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2021-02-08 唐人街中國藝術家俱樂部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字產生於6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叫作楔形文字,因為筆畫像尖尖的木楔,故有此稱。

不過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最初也是一種圖形表意文字,後來筆畫才趨於統一,變成一些尖頭符號的組合,以此來表示一個讀音,從而變成純粹的拼讀文字,如圖:

 

        

6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是象形會意字

3000年前楔形文字石板,此時已演變成尖頭筆畫的排列組合

  楔形文字在流變過程中出現過許多分支和變種,有的曇花一現,有的流行過很長時期,有的流傳到了歐亞廣大地區。

那麼眾多的楔形文字在先秦時代的中國是否也流行過呢?對此中國歷史學家是持否定態度的,基於傳統文明起源觀,他們甚至連些微的懷疑也不曾提出過!

但筆者以為,先秦時代活動於川渝地區的巴人是使用楔形文字的,或者說巴人最先使用的是楔形文字。以出土文物為證:


四川博物館藏重慶涪陵小田溪巴王墓出土刻有奇怪字符的青銅戈

  上圖這個青銅戈2001年出土於烏江邊小田溪巴王墓中,年代約為戰國早期,此墓中還出土了許多精美青銅禮器,並且刻有這種字符的青銅戈不止一個。古籍《華陽國志》稱其地為「枳」(zhi),曰:「巴國王陵多在枳」,考古學家由此推測小田溪曾為巴國王陵所在。

細看青銅戈,首先可以肯定,上面的刻符是一種文字,且不是漢字,那它是什麼文字呢?筆者以為,它是楔形文字的一個分支,古代西亞廣泛流行過的「佉盧文」。這種又楔形文字演變而來的古文字曾長期流行於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帶(即犍陀羅地區),遍及新疆和甘青地區。有圖為證:

新疆和田博物館藏漢代紙質佉盧文文書殘片

  上圖佉盧文殘片1988年出土於新疆和田的尼雅古城遺址中。佉盧文(kharosthi)拉丁文注音讀作「哈喇·字」,古代回鶻語意為「黑字」,西方學者又稱「犍陀羅文」,因為它主要流行於犍陀羅地區。

一般以為佉盧文是由漢代居於甘青地區的大月氏人開始使用的,後來大月氏國被匈奴擊敗而被迫西遷。奇怪的是,敗逃而去的大月氏人在中亞所向披靡,竟建立起一個巨大的貴霜帝國。由此佉盧文得以在中亞廣泛傳播,最後成了絲綢之路上的國際通用文字。20世紀初新疆地區出土過許多古代佉盧文簡牘,可惜大多已被斯坦因帶走國外。

對照上圖尼雅佉盧文,我們不難發現,巴人青銅戈上的刻符與這種文字非常相似。筆者以為,斷其為春秋戰國時代的佉盧文是沒有問題的。刻在青銅戈上的應是一句完整的巴人話語。

考古學家說巴人是一個不斷遷徙的民族,因此巴國王陵非只一處。2003年考古學家又對四川達州市宣漢縣羅家壩遺址進行了挖掘,發現那裡的文化層厚達兩米,不但有大規模墓葬群,還有房屋和祭壇遺蹟,根據出土文物檔次,考古學家推測此地曾為巴國之王都。

不過筆者特別關注的是羅家壩出土的巴人印章和兵器上的刻符,如圖:

    

這些圓形銅印章直徑約8釐米。細看右面印章,中間是網格狀字符,四角四個圓點,正是楔形文字的特徵。


上面兩個刻符明顯是同一個字符,但雕刻得大不相同

  中國考古學家是不會把巴人刻符與西亞古文字聯繫起來考察的,它們稱之為「巴蜀圖語」,意思是說這些還不是文字,只是一些圖形符號。

但筆者以為,巴人的刻符首先是文字,其次才是族徽,原本是可以讀出聲來的。它們是佉盧文的美術字寫法,刻寫時糅合進了巴人的圖騰符號,於是抽象文字被圖案化了,但本質上仍是佉盧文。例如上圖兩件兵器上是同一字符,但雕刻者對此作了一些不同發揮。

  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在向東傳播的過程中,還出現過一種網格狀文字,如圖:

美國芝加哥東方研究所藏網格狀楔形文字石板

  這種楔形文字的特點是以網格為主,再加一些圓點或小符號作輔助,每個單詞上下用橫線分隔,自上而下地書寫。

筆者吃驚地發現,如此形狀的楔形文字巴人也使用過,如圖:

