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博物館如何跨國追回文物:「流亡」半世紀的楔形文字金板

2020-12-12 澎湃新聞

楔形文字是由古代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發明,後來被巴比倫、亞述、西臺和波斯等民族借用的文字系統。刻寫楔形文字的材料主要是用黏土製成的泥板,而在黃金材料上刻寫楔形文字卻十分珍奇稀有,目前世界範圍內發現的不到10塊。

其中有這樣一塊3000多年前的楔形文字金板,經歷了近100年的「奇幻漂流」、長達7年的跨國官司。該金板編號為VA Ass 994,黃金材質,寬約2.6釐米、長約4釐米。重約9.5克。其年代為中亞述時期的國王圖庫勒提尼努爾塔一世(Tukulti-Ninurta I,公元前1243-前1207年)統治時期,相當於我國的殷商晚期。金板記錄了該國王的事跡銘文,共分為21欄。

20世紀初,這塊金板由德國考古隊員在伊拉克發現並帶回佩加蒙博物館,二戰結束後被佔領柏林的蘇軍獲得,又輾轉被賣到從集中營逃出的猶太人手中,最後跟著猶太人一家去了美國。時至今日,這塊價值連城的金板應該歸誰所有,收藏它的博物館還是買到它的猶太人呢?

罕見的楔形文字金板,編號VA Ass 994

金板的「流亡」

阿舒爾(Ashur)遺址,位於底格裡斯河西岸、小扎布河三角洲以北,今天伊拉克的Al-Shirqat地區,目前這裡很可能已被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破壞。

早在1903年至1913年間,德國東方學會資助成立的德國近東考古隊深入此地考察發掘,由當時著名的近東考古學家科爾德威(Robert Koldewey,此君因發掘了赫赫有名的巴比倫城及其「空中花園」和「巴別塔」而聞名)和安德烈(Walter Andrae)先後主持。就在1913年9月25日這一個平凡的日子,在阿舒爾遺址的伊什塔爾(Ishtar)神廟區,考古隊中的一位沒有留下名字的隊員用鏟子發掘出了一塊刻有密密麻麻楔形文字的金板。對於當時發掘「泥板」已經習以為常的隊員們來說,這塊「金板」的發現絕對是一頓值得回味無窮的「東方大餐」。可是好景不長,隨著一戰硝煙的臨近,德國的這支考古隊和其他同行一樣暫停了在伊拉克的發掘工作。

一戰結束不久後,1926年的某天,這塊楔形文字金板被考古隊員們小心翼翼地帶到了德國,藏在首都柏林佩加蒙博物館的近東館(Vorderasiatischen Museum)裡,編號為VA Ass 994。金板在這裡見證了希特勒的上臺、法西斯納粹屠殺猶太人的罪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以及希特勒下臺和德國戰敗這段20世紀最刻骨銘心的歷史篇章。

1945年,德國戰敗投降,蘇聯軍隊進駐柏林,恰在這段時間裡,佩加蒙博物館工作人員意外發現這塊金板突然消失不見了。過了大概不久(1945至1946年間),這塊金板不知什麼緣故被一名蘇聯士兵獲得。這位同樣沒有留下名字的蘇聯士兵在當時哪裡曉得他手中的這塊金板的價值?一天,一個名叫弗萊門鮑姆(Riven Flamenbaum)的波蘭裔猶太人用幾包香菸和少許食物從那位蘇聯士兵手中換得了該金板。這名猶太人作為奧斯維辛集中營死裡逃生出來的倖存者,能夠幸運得到這塊金板,也算得上是上蒼給他的一個小小的補償和慰藉了。1949年,弗萊門鮑姆先生帶著這塊金板舉家移民美國,先居住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隨後又遷到紐約市長島區定居,安享晚年。

在之後的數十年裡,德國的佩加蒙博物館也一直在尋找這塊金板。但是,數十載不遺餘力的尋找也無濟於事,它像人間蒸發一樣,消失於人們的視野長達半個世紀。

令人興奮的是,2003年的某一天,這塊金板突然「重出江湖」,再次引發外界的廣泛關注。其原因是:這一年,此金板的持有者弗萊門鮑姆先生過世,他的子女們在收拾他的遺物時,無意間發現了一件標有「硬幣藏品」標籤的遺物,從而再次揭開了這塊金板的「神秘面紗」。

但這一爆炸性的消息一經公布, 首先引來的卻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

佩加蒙博物館位於德國柏林博物館島,始建於1910年,1930年開放。

金板官司「內幕」及「偽造品風波」

2003年,當德國柏林佩加蒙博物館人員得知這塊編號為VA Ass 994的楔形文字金板被重新發現後,立即開始了「迎回金板」的籌劃準備工作。但是看來事情遠遠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容易。在此後的兩三年裡,德國博物館代表方(原收藏者)和弗萊門鮑姆的後人(現收藏者)就該金板的擁有權及歸屬權問題展開了N次交談,但是結果都是各執己見、互不相讓。

