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那些民族國家——緬族與古代緬甸

2020-12-09 寒冰讀史

一、緬族

緬族起源於古代氐羌集團,是中國古代羌人部落的南下分支。西漢至隋唐時期生活在川藏甘交界地帶及其以南地區的白狼羌是最初的原始緬人。白狼羌為戰國前後南下的犛牛羌部落的一支,分布在今川兩一帶,歷史上曾多次慕義歸化內屬,且曾獨立立國。東漢初年起,白狼羌就與中原王朝有過聯繫。隋唐時白狼(羌)為吐蕃所滅。唐善戰爭使得白狼人從7世紀中葉起便開始了其流離失所的生活。白狼人或內遷中原,或臣服吐蕃,或南逃滇中。內遷和臣服者最終均為漢藏兩族所同化,南逃滇中的白狼人在洱海一帶生活了約半個世紀後,由於蒙舍詔的統一入詔行動和唐與南詔的天寶大戰而無法安生,於8世紀初繼續南下,沿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太平江、瑞麗江河谷通道於9世紀前後進入緬甸境內。

9世紀中葉,白狼先緬人陸續集中到了緬甸中部叫棲一帶,並在叫犧附近建立了11個村莊。早期的緬人(古白狼羌人)帶有遊牧型經濟文化特徵。他們在吸收了驃、孟文化成為農耕民族後,發展成為先緬人。先緬人在叫棲生活一段時間後,開始向伊洛瓦底江遷徙,在伊洛瓦底江邊建立起了蒲甘城.並由此向緬甸其它地區擴張,與其它民族融合,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緬族在先緬人時期是以遊牧為業的。進入緬甸後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加上受孟族、驃族影響,從9世紀起就開始從事耕作,轉為農耕民族了。農耕型文化的確立與否成為判斷緬人與先緬人的標準。經濟文化類型的轉換對緬人的風俗習慣影響很大。

1044年阿奴律陀建立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蒲甘王朝。1057年阿奴律陀南攻直通,迎來了佛經,確立了佛教的國教地位,使緬族社會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可以說緬族是伴隨著佛教信仰的確立而形成的。緬族人熱情好客、正直誠實、克己求善、樂於助人的民族品德來源於佛教的影響。各種倫理觀念如尊老愛幼等都與佛教相關。因此,可以說佛教信仰是改變緬族文化進程的核心因素。緬族的主要信仰是佛教,即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在緬族的信仰中,佔絕對的主導地位。但緬族從一開始就信仰神明,至今,緬族人家中幾乎仍然家家供奉神明。佛教大約於公元前3世紀由印度傳入緬甸,至今已有2500多年。佛教思想與教義在緬族中早已深入人心,緬族人幾乎人人都是虔誠的佛教徒。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遊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ng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族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唐朝時期,彝族帝國南詔國順山勢南下,滅亡了驃國。緬族以叫棲一帶向四周發展,在不斷擴張中形成了緬甸主體民族。

二、蒲甘王朝

蒲甘王國是東南亞的一個古國,公元849年建國於現代緬甸地區。第一任國王是披因比亞,蒲甘王國是第一個統一緬甸地區的王朝。蒲甘(英文:Bagan,舊稱Pagan)是蒲甘王國的首都,位於伊洛瓦底江西岸與親敦江匯合處,在曼德勒西南145公裡。蒲甘建立的歷史比蒲甘王國還要早,據說在105年由卑謬人建蒲甘小城。847年,披因比亞在蒲甘修建城寨,大興土木,使蒲甘漸漸成為大城市,後成為一國之都。1004年,蒲甘王國遣使到中國向北宋朝貢。1044年,阿努律陀即位為國王,1077年阿努律陀被野牛撞死,太子修羅繼位。

1106年(中國北宋宋徽宗崇寧五年),蒲甘國王江喜陀遣使到中國向北宋朝貢。自江喜陀之後的諸王,或縱情奢華宴樂,或廣建寺廟,結果勞民傷財,國勢日微。1254年,那羅梯訶波帝即位,暴虐無道,叛亂四起。蒲甘國北部的撣族勢力盛起,不斷南侵蒲甘國。1271年,蒙古人忽必烈在中國北方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多次遣使到蒲甘國招降,蒲甘國王不理會。1277年,元兵進攻八莫,因氣候炎熱退兵,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國。

