但如果僅僅用「用戶粘性大」來概括這一現象,不免過於無趣冷漠。
一方面是,這「B站社區」的神奇效應,常年「滿足居民需求」的物業式思維,B站逐漸成為了網生紀錄片平臺的領跑代表。另一方面是,「夏日圍觀祭」這類活動,不僅提升了用戶對B站紀錄片品牌的認知度,更將紀錄片這一圈層凝聚起來,進一步強化了社群的概念,活動勾連出紀錄片er的同好情緒,標籤感和集體氛圍進一步增強。
這場夏日圍觀祭,不僅有優質且豐富的紀錄片,更重要的是,將紀錄片這不夠熱門的類型社區化,帶來的活躍度和身份認同不言而喻。可以料想到的是,必能聚攏一波又一波的年輕用戶,紀錄片er 聚集於此,感受紀錄片的曼妙世界。而對於B站來說,在ACG內容、二次元內容之外,電視劇、電影尤其是紀錄片等內容的注入,進一步豐富了平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