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是如何「死而復生」的

2020-11-27 澎湃新聞

古代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底格裡斯河)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希臘線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中國甲骨文字一樣,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源文字。大約公元前3200年(烏魯克文化IV期),生活在兩河流域地區(今伊拉克南部)的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並且最早用來記錄自己的語言——蘇美爾語,蘇美爾文明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文明。

1700年,英國學者託馬斯•海德(Thomas Hyde)首先將這種文字定名為「楔形文字」(Cuneiform),它源於兩個拉丁語單詞cuneus「楔子」和forma「形狀」。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被西亞許多其他民族借用來記錄他們各自的語言,這些構成了所謂的「楔形文字文化圈」。目前所知的最晚的楔形文字文獻是公元75年的一塊天文年曆泥板,楔形文字在延綿三千餘年的歲月之後,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它在西亞的茫茫荒漠之下沉睡了近兩千年,直到被近代歐洲的冒險家重新發現,才有了楔形文字「死而復生」的傳奇故事。

早王朝時期蘇美爾楔形文字泥板,羅浮宮藏(AO4238)

破譯楔形文字的先決條件

1857年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這一年,三位破譯楔形文字的先驅——英國人亨利•羅林森(Henry Rawlinson)、愛爾蘭人愛德華•欣克斯(Edward Hincks)和法國人朱利葉斯•奧佩爾(Julius Oppert)在英國皇家學會主持下共同釋讀出了一篇阿卡德楔形文字文獻《提格拉特帕拉薩一世編年史》銘文,釋讀結果基本一致。這一事件標誌著一門嶄新的學科——亞述學(Assyriology)的正式誕生,這是一門專門研究楔形文字的學科。破譯楔形文字的這三位先驅被世人尊稱為「楔文三傑」,其中貢獻最大者羅林森被冠以「亞述學之父」的尊號。

羅林森(1810-1895)

蘇美爾人發明並用於記錄蘇美爾語的楔形文字,被稱為蘇美爾楔形文字。後來這種文字被古代西亞的其他民族借用來記錄本民族語言,形成了阿卡德楔形文字(分為巴比倫與亞述兩支方言)、西臺楔形文字、胡裡楔形文字、烏加裡特楔形文字、烏拉爾圖楔形文字、埃蘭楔形文字、古波斯楔形文字等,這些文字和蘇美爾楔形文字一道,形成了古代西亞的「楔形文字文化圈」。而楔形文字的破譯史,則是沿著相反的順序進行的,即最先破譯的是最「年輕」的古波斯楔形文字,接著是阿卡德楔形文字,最後破譯的才是蘇美爾楔形文字。

破譯楔形文字有三個先決條件:一、雙語文獻或三語文獻的發掘發現;二、伊朗古代文獻的輔助;三、《聖經》及西方經典作家的著述。最後還要加上先驅破譯者幾代人的貢獻與積累,特別是天才破譯家的出現。缺少了以上任一條件,破譯楔形文字都只能是天方夜譚。

詳細說來,最早的楔形文字文獻幾乎都是在今天伊朗西部的波斯波利斯等地發現的,許多文獻都是古波斯語和阿卡德語雙語文獻。尤其是古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的貝希斯敦銘文,用了三種不同的語言——古波斯語、埃蘭語、阿卡德語的楔形文字,成為破譯楔形文字的一把「鑰匙」,可以與破譯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羅塞塔石碑」相媲美。沒有了這些古人留下的雙語文獻或多語文獻,現代學者想破譯失傳的古文字幾乎不可能。像克裡特文明之線形文字A、印度河流域文明之印章文字等,由於沒有發現相關的雙語或多語文獻,這些文字目前都沒有被破譯成功。