1279年,元滅南宋,國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國,蒲甘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元朝敗蒲甘國後,其領土就開始分裂。撣族乘機發展勢力,1368年於緬甸東部阿瓦(英文:Ara)建立阿瓦王國。而孟族也在緬甸南部發展勢力,建都於馬達班(Martaban),1369年遷都勃固,建立勃固王國。二王國建立後南北交戰。

三、東籲王朝

東籲王朝(ToungooDynasty,1531~1752年),是緬甸歷史上最強盛的封建王朝。中國史籍稱其為洞吾、底兀剌。莽瑞體(緬名:德林瑞體)於1531年在東籲創建,故名。

公元13世紀末,緬甸輝煌一時的蒲甘王朝滅亡,此後緬甸進入大分裂時期。緬甸北部形成撣族統治的以阿瓦城(今曼德勒附近)為中心的阿瓦王朝,而南部則形成孟族統治的以白古(今勃固)為中心的白古王朝。從1386年到1425年,兩國不斷發生衝突,史稱「四十年戰爭」。除了這兩個大國之外,尚有東籲、木邦、孟養、孟密、阿拉乾等國,其中尤以緬族的東籲最強。撣族統治阿瓦後,緬族不堪忍受其壓迫,紛紛移居東籲。四十年戰爭時,東籲遠離戰區,未遭戰爭破壞,成為緬族逃避戰爭和災荒的避難所,因而人口不斷增多。

撣族統治阿瓦後,緬族不堪忍受其壓迫,紛紛移居東籲。四十年戰爭時,東籲遠離戰區,未遭戰爭破壞,人口不斷增多。早在明吉逾(1486~1531在位)時,東籲就與阿瓦聯姻而獲得皎克西的「糧倉」地區,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又與強大的白古王朝結盟,牽制住阿瓦王朝的進犯。1535年莽瑞體開始進攻白古王朝。1539年攻滅白古王朝,莽瑞體推行了團結孟族的政策,使孟族將士為其所用,並僱傭有近代武器和戰艦的葡萄牙兵。1541年又攻佔對外貿易要港馬都八。莽瑞體去世時,緬甸中部和南部基本統一。

1551年,莽應龍繼位。他滅阿瓦王朝,徵服各撣邦,完成了緬甸的第二次統一,為發展政治、經濟、文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政績卓著。莽應龍死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各地封建主重新割據。阿拉幹王朝封建主乘機率葡萄牙僱傭兵,並同東籲封建主聯合,於1599年攻佔白古,俘獲緬王莽應裡(緬名南達勃因)。東籲王朝危在旦夕,莽應龍幼子良淵王(1600~1605在位)挽救了這一頹勢,佔領以阿瓦為中心的「糧倉」地區,保住了上緬甸半壁河山。繼其王位的阿那畢隆(1605~1628在位)又光復了下緬甸的所有失地,從而再次完成了緬甸的統一。他隆執政時(1629~1648),國富民強。

平達力時(1648~1661)國力日衰。1627年荷蘭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在緬甸設分公司。1688年和1709年法國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又在沙廉設分公司,控制其對外貿易,殖民勢力侵入緬甸。1740年緬甸孟族起義,動搖了東籲王朝的統治。1752年孟族軍隊佔領首都阿瓦,結束東籲王朝統治。

四、貢榜王朝

貢榜王朝 KonbaungDynasty(1752~1885) 緬甸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譯雍籍牙王朝、阿瑙帕雅王朝或瑞帽王朝、瑞波王朝。這個王朝初期被引入一個擴張主義時代,一度稱霸中南半島,並四度擊退中國軍隊,但後來被英國打敗後一蹶不振,1885年被大英帝國兼併,標誌者長達600餘年的緬甸主權國家的消失。

1752年緬族領袖雍籍牙(緬名阿郎帕耶)在貢榜(今瑞波)創建貢榜王朝。18世紀中期以前,在東籲王朝統治下的緬甸已經四分五裂,在阿瓦北部,撣邦各首領在中國的宗主權庇護下橫行,在南部,孟人死灰復燃。1752年孟族佔領東籲王朝的首都阿瓦後,曾向雍籍牙勸降。雍籍牙拒不投降,以貢榜為基地,一舉擊潰孟族大軍的進攻,從此軍威大振,各地首領紛來歸順,雍籍牙被擁戴為王。