無奈之下,從2006年開始,柏林佩加蒙博物館僱律師與當時金板的持有者弗萊門鮑姆子女的代表在紐約打了七年之久的官司。在法庭上,佩加蒙博物館代表一直宣稱對該金板的所有權,並竭力索回,而辯方代表卻堅持認為此金板的屬性是戰利品,同樣宣稱對其合法的擁有權,雙方各執一詞,僵持不下。直到2013年底,紐約高等法院最終宣判,將這塊價值連城的金板判給柏林佩加蒙博物館所有。於是,「流亡」半個世紀之久的金板終於結束漂流、重歸「故裡」,也可謂「物歸原主」。雖然我們已經無法知道九泉之下的弗萊門鮑姆先生是否也贊同這個判決結果。

這塊金板無比珍奇,學術價值亦不可估量。該金板對於研究亞述人的神靈崇拜及世界觀有十分重要的學術研究意義。目前已發現的刻有楔形文字銘文的金板總數才不到十塊。因此,這塊「來之不易」的金板絕不是一塊普通的黃金飾品。據筆者的博士生導師、現任德國柏林佩加蒙博物館近東館館長Markus Hilgert教授透露:為了紀念這次意義非凡的「文物回流」,佩加蒙博物館計劃將於2018年舉辦一個針對這塊金板的專題展覽。

有趣的是,在1954年時,曾有人告訴弗萊門鮑姆先生,這塊金板是偽造品,最多不值100美元。可能是受到外界評價的影響,弗萊門鮑姆先生將這塊金板「失望」地歸為「硬幣藏品」,隨便收藏在家裡的某個角落;也可能是他根本不知道金板的真實身份,只是想當然地認為它是一枚某個歷史時期的金幣;再或是他不相信外界的「偽造品」評說,義無返顧地認為它就是一件「寶貝」。不管怎麼樣,這塊金板依然被弗萊門鮑姆先生收藏在自己家中。

據最近有關機構的評估,這塊金板目前市值約1000萬美元!

用黃金記載亞述國王的豐功偉績

這塊編號為VA Ass 994的楔形文字金板之所以珍貴,不僅是因為它是由貴金屬黃金製成,更重要的是,金板上刻寫的楔形文字內容所反映的歷史價值、它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以及它凝結了幾千年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推動著人類文明不斷前進。

這塊金板誕生於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又叫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大約公元前3200年-前330年),地理位置相當於今天的伊拉克全境、敘利亞東北部、土耳其東南部和伊朗西部地區。如今這片風煙戰亂的地區,誰能想到曾經在這裡誕生了人類最古老的文明(蘇美爾文明)呢?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

這塊金板所處的年代稍微晚些,為中亞述時期的著名國王圖庫勒提尼努爾塔一世(公元前1243-前1207年)統治時期。圖庫勒提尼努爾塔一世是一位什麼樣的國王呢?從他的楔形文字名字(意譯為「我的信念是戰神尼努爾塔」)中可以窺探出這大概是一位「愛武」的王者。後來的事實也印證了這一猜想。在他統治的前半期,亞述王圖庫勒提尼努爾塔一世打敗了顯赫一時的西臺帝國,奪得小亞和黎凡特地區。後來,他又戰勝了烏拉爾圖。然而最令他名聲大震的是,他徵服了兩河流域南部的加喜特巴比倫王朝,佔領巴比倫城,自立為巴比倫王,從而完成了兩河流域北部亞述和南部巴比倫的統一事業。這樣的豐功偉績難怪要通過金板而不是泥板來記錄下來,流傳後世!

具體來說,這塊楔形文字金板記錄了國王圖庫勒提尼努爾塔一世修建阿舒爾神廟的事跡。修建神廟在當時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國家大事,也是國王一生最為之驕傲的功績之一。這不僅是國王向他所信奉的神靈表示其忠心和崇敬,希望神靈保佑其統治,更是國王向子孫後人宣揚自己的豐功偉績和功德千秋。

最後,附上這塊金板的楔形文字銘文釋讀及其漢譯,以供雅俗共賞:

金板VA Ass 994(左:正面,右:反面)©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Vorderasiatisches Museum將楔形文字「拉丁化」(音讀或音譯)後的文本。這是該金板首個釋讀版本,釋讀者劉昌玉。

