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六代導演及代表作品

2020-12-06 大香蕉講故事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電影已經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我們在閒暇之餘會與朋友相約看一場「說走就走」的電影。可隨著時代的變化,在電影的種類也越來越多的同時,我們也不禁感嘆會看的一些不盡人意的電影。那麼今天就來給喜歡電影的朋友推薦一下中國電影1-6代部分導演及其代表作。

第一代導演活躍於上世紀初至20世紀20年代末,中國電影業的發展始於無聲電影時代。那個時期電影的主要特點比較鮮明,由於時代的原因,拍攝條件比較簡陋,並缺乏一定的拍攝經驗,所以在拍攝技巧、機位擺放以及藝術性上比較簡單,偏重於戲曲舞臺的框範。然而,第一代導演的出現為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這一代導演的出現「為中國電影業奠定了第一個基石」。其中,較為成就較為大的導演有鄭正秋、張石川,兩人於1913合作拍攝了:《難夫難妻》,從此以後開創了中國電影的多個第一,例如: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步系列電影《火燒紅蓮寺》等等。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躍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蔡楚生、吳永剛、夏豔等董事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個時段的電影事業在思想內容上與第一代有較大的不同,第二代的電影思想內容比較注重反應社會現實生活,不像第一代電影單純屬於娛樂生活,它在思想上更加注重表現社會現實,注重將「寫實」與電影化結合,擺脫了舞臺的局限,顯現了中國電影的獨立的價值,有一定的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不在局限於之前的拍攝技巧、手法等。其中較為出名的有:吳永剛導演的《神女》、蔡楚生導演的《漁光曲》和夏衍導演的《春蠶》,這些電影都反映了但是社會生活的現狀,具有一定的時代歷史性。

第三代導演大多是建國後的藝術家。這代導演電影作品主要是通過作品來展現各個民族的風格、特色,遵循表現生活的最根本,同時在藝術意蘊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探索,為後面的創作進行了一個很好的啟示作用。第三代導演的影視作品令我們熟知的有:謝鐵驪、謝晉。《紅樓夢》於80年代登上銀幕,這是許多70後兒時的回憶,謝鐵驪通過對四大名著《紅樓夢》進行的拍攝令眾多人熟知,這是一部目前為止都無法超越對於《紅樓夢》的作品。謝晉在中國第三代電影界更為引人注目:他曾六次獲得「百花獎」,這在中國電影史上是獨一無二的。謝晉導演不但在藝術創作上有不斷創新的精神,並且致力於創作出真正具有精神價值的,能夠禁得起歷史檢驗的好的影視作品。這種精神也是他創作好作品的原因。1947年以來,他創作了《紅色娘子軍》、《牧馬人》、《鴉片戰爭》、《芙蓉鎮》等一系列民族歷史作品。

第四代導演的主要代表是20世紀6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的吳貽弓、謝飛、黃蜀芹等北電畢業生。第四代導演有一定的詩情畫意,他們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在中國歷史、革命和現代化進程中,第四代導演獎被提升到了詩情畫意的高度。其中包括吳貽弓的《城南舊事》和黃蜀芹的《人民》。情感上,這條街道由楊燕進和謝飛執導。 第五代導演作品的特點與他們自身的經歷密切相關。這一代的導演大多是80年代從北電畢業的,有的年輕時經歷了10年的浩蕩,在中國社會動蕩時期下鄉參軍。在改革開放的時代,他們接受了專業培訓,用新的思想和新的技術,從不同的角度探索了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

第五代導演的作品在選材、鏡頭使用、圖像處理等各個方面都具有創新性,以尋求更大的突破。這代導演對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的影視作品印象較深,令人們熟知的導演有不少,例如:陳凱歌、張藝謀、黃建新、田壯壯等人。其中陳凱歌導演的《趙氏孤兒》、《梅蘭芳》、《無極》更是令人記憶猶新:張藝謀導演則也是家喻戶曉,《紅高粱》、《歸來》、《活著》、《影》也是我們所熟知的;黃建新所導演的《建黨偉業》影視劇則更為注重紀實。還有馮小剛、李少紅等導演。

第六代導演一般指的是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方電視導演部並在90年代開始執導的一批年輕導演。他們大多於60-70年代出生,幾乎沒有受過「文革」影響,而成長期間正好經歷改革大開放的變革時期,而這個時代的作品更多的則是「叛逆與反思」。他們要麼極端地追求影響力的本體;要麼追求現實,要麼關注基層生活;很難用第五代的精神形成一個統一的思想。這代代表導演有張元、陸川、管虎等人、張元的代表作《媽媽》;陸川的代表作《南京!》;管虎的代表作《老炮兒》等也很有名。

不論是第幾代導演,對於中國的電影事業來說都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為電影事業奠定一定的基礎,而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無疑是跟隨社會主義新時代有著不斷前進的、蓬勃發展的空間。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的中國導演的創作作品能夠成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電影,在電影技巧、鏡頭運用以及內容思想的創作方面有更大的提升!