1753年攻佔阿瓦後,1756~1757年又連續攻佔卑謬、大光(今仰光)和白古,所向無敵,統一了下緬甸。第三代王孟駁繼位(1763~1776)後,於1767年攻克暹羅王都。但未能長期保有該地,他長期用兵,侵入撣邦和寮國王國,還攻打了印度的曼尼普爾王國,他的勢力擴大引來了中國軍隊的幹涉,發展成清緬戰爭,雖然他四次打退了中國清王朝的軍隊,但實力被大大消耗。1768~1775年,暹羅人民在鄭信的領導下起義,把緬軍全部逐出暹羅國土。

第6代王孟雲執政時(1782~1819),企圖重新徵服阿瑜陀耶,但多次交戰都遭到失敗。1785年阿拉幹併入緬甸後,英國竭力煽動阿拉幹脫離緬甸,唆使逃亡到孟加拉的阿拉幹武裝部隊經常在邊境製造糾紛,挑起武裝衝突。在孟雲之孫河繼承人猛概統治期間, 英國東印度阿美士德總督於1824年發動第一次侵緬戰爭,迫使緬甸割地賠款。

此後緬甸領土逐漸被蠶食,權利不斷被削弱,沙耶瓦底和其子蒲幹都是軟弱的君王,內政外交均少成就,在1852年達爾豪西伯爵發動的的第二次英緬戰爭中被英國東印度公司搶去南部大片領土,敏東王執政(1853~1878)時,曾力圖挽回頹勢,但未能成功,他是個開明的統治者,舉行第五屆佛經結集大會。又進行種種改革措,史稱敏東改革。他和英屬緬甸的摩擦,主要是他對英國的宗主權和專橫的不滿,在他兒子錫袍王統治時期, 1885年英國發動第三次英緬戰爭,佔領曼德勒,國王錫袍被俘,貢榜王朝滅亡。