為何雙語或多語文獻如此重要呢?比如貝希斯敦銘文,古波斯語、埃蘭語和阿卡德語三種楔形文字記錄的是同一件事,即大流士一世鎮壓高墨達暴動及國內人民起義的事件。近代學者可能一開始無法破譯埃蘭語和阿卡德語,但是對於古波斯語,由於和現代波斯語有某些聯繫,儘管文字系統已經大有不同,仍能取得一些進展。近代這些破譯楔形文字的先驅大都有現代波斯語、阿拉伯語(和阿卡德語同屬塞姆語系)、古希臘語、拉丁語等語言基礎,再輔以《聖經》和古典作家的著作中記載的關於古波斯時期和亞述時期的歷史,為他們破譯更古老的古波斯語奠定了重要基礎。同樣,蘇美爾語的破譯也要歸功於古代巴比倫人編撰的蘇美爾-阿卡德語雙語詞表和語法書,現代學者們在破譯阿卡德語的基礎上,陸續破譯了包括蘇美爾語在內的多種楔形文字語言。

貝希斯敦銘文(伊朗)

曾是中東地區的國際通用文字

楔形文字最早由蘇美爾人發明,後來被阿卡德人、阿摩利人、西臺人、埃蘭人、胡裡人、烏拉爾圖人等民族借用,主要在古代近東被使用。楔形文字大約被使用了3000多年,直到公元前後才最終被字母文字取代,其中阿卡德語在公元前二千紀後半葉一度成為包括埃及在內的中東地區的國際性語言。

蘇美爾人最早使用楔形文字。蘇美爾語不屬於任何語系,關於它的起源及歸類等問題,目前學術界尚無定論;與蘇美爾語的神秘一樣,說這種語言的蘇美爾人的來源與特徵也同樣是個謎團。

阿卡德人則是借用楔形文字來記錄自己的語言阿卡德語。阿卡德語屬於閃含語系下的閃米特語族(或稱塞姆語族),與阿拉伯語、希伯來語屬於同一語族。薩爾貢建立的阿卡德王朝,連同後來的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新巴比倫王國等都以阿卡德語為官方語言。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也是用阿卡德語楔形文字寫的。公元前15-前13世紀,阿卡德語甚至成為整個中東地區(包括埃及)的國際語言。

建立了古巴比倫王國的阿摩利人,使用的書寫文字很可能也是阿卡德語楔形文字,而非自己的語言,只是在文中帶有阿摩利語的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不過迄今還沒有阿摩利語楔形文字文獻出土。

公元前1595年滅亡了古巴比倫王國的西臺人使用西臺語楔形文字。西臺位於今天土耳其境內,即安納託利亞高原(小亞半島)。西臺語屬印歐語系,也是最早的印歐語。西臺人最早使用鐵器,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公元前1274年,他們和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打了一場著名戰役——卡迭石之戰,戰後籤訂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國際合約。

加喜特人於古巴比倫王國滅亡之後,在巴比倫尼亞地區建立了加喜特巴比倫王朝,這也是巴比倫各個王朝中歷時最長的一個,共存在五個世紀左右。和阿摩利人相似,加喜特人在入駐巴比倫後,也沒有借用楔形文字來書寫自己的語言,而是使用阿卡德語楔形文字。

除此以外,使用楔形文字書寫的語言還有埃蘭語、埃卜拉語、魯維語、哈梯語、烏拉爾圖語、烏加裡特語、古波斯語、胡裡語等,可謂名副其實的「國際通用」。

拉美西斯二世在卡迭石之戰

楔形文字泥板:火越燒,越堅硬

楔形文字的最重要書寫材料是泥板(Clay Tablet)。古代兩河流域南部地區缺乏大型樹木及石料資源,大多數地區被黃沙泥土包圍。這裡的泥土黏性十足,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河岸生長著蘆葦,古代蘇美爾人就是利用黏土加水製成泥板,然後用削尖的蘆葦筆在溼的泥板上刻寫符號。最初的符號呈象形,後來演變為楔形,刻完後的泥板被放在陽光下曬乾,變得異常堅硬,有的泥板還被放到火中燒制,相當於今天的磚,這樣的泥板又叫磚板或磚塊。