相關焦點

  • 「第六代」導演作品的新現實主義論
    摘 要:現實主義理論誕生在19世紀的英、法等國,新現實主義電影則誕生於二戰後的義大利。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新現實主義電影則是第六代導演的作品。本文從現實主義的相關理論、義大利與中國當時的歷史背景、出現此電影流派的歷史環境以及「第六代」作品的本體角度,對整個「第六代」作品從新現實主義角度進行分析討論。
  • 中國著名十大導演盤點他們代表了一個電影時代!
    十、何平何平是中國十大著名導演之一,他的主要電影作品包括西方武俠電影的混合類型。他創作了三部具有代表性的電影,分別是《甲方乙方》、《雙旗鎮刀客》和《天地英雄》。同時他的電影中也充斥著大量的暴力美學,血腥張力十分強大,有的時候還會出現些許的西部風格。主要作品包括《黑社會》、《暗花》和《槍火》。六、馮小剛馮小剛1958年出生於北京,是中國重要的電影導演,在中國,他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商業電影製作人,他的喜劇電影在票房上一直很好。
  • 第六代導演5大代表,你知道幾個呢?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他們大多出生於20世紀60~70年代,基本上沒有受過「文革」的影響,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時代的印象性記憶,並不存在受到壓抑的切膚之痛;中學時代至長大成人時期正是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重大變革時期,舊體制、舊觀念的消融與崩潰,各種新潮思想、觀念的發生與建立,伴隨著他們成長,這就決定了他們對傳統和一切舊事物習慣於站在懷疑和審視的立場上。第六代導演5大代表,你知道幾個呢?
  • 中國新生代電影導演,叛逆與反思
    新生代電影導演從一開始就專注於和前面幾代電影人異曲異工的事情。他們的影片沒有通過製造幻覺的快感向市場妥協,而是更多的關注那些看上去並不是很美的社會現實。諸如賈樟柯、王小帥、張揚、管虎、陸川、寧浩等人。在電影評論家眼裡,中國新生代電影導演變得越來越難以界定和概括。他們的存在和發展的確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既然有年代的概念,就會有某種傳承和延續的關係。
  • 回望中國第六代導演:破壞集體神話的一代
    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他在瀰漫著功利主義的社會境遇中,難能可貴地為我們留下了富於個性化的影像表述,留下了激蕩著青春躍動與焦慮的歷史篇章。今天,就在他自然生命不再邁進的地方,我們回望這位來去匆匆的電影導演的藝術生涯,似乎有諸多感悟。其中,最重要的是通過對他一個人的追思所生發的對整個中國第六代電影導演的歷史思考。
  • 這些導演的作品值得看!
    這些導演的作品值得看!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那麼年輕一代的導演都有誰呢?賈雖然是在第六代導演中出現的較遲的一個,但卻以「故鄉」三部曲後來者居上地成為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並也獲得了最多的國際認可。阿年上世紀90年代引領都市電影的標杆式先鋒導演阿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員,中國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
  • 中國第六代導演:(一)小武小武——賈樟柯
    中國第六代導演:(一)小武小武——賈樟柯在文章的開頭,七藝要和各位說一下,因為以前的文章字數些微多了些,不是向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妥協,而是考慮到文章質量和閱讀難度,以後的文章字數會慢慢精縮,旨在更簡潔的描述清楚。
  • 中國第六代導演的成長之殤——兩次「七君子事件」(下)
    時間走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電影的整體形勢已經非常嚴峻。以97年的《鐵達尼號》為代表,好萊塢大片對中國電影市場的衝擊,中國電影幾近全軍覆沒。國產電影的票房逐年下降,1991年尚有23.6億,1992年19.9億,到了2001年,就只有8.7億。
  • 中國電影導演代際劃分受質疑:似丐幫弟子數家史?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三日電 題:再提中國電影的「代」與「無代」  中新社記者 馬海燕  中國電影導演的代際劃分由來已久,然而隨著年輕的新生代導演的紛紛湧現,關於「五代」、「六代」導演劃分的質疑則越來越多。在紀念中國電影百年論壇上,鄭洞天、陸川、黃建新等不同代際的導演紛紛質疑了這種劃分的科學性。
  • 中國導演都發展到第六代了,你聽過幾個,快來漲知識
    默片時代上世紀初葉到二十年代末,人數約100人(中國電影工業的開創者們)特點:就藝術技巧而言,第一代導演還處於摸索階段。五、六十年代活躍於影壇的導演第三代導演的創作時期也是中國電影的曲折發展時期。七十年代末」指在「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整個第四代的創作高潮是伴隨著電影和戲劇分家的討論和對歷史的反思進行的,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
  • 中國第二代導演:(一)梁祝之師——桑弧