「圖庫勒提尼努爾塔,宇宙之王,亞述之王,亞述王沙勒馬那沙爾之子:那時當女神迪尼圖(我的女主人)的神廟被我的前輩國王伊魯叔馬建成後,(至今)該神廟已經荒廢、陳舊了。我清除了它的基坑底部的殘骸。我從頭到底重建了它,(並且)存放了我的紀念銘文。假如後世哪一位王公(再次)修復了它,並且把刻有我名字的(金板)放回它的地方(神廟)。(那麼)神阿舒爾將聽到他的祈禱。」

(本文作者系德國海德堡大學博士,現為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講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楔形文字是如何「死而復生」的
    目前所知的最晚的楔形文字文獻是公元75年的一塊天文年曆泥板,楔形文字在延綿三千餘年的歲月之後,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它在西亞的茫茫荒漠之下沉睡了近兩千年,直到被近代歐洲的冒險家重新發現,才有了楔形文字「死而復生」的傳奇故事。
  • 楔形文字與三星堆銅像 跨越千年對話
    以色列耶路撒冷聖經之地博物館館長Amanda介紹展品  雖然同處北緯30°,但卻遠隔千裡,三星堆青銅頭像與兩河流域統治者頭像面對面,竟也毫不違和。
  • 巴人使用楔形文字
    不過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最初也是一種圖形表意文字,後來筆畫才趨於統一,變成一些尖頭符號的組合,以此來表示一個讀音,從而變成純粹的拼讀文字,如圖:     那麼眾多的楔形文字在先秦時代的中國是否也流行過呢?對此中國歷史學家是持否定態度的,基於傳統文明起源觀,他們甚至連些微的懷疑也不曾提出過!但筆者以為,先秦時代活動於川渝地區的巴人是使用楔形文字的,或者說巴人最先使用的是楔形文字。以出土文物為證:
  • 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點擊上方「一品波斯」關注我們,每天呈現新鮮信息楔形文字在1765年,德國學者尼布爾(C. Niebuhr,1733-1815)在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附近的村莊比希屯(Bihitun)發現一個摩崖石刻並拓得銘文摹本,此貝希斯敦銘文引起西方學術界重視。此後經英、法、德、丹麥、愛爾蘭等國的學者們一百多年的鑽研,這種文字才得以逐漸破解,其中英國人羅林森(H. C. Rowlinson,1810-1895)的貢獻較為突出。
  • 爭議最大的5件文物,古埃及獨佔3件,圖3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然而除了我們國家以外,世界上很多國家文物流失的現象也是非常普遍,而被流失文物的國家也是一直苦苦追討流本屬於自己國家的文物,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世界上爭議最大的5件文物吧。楔形文字黏土板,是刻有世界上最早文字的泥板。
  • 失傳了好幾個世紀的楔形文字,為何又在這個時代興起?
    總之,20世紀30年代正式發掘以前,這裡遍布有價值的文物,誰都可以帶走。尼布爾一面將他的楔形文字摹本和所見所聞所感公之於世,一面著手破譯楔形文字。他最終沒能釋讀出來,但他分辨出這些楔形文字共有三段分屬三種不同的語言。其中最簡單的一種是由42個字母組成的,這是個了不起的發現,它說明了在西亞,不止一個民族使用楔形文字。
  • 亞述光芒楔形文字刻下了永遠
    國內只有5個人可以研究亞述文明  除了位於伊拉克北部的古城遺址外,大英博物館擁有最豐富的亞述文物資源,其近東部更是在文物研究方面有著強大的學術力量,不少有關亞述的書籍和學術文章應運而生。  在上博觀看此次亞述文明展的觀眾希望尋找一些介紹亞述文明的書籍,但卻發現一本中文版的書都沒有。
  • 科普|漢謨拉比法典 遠古的楔形文字
    1901年,法國考古隊在伊朗西南部古城發現一塊玄武巖雕刻,上面刻有楔形文字,考古隊認識到它的價值,將它帶回到了法國。這就是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石柱法,現存巴黎羅浮宮博物館。巖石呈黑色,高過2米,上端刻有人物浮雕,下面刻有法典全文。
  • 蘇美爾人文明(二)楔形文字的破譯
    此時,兩河流域文明的靈魂——「楔形文字」在中東地區完全被希臘文和阿拉美亞字母文字所代替,世上已無人能讀寫認識他們。蘇美爾文明沒有歷史文獻傳世,近現代歐洲探險家只能通過挖掘的「楔形文字」破譯,才能了解真實的蘇美爾文明。
  • 楔形文字是怎樣破解的?
    在他32歲那年,一件事讓他後來下決心破解那些楔形文字,那一年,法國人發現了傳說中的亞述帝國的都城尼尼微,歐洲掀起了研究中東地區古代歷史的熱潮。於是,羅林森決定專注於楔形文字的研究。但是,由於他所獲得的拓片上沒有任何他能夠認識的文字內容,因此那些楔形文字的破譯要比利用羅塞塔石碑破譯古埃及象形文字難得多。
  • 走進楔形文字的神秘世界
    【環球時報駐伊朗特約記者 包小龍】10月2日,一批千裡迢迢從美國空運回來的楔形文字泥板,靜靜地躺在伊朗國家博物館玻璃展櫃中,任記者們拍照攝影,參觀欣賞。鮮有人認識刻在這些泥板上的形如鐵釘的文字。發現了超過5萬塊用埃蘭語記錄的楔形文字泥板。