正是由於古代兩河流域特有的自然條件,造成了泥板這種特殊的書寫材料的盛行,不致像古埃及紙草文獻般大量腐爛。這使得兩河流域的泥板文獻有數十萬計保留到今天,為我們復原這段歷時三千年的失落文明。值得提到的是,泥板文獻不怕火燒,火越燒它就越堅硬,所以古巴比倫時期漢謨拉比焚燒馬瑞城,並沒有造成馬瑞文獻的毀滅,反而保護了馬瑞文獻。但是,泥板怕水,一旦被水淹沒,泥板將不復存在,因此當德國考古學家在20世紀初發掘巴比倫城遺址時,只能發掘到新巴比倫時期的地層,而無法發掘漢謨拉比生活的古巴比倫時期的地層,因為古巴比倫時期的地層已經在水平面之下。因此,學者們研究古巴比倫王國的歷史,不能使用巴比倫城出土的文獻,而是從巴比倫的敵國馬瑞和埃什努那等國的文獻來研究。這不能不說是亞述學界的一大憾事。

馬瑞遺址(今敘利亞Tell Hariri)

除了泥板之外,楔形文字的書寫材料還有:石料、木板、銻、銅、青銅、青金石、黃金、白銀等。石制材料主要刻寫較長銘文,如王室銘文、紀念銘文和法律銘文等,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銘文就被刻寫在一塊2米多長的閃長巖石碑上,古地亞的閃長巖雕像上也刻有經典的蘇美爾語楔形文字銘文,亞述時期的大型石制浮雕上也刻有國王的銘文。可以說,石制材料是僅次於泥板的楔形文字第二重要書寫材料。

古地亞雕像,羅浮宮藏

亞述浮雕,大英博物館藏

銅製材料或青銅材料在兩河流域主要是實用器,刻寫楔形文字銘文的不多。青金石等寶石材料主要用於製作滾筒印章,上面也刻有較短的楔形文字符號,主要是印章的持有者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黃金作為兩河流域進口的貴金屬,在黃金材料上刻寫楔形文字銘文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黃金銘文主要是中亞述圖庫爾提尼努爾塔一世統治時期的銘文。在新亞述帝國後期,阿卡德語楔形文字逐漸被更加簡單易懂的阿拉米字母文字所取代,阿拉米語成為新亞述帝國的常用語言。只可惜當時記錄阿拉米語文獻的書寫材料多是紙草和獸皮,導致這些珍貴材料未能保存到現在,給我們認識阿拉米民族和文化造成了終身的遺憾。

從楔形文字的書寫材料發展演變,可以窺探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由盛而衰的歷史變遷,也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兩河流域文明的特徵與不朽。雖然泥板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茫茫黃沙下沉睡了千餘年,但是隨著近代西方冒險家的腳步踏過這片神秘土地,一個失落的文明又復活了,重新回到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路途中。儘管,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至今仍然飽受戰火動亂的創傷。

