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旅行,叫單車旅行。它沒有奢侈準備,只是需要垮上後座的勇氣和一顆想走即走的心,就算是一輛永久單車也能讓你的夢想走很遠。一個人騎行,孤單卻內省;一群人騎行,壯觀而有力。期望有一天,自我也像他們一樣,踩著單車上路,經歷一種身體下了地獄,眼睛進入天堂,靈魂歸入故裡。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石窟藝術的殿堂大足石刻。
在重慶西部的大足縣境內,在一片青山環抱、綠水縱橫之中,隱藏著一處藝術氣息濃鬱、歷史底蘊深厚、聞名海內外的佛教聖地一大足石刻。 這裡雕刻精美的佛像,技藝精湛,形式豐富優美,堪稱石窟藝術的殿堂。

大足石刻始建於唐朝初年,在兩宋時期進入鼎盛,此後歷經元、明、清等多個朝代,有1300多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在這千百年間,大足石刻繼續建造,規模不斷擴大,如今規模佔有寶頂山、北山、南山等數十平方千米,各類雕刻共有5萬多尊,10萬多字的銘文。佛像造型生動,色彩鮮明,保存完好,集我國石窟藝術之大成,被人們稱為雕刻在摩崖上的佛教百科全書,是佛教藝術的典範。
北山石窟雕琢於唐朝時期,位於大足縣城之北2千米的龍崗山上, 密密麻麻,共有450處之多,各種佛像上萬尊。在石刻的集中地一佛灣——這個好似新月的地方,龕窟眾多,形似蜂巢, 在寬不足50米的崖面上,佛、苦薩、羅漢、金剛和各式人物造像共有700多尊,是大足石刻最集中、最精關,銀宏大的石刻群。佛像俊俏秀麗、寧靜安詳,精雕細琢間匯架東方神韻。這裡以觀音的造像最多,佛像線條蜿蜒細膩,生動傳神,充滿人間氣息,著名的石刻傑作普賢菩薩被譽為「東方維納斯」。佛像琳琅滿目,呈現出唐朝的風韻之美,令人賞心悅目。

寶頂山石窟始建於宋代,位於大足縣城的東北處,以大佛灣為中心,形成眾星捧月之勢。寶頂山石窟堪稱佛國仙境,周圍林密壑深,蒼茫青翠,在「U」形的山崖上雕琢著近萬尊佛像,氣勢磅礴,獨步天下。佛像建築群規模龐大,布局精緻細密,各個部分緊密連貫,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佛像雕刻上突破了北山雕刻的技藝,取材於日常生活,那一座座各不相同的佛像帶著濃鬱的生活氣息,仿佛一幅幅懸掛在石崖上的巨大連環畫,形象生動。
在大佛灣有一座釋迦臥佛, 佛像長達31米,是我國臥佛雕像中最大的一個。佛像南北橫臥,面朝西方,右半身和膝蓋沉入地下,左手平伸放置,因此被稱為「無限大的臥佛」。佛像線條柔和、身形飽滿,佛前的弟子也是半身像,猶如從地底湧出,形成天迎地送的壯觀景象,種莊嚴靜穆的氣氛油然而生。

在大足石刻,還有一一個著名的雕刻一幹手乾眼觀音。 佛像高3米,坐在一朵蓮花上, 雙眼微閉,在佛像四周,密布著許多手眼,共有1007多隻,這上千隻手眼代表著佛像無邊的法力和無窮的智慧。這些林立的手中還拿有各式各樣的法器或是作手印狀,形式各異,好似孔雀開屏一般, 讓人嘆為觀止。這樣惟妙惟肖、規模龐大的千手千眼觀音造像世間罕有,被人們譽為「手雕之絕」。
在大足還有一個著名的寺廟,那就是聖壽寺。聖壽寺歷史悠久,始建於南宋時期,距今已有近1000年的歷史。寺廟規模龐大,幾經興廢,如今依然香火不斷,成為西南地區著名的佛教聖地。寺廟保存的建築大多是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主要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靈霄殿、燃燈殿等,建築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建築上的雕鏤彩繪技藝精湛,惟妙惟肖。每年的遊人絡繹不絕,特別是香會時,人湧如潮,有「上朝峨眉,下朝寶頂」的盛況。
走進大足石刻,就好像走進了古代石窟藝術的殿堂。其中北山石窟和寶頂山石窟規模最為宏大、最為耀眼,猶如兩根巨大無比且精美華麗的騰龍石柱果立,支撐著大足石刻這座奢華的殿堂。
每個人在他的人生發軔之初,總有一段時光,沒有什麼可留戀,只有抑制不住的夢想,沒有什麼可憑仗,只有他的好身體,沒有地方可去,只想到處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