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導演的影像故事:巨變的時代與不變的藝術性

2020-12-06 弧光電影藝術中心

中國的電影史浮浮沉沉,電影人也輪番登場,多是在舞臺正中心風光幾把,便被「後浪」衝去幕後。 市場上從不缺優秀的作品,每月的排片裡也都有那麼幾部連連叫好的作品,老牌導演傾力打造的新作有,突出重圍的黑馬導演也有。

但每一代導演都有其獨有的語言體系,在漫長的電影史上,那些留下足跡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影像語言,是始終無法被替代的。

而中國的第六代導演則更甚。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 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導演。

他們成長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浪潮中,舊式思潮瓦解,新型思潮如雨後春筍般湧來,這樣獨特的成長環境使得他們自身對世界有了更多的理解。 他們懷疑現有的生活,夾在經濟改軌的陣痛中,開始關注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態本身的模樣,也開始關注社會各樣群體的生存現狀,他們抗拒規馴,抗拒統一,「反思」、「叛逆」是他們的電影語言。

相對於前代導演,第六代導演受到了很多外國理論的薰陶,薩特的存在主義在他們的影像美學中尤為明顯。由於受到法國新浪潮和其它西方電影運動的諸多影響,因此他們更加側重電影本體的藝術性。

在他們的影像裡,你能看到各種邊緣人物,各種鮮劣生冷的現實生活。 真實無修飾的光線、迷幻的色彩、大量的長鏡頭構成了他們強紀實性的影像風格。在一步步逼近世界本身模樣的過程中,紀實美學逐漸成為第六代導演們創造出的電影語言。

市場考驗他們,觀眾考驗他們,連電影本身都在考驗他們。但他們始終在朝著一種史詩性的記錄努力著,並在他們自己的個性裡不斷的探索著。

男性群體的創作世界

細觀第六代導演的創作群體,會發現男性導演居多,幾乎沒有女性創作者。

賈樟柯、婁燁、王小帥、陸川、管虎、寧浩、張揚、王超、張元、路學長等都是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 這既與他們的成長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繫,也與當時中國的社會思潮相互觀照。

儘管生於劇烈的變革浪潮之下,但以往延續的男性主導思維並未有大的改變。這便使得當時的各界的主導群體都是男性居多,電影界也不例外。

他們不僅與前五代導演的風格有諸多不同,而且與如今的新生代導演也有諸多不同。

張元導演是很早的探索者之一。他的電影早期有一種強烈的「新民俗」感。《媽媽》、《北京雜種》、《東宮西宮》無論是題材還是攝影手法都極為先鋒。 儘管這之後張元開始轉型,但他在第六代導演對早期風格的探索上,仍有著極大的引領性。

慣於手持攝影的婁燁,在抖動的鏡頭裡以愛情解釋世界,又以愛情解釋電影本身。《周末情人》、《蘇州河》、《春風沉醉的夜晚》、《浮城謎事》、《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都是愛情與懸疑的雙重亮相。

慣於在電影中表現反叛與反思的王小帥,將自己對中國社會變化的思考拍成了《地久天長》。民族的史詩、歷史的隱傷都被王小帥置於家庭的故事之下了。

將商業與藝術結合的寧浩,《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瘋狂的外星人》都是極具黑色幽默的喜劇片。 獨立的態度、荒誕的風格、強烈的反諷感是他的特色。

女性形象的影像表達

但這並未影響到他們的電影裡充斥著大量有自我意識的的女性人物。這一批由男性主導的影像世界裡,眾多豐富的女性形象在熒幕上凸顯,第六代導演們也由此在影像中傳播了女性形象,促進了思想解放。

其中,婁燁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尤甚,他的電影中女性是自由的,生長著的,有張力的。

他呈現出了女性內心的多面性,用影像探求了女性的自我訴求。但這是隱性層面的。

婁燁電影中顯性層面的女性形象,往往受到主流的排斥,陷入自我迷失的境地。譬如《蘇州河》中的美美,她的職業決定了她的身份和地位,被取樂、被觀賞,她只是男性眼中的一個符號,卻不是她自己。