相關焦點

  • 認識緬甸,從民族分布開始
    緬甸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135個不同的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其中一些民族與中國的少數民族同源。緬族先民有過三次大的遷徙,於650年進入曼德勒南30公裡的叫棲鎮一帶定居。歷史上緬族多次建立統一的封建王朝,是緬甸聯邦的主體民族,在整個緬甸起主導作用。其服飾與中國雲南傣族相似,男女下身都著紗籠,緬語叫做「籠基」。緬族服飾已成為緬甸全國公認的國服,緬族人腳上穿拖鞋習俗也早已遍及全國。 撣族人口約有420萬,分布較廣,聚居在撣邦境內的佔62%。
  • 中國歷史上消失的一個民族:跑到了緬甸,跟當地人打了1000多年
    氐族是發源於我國古代西北部地區的一個彪悍民族,有人認為他們跟羌族同宗同源,也有人認為他們是古代吐蕃人的一支。究竟氐族是屬於羌族還是藏族呢,至今學術上仍有爭議。尤其是前秦的苻堅,可謂是雄才大略,內政上勵精圖治,頒布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對外軍事上橫掃大片北方地區,連朝鮮半島的幾個國家都接受前秦的冊封。總之,氐族人經過不懈的努力後,終於與東晉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然而在「天王山之戰」的淝水之戰中,前秦敗於東晉。不然的話,氐族人可能就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少數民族了!
  • 為何緬甸少數民族與緬族的矛盾甚至戰爭持續不斷?
    少數民族在對自身民族認同的同時也形成對國家的認同,兩種認同會有排序,這會出現部分少數民族的民族認同高於國家認同的情況。 在現當代緬甸少數民族認同排序中,一個較為突出的特點是民族認同高於國家認同。
  • 數萬緬甸華人棄漢族入籍緬族 背後有何政治原因?(1)
    緬甸仰光的唐人街據外媒報導,緬甸移民局近日在網站上發布了一則通告,批准緬甸撣邦北部大勐穩(Tarmoenye)的幾萬名華人加入緬甸籍。所以說,實際上緬甸現有的體系,確實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雖然同在一個國家內,即便祖宗三代都在這裡居住,但只要拿不到紅卡,就肯定不能享受完全國民的待遇。這樣分成幾等,從比較大的方面說,就是按種族來劃分的。緬族基本都是紅色;持有其他非完全國民待遇的身份證的,往往是其他少數民族的人。
  • 緬甸八大民族之克欽民族篇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了解了緬甸最大的民族--緬族,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來了解下緬甸的克欽族。開加博峰克欽族是緬甸第六大民族,歷史上信仰上座部佛教,現在主要信仰基督教。緬甸克欽族有六個分支分別為景頗、載瓦、卡庫、高伊、馬尤(浪速,10萬人)和勒期(3萬人)。
  • 緬甸的大緬族主義政策
    緬甸的地理位置絕佳,中部有開闊的大平原,各種資源豐富。但緬甸又是東南亞地區最為混亂的國家,混亂的根源有很多方面:英國殖民的歷史原因(扶持少數民族勢力)、戰略地理位置因素、當政者的大緬族主義政策等等。文史學者、民革黨員唐德鑫認為,相對於印度、內地和西藏受大乘佛教體系的影響,緬甸的主體民族在佛教正統性的基礎上產生了一種優越感,成為「大緬族主義」心態的根基,這樣的心態也造就了緬族作為主體民族與國內其他民族的摩擦。仰光皇家湖中的水上卡拉威宮大緬族主義就是緬族人推崇的唯我為尊的一種民族觀念和主張。
  • 泰國南部旁,緬甸為何多出一塊狹長的領土?
    在古代,群山天塹成為了當地文明的最強庇護,外族的大軍很難通行,十石糧草輸運到戰場不足一石;而中南半島的水網更是侵略者的噩夢,弱小的民族只需在護城河的幫助下,拖到雨季的到來,泛濫的洪水自然會把侵略者通通丟到水裡餵魚。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泰緬南部邊境線依山而劃,緬甸居高臨下,佔盡地利。
  • 東南亞史:緬甸藏緬語各民族的由來和發展(三)
    在部落眾多的驃國時期以蒲甘為中心逐漸得到發展並在9—1世紀以後形成緬族這樣一種看法,可能更符合緬人從藏緬族人群的一支到成為緬甸主要民族緬族並在吸收、融合了其他群族後不斷壯大的歷史發展實際。事實上,在8世紀中葉到9世紀中葉南詔強盛之時,已控制了北接大渡河、西抵伊洛瓦底江西南至緬甸北部的廣大地區。在這種情況下緬人要大批遷徙入緬甸並得已非其時。因此,緬人9世紀入緬之說,恐怕難以成立。
  • 東南亞史:緬甸藏緬語各民族的由來和發展(四)
    「克倫族的出現和進入緬甸境內的情況,除了他們所相信的一些神話傳說以外,還沒有具體可靠的資料來加以考證據克倫人的傳說,他們的祖先來自「流沙的河流」沿岸,對此專家學者們有不同的解釋,有的認為係指中國西北遙遠的戈壁灘。由於極少有文字記載,人們對克倫族早期的歷史知之甚少,克倫語屬於藏緬語族,但詞序與緬語有所不同,這是克倫語受盂高棉語影響的結果《緬甸百科全書》認為,克倫族是比緬族要早一些時候進入緬甸的民族。
  • 深度解讀:牽絆68載,緬甸民族矛盾如何解?
    只要不落實政治公平與公正,緬甸少數民族問題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1947年2月,在彬龍地區,撣、克欽以及欽族與緬甸總督執行委員會的代表籤署協議。協議旨在聯合緬甸本部以及撣邦、克欽邦、欽邦等少數民族地區,從英國殖民者手中爭取獨立。《彬龍協議》的重點是,各個少數民族地區在國家政治中享有充分自治,並且各個少數民族地區人民享有民主國家公民所享有的各項權利和特權。