(作者劉昌玉,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環東海與邊疆研究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亞述學。)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點擊上方「一品波斯」關注我們,每天呈現新鮮信息楔形文字在此後經英、法、德、丹麥、愛爾蘭等國的學者們一百多年的鑽研,這種文字才得以逐漸破解,其中英國人羅林森(H. C. Rowlinson,1810-1895)的貢獻較為突出。楔形文字的破譯與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譯過程非常相似,依靠位在伊朗西部山壁上發現的貝希斯敦銘文來進行破譯工程。
  •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不過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最初也是一種圖形表意文字,後來筆畫才趨於統一,變成一些尖頭符號的組合,以此來表示一個讀音,從而變成純粹的拼讀文字,如圖:     那麼眾多的楔形文字在先秦時代的中國是否也流行過呢?對此中國歷史學家是持否定態度的,基於傳統文明起源觀,他們甚至連些微的懷疑也不曾提出過!但筆者以為,先秦時代活動於川渝地區的巴人是使用楔形文字的,或者說巴人最先使用的是楔形文字。以出土文物為證:
  • 歷史:楔形文字的爭議!
    楔形文字由楔形字符組成,並用粘土片寫成(通常比喻為在泥中劃傷的雞肉製成的標記)。與其他古代書寫媒體不同,例如古希臘和羅馬使用的紙莎草紙或皮革捲軸,楔形文字的片劑生存豐富。已經從毀壞的美索不達米亞城市中找回了數十萬片藥片。從楔形文字的恢復中獲得的發現繼續以意想不到的和令人興奮的方式展開。
  • 楔形文字是表音文字嗎?_澎湃新聞-ThePaper
    X 楔形文字是表音文字嗎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
  • 神秘的楔形文字及起源
    楔形文字是蘇美爾文明的獨創,最能反映出蘇美爾文明的特徵。楔形文字對西亞許多民族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西亞的巴比倫、亞述、西臺、敘利亞等國都曾對楔形文字略加改造,來作為自己的書寫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創製出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
  • 神秘的楔形文字起源
    文/莫非楔形文字由古蘇美爾人所創,這種文字是兩河流域文明的最大文化成就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歷史悠久的楔形文字,起源於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兩河文明,是由生活在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人發明創造出來的。一開始楔形文字和其他文字一樣,都是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統構成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字形結構才變得越來越簡化。現在發現的楔形文字主要是被蘇美爾人用削尖的蘆葦稈或木棒刻在軟泥板上,然後再經過烤曬工序讓泥板變得堅硬,從而得以保存下來。
  • 楔形文字是怎樣破解的?
    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的破譯相比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譯要難很多。在很長的時間裡,人們一直以為古埃及是人類第一個文明中心,但是近年來大家發現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開始得更早。不僅如此,當地的楔形文字出現的時間,也早於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 兩河流域的泥板文字如何從圖畫變為楔形
    楔形文字的樣子與圖畫沒有任何聯繫,這是楔形文字有別於古埃及象形文字最主要的一點。接下來我們談談楔形文字的演變大概。最早的泥板文字不僅寫在泥板上,還寫於石頭上。最早的文字符號就是圖畫。後來,這些圖形符號只刻寫於泥板上,於是在泥板上呈現為楔形。
  • 麻雀腳印與楔形文字
    他將這些麻雀腳印抄下來帶回了歐洲,他經過仔細琢磨,認定這不是一般的詩文而是古波斯銘文這是一種木楔形狀的文字,人們將他稱作楔形文字。後來,越來越多的古代碑刻和銘文被帶到歐洲,很多歐洲學者試圖解讀這種文字,但是沒有人能解開這種文字的秘密。19世紀初,由一位英國青年軍官被派往波斯他叫羅力升。
  • 走進楔形文字的神秘世界
