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六代導演:(一)小武小武——賈樟柯
在文章的開頭,七藝要和各位說一下,因為以前的文章字數些微多了些,不是向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妥協,而是考慮到文章質量和閱讀難度,以後的文章字數會慢慢精縮,旨在更簡潔的描述清楚。
這一片和大家簡單聊一下第六代導演和眾多優秀者之一的賈樟柯賈科長,首先說一下著第六代導演。

六代導演說的是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相較於第五代導演普遍出生於50年代,第六代導演要晚上個十年、二十年。這一代導演所經歷的雖不是十年文革,但是卻生逢改革開放時期,加上政府對國家經濟體制的改革,引發的經濟「轉軌」,諸多政策的推出(取消糧票,開放股市等)也讓當時的社會一時難以適應。此外,電影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形式了,而是一種普通人民都可以拿來消遣的文化產品,雖然這在現在看來無可厚非,但是對於當時的電影人來說,著仍然是一個精神上的大落差。

隨著電影門檻的降低,第六代導演不免的將電影題材推開展平,更樂於去描述人文主題,而到底人文主義和現實主義有什麼區別,七藝覺得人文較於現實把主體從記錄批判社會移到了記錄傳遞人性上,為此第六代導演的鏡頭語言較前幾代導演也更加寫實,這裡以賈樟柯最為熟練,生逢五代之後蓬勃的電影年代,賈樟柯的《小武》是一部精彩的低到骨子裡的電影。
小武小武,聊這個悲苦的人之前,我們先簡單聊一下賈樟柯這位導演(以下簡稱賈),作為第六代導演當中的佼佼者,在今天卻沒有那麼多的人聽過這個名字。

賈於1970年出生在山西汾陽,年少時期稀疏平常,是個良好少年就罷,到了1990年,首年報考南開大學失利便轉方向開始備考美術,91年開始報考北京電影學院,一聯兩考都沒能考入,直到1993年北電進行改革,允許每個班有一名旁聽生。由此北電旁文學系旁聽生中就多了一個叫賈樟柯的。任何一所的大學的四年或是三年時光都是極其美妙的,七藝絕不提大學中的事情,賈在大學期間籌備並拍成短片《小山回家》(1995),而後在畢業之前,賈一共有三部短片輸出,這三部短片將一位優秀導演推到了大眾面前。1997年,賈於北電畢業,因為大學期間拍攝的三部短片,使得賈可以獲得投資於同年的4月10號開始拍攝《小武》,並在第二年上映。
之後拍攝的又有《站臺》(2000)、《任逍遙》(2002),這兩部聯同之前的《小武》並稱為賈的故鄉三部曲,影片講的都是山西省青年於千年交替的20世紀末對精神和對未來的迷茫。三部曲之後的賈一如既往的創作拍攝,中間種種就不再一一列舉,直到2006年奪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三峽好人》出現,《三》講的是煤礦工人韓三明和女護士沈紅從山西來到重慶奉節,分別尋找到了自己已離開十六年的前妻和分別兩年的丈夫的故事,仍然是人文主義,仍然是小人物,《小武》讓賈成名,《三峽好人》便是確立了賈第六代導演領跑者的身份。

期間作品也不再提及,直到2013年《天註定》輸出,這算是一部人文主義電影,卻又是一部硬核現實主義電影,極為的硬核以至於現在我們不科學上網是難以看到的,《天註定》在國外的電影節廣受好評,國內禁止上映,但是這部電影無論是滿足好奇心還是窺探社會價值都是值得一看的,各位可自行了解。13年再往後就沒有什麼值得特別拿出來說的了,那麼對於賈的個人介紹就先到這裡,下面我們聊一聊《小武》。
電影講的大概是:生活在山西某小縣城的「手藝人」梁小武在接連失去友情、愛情和親情後最終失去自由,成為囚徒的過程。

電影結合時代,20年代末的縣城,任何一個年輕人的生活都是充滿壓力的,不管是在山西還是更北更南邊,就像現在的畢業的大學生面對社會突如其來的是迷茫一樣,當時的年青人對社會總是有一絲難言說的懼怕。千禧年還未至,一切的變化又都太快,變化的同時總是不適應和些許痛苦的,《小武》把自己定為一個最低的社會角度,將當時幾乎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社會問題不動聲色的展示出來,大家看沒看懂也都緘默無聲,總有一種這人這小武就是我生活中實實在在存在的人,但是我又害怕他的存在,因為倘若他是真的,那我所生活的社會對與我們的殘酷,我們是難以接受的住的。
就是這樣一部沒有完美結局的電影,把當時人所害怕所經歷卻又不能開口說出來的,全都演了出來,片尾,小武被銬在街邊,路人去圍觀他,去譏笑他,突然的有幾位路人看向鏡頭,仍是一副圍觀的表情,那麼鏡頭後,屏幕前的你是不是也是一個小武呢?
以上,我是七藝,我們下期見。
(文章中如若出現錯誤,請各位指正更改,以期共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