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
點擊加星★ 貼近你心
緬甸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135個不同的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其中一些民族與中國的少數民族同源。各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國語為緬甸語,英語也可通用,老一輩華人基本能講中文。緬族、克欽族、克倫族、撣族、克耶族和孟族等有本族文字。
緬族的人口眾多,佔全國總人口的65%,有3000多萬人,主要聚居在伊洛瓦底江中遊及三角洲地區,在全國各地也有分布。緬族屬蒙古人種,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起源於中國西北地區羌族的一個支系。緬族先民有過三次大的遷徙,於650年進入曼德勒南30公裡的叫棲鎮一帶定居。歷史上緬族多次建立統一的封建王朝,是緬甸聯邦的主體民族,在整個緬甸起主導作用。其服飾與中國雲南傣族相似,男女下身都著紗籠,緬語叫做「籠基」。緬族服飾已成為緬甸全國公認的國服,緬族人腳上穿拖鞋習俗也早已遍及全國。
撣族人口約有420萬,分布較廣,聚居在撣邦境內的佔62%。撣族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與中國的傣族同源,同為中國遠古百越民族的後裔。早在公元前後緬甸就有撣族居住,至8世紀大體形成今日的分布狀況。撣族男子身穿燈籠長褲,有文身的習慣,喜歡佩帶砍刀。撣族女子要到14歲才脫去長褲,穿上色彩絢麗的紗籠。
克倫族人口有350多萬,主要分布於克倫邦和克耶邦。克倫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克倫語支,與緬族同一族源,都是從中國的羌族分支南遷入緬甸還早於緬族。克倫人信奉的宗教因居住地不同而有所區別:與緬族雜居在平原地區的多信奉佛教,居住在城市裡的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山區民眾則信奉原始宗教。克倫族的服裝與緬族基本相同,但不同地區的克倫人對顏色各有所好,尤其偏愛紅、白、黑三種顏色,人們據此分別稱之為紅克倫、白克倫、黑克倫。克倫人有個習俗,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吸菸鬥,菸斗是克倫人必備之物。
若開族又稱阿拉幹族,人口約有260萬,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屬何種語支至今仍有爭議。若開族居在靠近孟加拉灣的若開邦沿海地區,其文化明顯帶有在海岸登陸的孟加拉水手和印度水手的文化特徵。
孟族是緬甸的古老民族,屬於蒙古人種,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孟語支,人口有150萬。孟族人一直活在南部的毛淡棉和勃固一帶,這些地區很早就盛行佛教,成為小乘佛教的中心地,並影響到緬甸各地。元1 0世紀前,孟族就在緬甸中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孟族的古代文化,包括音樂舞蹈、文字繪畫、建築雕塑等,對緬甸主流的緬族文化有深刻的影響。
克欽族跨居緬、中、印三國,在中國境內叫景頗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景頗族發源於青藏高原東部,唐代的「裸形」、「尋傳」部落即其先民,公元960年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開江南遷,到1 7世紀逐漸定居在今緬甸北部和雲南德宏地區。在緬甸的克欽族約有130萬人,主要聚居在山高林密的克欽邦。克欽人的村落多在海拔1500 —2000米的高山上,房屋上層住人,下層圈養禽畜,與中國的幹欄式民居相似。克欽人篤信鬼神,其建築設計理念頗為奇特。他們的房屋有安放祖先鬼神牌位的「鬼房」,柱子上掛著紅綠巾和牛頭。而且家中設前後兩道門,前門供活人出入,後門專供鬼魂進出,後門常關著,不許外人進入。
欽族跨居緬、印、孟三國,在緬甸的人口有112萬,大部分聚居在叢林密布的西部山地欽山山脈一帶。欽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欽語支,是隨藏緬語族南遷,較早進入緬甸的民族之一。幾經輾轉流徙,欽族於14~15世紀進入西部山地,一部分遷到了印度阿薩姆地區。因為長期生活在交通不便的大山裡,欽族本身形成了44個支系,相互之間在語言和生活習慣上有所不同。欽族有自己的文字,但使用範圍很小。
克耶族約有20萬人,主要居住在克耶邦和克倫邦,屬於漢藏語系藏緬族克耶語支。克耶族的體質特徵和克倫族很接近。克耶族生產的漆器稱為「雲漆」,在緬甸盛產的各種漆器中屬於最上乘的精品。
高族有7萬人,分布在撣邦東部的景棟一帶,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高族在中國叫哈尼族,在寮國國豐沙裡省叫卡戈族,在泰國清萊、清邁府叫阿卡族。
緬甸還有其他的外來民族居住,主要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華人。漢人在緬甸被稱為果敢族。
圖文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謝謝。
end
往期推薦
「印軍望風而逃、200多死」......這位印度議員真敢說
女毒梟落網現場!德宏警方破獲特大販毒案,當場繳毒139公斤!(附視頻)
去曼德勒,曾經的打卡地84條夜市已不在,花上200緬幣,你也可以為「人間煙火」爭色
重磅突發,4名蒙面匪徒持刀搶劫緬甸最大銀行,上億錢款被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