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六代導演:(一)小武小武——賈樟柯

2020-12-21 第七藝術的奇論

中國第六代導演:(一)小武小武——賈樟柯

在文章的開頭,七藝要和各位說一下,因為以前的文章字數些微多了些,不是向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妥協,而是考慮到文章質量和閱讀難度,以後的文章字數會慢慢精縮,旨在更簡潔的描述清楚。

這一片和大家簡單聊一下第六代導演和眾多優秀者之一的賈樟柯賈科長,首先說一下著第六代導演。

賈樟柯(1970-)

六代導演說的是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相較於第五代導演普遍出生於50年代,第六代導演要晚上個十年、二十年。這一代導演所經歷的雖不是十年文革,但是卻生逢改革開放時期,加上政府對國家經濟體制的改革,引發的經濟「轉軌」,諸多政策的推出(取消糧票,開放股市等)也讓當時的社會一時難以適應。此外,電影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形式了,而是一種普通人民都可以拿來消遣的文化產品,雖然這在現在看來無可厚非,但是對於當時的電影人來說,著仍然是一個精神上的大落差。

早期糧票

隨著電影門檻的降低,第六代導演不免的將電影題材推開展平,更樂於去描述人文主題,而到底人文主義和現實主義有什麼區別,七藝覺得人文較於現實把主體從記錄批判社會移到了記錄傳遞人性上,為此第六代導演的鏡頭語言較前幾代導演也更加寫實,這裡以賈樟柯最為熟練,生逢五代之後蓬勃的電影年代,賈樟柯的《小武》是一部精彩的低到骨子裡的電影。

小武小武,聊這個悲苦的人之前,我們先簡單聊一下賈樟柯這位導演(以下簡稱賈),作為第六代導演當中的佼佼者,在今天卻沒有那麼多的人聽過這個名字。

《小武》(1997)· 劇照

賈於1970年出生在山西汾陽,年少時期稀疏平常,是個良好少年就罷,到了1990年,首年報考南開大學失利便轉方向開始備考美術,91年開始報考北京電影學院,一聯兩考都沒能考入,直到1993年北電進行改革,允許每個班有一名旁聽生。由此北電旁文學系旁聽生中就多了一個叫賈樟柯的。任何一所的大學的四年或是三年時光都是極其美妙的,七藝絕不提大學中的事情,賈在大學期間籌備並拍成短片《小山回家》(1995),而後在畢業之前,賈一共有三部短片輸出,這三部短片將一位優秀導演推到了大眾面前。1997年,賈於北電畢業,因為大學期間拍攝的三部短片,使得賈可以獲得投資於同年的4月10號開始拍攝《小武》,並在第二年上映。

之後拍攝的又有《站臺》(2000)、《任逍遙》(2002),這兩部聯同之前的《小武》並稱為賈的故鄉三部曲,影片講的都是山西省青年於千年交替的20世紀末對精神和對未來的迷茫。三部曲之後的賈一如既往的創作拍攝,中間種種就不再一一列舉,直到2006年奪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三峽好人》出現,《三》講的是煤礦工人韓三明和女護士沈紅從山西來到重慶奉節,分別尋找到了自己已離開十六年的前妻和分別兩年的丈夫的故事,仍然是人文主義,仍然是小人物,《小武》讓賈成名,《三峽好人》便是確立了賈第六代導演領跑者的身份。

三峽好人 海報

期間作品也不再提及,直到2013年《天註定》輸出,這算是一部人文主義電影,卻又是一部硬核現實主義電影,極為的硬核以至於現在我們不科學上網是難以看到的,《天註定》在國外的電影節廣受好評,國內禁止上映,但是這部電影無論是滿足好奇心還是窺探社會價值都是值得一看的,各位可自行了解。13年再往後就沒有什麼值得特別拿出來說的了,那麼對於賈的個人介紹就先到這裡,下面我們聊一聊《小武》。

電影講的大概是:生活在山西某小縣城的「手藝人」梁小武在接連失去友情、愛情和親情後最終失去自由,成為囚徒的過程。

北漂人的困苦

電影結合時代,20年代末的縣城,任何一個年輕人的生活都是充滿壓力的,不管是在山西還是更北更南邊,就像現在的畢業的大學生面對社會突如其來的是迷茫一樣,當時的年青人對社會總是有一絲難言說的懼怕。千禧年還未至,一切的變化又都太快,變化的同時總是不適應和些許痛苦的,《小武》把自己定為一個最低的社會角度,將當時幾乎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社會問題不動聲色的展示出來,大家看沒看懂也都緘默無聲,總有一種這人這小武就是我生活中實實在在存在的人,但是我又害怕他的存在,因為倘若他是真的,那我所生活的社會對與我們的殘酷,我們是難以接受的住的。

就是這樣一部沒有完美結局的電影,把當時人所害怕所經歷卻又不能開口說出來的,全都演了出來,片尾,小武被銬在街邊,路人去圍觀他,去譏笑他,突然的有幾位路人看向鏡頭,仍是一副圍觀的表情,那麼鏡頭後,屏幕前的你是不是也是一個小武呢?

