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都在深入進行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構建,對於史學理論學科而言,同樣存在這樣的任務和使命。當前,我國史學理論研究有何新進展?構建中國特色史學理論學科體系過程中存在哪些現實困境,應從哪些方面著手?圍繞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學者。
史學理論研究成果頗豐
當前,我國史學理論研究取得的成果是多方面的。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理論研究所研究員吳英表示,就廣義的史學理論研究而言,近年來,我國史學理論研究取得了不少進展。其中,歷史理論研究對唯物史觀的傳統解釋體系進行了系統反思,並就如何構建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唯物史觀解釋體系進行了探討。中國古代史學史研究在更系統地探討中國古代史學發展的同時,開始關注中國古代有關歷史理論研究的成果。這些研究明確地回答了現實中提出的重大歷史和理論問題,對於史學理論建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鄧京力認為,從總體上來看,我國史學理論界對於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的前沿性變化和趨勢性變化有著非常宏觀和整體性的把握,這對於建構21世紀中國史學理論體系來說意義重大。當前,我國史學理論研究並沒有脫離歷史研究和歷史書寫的實際,這主要體現在我們一直比較重視史學理論與史學實踐的關係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周文玖告訴記者,近年有關史學理論的文章和著作主要集中在全球史觀、新清史的理論研究、社會史研究理論、公共史學理論、西方歷史哲學、後現代史學理論研究、後—後現代史學理論研究。其中,全球史觀、新清史的理論研究都與國際史學有關,可以說是中國史學對國際史學的理論回應。社會史研究理論、公共史學理論則是隨著我國社會史研究、公共史學的興起、繁盛而對其研究實踐作的理論總結。後現代史學理論、後—後現代史學理論都屬於西方歷史哲學的範疇,代表了西方史學理論的最新趨勢。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李孝遷表示,建構中國特色史學理論學科體系既要汲取中國傳統史學思想,也要充分借鑑西方史學成就。因此,中國學術界應該提倡、鼓勵翻譯事業,不僅翻譯最新的史學理論,還需對19世紀以來在西方出版的大量作品加以漢譯,這樣中國學術界才有可能在深入了解西方史學資源的基礎上,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創性理論。
解決學科內部發展不平衡問題
當前,史學理論的發展還存在一些困難。周文玖認為,史學理論的地位和影響,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有所下降。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原本屬於兩個學科,因為都是關於歷史學的研究,所以在學科分類上被劃在一起。事實上,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研究任務並不相同。現在從事史學史研究的學者比較多,而以史學理論為主業的學者卻很少。另外,中國史學理論與西方史學理論出現專業分野,同時史學理論研究與普通歷史研究實踐聯繫還不夠緊密。這不僅不利於史學理論學科的發展,還可能導致史學理論對歷史研究的指導作用難以發揮。
吳英認為,對於廣義的史學理論而言,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學科內部發展不平衡。史學理論領域的研究成果主要來自從事史學史研究的學者,尤其是在中國史學史研究方面,學者數量和成果的質量都表現良好。相較而言,狹義的史學理論研究,尤其是歷史理論研究的現狀令人擔憂。它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史學理論研究人才匱乏;二是缺乏理論爭辯的氛圍。理論研究應該是最容易引起爭論的,但近二三十年,整個史學界缺乏對理論問題的關注和爭辯,史學理論學科在逐漸萎縮,歷史專業的學生也缺乏對理論研究的興趣,造成史學理論後備人才的稀缺,這成為史學理論學科發展的最大瓶頸。
鄧京力補充道,當前中國史學理論的主體仍然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史學無疑是對全球影響最為深遠的史學之一。但是,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後現代的來臨、宏大敘事的危機、多元文化間的矛盾衝突、階級與階層的流動等多方面新課題的出現,均呼喚馬克思主義史學應對更紛繁複雜的挑戰,急需自我更新,加強自身與時代之間的契合性。
吳英認為,史學界在狹義史學理論研究,尤其是歷史理論研究方面的不足,已經引起關注,中國歷史研究院專門新設歷史理論研究所試圖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歷史理論研究的滯後,已經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學術和現實後果,像史學研究的碎片化、歷史虛無主義的泛濫等。當前,中國史學界最緊迫的任務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學科體系。而完成這個任務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儘快培養出一批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從事歷史理論研究的高質量人才。此外,我們還要在史學界營造一種有利於爭辯的寬鬆氛圍,讓理論的解釋力在爭辯中逐漸完善,在爭辯中提高整個史學界的理論興趣和能力,彰顯理論的魅力,吸引更多青年學子學習理論、研究理論。
提煉標識性概念
鄧京力分析認為,建構中國當代的史學理論學科體系,最重要的是將自身的史學傳統和國外的史學理論研究最新成果有機融合,將其高效地融入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體系當中。其中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從我們自身的學者立場和史學發展的需要出發,認識當前西方史學理論的研究成果,既能充分解讀其中的理論推進,又可以用一種高妙的會通能力將其運用到我們現實的理論發展當中。這也可能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們需要進一步磨礪、探討和提升的方面。
周文玖提出,構建中國特色史學理論學科體系,首先要強調史學理論的獨立地位。雖然從學科分類上來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劃歸一類,但二者的任務、體系不同。史學理論的重要性不能削弱,史學史研究的成果可以升華為史學理論,但它不能代替史學理論。與此同時,要加強古今中外史學理論的融會貫通。研究中國史學理論的學者也要懂外國史學理論,以研究外國史學理論為主的學者也要懂中國史學理論,當代史學理論要注意借鑑中國傳統史學理論。要在比較的視野下,構建符合當代社會發展和史學發展的史學理論體系。另外,要創立具有民族特色的史學理論新概念、新範疇,在創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史學理論話語體系方面下功夫。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學科體系離不開具有民族特色的話語體系,因此,必須善於提煉既有中國特色又能被國際社會理解和接受的標識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