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慕課(MOOCs,全稱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是「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即把以視頻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網絡課程免費發布到網際網路上,供全球眾多學員學習」。
慕課關鍵詞(圖片來自網絡)
什麼是MOOCs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程建鋼教授曾對慕課有這樣一個定義:「慕課是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即把以視頻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網絡課程免費發布到網際網路上,供全球眾多學員學習。其突出特點是以小段視頻為主傳授名校名師的教學內容,以即時測試與反饋促進學員學習,並基於大數據分析促進教師和學生改進教與學。」
「在這個平臺上可以師生互動。學生也可以提各種意見,而且不見面,什麼都可以提。」復旦大學「大數據與信息傳播」課程主講者程士安說。
慕課(MOOCs,全稱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會改變教育嗎?這是一個持續了多年的爭議性話題。目前,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都已開設了慕課課程。4月1日,復旦大學也將上線「大數據與信息傳播」課程。儘管有觀點認為全世界各個平臺上的慕課實為「全球名校俱樂部」,背後是資本在教育產業領域的角逐,其對教育的實際推動作用有待觀察,但該課主講者、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程士安教授對處於爭論中的慕課予以正面肯定,認為它可以實現教育公平,對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能有一定刺激。
5000多人註冊復旦慕課
2013年7月,復旦大學與Coursera(由美國史丹福大學兩名計算機科學教授創辦的免費大型公開在線課程項目)籤訂了合作意向書,並於去年年底正式籤署了合作協議,這宣布復旦大學即將登陸Coursera的慕課平臺。復旦大學副校長陸昉介紹,除了程士安教授的第一門課,「目前已有了一批文理醫科的課程進入了實質性的建設過程,根據不同的建設周期,預計今年9月新學期之前,還有6-8門課程上線。這是第一期試點項目。」復旦大學的系列慕課課程,目前已經進入了謀劃階段,U21聯盟之一的復旦已經加入U21聯盟的MOOCs計劃,會在適當的時候推出合適的英文MOOCs。
在程士安教授的「大數據與信息傳播」課堂上,「大數據與信息傳播」結合網絡實踐剖析大數據時代「人」、「媒體」與「信息」的獨特關係和基本規律;將傳播學與計算機、數學、社會學、心理學等領域的相關知識連接起來,多科學攜手,共同探究公共傳播、商業傳播等領域鮮活的社會現象和社會規律。「我的課一開始就將分析中國的傳媒,我的案例就是《第一財經》。現在媒體改革勢在必行,不是想不想的問題,是必須改,因為受眾變了,閱讀終端變了。受眾以新的方式獲取信息了。」
註冊「大數據與信息傳播」課程的人已經超過5000個,平均每天增加150人註冊。目前在上海,只有復旦大學和交通大學開設慕課,交大已經開設4門(《數學之旅》、《中醫藥與中華傳統文化》、《粒子世界探秘》與《法與社會》)先後在全球最大在線課程平臺Coursera上免費發布,成為上海高校最早亮相於全球共享的慕課課程。據悉,今年3月上海交大還將有兩門人文藝術類課程上線。而復旦大學目前只有4月1日上線的程士安課程「大數據與信息傳播」。事實上,不是程士安一個人在開課,「是一個10人團隊一起在做這個事情,其他人協助我開這門課。」程士安對早報記者說,「這門課是我們研究新媒體的新成果,所以所有內容都是全新的。」
據復旦大學介紹,慕課課程4月1日上線後,第一堂線下課程將以「本科教學公開課」的形式,在校園內向復旦師生開放,並通過現場視頻直播等形式進一步擴大受益人群。之後,程士安將與選課學生圍繞線上課程的八大主題,展開深入、充分的小組討論;在Coursera平臺上選修課程的學習者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與教師溝通。程士安還將根據各方的反饋,不斷更新與擴充自己的授課內容。不僅課堂討論的情況可以通過在線課程視頻反饋給社會,網絡平臺上的爭鳴與聲音也能及時回傳課堂,實現在線課程與實體課堂「同步」互動。
依然處於爭議中的慕課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程建鋼教授曾對慕課有這樣一個定義:「慕課是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即把以視頻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網絡課程免費發布到網際網路上,供全球眾多學員學習。其突出特點是以小段視頻為主傳授名校名師的教學內容,以即時測試與反饋促進學員學習,並基於大數據分析促進教師和學生改進教與學。MOOCs是『在線課程』層面上的網絡教學形式之一,屬於已經發展了十幾年的在線教育系統的組成部分,對以往的網絡教學有重要借鑑意義。」
