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不主張「對景寫生」,重視「遊山感悟」,內在原因何在

2020-09-27 山水弘毅xsy107

文|夏紹毅

導言:中國山水畫不像西方繪畫那樣,帶著寫生夾或油畫箱蹲在大山裡,一坐就是一整天,對自然山川的外在形象一五一十的忠實描摹。中國山水畫家,非常重視「遊山感悟」,不主張「對景寫生」。其內在的根源何在?其背後到底隱藏什麼底層邏輯?本文對此作一簡單探討,歡迎有識之士批評指正!

關鍵詞:山水畫;對景寫生;用筆;筆墨;遊山感悟;

想要了解更多書畫知識嗎?點擊加關注,後期更精彩!

趙伯駒《江山秋色圖》00001

一、什麼叫「對景寫生」?有何特點?

所謂的「對景寫生」,是相對中國山水畫的「遊山感悟」而言的。是指畫家為了收集創作素材,帶上畫夾到野外,尋找一個理想的觀察角度,固定下來,對著眼前的景物一五一十的描摹,注重的是透視比例以及物象的明暗和色彩的變化。

特點:視角固定,構圖採用焦點透視,注重光影等。

趙伯駒《江山秋色圖》00002

二、中國山水畫為何不主張「對景寫生」?重視「遊山感悟」?

中國山水畫是寫心的,是暢神的,主張藉助筆墨抒寫心中塊壘,達到暢神的目的。這就要求,不能照搬自然,全憑大腦記憶揮寫。所畫的東西,是經過大腦第二次加工提煉後付諸筆下。因此,不主張「對景寫生」而重視「遊山感悟」。

中國山水畫講究散點透視,視角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一種移動視點。把古人的長卷山水畫,從中任意截取一個畫面,都能構成一幅獨立完整的山水畫。西方繪畫則不是這樣,任意截取的一部分,可能就支離破碎了,不能獨立成畫了。因此,中國山水畫要求畫家頭腦中必須得有成熟清晰的連續圖像,在正式作畫的時候,全憑記憶和感覺創作。這樣畫出來的畫,用筆才會幹脆果斷,氣勢雄強,才能自由揮寫心中塊壘,從而達到暢神的目的。

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局部

而要達到這樣的自由揮寫境界,平時就得多到名山大川去「遊山感悟」。把一些能打動自己的奇特景象,草草勾寫在自己隨身攜帶的本子上,從而加強自己山石和林木的形象儲備,便於實際創作時隨時浮現於眼前,無須到處去尋找參考粉本。

在遊山感悟的過程中,中國山水畫家從來不關心物象的外在形象,重視的是其內在生發之理,尤其重視那些能與人產生一定聯想的物象。如松樹與一般雜樹可以聯想為君子和小人,山間泉水可以聯想人之血脈,林木可以聯想為人之毛髮等等。

山水畫家在遊山感悟的過程中,把自己融入自然萬物,悉心體悟山川草木之勃勃生機,宇宙天地之蒼茫渾厚,從而涵養自身的浩然之氣,提升自己內在的底氣和人生格局。

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局部

三、 「對景寫生」的局限性簡析。

1、「對景寫生」容易導致思維僵化慵懶,不願意深入思考物象內在的本質聯繫。

2、「對景寫生」容易被外在物象所束縛,很難達到暢神和寫心的自由境界;

3、「對景寫生」不利於對畫家筆墨的錘鍊,導致筆墨工夫不足。

中國山水畫創作之所以不主張「對景寫生」,源於「對景寫生」的諸多局限性,不利於畫家性情和繪畫理念的抒發。而「遊山感悟」則能涵養畫家內在浩然之氣,增強自己的創作靈感和創作欲望。

石濤冊頁山水

石濤冊頁山水

三、結語。

總而言之,中國山水畫從不主張「對景寫生」,重視「遊山感悟」,其底層密碼在於山水畫的終極目的是寫心和暢神的。「對景寫生」的諸多局限性,限制了寫心和暢神的終極目的,反而「遊山感悟」則有助於寫心和暢神,增強創作靈感和創作欲望。因此,真正有志於山水畫的人士,請減少「對景寫生」,多到名山大川中去「遊山感悟」,這對你的自由創作是極其有效的。