巴人青銅戈上的網格狀楔形文字

  上圖青銅戈1980年出土於四川新都縣(現成都北郊新都區)馬家,這是一個戰國時代的巴人王墓,共出土青銅器188件,大多是武器,有銅劍,銅矛,銅斤,銅鑿,銅削,銅鋸,銅匕,銅錐等。為四川境內迄今為止發現的春秋戰國時期層次最高、品種最多的青銅器群。隨葬許多武器反映出巴人是一個尚武好戰的民族。

考古學家說,巴人在四川境內活動歷時800餘年,最後被秦惠文王消滅了。大約在戰國中期,渝地巴人由於受到東方楚國的逼迫,遷徙到了四川盆地西部立國。新都馬家巴王墓年代晚於宣漢羅家壩巴王墓,應是巴國西遷的結果。

眾多兵器是以五件一組隨葬於大墓腰坑中的,這反映出巴人有「尚五」習俗。如此葬制與周禮完全不同,顯示這個巴人王國並非周天子任命,也不在周天子勢力範圍之內,他們是獨立存在的。筆者從此墓墓門向西開推測,墓主人祖先應是從西而來,並非從東遷徙而來。

馬家巴王墓中出土的印章,上有網格和小圓點,正是網格狀楔形文字的特徵。

巴人流行殺牲殉葬,顯示巴人確是遊牧民族出身


新都馬家巴王墓青銅兵器以五個一組隨葬,且刻有同一個字符

  關於這個網狀字符,筆者特意查閱了維基百科楔形文字資料,對照西方學者破譯出來的楔形文字音節表,筆者猜測它可能讀作「噶爾」(ger)。

  在先秦時代,中國範圍內除了漢字,還有沒有其他文字流行過?對此儒家觀念是徹底否定的。儒家認定漢字是黃帝命令倉頡依照鳥獸形跡創造,是鬼使神差、撼天動地之舉,故「天雨粟,鬼夜哭」,英明的黃帝不可能一覺醒來又命倉頡去造出另一種文字。

但是,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顯示儒家的這種文字起源觀是錯誤的,遠古時代中國並非只有古漢字一種。對此其實《史記》已經有透露,司馬遷就看到過用另一種文字寫成的古籍,其曰: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言不雅訓,薦紳先生難言之。」(《史記·五帝本紀》)

由此可知,司馬遷看到過用奇特文字寫成的,記載黃帝事跡的《百家》,其時,即使是最博學的薦紳先生也完全看不懂了。

筆者以為,用「不雅訓」文字寫成的古籍,可能並非《百家》一部,可能還有楚國的古史《禱杌》。這「禱杌」後來被儒家說成一個狂暴乖戾的怪人,他雖是顓頊後裔,擁有高貴血統,但已經不說人話,已經聽不懂他在說什麼了。這說明這部古史不是用漢字寫成的,由於無人能識了,也就是無法聽懂「禱杌」在說什麼了,很容易會被訛傳成不說人話。且楚國不是周天子所封,歷史上楚國總與周天子為敵,以周天子為正統的儒家很自然會把它看成一個狂徒。

由於四川巴人墓中的青銅器與楚國青銅器存在許多相似之處,考古學家一般認為巴人文化受到了楚文化的影響。但筆者對此有另外的推測:巴人和楚人可能原本來自同一個地方,可能只是同類異支。楚人祖先可能先於巴人祖先來到長江流域建國。

如果我們把眼光再擴大,巴人青銅器與江西新幹商墓出入的青銅器也有許多共同性,新幹商墓主人可能是比楚人更早侵入中國南方水網地區建立奴隸制國家的「巴人」!因為相同的審美趣味歸根結底是由相同的文化理念,相同的民族背景,相近的血緣關係決定的。

巴王墓中的青銅罐,巴人器物多以虎造型和裝飾。

(不過筆者還是要帶便指出,上圖出土時已經斷掉的虎尾巴被接反了,原來是像猴子尾巴那樣向上翹起的。況且這虎爪下面就刻有一個猴臉圖案。)

那麼巴人之「巴」本義如何?筆者推測,它是古代回鶻語「虎」的讀音「吧兒」(bar)的漢字注音。巴人確有明顯的尚虎習俗,而這也是楚人青銅器,新幹商墓青銅器的共同特徵。《漢書》作者班固說「楚人謂虎班」,意思是說楚人把虎讀作「班」,不正是回鶻語「虎」的讀音嗎?

為此我們有理由推測,巴人原本是使用西亞楔形文字的,他們原本是說古代回鶻語的!

  附圖,羅家壩巴人文化刻符:

青銅劍上的文字是明白無誤的楔形文字!

