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中國特色財政學理論

2020-12-11 人民論壇網

訪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李俊生教授

記者 肖昊宸

以財政資金為基本研究對象的財政學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學科。財政學理論科學與否,對國家財政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具有重要作用,對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構建根植於中國財政實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財政理論,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求。

構建中國財政理論有實踐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報》:為什麼要構建中國特色財政學理論?

李俊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從而把財政以及財政學科提升到了關係國家治理能力與水平的綜合性與戰略性高度。而目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只是將財政活動視為經濟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將財政學科視為經濟學領域的一個「二級」學科,將財政學視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

與此同時,財政職能通常也被簡單地理解為是基於糾正市場失靈的需要,被概括為「優化資源配置、調節收入分配和促進經濟穩定」三項職能。財政學對政府財政職能的如此概括,顯然失之狹隘。我國財政改革的實踐表明,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而非簡單的、一般意義的經濟範疇。在此背景下,如果依然用西方財政學有關政府財政「三個職能」的理論,則無法解釋我國政府財政在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等方面發揮的職能作用。這些職能作用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的經濟領域。從國家治理角度看,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與重要支柱,財政活動必然跨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因此,財政學應當是集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多學科方法和範式於一體的科學體系。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財政學,就是要構建具有解釋力和預測力的財政科學。這意味著財政學首先必須是普適性的科學,必須對財政一般現象(相對於個別現象)具有解釋能力,對財政一般規律具有描述能力和探索能力,進而對財政一般現象的發展趨勢具有預測力。而這樣的財政科學必須根植於具體的、具有時代特徵的財政實踐,必須通過對這些財政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梳理,方能獲得認識財政活動一般規律的方法。

我國目前流行的財政學理論,實際上是根植於二戰後期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財政實踐的一種理論。它是嚴重落後於時代的「盎格魯-撒克遜」特色的財政理論,並且是被嚴重「經濟學化」的財政理論。這種財政理論顯然無法解釋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與重要支柱」的財政現象,也不可能科學客觀地揭示財政實現「國家治理的基礎與重要支柱」歷史使命的規律,更不能對其發展趨勢給出準確、恰當的預測。

當今我國不僅亟須構建具有足夠解釋力和預測力的中國特色財政學理論,而且也具備了相應的條件。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財政實踐,為我國財政學理論體系的構建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在全國範圍內首先探索改革「統收統支」的財政體制與制度,繼而又在全國範圍內實施有差別的「財政包幹體制」。今天我國正在調整和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與制度,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當代財政改革實驗場」。這些中國實踐為構建具有科學解釋力、立足中國服務世界的中國氣派財政科學理論準備了可能性條件,使得我國學術界有能力在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推動理論和學科體系創新,構建具有時代特徵與中國特色的財政科學理論。

西方主流理論基石存在矛盾

《中國社會科學報》:構建中國特色財政學理論,需要反思盛行於世的西方財政學理論。您認為西方財政學理論的主要缺陷何在?

李俊生:當前西方主流財政學理論是以美國財政學家馬斯格雷夫教授等為代表人物的財政理論。該理論的基礎是建立在市場失靈理論之上的。它認為市場上的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是二元對立關係,政府需要在市場失靈的領域內發揮「幹預者」與「糾錯者」的作用。

但隨著時間推移,我們發現,基於市場失靈理論的主流財政學理論基石本身就存在著邏輯矛盾。首先,當代主流財政學從市場失靈理論出發,從邏輯上論述政府與財政的存在必要性,進而推導出解釋財政現象的方法和分析範式。然而從邏輯上看,這種推理是不科學的,因為從市場失靈並不能推導出財政現象產生的必然性。從財政史上看,財政現象的出現實際上早於現代意義市場的出現。從理論依據上看,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國家起源理論,還是盧梭等資產階級思想家的「契約論」,都沒有得出因出現「市場失靈」問題,才需要國家、財政和政府的結論。

其次,政府的財政行為目標與市場上的私人部門的行為目標有本質不同。前者是為了滿足社會共同需要,這種目標具有鮮明的政治特徵和社會特徵。而後者是為了滿足企業或者私人的個別需要,這種目標具有鮮明的市場經濟特徵。以市場失靈理論為基石的當代主流財政學理論,把政府的財政行為定義為「糾正市場失靈」經濟範疇的做法,顯然混淆了政府與私人部門的行為目標。因此,其科學性就令人質疑。而過於「經濟學化」的財政學理論,更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對政府政策的制定產生了嚴重誤導。20世紀30年代,帶有凱恩斯主義濃厚色彩的財政政策在西方國家大行其道,對美國等國家的經濟走出泥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等實施凱恩斯主義財政政策的國家均出現了以「停滯與膨脹」並存為特徵的經濟衰退。這表明,主流財政理論作為凱恩斯主義財政政策的理論依據,由於缺乏基本的預測力,誤導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政府。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後,西方國家財政理論範式依然如故,發端於美國的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機與此密切相關。當代西方主流財政理論不僅對現代史上若干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負有理論誤導的責任,而且也無力解釋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流行於西方國家的「新公共管理」運動。