相關焦點

  • 山水畫的學習和創作,遊山感悟最能增長學問,實驗結果不得不服
    文|夏紹毅【摘要】:歷覽古今山水畫大家,凡是在歷史上取得較大成績的,無一不重視遊山感悟。他們不但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筆墨修煉,同時,還抽出大量的時間去遊山感悟。本文對此作一簡單探討,歡迎諸方家批評指正!關鍵詞:山水畫;真跡;創作動力;靈感;如想了解和學習更多關於書畫的用筆要領和技巧,別忘了評論和關注!
  • 視覺文化:當代山水畫家【徐峰】淺談山水畫對景寫生
    山水畫対景寫生首先是……選景在既大且廣的宇宙天地,自然界的景物變化是豐富的,萬物之中沒有不可以表現的。在入畫與不入畫之間,我們選擇的是有著視覺美感的。山水畫對景寫生,我們在選景時應該選擇那些有美感的、如畫的,選擇有時代感的、有新意的、境界好而且宜於山水畫表現的物體。山水畫對景寫生表現的內容和範圍非常大。我們在進行山水畫對景寫生時。繪畫者在面對著山川景物的千姿百態,千變萬化時。該如何去選擇可以入畫的景物,這是山水畫對景寫生開始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選景。
  • 山水畫寫生漫談/文蔡小龍
    所以,宗炳的《畫山水序》在中國繪畫藝術中。重視精神性和理性的完美結合,它是中國山水畫藝術的起點和基礎。近代以來,一方面是黃賓虹的文人山水 深研傳統。;對景寫生是要求我們深入自然,感悟自然,感悟生命。[1]於是他就深入自然,居住於終南 ,太華,體察「雲煙慘澹,風月陰霽之景」,而畫出豐富感人的關洛之景,「峰巒渾厚,勢壯雄強」,而形成獨特風格,被譽為「與山傳神」。對景寫生歷來被畫家所重視,沒有這種方法的訓練,作品只能是摹古派。如同四王山水,沒有時代,沒有感情,所以至清代石濤有一大成就。沒有真情實意的感受,怎會有深刻的認識。「受與識,先受而後識也。
  • 國畫基礎|山水畫寫生步驟
    我們在選景時,應該選擇那些有美感的、如畫的,選擇有時代感的、有新意的、境界好而且宜於山水畫表現的。山水畫表現的內容和範圍非常大。在進行山水畫寫生時,面對著山川景物的千姿百態,千變萬化,如何去選擇可以入畫的景物,這是山水畫寫生開始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即:選景。
  • 山水畫寫生「寫」什麼?
    在山水畫學習和創作中,我們除了多覽前人墨跡外,對景寫生仍是水墨山水畫筆墨語言創新的重要途徑。正所謂以造化為師呼吸時代清光、吐納山川嵐氣、寄託豪邁情懷,山水畫筆墨審美成就了畫家藝術風格與高雅格調。寫生從描繪實景入手,可獲取素材,以丘壑帶動筆墨,可探索筆墨語言風格,改變程式造型羈絆,新的筆墨及表現形式將在寫生進程中始終影響並改變著繪畫作品的表現形式。
  • 韋國生:中國山水畫的內在旨趣與追求
    山水畫,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精神的藝術結晶,承載著一個古老民族對自然宇宙的理解和認識,它蘊涵著一種觀察、詮釋著藝術家的視角和觀點,同時,也折射出創作者的胸襟和心境。這得益於韋國生寫生時常常深入深山腹地、山村古寨寫生,積累了大量創作素材。因此,在布局結構與傳統技法及筆墨語言的表現運用上,有其獨到的功力和表現方法,霧雨蒼茫,水墨交融,畫作中那浸入肌膚的溼氣,讓人有如沐雨中衫袖盡溼之感,可以說韋國生在其山水畫中的水墨技法「已入佳境」。
  • 圓桌|從「性本丘山」說開去,當下山水畫寫生的途徑與方法
    >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山水畫的古訓,當下的山水畫創作與寫生之間的關係如何?
  • 山水畫寫生到底「寫」什麼?
    對於山水畫來說,寫生不僅是畫家一生探索的課題,更是情感表達的重要途徑。每一幅作品都來源於畫家的活躍、至動而有韻律的心靈。這是畫家心中的美與情感的蹤跡。把生活的真實轉變成藝術形式要從寫生開始。在自然山水、生活中體悟大美自然變化的真理,以感情的筆墨記錄下自然的萬千規律,從自然給予我們的深度心理感悟和體驗中,才能創作出主觀情思與客觀物境協調、自我與自然相融互通的新意境與畫面形式。因此,山水畫寫生中的情感是寫生創作的靈魂,更是畫家的心中山水與自然山水的融合。
  • 山水畫寫生與創作的意義和作用
    因此山水畫創作,必須要在先認真學習並掌握傳統的基礎上,再加強生活的積累,通過研究傳統掌握山水畫技法及其他藝術表現手段,在生活中通過研究自然的變化,驗證和發展豐富這些傳統的程式。「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一創作法則,始終被歷代山水畫家所實踐和運用。在山水畫寫生中,有了直接的生活體驗,親身感受到山川自然的氣息,這樣會引發創作的激情。
  • 以心造景 | 傅振文山水畫寫生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福建省工筆畫學會副秘書長,莆田市工筆畫學會秘書長,政協第十三屆仙遊縣委員會委員。在中國古代傳統繪畫之中:山水畫所構築的景致大多是畫家們理想的棲居之所與精神嚮往之地,畫家在創作時展現了他們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藝術才華,表達了他們對大自然的審美體驗和觀看世界的態度。
  • 曾嶸:我主張寫生,但更強調畫面的故事
