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醫院按照防疫規定,實行手機預約掛號,現場掛號服務全部取消。這一措施方便了年輕人,卻阻礙了很多老人的求醫之路。
從外地專門趕往該醫院就診的李爺爺,圍著醫院的各個諮詢窗口問了好幾遍,都被告知不能現場掛號,就醫請先手機預約。李爺爺情緒激動,稱轉好幾趟車來看牙,沒想到卻被拒之門外。
另一位來看病的馬婆婆,在醫院掛號大廳徘徊了很久,面對大廳內隨處可見的取號機,她深嘆一口氣稱,科技發展、社會進步是好事,但也要給老年人留一些生活空間。
雖然醫院在門口、門診大樓等明顯的位置分別貼出了提示牌,提醒民眾到官方微信進行掛號,某些提示牌上還會溫馨標註預約掛號的操作流程。這些流程對年輕人來說十分簡單,但對連智慧型手機都不會用的老年人,幾乎沒有任何幫助。而且,醫院諮詢臺工作人員表示,現場掛號很有可能永遠不再恢復。
取消線下通道的行為,不僅發生在醫院,近日四川省成都市科技館也開始實行全面網上預約,科技館門口已經撤除了現場預約服務臺。程婆婆就住在科技館附近,她聲稱自己很多次都想進去看一看,開開眼界,但是搞不懂怎麼預約,孩子在外工作,也教不了她。
電子科技信息技術的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但是這種便利似乎和老人沒有關係,他們依然站在科技的大門外,只能"望門興嘆"。
據《2020年老年人網際網路生活報告》顯示,全國網民數量約9.4億,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網民僅佔7%左右,約650萬人。而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約2.9億,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老年人中會使用網際網路的人佔比僅22%左右,10個老年人只有兩個會上網。
時代和社會真正的全面進步,應該讓各個階層、各個年齡段的人,都能得到不同的關注和發展。老人無法適應時代進步,並非他們本身不具備學習的能力,很多老人子女不在身邊,生活交際圈也都是和自己同年齡的老頭老太太,即使他們有很強的學習欲望,也沒有學習途徑。
社會和國家應該積極採取措施,幫助老人融入科技生活,比如四川省某老年大學,為此做出了一項新嘗試。該學校開設了專門的數位化課程培訓班,教授老人如何辦理醫保、社保,怎樣在網上購物、購買車票等。
培訓班第一次開設,一天之內名額就被搶購一空,足以見得老人對學習和融入社會的渴望。
這種培訓班不僅在老年大學可以開設,更應該深入普及到各個社區,在物業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協調下,真正服務到每一個有需要的老人,讓老年人也能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福利。
此外,科技產品在設計方面,也應該考慮到老年人的需求,如果有可能,專門開發另一版適合老年人操作的界面和流程,畢竟老年網民的數量和潛力非常大,同時這種舉措還能體現對老年人的人文關懷。
當然,部分公共服務項目在設置準入原則時,也應該把老人考慮在內。西南財經大學教授鄧湘樹稱,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沒有年輕人強,部分老年人根本學不會如何操作智能設備,在出行、就醫等方面面臨困難,社會應該給予更多關注。鄧湘樹還建議醫院、公園,景區等,應該設立老人無障礙通道,提供線下服務通道供老人諮詢。教授還認為,這一規定應該以立法的形式確立。
對於教授的觀點,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