巴人印章有類似古埃及文字的符號,也有類似早期楔形文字的符號

巴人兵器上的刻符,可能是族徽



相關焦點

  • 楔形文字是如何「死而復生」的
    後來這種文字被古代西亞的其他民族借用來記錄本民族語言,形成了阿卡德楔形文字(分為巴比倫與亞述兩支方言)、西臺楔形文字、胡裡楔形文字、烏加裡特楔形文字、烏拉爾圖楔形文字、埃蘭楔形文字、古波斯楔形文字等,這些文字和蘇美爾楔形文字一道,形成了古代西亞的「楔形文字文化圈」。
  • 神秘的楔形文字起源
    文/莫非楔形文字由古蘇美爾人所創,這種文字是兩河流域文明的最大文化成就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歷史悠久的楔形文字,起源於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兩河文明,是由生活在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人發明創造出來的。一開始楔形文字和其他文字一樣,都是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統構成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字形結構才變得越來越簡化。現在發現的楔形文字主要是被蘇美爾人用削尖的蘆葦稈或木棒刻在軟泥板上,然後再經過烤曬工序讓泥板變得堅硬,從而得以保存下來。
  • 歷史:楔形文字的爭議!
    漫長的遺產在3000多年的時間裡,楔形文字是古代近東(大致相當於今天的中東)和地中海部分地區的主要交流語言。古代楔形文字的主導地位使得學者們將其稱為「世界已知歷史上半部的劇本」。然而,它從公元400年的使用和理解中消失了,劇本消失行為的過程和原因仍然有些神秘。
  • 神秘的楔形文字及起源
    阿卡得人、巴比倫人、亞述人、西臺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這種文字書寫自己的語言。也是各古國間交換外交文書的通用文字。考古學家發現大批各種楔形文字泥版或銘刻,19世紀以來被陸續譯解,從而形成一門研究古史的新學科——亞述學。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都發源於亞洲西部的亞美尼亞高原。
  • 楔形文字是怎樣破解的?
    由於美索不達米亞採用泥板記錄,而泥板的製作成本極低,比古埃及用的莎草紙便宜多了,使用範圍很廣,因此有大量的泥板保存至今。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其實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被運到了義大利,但是沒有人知道那些符號是什麼意思,因此也就沒有人再去理會它。最初研究和破解楔形文字的是羅林森。
  • 走進楔形文字的神秘世界
    發現了超過5萬塊用埃蘭語記錄的楔形文字泥板。但這遠遠不是楔形文字世界的全部。在以兩河流域為中心的地區,先後有許多民族繁衍生息,發展出自己的文明,並用不同的楔形文字記錄下來,如今,我們統稱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 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點擊上方「一品波斯」關注我們,每天呈現新鮮信息楔形文字在此後經英、法、德、丹麥、愛爾蘭等國的學者們一百多年的鑽研,這種文字才得以逐漸破解,其中英國人羅林森(H. C. Rowlinson,1810-1895)的貢獻較為突出。楔形文字的破譯與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譯過程非常相似,依靠位在伊朗西部山壁上發現的貝希斯敦銘文來進行破譯工程。
  • 麻雀腳印與楔形文字
    他將這些麻雀腳印抄下來帶回了歐洲,他經過仔細琢磨,認定這不是一般的詩文而是古波斯銘文這是一種木楔形狀的文字,人們將他稱作楔形文字。後來,越來越多的古代碑刻和銘文被帶到歐洲,很多歐洲學者試圖解讀這種文字,但是沒有人能解開這種文字的秘密。19世紀初,由一位英國青年軍官被派往波斯他叫羅力升。
  •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距今6000年)
    據悉,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古代中東地區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
  • 國外考古學家宣稱挖出使用楔形文字的直板手機
    這個發現於奧地利的人工製品是一款手機的泥土模型,手機按鍵上刻有楔形文字。由於這款手機非常類似諾基亞的手機,加上具體挖掘信息不明,導致很多人認為這是「精心設計的騙局」。而某些UFO獵人則聲稱這是外星人曾造訪地球的證據,它或可證明時間旅行是存在的。
  • 科普|漢謨拉比法典 遠古的楔形文字