以上,我是七藝,我們下期見。

(文章中如若出現錯誤,請各位指正更改,以期共同學習。)

相關焦點

  • 賈樟柯《小武》:生活在下水道裡的「人」,也需要仰望星空
    1998年,《小武》被毫無電影導演經驗的賈樟柯製造出來,並不清楚的畫質、幾乎沒有美學可講的拍攝手法,註定了這部電影要被冠上「地下電影」的名號。但是在十年後,這部賈樟柯導演的處女作卻得以在北大百年講堂得到上映和播放,單向街甚至為了這次《小武》的播放,專程請來的包括賈樟柯在內的《小武》的核心製作團隊,即使在十年後《小武》作為一部禁片已經登上了所謂的大雅之堂,百年講堂播放的版本依然還是《小武》畫面雜亂的DVD版本。
  • 賈樟柯《小武》4K修復版柏林首映,馬丁·斯科塞斯致信
    新京報訊 當地時間2月24日,由賈樟柯執導的電影《小武》4K修復版在第70屆柏林電影節全球首映。該修復工作由馬丁·斯科塞斯創立的世界電影基金會組織,博洛尼亞電影資料館修復中心根據影片16mm底片修復完成。時隔22年後,該片以全新修復版再次回到柏林電影節,與觀眾見面。
  • 賈樟柯的處女作《小武》,拙劣的拍攝技術,擋不住藝術的高度
    這部賈樟柯導演的處女作——《小武》。可以說是讓我感慨良多。這部電影拍攝於1997,二十年滄海桑田,現在的物質條件發生了巨大改變,而潛在的社會負面心理依然存在。人性的冷漠自私、追名逐利如無情的劊子手,一點一點「凌遲」小武本性中的善良與質樸。
  • 22年之後,賈樟柯重回柏林電影節,這會是第六代導演的落幕嗎?
    該片通過18個章節講述了從1949年以來我國三代文人賈平凹、餘華和梁鴻眼中的我國社會變遷史。距離上一次,賈樟柯在柏林拿下獎項已經過去了22年之久。22年前,賈樟柯導演的《小武》拿下了柏林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該部影片的高清修復版也將在此次電影節中重映。另外,由賈樟柯擔任監製的電影《平靜》入選了本次電影節的青年論壇單元,這真是雙喜臨門的好事情。
  • 賈樟柯王小帥婁燁寧浩:第六代導演的二十年
    這批人中,有我們熟悉的張元、賈樟柯、婁燁,王小帥、寧浩,還有何建軍、管虎、王全安。「他們」,被稱為中國的第六代導演。有人說,第六代導演是「拿獎的一代」;有人說,他們是「弒父的一代」。「第六代」導演的作品大多題材特殊,審美各異,但不可否認,這批導演的身上確實具有許多明顯相似的元素。與「第五代」導演沉溺龐大敘事和時代寫意不同,以賈樟柯、婁燁為代表的「第六代」更熱衷將鏡頭聚焦在時代大背景下的小人物身上。
  • 第六代導演的影像故事:巨變的時代與不變的藝術性
    而中國的第六代導演則更甚。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 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導演。他們成長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浪潮中,舊式思潮瓦解,新型思潮如雨後春筍般湧來,這樣獨特的成長環境使得他們自身對世界有了更多的理解。
  • 「第六代」導演作品的新現實主義論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新現實主義電影則是第六代導演的作品。本文從現實主義的相關理論、義大利與中國當時的歷史背景、出現此電影流派的歷史環境以及「第六代」作品的本體角度,對整個「第六代」作品從新現實主義角度進行分析討論。
  • 《小武》的紀實風格探究
    《小武》作為賈樟柯在紀實主義電影道路上的處女作,以「扒手」小武切入,用他獨特的電影風格,深入小武的內心,探尋邊緣人的生活狀態。本文試從視聽語言分析其紀實風格以及構建來源,主要由音樂、構圖、光線運用與長鏡頭組成。
  • 在懸崖邊獨舞的別樣的男人——剖析《小武》中小武的人物形象
    賈樟柯以其自我創作模式向我們展示了他執導的電影——《小武》獨特的魅力。於其中,我們讀懂了小武這個小人物的內心,欣賞到了在人生的懸崖邊獨舞的別樣的男人。《小武》於1998年上映,並於同年榮獲第20屆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熱氣球獎、第3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獎、第17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龍虎獎義大利亞裡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 「地下導演」賈樟柯:他的電影為什麼屢屢被禁?
    今年年初,電影導演賈樟柯最新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柏林國際電影節首映,電影將繁華大都之外的鄉村和書寫鄉村的作家們作為拍攝的對象,通過作家們的講述與追溯,真實而生動地呈現出中國社會變遷的豐富圖景。這個題材未必會被喜聞樂見,但他還是拍了。