相關焦點

  • 李俊生:構建中國特色財政學理論
    構建中國財政理論有實踐基礎《中國社會科學報》:為什麼要構建中國特色財政學理論?李俊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從而把財政以及財政學科提升到了關係國家治理能力與水平的綜合性與戰略性高度。
  • 高培勇:抓住中國特色財政學發展的有利契機
    這意味著我們黨對財政運行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也表明以現代財政運行規律和中國特色財政運行規律為研究對象的中國財政學要相應地作出新的理論概括,對實踐給予新的理論指引,在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推動理論和學科體系創新,構建中國特色財政學。習近平同志指出:「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
  • 關於財政學基本理論的幾點意見
    原有財政學的理論體系和論點已經不能完全反映當前的現實,不足以解釋新體制下出現的新現象和新問題,財政理論必須發展,只有發展才能具有強盛的生命力。然而,繼承與發展又是相輔相成的。否定過去的一切,不問中國的實際,簡單照搬西方財政學,不是科學的治學方法,也絕不是中國財政學的出路。
  • 構建中國特色史學理論學科體系
    目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都在深入進行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構建,對於史學理論學科而言,同樣存在這樣的任務和使命。當前,我國史學理論研究有何新進展?構建中國特色史學理論學科體系過程中存在哪些現實困境,應從哪些方面著手?圍繞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學者。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國際傳播理論體系
    我們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並在實踐中對其進行補充、拓展、完善,形成創新性的思維和話語,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理論體系。  鑑於此,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中國特色國際傳播理論體系的基礎與依據是科學合理的,我們應當充分挖掘這一理念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及時總結實踐中的經驗與教訓,在對人類社會普遍規律的探索與追求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用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
    我理解,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核心就是用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有效解決面對「中國奇蹟」和成長煩惱,哲學社會科學界解釋經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提升的問題。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用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是真科學、大學問,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指明了人類社會必然走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大道的必然規律。
  • 探索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需要有與這個時代相適應、總結這個時代的基本特徵、反映這個時代特定精神面貌的哲學理論形態。探索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理論體系,必須在以下三個方面著力:必須立足新時代。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必須是歷史的產物。
  • 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
    2020年11月28-2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研究中心在北京召開2020年度工作會議,會議的主題為「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體系」。至今已經15年,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體系仍然是史學理論研究中心應當著力的重點。我們所處的時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和世界都在發生深刻的變革,無論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都需要歷史學的支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體系在中國歷史學和現實社會發展中都將發揮重大作用。
  • 知名學者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學研究能力排名全國第一
    近日,教育部全國財政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財經大學校長樊麗明撰寫《中國財政學研究態勢》一文,並在國內核心期刊《財貿經濟》2016年第12期公開發表,文中對國內384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財政學研究能力進行詳細評估,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財政學科研究能力排名全國第一,綜合評價指數和影響力均位居榜首。
  • 韓震:探索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需要有與這個時代相適應、總結這個時代的基本特徵、反映這個時代特定精神面貌的哲學理論形態。探索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理論體系,必須在以下三個方面著力:必須立足新時代。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必須是歷史的產物。任何哲學都不是永恆真理的顯現,而是在回答和解決時代面臨的重大問題時形成的。
  • 2018財政學研究前沿暨社會主要矛盾轉變後的財稅體制改革與財政...
    《中國社會科學》編輯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稅務學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文瀾學院主辦的2018財政學研究前沿暨社會主要矛盾轉變後的財稅體制改革與財政政策研討會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舉行。>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王宙)10月2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編輯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稅務學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文瀾學院主辦的2018財政學研究前沿暨社會主要矛盾轉變後的財稅體制改革與財政政策研討會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舉行。
  • 堅持理論自主性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前提
    三、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理論自主性  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過程中,必須牢記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主性原則,充分發揚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理論自主性的優良傳統,堅決打破各種理論依附思維,堅定地立足當代中國實際,創建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  第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
  • 堅定「四個自信」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理論體系
    因此,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哲學理論體系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哲學理論體系,必須要紮根新時代這個偉大歷史背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汲取營養,提煉新時代精神的精華,更全面地認識新時代、建設新時代。這也是哲學要以哲學的方式服務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 構建中國特色學術理論 引領國際學術話語
    構建中國特色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實現中國學術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的中國夢,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中國學術領域的改革開放、中國學術研究的國際化、中國學術「走出去」和獲取國際學術話語權的前提條件。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三大體系」(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三大體系」取得重要進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新聞學界篳路藍縷、開拓進取,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下,不斷探索、創新與發展,構建起中國特色新聞學。70多年來,我國新聞學發展經歷了幾個重要歷史階段,與此相適應,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構建也取得重要進展。
  •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新聞傳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理論建設相對滯後,不僅難以滿足適應時代、指導實踐的需要,而且也成為西方指責和攻擊我國新聞傳播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口實。因此,迫切需要系統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規律,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
  • 中國社會科學報:堅定「四個自信」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理論體系
    因此,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哲學理論體系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哲學理論體系,必須要紮根新時代這個偉大歷史背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汲取營養,提煉新時代精神的精華,更全面地認識新時代、建設新時代。這也是哲學要以哲學的方式服務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生態哲學(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中國特色生態哲學把世界視為自然—人—社會的複合生態系統,蘊含萬物相聯、包容共生,平衡相安、和諧共融,平等相宜、價值共享,永續相生、真善美聖的生態文化思想,揭示生態系統的有機創造性和內在聯繫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哲學理論基礎。當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生態哲學,對於我們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
  • 以唯物史觀引領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
    這啟示我們,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不僅要求熟知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而且要求運用這些原理去把握社會現實,尤其是當今中國的社會現實。  對原則或原理的抽象運用,一般稱之為教條主義,哲學上則稱之為「外在反思」。外在反思往往不理會現實本身的內容,而僅僅把抽象的普遍性強加到具體內容之上。只有我們的學術徹底地擺脫外在反思,才會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
  • 構建中國特色比較政治學
    近年來,比較政治在政治學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視,成為推動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的重要動力。如何培養中國比較政治學的自覺與自信,構建中國特色比較政治學也成為學界關注的重要議題。理論體系vs.理論範式構建中國特色比較政治學離不開理論和方法上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