賈樟柯對女性的理解也特別細膩。在拍攝的時候,他把人放在了一個較長的時間線內,並在其中無形地顯現出了他對於男性自身的反思。《江湖兒女》 中,廖凡是由強到弱的,而趙濤則是慢慢變強的,這大大加強了女性自身的力量感。

邊緣群體下的現實主義美學

第六代導演們將他們的鏡頭對準了各種各樣的邊緣人群。在賈樟柯於1995年拍攝完成了其第一部57分鐘的短片《小山回家》後,民工的形象就進入了電影銀幕。

由此,城市底層的民工、外來民工、北漂、小偷這些邊緣人物逐漸成為第六代導演們電影中的主體人物。

他們以邊緣群體的生活狀態來探求歷史賦予中國的階段性意義。

《小武》裡普普通通的小偷折射著九十年代中國的兵荒馬亂,他相信情誼與義氣,但社會的變革讓小武只能在時代的洪流中自生自滅;

《站臺》裡文工團的演員,在諸多時代符號下的一部平民史詩,鏡頭從人物身上移到景物,在情緒裡翻湧著;

《冬春的日子》 將鏡頭對準中國社會劇烈變革下的普通人,採用第三者的全知角度,用極具法國新浪潮風格的手法拍出了愛情裡的冬和春。

而這些邊緣群體們,生活的地方往往與導演出生或成長的地方相照應,第六代導演們以此完成了對故鄉的觀照和反思。賈樟柯的《站臺》和《山河故人》拍攝於汾陽、王小帥的《青紅》拍攝於在貴陽...這是一種由他們所創造出來的現實主義美學。

他們關注現實、關注人文、用電影解讀中國、也用電影解讀電影。他們一齊將鏡頭總是探到了歷史變遷的細枝末節裡,以此記錄著中國一段又一段歷程。 在巨大的時代轉型中,普通人的迷茫與焦慮,邊緣人物的命運,都成了他們電影裡的「常客」。

碎片化的影像敘事風格

作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和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下的文化性產物,第六代導演們不約而同地喜好以碎片化的敘事風格串聯影像鏡頭。 相比於更善長表達宏達的、民族性的、連續性風格的第五代導演來說,第六代導演們表現出一種拒絕象徵的特性,他們力圖剝離自我與主流的聯繫,在碎片化的電影語言中尋找著電影本身的美感。

張元的《北京雜種》,全片是用零散的事件和零散的人物串聯起來的,而這完全打破了以往幾代導演的敘述空間,畫面的凌亂感與他想表達的荒誕相互照應,拼接之下呈現出了一種全新的影像敘事風格;

婁燁的《蘇州河》同樣是這種風格的典型代表,他用一種遊移的、晃蕩的鏡頭表現出了上海的繁華,沒有全景,沒有宏達的標誌性建築,全片的取景都在狹窄的小街小巷和昏昏暗暗的房間。城市變成了碎片,一片一片接起來,便成了婁燁的《蘇州河》;

賈樟柯的《小武》,是用瑣碎的生活和人物的情緒連起來的,拋去清晰的敘事結構後,情感的主體性更加鮮明。

與這種碎片化敘事相呼應的,是一種冷峻的畫面風格。《站臺》裡的汾陽街景,《十七歲單車》裡的工作服和背包...像這樣破敗的、灰暗的、雜亂的、冷的都是第六代導演們善用的色調。

碎片化的影像敘事風格更加注重客體的真實感受、心路歷程和精神狀態,這是第六代導演獨特的電影奇觀。 情感性的、自我性的、表達性的內核隔著屏幕與觀眾、與歷史相連,從而形成了第六代導演的影像美學。

