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是由古代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發明,後來被巴比倫、亞述、西臺和波斯等民族借用的文字系統。刻寫楔形文字的材料主要是用黏土製成的泥板,而在黃金材料上刻寫楔形文字卻十分珍奇稀有,目前世界範圍內發現的不到10塊。
其中有這樣一塊3000多年前的楔形文字金板,經歷了近100年的「奇幻漂流」、長達7年的跨國官司。該金板編號為VA Ass 994,黃金材質,寬約2.6釐米、長約4釐米。重約9.5克。其年代為中亞述時期的國王圖庫勒提尼努爾塔一世(Tukulti-Ninurta I,公元前1243-前1207年)統治時期,相當於我國的殷商晚期。金板記錄了該國王的事跡銘文,共分為21欄。
20世紀初,這塊金板由德國考古隊員在伊拉克發現並帶回佩加蒙博物館,二戰結束後被佔領柏林的蘇軍獲得,又輾轉被賣到從集中營逃出的猶太人手中,最後跟著猶太人一家去了美國。時至今日,這塊價值連城的金板應該歸誰所有,收藏它的博物館還是買到它的猶太人呢?
罕見的楔形文字金板,編號VA Ass 994金板的「流亡」阿舒爾(Ashur)遺址,位於底格裡斯河西岸、小扎布河三角洲以北,今天伊拉克的Al-Shirqat地區,目前這裡很可能已被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破壞。
早在1903年至1913年間,德國東方學會資助成立的德國近東考古隊深入此地考察發掘,由當時著名的近東考古學家科爾德威(Robert Koldewey,此君因發掘了赫赫有名的巴比倫城及其「空中花園」和「巴別塔」而聞名)和安德烈(Walter Andrae)先後主持。就在1913年9月25日這一個平凡的日子,在阿舒爾遺址的伊什塔爾(Ishtar)神廟區,考古隊中的一位沒有留下名字的隊員用鏟子發掘出了一塊刻有密密麻麻楔形文字的金板。對於當時發掘「泥板」已經習以為常的隊員們來說,這塊「金板」的發現絕對是一頓值得回味無窮的「東方大餐」。可是好景不長,隨著一戰硝煙的臨近,德國的這支考古隊和其他同行一樣暫停了在伊拉克的發掘工作。
一戰結束不久後,1926年的某天,這塊楔形文字金板被考古隊員們小心翼翼地帶到了德國,藏在首都柏林佩加蒙博物館的近東館(Vorderasiatischen Museum)裡,編號為VA Ass 994。金板在這裡見證了希特勒的上臺、法西斯納粹屠殺猶太人的罪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以及希特勒下臺和德國戰敗這段20世紀最刻骨銘心的歷史篇章。
1945年,德國戰敗投降,蘇聯軍隊進駐柏林,恰在這段時間裡,佩加蒙博物館工作人員意外發現這塊金板突然消失不見了。過了大概不久(1945至1946年間),這塊金板不知什麼緣故被一名蘇聯士兵獲得。這位同樣沒有留下名字的蘇聯士兵在當時哪裡曉得他手中的這塊金板的價值?一天,一個名叫弗萊門鮑姆(Riven Flamenbaum)的波蘭裔猶太人用幾包香菸和少許食物從那位蘇聯士兵手中換得了該金板。這名猶太人作為奧斯維辛集中營死裡逃生出來的倖存者,能夠幸運得到這塊金板,也算得上是上蒼給他的一個小小的補償和慰藉了。1949年,弗萊門鮑姆先生帶著這塊金板舉家移民美國,先居住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隨後又遷到紐約市長島區定居,安享晚年。
在之後的數十年裡,德國的佩加蒙博物館也一直在尋找這塊金板。但是,數十載不遺餘力的尋找也無濟於事,它像人間蒸發一樣,消失於人們的視野長達半個世紀。
令人興奮的是,2003年的某一天,這塊金板突然「重出江湖」,再次引發外界的廣泛關注。其原因是:這一年,此金板的持有者弗萊門鮑姆先生過世,他的子女們在收拾他的遺物時,無意間發現了一件標有「硬幣藏品」標籤的遺物,從而再次揭開了這塊金板的「神秘面紗」。
但這一爆炸性的消息一經公布, 首先引來的卻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
佩加蒙博物館位於德國柏林博物館島,始建於1910年,1930年開放。金板官司「內幕」及「偽造品風波」2003年,當德國柏林佩加蒙博物館人員得知這塊編號為VA Ass 994的楔形文字金板被重新發現後,立即開始了「迎回金板」的籌劃準備工作。但是看來事情遠遠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容易。在此後的兩三年裡,德國博物館代表方(原收藏者)和弗萊門鮑姆的後人(現收藏者)就該金板的擁有權及歸屬權問題展開了N次交談,但是結果都是各執己見、互不相讓。