  • 花25年追回文物,值!
    追回的部分文物圖片2019年2月,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舉行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返還交接儀式,美國聯邦調查局返還了361件(套)中國流失文物。2019年3月,中國和義大利兩國政府籤署、交換796件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返還證書;同年4月,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了「歸來——義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2019年9月,國家文物局宣布成功追索流失日本曾伯克父青銅組器。這是近年來實施跨國追索的價值最高的一批文物。
  • 亞述學家,對波斯文件和楔形文字的破譯做出了巨大貢獻!
    正是通過波斯人用楔形文字寫下的文件,我們才破解了西亞的楔形銘文。倘若波斯人沒有留給我們這些文件,現代學者將永遠無法讀懂那些粘土板。他們對巴比倫和亞述的歷史的研究將永遠充滿無休無止的爭論。在阿拉米語取代了巴比倫尼亞和亞述語言之後,人們不再用古代楔形文字書寫粘土板或其他記錄了。
  • 伊拉克城邦遺址出泥板,上面的楔形文字破解後,竟是古人的投訴信
    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如果能讀懂它的含義,我們將對數千年以前的歷史能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上世紀四十年代,伊拉克考古學家在埃利都遺址中,出土了一塊寫滿楔形文字的泥板,後來經古文字專家的研究和解讀,破解了其中的含義,竟然是一封信件。究竟信件的內容是什麼呢?
  • 博物館藏品「復活」兩河文明
    柏林近東博物館藏品奠定西臺學基礎柏林近東博物館位於著名的博物館島上,隸屬於知名的佩加蒙博物館,是德國收藏兩河流域文物最多的機構。1906—1994年,德國東方學會和德國考古研究所先後在哈圖沙遺址展開曠日持久的發掘工作,發現西臺語、阿卡德語楔形文字泥板文書約3萬件,除部分收藏在近東博物館外,其餘分別收藏於土耳其的安卡拉博物館和伊斯坦堡博物館。
  • 金餅金板馬蹄金麟趾金:周倜分享海昏侯墓葬出土文物之二
    現為中國文物學會青銅器專業委員會理事,河南衛視華豫之門青銅器鑑定專家,山東省古玩商會副會長、銅器組負責人,齊魯古玩商會常務理事、青銅部主任。周倜是一位實力派青銅器鑑寶專家,在青銅器收藏界摸爬滾打多年,有著極為豐富的實戰經驗。周倜多年遊藝學習於各大博物館,積累了不少博物館藏品資料,樂藝會特設專刊系列發布,為廣大愛好者提供一個多方位學習的機會。
  • 歷史:楔形文字的爭議!
    楔形文字由楔形字符組成,並用粘土片寫成(通常比喻為在泥中劃傷的雞肉製成的標記)。與其他古代書寫媒體不同,例如古希臘和羅馬使用的紙莎草紙或皮革捲軸,楔形文字的片劑生存豐富。已經從毀壞的美索不達米亞城市中找回了數十萬片藥片。從楔形文字的恢復中獲得的發現繼續以意想不到的和令人興奮的方式展開。
  • 楔形文字是表音文字嗎?_澎湃新聞-ThePaper
    X 楔形文字是表音文字嗎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
  • 神秘的楔形文字及起源
    楔形文字是蘇美爾文明的獨創,最能反映出蘇美爾文明的特徵。楔形文字對西亞許多民族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西亞的巴比倫、亞述、西臺、敘利亞等國都曾對楔形文字略加改造,來作為自己的書寫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創製出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
  • 神秘的楔形文字起源
    文/莫非楔形文字由古蘇美爾人所創,這種文字是兩河流域文明的最大文化成就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歷史悠久的楔形文字,起源於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兩河文明,是由生活在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人發明創造出來的。一開始楔形文字和其他文字一樣,都是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統構成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字形結構才變得越來越簡化。現在發現的楔形文字主要是被蘇美爾人用削尖的蘆葦稈或木棒刻在軟泥板上,然後再經過烤曬工序讓泥板變得堅硬,從而得以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