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紹毅
導言:中國山水畫不像西方繪畫那樣,帶著寫生夾或油畫箱蹲在大山裡,一坐就是一整天,對自然山川的外在形象一五一十的忠實描摹。中國山水畫家,非常重視「遊山感悟」,不主張「對景寫生」。其內在的根源何在?其背後到底隱藏什麼底層邏輯?本文對此作一簡單探討,歡迎有識之士批評指正!
關鍵詞:山水畫;對景寫生;用筆;筆墨;遊山感悟;
想要了解更多書畫知識嗎?點擊加關注,後期更精彩!
趙伯駒《江山秋色圖》00001
一、什麼叫「對景寫生」?有何特點?
所謂的「對景寫生」,是相對中國山水畫的「遊山感悟」而言的。是指畫家為了收集創作素材,帶上畫夾到野外,尋找一個理想的觀察角度,固定下來,對著眼前的景物一五一十的描摹,注重的是透視比例以及物象的明暗和色彩的變化。
特點:視角固定,構圖採用焦點透視,注重光影等。
趙伯駒《江山秋色圖》00002
二、中國山水畫為何不主張「對景寫生」?重視「遊山感悟」?
中國山水畫是寫心的,是暢神的,主張藉助筆墨抒寫心中塊壘,達到暢神的目的。這就要求,不能照搬自然,全憑大腦記憶揮寫。所畫的東西,是經過大腦第二次加工提煉後付諸筆下。因此,不主張「對景寫生」而重視「遊山感悟」。
中國山水畫講究散點透視,視角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一種移動視點。把古人的長卷山水畫,從中任意截取一個畫面,都能構成一幅獨立完整的山水畫。西方繪畫則不是這樣,任意截取的一部分,可能就支離破碎了,不能獨立成畫了。因此,中國山水畫要求畫家頭腦中必須得有成熟清晰的連續圖像,在正式作畫的時候,全憑記憶和感覺創作。這樣畫出來的畫,用筆才會幹脆果斷,氣勢雄強,才能自由揮寫心中塊壘,從而達到暢神的目的。
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局部
而要達到這樣的自由揮寫境界,平時就得多到名山大川去「遊山感悟」。把一些能打動自己的奇特景象,草草勾寫在自己隨身攜帶的本子上,從而加強自己山石和林木的形象儲備,便於實際創作時隨時浮現於眼前,無須到處去尋找參考粉本。
在遊山感悟的過程中,中國山水畫家從來不關心物象的外在形象,重視的是其內在生發之理,尤其重視那些能與人產生一定聯想的物象。如松樹與一般雜樹可以聯想為君子和小人,山間泉水可以聯想人之血脈,林木可以聯想為人之毛髮等等。
山水畫家在遊山感悟的過程中,把自己融入自然萬物,悉心體悟山川草木之勃勃生機,宇宙天地之蒼茫渾厚,從而涵養自身的浩然之氣,提升自己內在的底氣和人生格局。
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局部
三、 「對景寫生」的局限性簡析。
1、「對景寫生」容易導致思維僵化慵懶,不願意深入思考物象內在的本質聯繫。
2、「對景寫生」容易被外在物象所束縛,很難達到暢神和寫心的自由境界;
3、「對景寫生」不利於對畫家筆墨的錘鍊,導致筆墨工夫不足。
中國山水畫創作之所以不主張「對景寫生」,源於「對景寫生」的諸多局限性,不利於畫家性情和繪畫理念的抒發。而「遊山感悟」則能涵養畫家內在浩然之氣,增強自己的創作靈感和創作欲望。
石濤冊頁山水
石濤冊頁山水
三、結語。
總而言之,中國山水畫從不主張「對景寫生」,重視「遊山感悟」,其底層密碼在於山水畫的終極目的是寫心和暢神的。「對景寫生」的諸多局限性,限制了寫心和暢神的終極目的,反而「遊山感悟」則有助於寫心和暢神,增強創作靈感和創作欲望。因此,真正有志於山水畫的人士,請減少「對景寫生」,多到名山大川中去「遊山感悟」,這對你的自由創作是極其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