獨樹一幟的攝影美學

縱觀第六代導演的電影,在拍攝上他們慣於採用長鏡頭、跟蹤鏡頭、實景拍攝等手法,並分外強調背景、色彩、光線、聲音和城市生活體驗。

長鏡頭構成了第六代導演的一種攝影美學:《三峽好人》用五分鐘的長鏡頭,真實地記錄了巨變中的三峽;《站臺》的結尾採用一個長鏡頭表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崔明亮在沙發上睡著了,伊瑞娟在旁邊抱著一個小孩玩耍;

實景拍攝也構成了第六代導演的另一種攝影美學:《北京雜種》裡,的長安街、天安門、軌道都呈現出了北京獨有的城市意境;

除此之外,第六代導演的影片藝術實踐中還呈現出了大量的即興創作,再以張元《北京雜種》為例,不難看出影片的敘事過程中有大量導演的感性和自我隨意性,這與以往的敘事傳統固然是相悖的。

非職業演員的真實詮釋

很多第六代導演的電影中都採用非職業演員來進行詮釋,這使得他們的影像更加真實自然,少了表演痕跡,多了生活感和貼近感。

賈樟柯的電影《小武》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其中大多數都是由非職業的演員進行演繹。 梁小武父母的出演者就是賈樟柯在圍觀的群眾中找到的,儘管他們他們沒有專業化的訓練,但他們卻把一個東北人演繹的很到位: 生活習慣、言語舉動都真實而自然,沒有痕跡感。

這反而更容易讓觀眾融入劇情之中。

總體來看,第六代導演們始終都關注中國社會的浮浮沉沉,關注歷史洪流下個人的命運與選擇,他們的電影如同一部中國的階段史,反映著時代裡的現實和生活。他們以不同以往的拍攝風格和拍攝手法,為中國的電影史貢獻了史詩般的價值,他們引領著一批又一批觀眾,深入到更深的現實裡去。

其實,2019年看起來像第六代導演們在電影江湖上「叱吒風雲」的一年,他們仍然在堅持個體的訴說,拍攝著特殊的題材,聚焦於大時代下小人物的命運,用鮮明的獨立意識表達藝術的自由美感。

儘管如今人們對第六代導演的爭議頗多,而他們自己也在市場和藝術中再次尋求著,但任誰都無法否認,他們鑄就了一個真實的中國,也鑄就了真實的中國人。

賈樟柯曾在一次採訪裡說:「我不相信,你能猜對我們的結局」,這似乎預示著,沒人能知道,在未來的電影世界裡,第六代導演們還會帶來什麼樣的影像故事,是否會站在最高的點上回顧歷史。