    發現了超過5萬塊用埃蘭語記錄的楔形文字泥板。但這遠遠不是楔形文字世界的全部。在以兩河流域為中心的地區,先後有許多民族繁衍生息,發展出自己的文明,並用不同的楔形文字記錄下來,如今,我們統稱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 超新星爆發孕育了楔形文字?這種古老文字到底是怎麼來的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中,楔形文字佔有一席之地。傳說,一位天上的女神為了讓自己的城邦繁榮昌盛,向埃利堵城的守護神要來神聖的禮儀,而這些禮儀中就包括了楔形文字。傳說固然美好,但也只是傳說。實際上這種文字由古代蘇美爾人發明,因為文字筆畫很像楔子,於是被命名為楔形文字,多發現於石板或泥板上。這種文字是怎麼被發現的呢?在15世紀的時候,一個名叫巴布洛的義大利人在當時的古波斯境內旅遊,在當地寺廟殘破的牆壁上發現了一種奇怪的,從未見過的符號字體。字體看起來很像釘子,但是形態各異,有橫著的有斜著的,有的尖頭向上,有的尖頭向下。
  •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距今6000年)
    據悉,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古代中東地區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
  • 人類文明的火種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世界上三種最古老的文字有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國的甲骨文。而這三種文字之中,最古老的又屬蘇美爾的楔形文字,正是由於楔形文字的產生,世界歷史有了正式的記錄,楔形文字的發現被視為世界歷史的開端。 楔形文字由左到右橫著寫,每個筆畫都是由粗到細,像木楔一樣,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 人類文明起源——楔形文字
    由於楔形文字的出現,造就美索不達米亞成為目前有考證最早的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他們用楔形文字把戰爭、商業交易和建造寺廟等事件都記錄下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開始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書寫系統,用於從詩歌和歷史到法律法規和文學的各種事物。如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和《君王表》。
  • 科普|漢謨拉比法典 遠古的楔形文字
    5500年前,這裡誕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蘇美爾楔形文字,它比甲骨文早近2000年,比埃及文字早500年。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說西亞文明是四大文明的老大的原因。蘇美爾文字起初是圖畫文字,很像甲骨文。慢慢地,這種圖畫文字發展成表意文字,把一個或幾個簡單符號組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含義或抽象的含義。如用代表「眼」和「水」的符號來表示「哭」等等。
  • 失傳了好幾個世紀的楔形文字,為何又在這個時代興起?
    楔形文字是在公元1世紀時失傳的,最後使用它的民族是波斯人。在17世紀,失傳的楔形文字再次引起了人們的興趣。義大利商人兼旅行家耶德羅·德拉·瓦勒將第一塊帶有楔形文字的古磚帶進了歐洲,在小範圍內引起了一些學者的議論。有人認為這是鳥禽偶然留下的足印而已,有人則認為是神秘的裝飾圖案,也有人猜測是書寫的文字。
  • 蘇美爾人文明(二)楔形文字的破譯
    此時,兩河流域文明的靈魂——「楔形文字」在中東地區完全被希臘文和阿拉美亞字母文字所代替,世上已無人能讀寫認識他們。蘇美爾文明沒有歷史文獻傳世,近現代歐洲探險家只能通過挖掘的「楔形文字」破譯,才能了解真實的蘇美爾文明。
  • 德國博物館如何跨國追回文物:「流亡」半世紀的楔形文字金板
    楔形文字是由古代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發明,後來被巴比倫、亞述、西臺和波斯等民族借用的文字系統。刻寫楔形文字的材料主要是用黏土製成的泥板,而在黃金材料上刻寫楔形文字卻十分珍奇稀有,目前世界範圍內發現的不到10塊。其中有這樣一塊3000多年前的楔形文字金板,經歷了近100年的「奇幻漂流」、長達7年的跨國官司。
  • 世界文化探秘:楔形文字的形成
    16世紀歐洲旅行家探索波斯和米索不達米亞(今天伊朗和伊拉克)的古代民居遺址時,發現許多用奇形怪狀楔形文字拼寫的銘刻,這些書寫符號有的刻在泥板和圓柱形陶器上,有的刻在記載古帝國光榮事跡的石刻浮雕旁邊。當時那些歐洲人對這些銘刻(後來稱為楔形文字)甚感驚奇,不懂得到底只是一些裝飾,還是一種文字?如果是文字,那又是什麼文字呢?這些問題花了幾百年時間才找到答案,但光陰並沒虛耗,因為這些楔形書寫符號證實是具有意義的文字。後來加以解釋辨識,所得結果不但增加我們對亞述和巴比倫等文化的認識,同時揭示一個我們以前對此一無所知的古文化:蘇默文化。
  • 楔形文字消亡的原因是什麼?_澎湃新聞-ThePaper
    X 楔形文字消亡的原因是什麼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