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電影已經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我們在閒暇之餘會與朋友相約看一場「說走就走」的電影。可隨著時代的變化,在電影的種類也越來越多的同時,我們也不禁感嘆會看的一些不盡人意的電影。那麼今天就來給喜歡電影的朋友推薦一下中國電影1-6代部分導演及其代表作。
第一代導演活躍於上世紀初至20世紀20年代末,中國電影業的發展始於無聲電影時代。那個時期電影的主要特點比較鮮明,由於時代的原因,拍攝條件比較簡陋,並缺乏一定的拍攝經驗,所以在拍攝技巧、機位擺放以及藝術性上比較簡單,偏重於戲曲舞臺的框範。然而,第一代導演的出現為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這一代導演的出現「為中國電影業奠定了第一個基石」。其中,較為成就較為大的導演有鄭正秋、張石川,兩人於1913合作拍攝了:《難夫難妻》,從此以後開創了中國電影的多個第一,例如: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步系列電影《火燒紅蓮寺》等等。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躍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蔡楚生、吳永剛、夏豔等董事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個時段的電影事業在思想內容上與第一代有較大的不同,第二代的電影思想內容比較注重反應社會現實生活,不像第一代電影單純屬於娛樂生活,它在思想上更加注重表現社會現實,注重將「寫實」與電影化結合,擺脫了舞臺的局限,顯現了中國電影的獨立的價值,有一定的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不在局限於之前的拍攝技巧、手法等。其中較為出名的有:吳永剛導演的《神女》、蔡楚生導演的《漁光曲》和夏衍導演的《春蠶》,這些電影都反映了但是社會生活的現狀,具有一定的時代歷史性。
第三代導演大多是建國後的藝術家。這代導演電影作品主要是通過作品來展現各個民族的風格、特色,遵循表現生活的最根本,同時在藝術意蘊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探索,為後面的創作進行了一個很好的啟示作用。第三代導演的影視作品令我們熟知的有:謝鐵驪、謝晉。《紅樓夢》於80年代登上銀幕,這是許多70後兒時的回憶,謝鐵驪通過對四大名著《紅樓夢》進行的拍攝令眾多人熟知,這是一部目前為止都無法超越對於《紅樓夢》的作品。謝晉在中國第三代電影界更為引人注目:他曾六次獲得「百花獎」,這在中國電影史上是獨一無二的。謝晉導演不但在藝術創作上有不斷創新的精神,並且致力於創作出真正具有精神價值的,能夠禁得起歷史檢驗的好的影視作品。這種精神也是他創作好作品的原因。1947年以來,他創作了《紅色娘子軍》、《牧馬人》、《鴉片戰爭》、《芙蓉鎮》等一系列民族歷史作品。
第四代導演的主要代表是20世紀6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的吳貽弓、謝飛、黃蜀芹等北電畢業生。第四代導演有一定的詩情畫意,他們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在中國歷史、革命和現代化進程中,第四代導演獎被提升到了詩情畫意的高度。其中包括吳貽弓的《城南舊事》和黃蜀芹的《人民》。情感上,這條街道由楊燕進和謝飛執導。 第五代導演作品的特點與他們自身的經歷密切相關。這一代的導演大多是80年代從北電畢業的,有的年輕時經歷了10年的浩蕩,在中國社會動蕩時期下鄉參軍。在改革開放的時代,他們接受了專業培訓,用新的思想和新的技術,從不同的角度探索了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
第五代導演的作品在選材、鏡頭使用、圖像處理等各個方面都具有創新性,以尋求更大的突破。這代導演對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的影視作品印象較深,令人們熟知的導演有不少,例如:陳凱歌、張藝謀、黃建新、田壯壯等人。其中陳凱歌導演的《趙氏孤兒》、《梅蘭芳》、《無極》更是令人記憶猶新:張藝謀導演則也是家喻戶曉,《紅高粱》、《歸來》、《活著》、《影》也是我們所熟知的;黃建新所導演的《建黨偉業》影視劇則更為注重紀實。還有馮小剛、李少紅等導演。
第六代導演一般指的是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方電視導演部並在90年代開始執導的一批年輕導演。他們大多於60-70年代出生,幾乎沒有受過「文革」影響,而成長期間正好經歷改革大開放的變革時期,而這個時代的作品更多的則是「叛逆與反思」。他們要麼極端地追求影響力的本體;要麼追求現實,要麼關注基層生活;很難用第五代的精神形成一個統一的思想。這代代表導演有張元、陸川、管虎等人、張元的代表作《媽媽》;陸川的代表作《南京!》;管虎的代表作《老炮兒》等也很有名。
不論是第幾代導演,對於中國的電影事業來說都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為電影事業奠定一定的基礎,而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無疑是跟隨社會主義新時代有著不斷前進的、蓬勃發展的空間。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的中國導演的創作作品能夠成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電影,在電影技巧、鏡頭運用以及內容思想的創作方面有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