但這個答案,電影似乎已經替他們提前告訴了世界。

相關焦點

  • 回望中國第六代導演:破壞集體神話的一代
    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他在瀰漫著功利主義的社會境遇中,難能可貴地為我們留下了富於個性化的影像表述,留下了激蕩著青春躍動與焦慮的歷史篇章。今天,就在他自然生命不再邁進的地方,我們回望這位來去匆匆的電影導演的藝術生涯,似乎有諸多感悟。其中,最重要的是通過對他一個人的追思所生發的對整個中國第六代電影導演的歷史思考。
  • 「第五代導演」陳凱歌、張藝謀,「第六代導演」管虎,徐崢排在哪
    「山爭哥哥」導演的電影近幾年來收益是巨大的,即使《港囧》沒有達到預期的收視票房,但不少群眾還是期待他「逆風翻盤」,雖然《我不是藥神》我不是徐崢執導,但助攻新導演還能順勢穩固自己在導演圈的位置,也是妙計了。那麼徐崢憑藉幾部電影的票房和關注度,在現下的中國導演圈能排到第幾呢?
  • 「第六代」導演作品的新現實主義論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新現實主義電影則是第六代導演的作品。本文從現實主義的相關理論、義大利與中國當時的歷史背景、出現此電影流派的歷史環境以及「第六代」作品的本體角度,對整個「第六代」作品從新現實主義角度進行分析討論。
  • FIRST青年影展春季展映啟動 謝飛批第六代導演
    FIRST青年影展春季展映啟動 謝飛批第六代導演 時間:2014.04.2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張瑋
  • 賈樟柯王小帥婁燁寧浩:第六代導演的二十年
    有人說,第六代導演是「拿獎的一代」;有人說,他們是「弒父的一代」。「第六代」導演的作品大多題材特殊,審美各異,但不可否認,這批導演的身上確實具有許多明顯相似的元素。與「第五代」導演沉溺龐大敘事和時代寫意不同,以賈樟柯、婁燁為代表的「第六代」更熱衷將鏡頭聚焦在時代大背景下的小人物身上。比起宏大的史詩級場面,具有鮮明獨立意識的「第六代」們明顯更偏愛個體表達。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對個人自由的關注貫穿了這一代導演作品的始終。
  • 山迴路轉告別過去,第六代導演在變化中追尋未來
    他本應無需強調這一點,畢竟,王小帥是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作為中國導演代際體系中的一環,賈樟柯、婁燁、王小帥等第六代導演,從90年代起,就開始以底層人物的生存狀態和紀實性的手法,被觀眾所熟知。他們的影片理所應當有一些無法磨滅的痕跡。
  • 第六代導演的困境和突圍,漲知識,建議每個人都看看!
    在這樣的因素下,希望第六代電影在世界上也有一席之位。但是他們的電影距離一般觀眾都能理解的標準還是存在一定界限的。那麼,第六代導演的困境是什麼?到底該如何去突圍此情況?第六代導演注重電影的非情節敘事,在他們的影片裡幾乎看不到一個完整的故事,沒有起承轉合的情節過渡,他們力圖使空間溶進人的精神狀態中去。在形態的處理上,第六代導演也不似第五代那樣靜止、抽象,而是以時間來切割空間,讓時間流動在變幻不息的空間。他們擯棄了第五代電影客觀敘述,代之而起的是親歷式主觀敘述。
  • 中國第六代導演:(一)小武小武——賈樟柯
    這一片和大家簡單聊一下第六代導演和眾多優秀者之一的賈樟柯賈科長,首先說一下著第六代導演。相較於第五代導演普遍出生於50年代,第六代導演要晚上個十年、二十年。這一代導演所經歷的雖不是十年文革,但是卻生逢改革開放時期,加上政府對國家經濟體制的改革,引發的經濟「轉軌」,諸多政策的推出(取消糧票,開放股市等)也讓當時的社會一時難以適應。
  • 為文牧野打call,站在他身後的是第六代導演你們服氣嗎?
    在這種形勢下,曾經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們,也在走向不同的領域,但幸運的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仍然堅守在拍電影的第一線。第六代導演的三十年2010年,賈樟柯的一篇《我不相信你能猜對我們的結局》,被看做是賈樟柯為第六代導演所做的集體宣言,也是最近的一次。
  • 第六代導演章明推出新作《冥王星時刻》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記者白瀛)第六代導演章明新作《冥王星時刻》7日起在全國點映。作為今年坎城國際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唯一入選的華語電影,影片講述導演王準一行為拍攝電影《黑暗傳》到渝鄂深山採風,因各自生活困境踏上神秘旅途,最終在黎明時分走出黑暗的故事。