    全文使用巴比倫楔形文字。《漢謨拉比法典》形成於巴比倫時期(約公元前1792至前1750),當時的國王就是漢謨拉比。這是一部了解巴比倫史的重要資料,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傷還傷和以打還打,這些「同態復仇」自然觀念被大量使用。例如,法典規定如果一個自由民打斷了另一自由民的骨頭,那麼他的骨頭也應該被打斷。
  • 人類文明的火種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世界上三種最古老的文字有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國的甲骨文。而這三種文字之中,最古老的又屬蘇美爾的楔形文字,正是由於楔形文字的產生,世界歷史有了正式的記錄,楔形文字的發現被視為世界歷史的開端。 楔形文字由左到右橫著寫,每個筆畫都是由粗到細,像木楔一樣,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 人類文明起源——楔形文字
    美索不達米亞遺址農耕的形成使人類不必四處遊走打獵,居所慢慢固定下來,人類周邊的物品也逐漸的統一和固定,如居住房屋,使用的工具由於楔形文字的出現,造就美索不達米亞成為目前有考證最早的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他們用楔形文字把戰爭、商業交易和建造寺廟等事件都記錄下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開始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書寫系統,用於從詩歌和歷史到法律法規和文學的各種事物。如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和《君王表》。
  • 超新星爆發孕育了楔形文字?這種古老文字到底是怎麼來的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中,楔形文字佔有一席之地。傳說,一位天上的女神為了讓自己的城邦繁榮昌盛,向埃利堵城的守護神要來神聖的禮儀,而這些禮儀中就包括了楔形文字。傳說固然美好,但也只是傳說。實際上這種文字由古代蘇美爾人發明,因為文字筆畫很像楔子,於是被命名為楔形文字,多發現於石板或泥板上。這種文字是怎麼被發現的呢?在15世紀的時候,一個名叫巴布洛的義大利人在當時的古波斯境內旅遊,在當地寺廟殘破的牆壁上發現了一種奇怪的,從未見過的符號字體。字體看起來很像釘子,但是形態各異,有橫著的有斜著的,有的尖頭向上,有的尖頭向下。
  • 兩河流域的泥板文字如何從圖畫變為楔形
    比如說我們今天所稱的原始埃蘭文字(proto-Elamite),這是另一種難以理解的文字;在楔形文字流行之前,這種文字曾在伊朗地區使用,可能記錄的既不是埃蘭語,也不是蘇美爾語。所以完全可能是蘇美爾人繼承了一個古老的文字系統,再加以改造,用以記錄他們自己的語言。不過多數學者認為,最早的泥板文字是用一種古老的文字系統,而其背後的語言就是蘇美爾語。
  • 楔形文字是表音文字嗎?_澎湃新聞-ThePaper
    X 楔形文字是表音文字嗎比如楔形文字蘇美爾語,就是表意和表音(準確說是音節)符號都有;阿卡德語主要是表示音節的符號;古波斯語更接近於字母文字。
  • 失傳了好幾個世紀的楔形文字,為何又在這個時代興起?
    楔形文字是在公元1世紀時失傳的,最後使用它的民族是波斯人。在17世紀,失傳的楔形文字再次引起了人們的興趣。義大利商人兼旅行家耶德羅·德拉·瓦勒將第一塊帶有楔形文字的古磚帶進了歐洲,在小範圍內引起了一些學者的議論。有人認為這是鳥禽偶然留下的足印而已,有人則認為是神秘的裝飾圖案,也有人猜測是書寫的文字。
  • 楔形文字的創造者:兩河文明早期的居民蘇美爾人
    那麼,我們之所以能了解以前的文明,其實都是通過很多歷史文物的發掘進行了解的,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他們早期的文字記載。中國的漢字歷史悠久,相近時期的世界各地,也有不少地方存在著古文字,現在文明主要發現的就是公元前3500埃及人使用的象形文字,公元前1000年的腓尼基人使用的字母型文字,最後一種就是當時的蘇美爾人使用的楔形文字了。
  • 蘇美爾人文明(二)楔形文字的破譯
    此時,兩河流域文明的靈魂——「楔形文字」在中東地區完全被希臘文和阿拉美亞字母文字所代替,世上已無人能讀寫認識他們。蘇美爾文明沒有歷史文獻傳世,近現代歐洲探險家只能通過挖掘的「楔形文字」破譯,才能了解真實的蘇美爾文明。
  • 世界文化探秘:楔形文字的形成
    16世紀歐洲旅行家探索波斯和米索不達米亞(今天伊朗和伊拉克)的古代民居遺址時,發現許多用奇形怪狀楔形文字拼寫的銘刻,這些書寫符號有的刻在泥板和圓柱形陶器上,有的刻在記載古帝國光榮事跡的石刻浮雕旁邊。當時那些歐洲人對這些銘刻(後來稱為楔形文字)甚感驚奇,不懂得到底只是一些裝飾,還是一種文字?如果是文字,那又是什麼文字呢?這些問題花了幾百年時間才找到答案,但光陰並沒虛耗,因為這些楔形書寫符號證實是具有意義的文字。後來加以解釋辨識,所得結果不但增加我們對亞述和巴比倫等文化的認識,同時揭示一個我們以前對此一無所知的古文化:蘇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