    已過花甲之年的他,仍然中氣十足,聲音十分洪亮,在他位於小洲村的家中暢談藝術,早已忘記左鄰右舍的「咚咚」裝修聲,他說,「我主張寫生,但更強調畫面的故事。」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組織畫家描繪「越秀國寶」 曾嶸的故事,從六十多年前開始。1954年,曾嶸生於廣州荔灣,父輩從肇慶高要遷到廣州。
  • 黃賓虹臨摹與寫生的主張
    那麼,他走的是什麼路,他的主張是什麼,這條路、這些主張對今天的中國畫教育,還有沒有意義呢? 黃賓虹一生用力最勤的事情,也許就是對傳統繪畫進行研究臨摹了。他從六、七歲就開始對家藏的古今書畫「仿效塗抹」,僅沈周畫冊就「學之數年不間斷」;十三歲後,在家鄉歙縣得見萫董其昌、查三瞻等古人真跡,「習之又數年」。而後,再「遍求唐、宋畫章法臨之,幾十年」。
  • 造型造境|傅振文山水畫寫生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福建省工筆畫學會副秘書長,莆田市工筆畫學會秘書長,政協第十三屆仙遊縣委員會委員。在中國古代傳統繪畫之中:山水畫所構築的景致大多是畫家們理想的棲居之所與精神嚮往之地,畫家在創作時展現了他們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藝術才華,表達了他們對大自然的審美體驗和觀看世界的態度。
  • 師造化 得心源——山水畫寫生之我見 畫家陳超
    少時得山水畫名家楊昌峰先生開蒙親授,後受教於中國著名山水畫大家程大利、黃國民先生。結業於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創作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湯立、尹滄海中國畫意象造型髙研班。寫生,即「外師造化」的基本手段,同時,也是創作的一種形態,它同樣要求畫家「澄懷味道」、 「遷想妙得」。感悟、體驗天地自然物象與心靈的溝通。古往今來,畫家莫不是在天地自然中遊歷山水,在生活中觀察和感悟,窺探天地萬物之理。寫生本身就是創作,是創作的一種必不可少的形態。
  • 賈又福|山水畫寫生教學與實踐
    20世紀70年代後期,我們這批人已是人過四十,天過午了,覺得可算把專業撿起來了,趕緊畫創作吧,種種原因,忽略了繼續深入寫生。不信你們可以挨個數,有誰能拿得出一批可以說過關了的,有感情、有個性、有藝術性的完全屬於用個人的心、眼、手,通過艱辛得來的寫生作品。
  • 美術研究|畫家只有大量的寫生和創作,才能營造出山水畫的意境美
    關鍵詞:中國山水畫寫生創作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22-009002歷代山水畫大師都十分重視寫生,他們將創作的種子根植於自然,通過寫生反映當時生活並激發了創作靈感。
  • 對景寫生的意象性表達
    自從19世紀法國的珂羅提出「對景寫生」這一振聾發聵的藝術主張以來,世界美術經過了「楓丹白露」和「印象派」的努力作為,「對景寫生」幾乎已經成為美術學習訓練的共識。特別是美術院校師生無不經歷的必修課。並且,寫生風景成為一種繪畫樣式而獨立於人物畫和靜物畫的寫生創作。至今已蔚為大觀。
  • 以意描繪,張仁芝堅持對景寫生與心靈感悟,「京風墨韻」自有情
    北京畫院自建院以來,寒暑六十餘載,一直以「傳承中國傳統文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目標和任務,張仁芝先生便是傳承北京畫院傳統文脈的眾多山水畫家中的代表。仁芝先生於1962年進入北京畫院,1995年退休,這期間創作了大量的山水畫作品,他豐碩的藝術成果已然成為後輩學習的榜樣,與此同時為山水畫創作開闢了一條新路,給我們以啟示。王明明泡桐小院沐春風 張仁芝仁芝先生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師承李可染、蔣兆和、宗其香諸先生,並向北京畫院多位傳統派著名畫家請教學習。
  • 寫生記|中國藝術研究院李曉松山水畫主題創作研修班走進開陽南江...
    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研究院畫家、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李曉松山水畫主題創作研修班導師,中國人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李曉松藝術工作室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寫 生 有 感——對景畫境和對境畫景之不同追隨李曉松老師進修學習三年了,隨著臨摹、寫生、創作的輪迴強化訓練,隨著對學習方法的不斷調整和對山水畫的深入探究,對筆墨技法的體會、理解、運用更熟悉了,對多次的寫生也有了新的認識,總結一些很有必要。
  • 對景寫意,隨心造意:讀張際才的寫意山水畫
    ,講解透徹,示範為先,非常實用,讓我深受感動和啟發,本想到他的訓練營親自受教,奈時間等原因安排不過來,只好品讀他的畫冊、觀看他的教學視頻、揣摩他的技法書,通過一段時間的臨摹學習,似乎也有所得,今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