  • 緬甸數萬華人集體入籍 棄漢改緬族惹爭議
    外媒:緬甸數萬華人集體入籍 棄漢改緬族惹爭議 為拿粉卡背宗忘祖?   緬甸各族裔的看法   【緬甸數萬華人入籍 棄漢改緬族惹爭議】此次華人集體入籍一事在緬甸引發出一些爭議。大勐穩地區的德昂族議員艾慕對媒體表達了自己的困惑,他說:「他們(華人)有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些人只會說中國話,他們怎麼能變成緬族呢?」
  • 1948年緬甸宣布獨立,為何內戰不斷?緬甸:130多個民族都想當家
    緬甸:130多個民族都想當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和一定的發展背景,因此我們如果對其他國家比較了解的話,就能夠從中窺探一二。不過要說到緬甸這個國家,可能大家都比較熟悉,這也是我國的鄰國,屬於東南亞的一個國家,全名為緬甸聯邦共和國。
  • 人民日報海外版公號俠客島:為何數萬在緬漢族要入籍緬族?
    緬甸作為多民族國家,緬族是主導民族,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在政治上有絕對影響力。緬族的民族主義情緒比較濃,對少數民族的平等待遇上,政治進步會比較慢一點。所以也導致了緬甸境內少數民族武裝林立,到目前為止也還看不到完全和平希望。至少現在看,作為執政主體的緬族在民族問題上包容性還不夠大。3.俠客島:那在這麼多少數民族中,現在勐穩獲準入籍了,並且說願意以緬族身份登記。
  • 由《想像的共同體》淺析緬甸民族國家構建的動因與前景
    經過幾十年的軟禁,翁山蘇姬重返緬甸政壇,這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民族主義浪潮中的中層知識分子,對新時期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關鍵性意義。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認為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他在《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分布》一書中闡釋了民族主義建構的時代背景、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深化的影響因素。
  • 「要民主更要聯邦」:緬甸民盟勝選後能否開創民族和解未來?
    報導指出,國內外的緬甸大選觀察員都未在投票過程中發現顯著的異常行為。同樣對民盟不滿的還有緬甸為數眾多的少數民族政治力量,因為民盟在民族和解、國家和平進程上進展緩慢。這些力量正蓄勢待發。「翁山蘇姬依靠修正2008年憲法和追求民族平等的口號上臺,但很久之前我就不再支持她了。」來自緬甸克耶邦的青年穀谷(Gugu)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
  • 此國是東南亞第二大國家,曾吞併泰國,現在還在打仗
    天越南猴哥講東南亞第四期給你講講緬甸這個國家。緬甸全稱緬甸聯邦共和國,位於中南半島西部,與中國和印度兩個大國相鄰,和泰國寮國交界。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國土面積排在全球第40位還是東南亞國土第二大國。人口五千餘萬,華人三百萬(其中果敢族是屬於緬甸土著)。
  • 蒲甘:緬甸文化之源-光明日報-光明網
    但是對於緬甸人來說,蒲甘的含義不僅僅是佛塔群,它還是緬甸的文化象徵和精神殿堂,它向世人展示著緬甸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蒲甘」一詞有豐富的含義。它不僅是世界文化遺產、旅遊勝地,它也是一個地理名稱,一個歷史符號,一種文化。一    蒲甘首先是一個地理名稱。它位於緬甸中部,伊洛瓦底江東岸。現屬於曼德勒省敏羌縣良烏鎮,離良烏約4英裡。
  • 緬北戰事膠著陷入拉鋸戰 緬甸政府軍實力佔上風(圖)(1)
    緬甸政府軍與果敢同盟軍之間的戰鬥進入複雜的拉鋸戰狀態,已迫使至少3萬平民跨境逃至中國境內。緬甸總統吳登盛1日強調,將堅持以對話解決國內武裝衝突,繼續推進國內和平進程。緬甸民族問題 由來已久緬甸政府軍與少數民族地方武裝之間的戰事,斷斷續續已經進行了半個多世紀。這一切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殖民地時期。
  • 東南亞歷史:古代東南亞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特點
    這種南北競爭和統治集團對統治中心(首都)的選擇,對這兩個國家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湄南河流域的古代泰國經歷了從素可泰到阿瑜陀耶再到曼谷王朝的發展,其政治和經濟重心、中心總體上看不斷南移,本身的政治融合過程更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同時,更多地受到多種外來文化的影響。
  • 在緬甸發現中國︱阿彌陀佛
    「緬始皇」:一千年以後的翻版「秦始皇」       說起中國歷史上的偉大帝王,人們自然會提到「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緬甸歷史上也有類似的「英明領袖」,緬甸人稱之為「三大帝」。其中,第一個統一了緬甸的蒲甘國王阿奴律陀位列「三大帝」之首,他在緬甸的歷史地位與中國的秦始皇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