無奈之下,從2006年開始,柏林佩加蒙博物館僱律師與當時金板的持有者弗萊門鮑姆子女的代表在紐約打了七年之久的官司。在法庭上,佩加蒙博物館代表一直宣稱對該金板的所有權,並竭力索回,而辯方代表卻堅持認為此金板的屬性是戰利品,同樣宣稱對其合法的擁有權,雙方各執一詞,僵持不下。直到2013年底,紐約高等法院最終宣判,將這塊價值連城的金板判給柏林佩加蒙博物館所有。於是,「流亡」半個世紀之久的金板終於結束漂流、重歸「故裡」,也可謂「物歸原主」。雖然我們已經無法知道九泉之下的弗萊門鮑姆先生是否也贊同這個判決結果。
這塊金板無比珍奇,學術價值亦不可估量。該金板對於研究亞述人的神靈崇拜及世界觀有十分重要的學術研究意義。目前已發現的刻有楔形文字銘文的金板總數才不到十塊。因此,這塊「來之不易」的金板絕不是一塊普通的黃金飾品。據筆者的博士生導師、現任德國柏林佩加蒙博物館近東館館長Markus Hilgert教授透露:為了紀念這次意義非凡的「文物回流」,佩加蒙博物館計劃將於2018年舉辦一個針對這塊金板的專題展覽。
有趣的是,在1954年時,曾有人告訴弗萊門鮑姆先生,這塊金板是偽造品,最多不值100美元。可能是受到外界評價的影響,弗萊門鮑姆先生將這塊金板「失望」地歸為「硬幣藏品」,隨便收藏在家裡的某個角落;也可能是他根本不知道金板的真實身份,只是想當然地認為它是一枚某個歷史時期的金幣;再或是他不相信外界的「偽造品」評說,義無返顧地認為它就是一件「寶貝」。不管怎麼樣,這塊金板依然被弗萊門鮑姆先生收藏在自己家中。
據最近有關機構的評估,這塊金板目前市值約1000萬美元!
用黃金記載亞述國王的豐功偉績這塊編號為VA Ass 994的楔形文字金板之所以珍貴,不僅是因為它是由貴金屬黃金製成,更重要的是,金板上刻寫的楔形文字內容所反映的歷史價值、它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以及它凝結了幾千年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推動著人類文明不斷前進。
這塊金板誕生於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又叫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大約公元前3200年-前330年),地理位置相當於今天的伊拉克全境、敘利亞東北部、土耳其東南部和伊朗西部地區。如今這片風煙戰亂的地區,誰能想到曾經在這裡誕生了人類最古老的文明(蘇美爾文明)呢?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這塊金板所處的年代稍微晚些,為中亞述時期的著名國王圖庫勒提尼努爾塔一世(公元前1243-前1207年)統治時期。圖庫勒提尼努爾塔一世是一位什麼樣的國王呢?從他的楔形文字名字(意譯為「我的信念是戰神尼努爾塔」)中可以窺探出這大概是一位「愛武」的王者。後來的事實也印證了這一猜想。在他統治的前半期,亞述王圖庫勒提尼努爾塔一世打敗了顯赫一時的西臺帝國,奪得小亞和黎凡特地區。後來,他又戰勝了烏拉爾圖。然而最令他名聲大震的是,他徵服了兩河流域南部的加喜特巴比倫王朝,佔領巴比倫城,自立為巴比倫王,從而完成了兩河流域北部亞述和南部巴比倫的統一事業。這樣的豐功偉績難怪要通過金板而不是泥板來記錄下來,流傳後世!
具體來說,這塊楔形文字金板記錄了國王圖庫勒提尼努爾塔一世修建阿舒爾神廟的事跡。修建神廟在當時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國家大事,也是國王一生最為之驕傲的功績之一。這不僅是國王向他所信奉的神靈表示其忠心和崇敬,希望神靈保佑其統治,更是國王向子孫後人宣揚自己的豐功偉績和功德千秋。
最後,附上這塊金板的楔形文字銘文釋讀及其漢譯,以供雅俗共賞:
金板VA Ass 994(左:正面,右:反面)©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Vorderasiatisches Museum將楔形文字「拉丁化」(音讀或音譯)後的文本。這是該金板首個釋讀版本,釋讀者劉昌玉。「圖庫勒提尼努爾塔,宇宙之王,亞述之王,亞述王沙勒馬那沙爾之子:那時當女神迪尼圖(我的女主人)的神廟被我的前輩國王伊魯叔馬建成後,(至今)該神廟已經荒廢、陳舊了。我清除了它的基坑底部的殘骸。我從頭到底重建了它,(並且)存放了我的紀念銘文。假如後世哪一位王公(再次)修復了它,並且把刻有我名字的(金板)放回它的地方(神廟)。(那麼)神阿舒爾將聽到他的祈禱。」(本文作者系德國海德堡大學博士,現為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講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