    中國第二代導演:(一)梁祝之師——桑弧前面兩篇文章七藝聊了中國第一代導演當中的兩位,第一代導演是中國電影的開荒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政策和人情的變化,第一代導演漸漸的退出了電影的舞臺,緊接著的是第二代優秀導演。如果說第一代導演使得中國電影翻出沉睡的墓穴,將心中積壓的氣肆虐噴吐在國人臉上,以此開啟中國電影事業,那麼第二代導演就是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
  • 「第五代導演」陳凱歌、張藝謀,「第六代導演」管虎,徐崢排在哪
    「山爭哥哥」導演的電影近幾年來收益是巨大的,即使《港囧》沒有達到預期的收視票房,但不少群眾還是期待他「逆風翻盤」,雖然《我不是藥神》我不是徐崢執導,但助攻新導演還能順勢穩固自己在導演圈的位置,也是妙計了。那麼徐崢憑藉幾部電影的票房和關注度,在現下的中國導演圈能排到第幾呢?
  • 第一代網絡電影導演紀實錄
    文 │ 夏天相比於院線電影多年來的穩紮穩打,網絡電影的發展步伐顯然更為輕快。它和網劇共同誕生於網生內容興起之時,從野蠻生長時的一本萬利,到工業邏輯的秩序建立,5年時間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影視行業中的一股力量。新媒介的崛起帶來多元內容,也為嚮往中國電影工業的草根創作者們,提供了一條新的通向觀眾的途徑。
  • 第六代導演的影像故事:巨變的時代與不變的藝術性
    中國的電影史浮浮沉沉,電影人也輪番登場,多是在舞臺正中心風光幾把,便被「後浪」衝去幕後。 市場上從不缺優秀的作品,每月的排片裡也都有那麼幾部連連叫好的作品,老牌導演傾力打造的新作有,突出重圍的黑馬導演也有。但每一代導演都有其獨有的語言體系,在漫長的電影史上,那些留下足跡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影像語言,是始終無法被替代的。
  • 為文牧野打call,站在他身後的是第六代導演你們服氣嗎?
    將近三十年過去,電影體制、電影市場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最近十年間,中國電影市場爆發性增長,票房記錄一再被刷新,新人不斷出現。在這種形勢下,曾經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們,也在走向不同的領域,但幸運的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仍然堅守在拍電影的第一線。
  • "查無此人"上映第8代導演亮相
    80後作家、企業家已不是新鮮詞了,近來,80後的第八代導演也陸續浮出水面,6月8日已上映並取得了不錯票房的《第一次》以及15日即將上映的《查無此人》的導演韓延、朱敏江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五代導演畢業後分配到各地電影廠,「待字閨中」似的等待時機,第六、七代導演則熱衷走捷徑——通過電影節,獲得知名度,第八代導演更像一個個體戶,「王婆賣瓜自賣自誇」,通過類似「招投標」的方式來贏得機會。所以說,他們更主動,更勵志。 更商業  不讓投資方提心弔膽  與第五、六、七代導演不同,第八代導演更加注重市場,而且談起來也沒有絲毫「心理負擔」。
  • 賈樟柯王小帥婁燁寧浩:第六代導演的二十年
    「他們」,被稱為中國的第六代導演。有人說,第六代導演是「拿獎的一代」;有人說,他們是「弒父的一代」。「第六代」導演的作品大多題材特殊,審美各異,但不可否認,這批導演的身上確實具有許多明顯相似的元素。與「第五代」導演沉溺龐大敘事和時代寫意不同,以賈樟柯、婁燁為代表的「第六代」更熱衷將鏡頭聚焦在時代大背景下的小人物身上。比起宏大的史詩級場面,具有鮮明獨立意識的「第六代」們明顯更偏愛個體表達。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對個人自由的關注貫穿了這一代導演作品的始終。
  • 風從海上來:漫談中國第一代電影音樂作曲家
    1927年10月6日,美國華納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樂歌手》(一譯《爵士歌王》)紐約公映,標誌著有聲電影的誕生。僅僅四年不到,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攝製的《歌女紅牡丹》上海公映,標誌著中國有聲電影的誕生。由此,中國電影音樂也正式進入了色彩斑斕的成熟期,以黃自、賀綠汀、聶耳、冼星海等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電影音樂作曲家,作出了最為重要的歷史貢獻。
  • 第六代導演的困境和突圍,漲知識,建議每個人都看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對第五代電影體現的安逸現實的認識及對商業性的批判的同時,新興起的所謂「第六代」的年輕導演們使中國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新的可能性。在數次國際電影節上,他們都獲得了大獎。張元、賈樟柯、王小帥作為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他們用電影的方式體現了中國當代社會的某些現實情況,用現實的手法表現出對邊緣人的關心及同情。
  • 《築地魚河岸第三代》導演呼籲原創電影(圖)
    搜狐娛樂訊 作為第十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參賽片,日本電影《築地魚河岸第三代》, 6月15日下午在上海影城舉行了媒體見面會,導演松原信吾和製片人矢島孝出席。  影片《築地魚河岸第三代》,以魚市為舞臺,講述的是人生的價值。拿導演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人如何活著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