  • 第六代導演5大代表,你知道幾個呢?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他們大多出生於20世紀60~70年代,基本上沒有受過「文革」的影響,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時代的印象性記憶,並不存在受到壓抑的切膚之痛;中學時代至長大成人時期正是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重大變革時期,舊體制、舊觀念的消融與崩潰,各種新潮思想、觀念的發生與建立,伴隨著他們成長,這就決定了他們對傳統和一切舊事物習慣於站在懷疑和審視的立場上。第六代導演5大代表,你知道幾個呢?
  • 22年之後,賈樟柯重回柏林電影節,這會是第六代導演的落幕嗎?
    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的賈樟柯,算是正統的中國第六代導演,讀大二的時候,就顯露天賦,指導了影片《小山回家》,拿下了香港國際影片短片競賽單元的最佳故事獎。正式成為導演之後,在歐洲三大獎是頻頻刷臉。不少導演喜愛拍一些恢弘壯闊的大片,賈樟柯就是擅長捕捉著小人物的一言一行,只有賈樟柯能夠拍出《站臺》裡面衣衫不整,灰頭土臉的農民工,眼神裡對這個時代已經脫節的迷茫,和對自己未來的無知和渾沌。最擅長於拍攝小人物的賈樟柯近年來住回了汾陽老家,種著核桃,作品的數量和質量幾乎在同時下降。
  • 中國第六代導演的成長之殤——兩次「七君子事件」(下)
    就這樣,第六代導演的三位代表人物王小帥、路學長、管虎都得到機會,拍攝了新作《夢幻田園》、《非常夏日》和《古城童話》。遺憾的是,這三部作品不但在商業沒有取得成功,在藝術上也備受指責。評論界普遍認為他們的新作不如之前的作品「是不是身份的改變,也一起改掉了這些年輕導演身上的銳氣和深度?」。
  • 中國電影六代導演及代表作品
    可隨著時代的變化,在電影的種類也越來越多的同時,我們也不禁感嘆會看的一些不盡人意的電影。那麼今天就來給喜歡電影的朋友推薦一下中國電影1-6代部分導演及其代表作。第一代導演活躍於上世紀初至20世紀20年代末,中國電影業的發展始於無聲電影時代。
  • 改革開放四十年 電影頻道《影響》記敘時代巨變
    改革開放四十年 電影頻道《影響》記敘時代巨變 改革開放四十年 電影頻道《影響》記敘時代巨變 時長:00:35 來源:電影網
  • 這些導演的作品值得看!
    這些導演的作品值得看!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那麼年輕一代的導演都有誰呢?賈雖然是在第六代導演中出現的較遲的一個,但卻以「故鄉」三部曲後來者居上地成為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並也獲得了最多的國際認可。阿年上世紀90年代引領都市電影的標杆式先鋒導演阿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員,中國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
  • 深評丨影像方志,從歷史烽煙映射中國巨變
    這是一部中華文明「大典」,也是一場中國文化「盛宴」。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立足中國發展的歷史方位,用影像展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用鏡頭見證中國巨變,既是對地域文明全方位「存檔」,也是為時代謳歌、為人民立傳。正是由於《中國影像方志》立意深遠,使其極易與觀眾的家國情緣共鳴,而這份共鳴,就是收視的保證。  影像方志,滿足時代發展之需。「最古之史,實為方志。」從前,各地方志主要以文字呈現,目的是為存檔,而非傳播。
  • 《苗寨的故事》演繹苗鄉巨變的時代交響
    它是我國第一部反映脫貧攻堅主題的大型交響敘事組歌 它用講故事的方式敘說千年苗寨的歷史變遷 它是一幅充滿濃厚湘西苗族文化和生活氣息的絢麗畫卷——《苗寨的故事》演繹苗鄉巨變的時代交響《苗寨的故事》合唱團在現場排練。
  • 中國導演都發展到第六代了,你聽過幾個,快來漲知識
    中國導演的分代劃分,其實並不是一個嚴密的學術概念,而只是一種約定成俗的說法。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些冷知識吧!默片時代上世紀初葉到二十年代末,人數約100人(中國電影工業的開創者們)特點:就藝術技巧而言,第一代導演還處於摸索階段。
  • 《中國影像方志》湖北卷監利篇在CCTV-10套播出
    由劉高興執導的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湖北卷監利篇於2018年在CCTV-10套播出。《中國影像方志》,是一部大型紀錄片,在全國各縣(市)進行拍攝,計劃攝製2300集以上。湖北監利縣,自222年「監收魚稻之利」開始,成了長江畔的魚米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