  • 《三峽好人》賈樟柯
    《三峽好人》是我國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賈樟柯的代表作品,獲得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金獅獎。因為拍電影成績卓著,賈導被譽為是張藝謀的接班人。除了《三峽好人》,我還看過他的《小武》《站臺》《任逍遙》《二十四城記》等作品,都堪稱佳作,法國《電影手冊》評論他的首部長片《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誌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但是我對《三峽好人》的印象最深,無論是煤礦工人韓三明本色出演的憨厚樸實但性格堅毅的煤礦工人韓三明,還是趙濤飾演的具有傳統東方美德的女護士沈紅,都讓我感動過。
  • 賈樟柯導演徽章上線,「科長」影迷快來解鎖!
    消息一出如平地驚雷 因為幾乎每個影迷都知道 已舉辦四屆的平遙國際電影展 和賈樟柯的聯繫多麼緊密 對於中國電影和山西平遙來說 賈樟柯幾乎是把他們可以連接起來的唯一人選 作為平遙國際電影展
  • 《小武》: 我站在烈烈風中,恨不能吹盡綿綿的心痛
    今天和大家聊聊賈樟柯的早期作品、故鄉三部曲第一部:《小武》。有人可能不喜歡賈導,覺得他的片子有些另類,不符合大眾口味,起初我也有同感,但真正看過他的作品,細品之後,會有全新感悟。賈樟柯,當今中國目光最為向下的導演,以他標誌性的方式,直面命運的浮沉,見證真實的當下。
  • 賈樟柯,一個不愛文學的商人不是好導演
    莫言來了,蘇童來了,餘華來了,賈樟柯創辦的首屆「呂梁文學季」可謂大家雲集。而在這麼多文壇大家之中,賈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焦點。當年那個山西作協讀書班的文學青年,已經成長為文藝界的領軍人物。1970年出生的他,比王小帥小4歲,比張元小7歲,比章明小9歲,賈樟柯是「第六代」導演中最年輕的一位,也可能是最幸運的一位。
  • 賈樟柯,中國電影最後一位遊俠|原創
    上周,賈樟柯導演以「疫情」為背景創作的短片《來訪》上線,短片用一次到訪,描繪疫情之下,人人自危的各種生活日常,又表明在危機之下,人類彼此聯結的強大生命力。近日,第三次成為人大代表的他,在兩會上提出如何讓老人適應智能時代的提案,比起「設立離婚冷靜期」「禁止單身女士凍卵」,賈樟柯的這一提案反倒顯得格外質樸和接地氣。
  • 新書《賈想Ⅱ:賈樟柯電影手記2008—2016》 賈樟柯電影的緣起和歸宿
    ——許知遠  從1998年拍攝電影處女作《小武》,到正在拍攝中的電影《江湖兒女》,中國第六代導演賈樟柯的電影生涯已走過20年。如今,賈樟柯獲獎無數,然而,在他為觀眾營造的光影世界的背後,很多人並不知道,閱讀和寫作是他靈感源源不斷的基礎。近日,賈樟柯電影手記《賈想Ⅱ》出版,賈樟柯用與電影作品並行的文字,記錄下其鏡頭內外的生活與思索。
  • 賈樟柯的山西江湖往事
    可能,賈樟柯思考的是:除了宏大敘事,縣城青年是否有屬於自己的真實敘事?從魯迅筆下的阿Q,到賈樟柯電影裡的小武、崔明亮、斌斌、小濟,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和他們選擇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可曾有過變化?中國現代史的國家敘事對於社會下層人民究竟意味著什麼?
  • 《鄉關何處——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出版
    賈樟柯及其代表作《小武》《站臺》《任逍遙》在眾多中國影迷心中的地位。2. 這是第一本系統論述故鄉三部曲的嚴肅論著,標誌著故鄉三部曲經典地位的確立。3.和賈樟柯的作品一樣,這本著作也貼近中國當下現實。4. 賈樟柯的當紅地位:世博會影片的宣傳,故鄉三部曲的重映。
  • 山迴路轉告別過去,第六代導演在變化中追尋未來
    他本應無需強調這一點,畢竟,王小帥是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作為中國導演代際體系中的一環,賈樟柯、婁燁、王小帥等第六代導演,從90年代起,就開始以底層人物的生存狀態和紀實性的手法,被觀眾所熟知。他們的影片理所應當有一些無法磨滅的痕跡。
  • 陳丹青:與凱歌、藝謀、與馮小剛比,賈樟柯是與他們不一樣的動物
    所不同的是,在陳凱歌、張藝謀、馮小剛都在轉戰商業電影時,賈樟柯從未放棄文藝,用敏銳的洞察力將身處時代變革的人、事、物記錄在電影裡,展現出非同尋常的人文關懷。而無論是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的標籤,還是2015年坎城電影節金車獎的榮譽,賈樟柯的身上從不乏讚譽。倔強的賈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