陸昉和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鄭雅君合作的《MOOC 3.0:朝向大學本體的教學改革》一文認為,「因為網絡時代背景下的知識形態和傳播方式本身正在發生著變化,而現有的知識生產和傳播媒介(如大學、媒體等)從制度系統上不能完全適應這種變革,因而導致了MOOCs市場的饑渴現象。MOOCs順應這一大變革而產生的動態的知識建構方式、更多元的知識傳播途徑、更人性化的學習過程,一定程度上註定了它必將大受歡迎。」
自2012年美國媒體將大規模在線課程命名為「MOOCs」以來,慕課已經在全球熱了一陣。慕課熱背後有兩大動力:一是網際網路資本試圖改變教育面貌,找到慕課的盈利模式、開拓出新市場,誰就可能造就千億美元級的企業。二是媒體的宣傳,認為MOOCs可能重構高等教育秩序,甚至提出了「大學末日」預言。圍繞慕課,國內外的教育界也形成了兩種意見。一種認為這是顛覆式的革命,國內高校不能錯過時機,應該全盤拿來;另一種則不以為然。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程建鋼教授對慕課的魔力有質疑,他認為,「MOOCs本身並沒有如此大的魔力,能給高等教育帶來革命性變化,因為現有的MOOCs課程及其支撐平臺只是在線教育的組成部分,而且自身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既有明顯優勢,也有嚴重不足。」程士安則認為,有些人反對慕課,就唱衰它,贊同慕課,就說中國大學要關門。「這些都是極端說法。代替大學,還是不太可能。但慕課能逼出一種改革,大學傳統教育的改革。」
提供公平教育和持續教育
慕課在全世界的快速成長,背後是大量風險基金和慈善基金的加入。比如,復旦大學加入的慕課平臺由Coursera公司提供,該公司不久前募集到了8500萬美元。「形成產業是必然的。大量風投進入也是正常的。從產業角度講,賺錢也是很正常,但初衷不是賺錢。」程士安認為,雖然慕課是一門生意但一定程度上卻實現了教育公平。「我的學生在南加州大學讀碩士,他一學期學了6門課,每門課差不多4萬元人民幣,收費大大低於課堂標準。這就是門檻。Coursera公司提供的慕課平臺出現後,每門課價格肯定不會是4萬元,這就是對教育普及和公平的貢獻。」
另外一方面,這個平臺也提供了終身教育,「我相信選我課的人,有三分之一是業界朋友。我更希望一半人是業界的。這是激勵大家,不要去拿什麼MBA,也不要去讀什麼碩士,根據自己關心的東西,選一系列課程。」
慕課是否會對中國高等教育體制產生影響?這其實取決於中國的教育主管部門是否承認慕課課程,「美國很多大學是承認的。如果承認,那是跟大學的競爭。將來是否會認可,我不敢說。」程士安說,如果中國的教育體制保護相關利益者,就不會承認,那慕課也只是補充。「如果中國高校用開放心態來看教育,那應該去承認。這對整個社會是一個貢獻。尤其是刺激大學老師,重新思考你的教學。」「通過這個平臺是可以逼著中國的大學老師發掘他們的才能的。但你能不能找出能開得了課的老師,這是問題。」
慕課可以影響教育方法
程士安的這門慕課與她平時的一門課有相關性,她每年都會給大四開設一門研討性課程,既是對學生前面學習內容和實習內容的總結,也是回望他們三年學習裡知識學科和業界的發展。「在這門研討型課程上,開場第一講就告訴大家,這個問題沒有定論,我們一起討論。最終我們整個研究團體,通過這門課修正我們的觀念和豐富我們的知識。這充分體現了慕課的精神,是社交媒體平臺上的視頻教育。」在程士安看來,慕課最吸引她的地方就是這是一個互通平臺,這也是慕課的優勢所在。「我們這個團隊就可以天天和學生在平臺上互動。充分理解社交媒體的價值,我們可以獲得很多新的想法和數據。那麼多學生對該課程的反饋,會對這些學科有指引性。我們最看重的就是反饋信息。」
程士安和她的團隊平時授課以分組討論方式進行,所以平時的授課方式能夠相當程度地移植到慕課上。「對我來說,兩者區別沒有那麼大。」程士安介紹,將來在授課和測評的時候,是後臺隨機組合,作業也是隨機給他們,「作業評定分為互評、自評和我們來評定,現在的統計和研究結果顯示,互評和自評靠近老師的評分值。」程士安說,自評和互評再次強化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再冷靜地看待所謂答案,其實是幫助學生再次思考。這給實體課堂很大啟發。
程士安所說的啟發就是慕課對現實課堂的影響,「慕課對中國實體教育的影響也必須這樣。大學教育一定是以話題和知識點為核心,讓學生去思考收集材料和文獻,提出對這個問題的判斷和見解,這才是大學教育。提高學生研究能力和辨析能力。」「最重要的影響就是教學方法,是開放了課堂。」
慕課作為新技術方式下的在線教育,它的新在於「互動平臺」。「這個平臺是師生互動。互動了老師才知道講的學生是否懂,學生也可以提各種意見,而且不見面,什麼都可以提。」程士安說,「我們要做好準備,要臉皮厚。罵你才是關注你,就怕沒人理睬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