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去世前大喊5字,成功將鍾會拉下馬,鄧艾也未能倖免

2020-12-06 看三國

自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蜀漢就失去了參天大樹,蜀軍士氣全無只能退兵。因為後繼無人,劉禪只能取消北伐,把蜀漢從戰略攻勢轉變為戰略防禦,開始發展民生、培養人才、積蓄力量。經過接近二十年的休養生息,蜀漢的少壯派終於成長起來,諸葛亮的親傳弟子姜維再次開啟北伐戰役,但效果卻差強人意。

那個時代的曹魏實力非常強大,特別是實際掌權者司馬昭決心滅蜀,特意以鍾會為主帥、鄧艾、諸葛緒為副帥統領18萬大軍兵分兩路攻打蜀國。漢中先被鍾會攻克,姜維率眾退守劍閣要塞,想和魏軍打持久戰。鄧艾親率1萬大軍走荒無人煙的陰平道翻山越嶺進入益州腹地,綿竹淪陷後劉禪向鄧艾投降,蜀漢就此滅亡。姜維雖然身為亡國奴,但他臨終前還設計殺死了鍾會和鄧艾。

但當擊之耳!

劉禪投降的時候並不是說蜀軍沒有還手之力,劍閣因為地勢險要攻城器械無法展開,當時鐘會十幾萬大軍被死死攔在劍閣,姜維聽聞綿竹淪陷的消息已經親自帶兵回援成都。而鄧艾攻克綿竹後手上僅有6000殘兵,也沒有足夠的糧食補給,再拖一段時間連生存都困難。就在這種局面下劉禪向鄧艾投降,自然引起了士兵的不滿,史書上記載蜀漢將士們氣得拿刀砍地上的石頭,姜維氣得寫信質問劉禪:將士們還有力氣作戰,國家還不會滅亡,陛下何故投降!但劉禪並沒有回覆姜維,只是讓蜀漢全體將士卸下兵器和盔甲,等待魏軍接收。

姜維本以為鍾會將要處決自己,但沒想到鍾會竟然親自安撫,而且帶著姜維一起同坐一輛車架,又命令士兵不準劫掠百姓。鍾會反常的行為讓姜維判斷他有私心,甚至可能會造反。姜維也想借鍾會的手復國,於是兩人開始狼狽為奸,相互探底,交換對方的信息。當確認鍾會確實有造反的想法後,表示自己在蜀地有足夠的威望,蜀漢將士也聽命於自己,願意大力支持割據於此反攻曹魏,事後請求要一個大將軍的身份即可。

鍾會對姜維的態度毫不意外,畢竟鍾會自認為這18萬將士全部聽命於自己,而且又取代了原來的蜀漢,自身的能力強於劉禪千百倍,憑藉這份實力不論是誰都會臣服於自己。而姜維也在夜裡寫信給劉禪勸告劉禪一定要保重身體,現在將士們已經開始復國,一段時間後將會迎接他本人繼續做蜀漢皇帝,未來蜀漢將會比之前更強盛。

就在鍾會準備宣布脫離曹魏掌控的時候突然發生兵變,怒氣騰騰的士兵衝到鍾會的主帳裡面質問鍾會是不是要造反,鍾會很淡定地回答士兵們是為了無上榮譽,是為了你們各自的前程。但士兵們並不相信鍾會,但也不敢輕舉妄動。這時候姜維告訴鍾會:"但當擊之耳!"意思就是我們要先下手為強,於是指揮舊部衝殺。

鍾會姜維被亂兵所殺

鍾會原本想先穩住局面,等自己集合手上可以指揮的軍力後以氣勢壓倒這些挑刺的士兵,最後再處決一批刺頭、煽動者,然後再以金銀財寶錢糧美女來誘惑、指揮士兵們反攻曹魏。但姜維突然擅自行動讓鍾會很尷尬,因為鍾會本身就是一個文士,或者說是一個儒將,他沒有經歷過血肉搏殺,一直都在後方運籌帷幄。

隨著叛軍越來越多,鍾會的營帳外圍滿了無數大軍,鍾會越來越驚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營帳終於被攻破,甚至有士兵喊出殺死鍾會姜維的口號。鍾會聽到後決心再和亂兵們交談一次,但已經沒人聽他的號令,最終先被一支冷箭射中,然後被亂兵衝上來砍成肉泥。

姜維看見鍾會身死後想突圍而出,號召蜀漢舊部重新拿起武器捍衛自己的國家。但亂兵們並沒有給姜維這個機會,有人高聲大喊,就是膽大包天的姜維想要造反,弟兄們一起上把這個賊將殺了,剖開他的肚子看看那他的膽到底有多大!這句話仿佛姜維的催命符,一時間士兵蜂擁而上把姜維亂刀砍死,剖開肚子後發現姜維的膽就像鬥一樣大!

鄧艾死在囚車裡

早在鍾會和姜維聯手掌控益州之後,因為鍾會並不相信鄧艾,故意誣告鄧艾要造反,果斷奪了鄧艾父子倆的兵權,命人把他們關進囚車裡面押送回洛陽。然後又把鄧艾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寫在信上,派人快馬加鞭交到司馬昭手上。

鍾會突然被亂兵所殺後有將領建議迎接鄧艾回來主持大局,隨即快馬加鞭攔截鄧艾的囚車。但這些人不知道押送鄧艾的人是鍾會的心腹,鍾會曾經告訴他們,假如事情有變就在路上殺死鄧艾。部隊趕上囚車告知押送人員益州叛亂鍾會、姜維被殺的消息,隨即表明來意希望接回鄧艾。鍾會的親信假裝答應讓他們自己解綁,趁機將鄧艾和這群人一起殺死。

司馬昭收到鍾會的信件已經洞察鍾會要要造反的意圖,還特意回信鍾會自己親率10萬大軍在長安迎接他,而且也派人攔下鄧艾的囚車,準備啟用鄧艾為主帥攻打鍾會,但最終還是晚了一步。姜維這句話被後世稱為"一計害二賢之計"!

小結

其實從姜維的角度來看,他這麼做也沒得選擇,畢竟自己的最高上司劉禪昏庸無能,不僅投降還命令所有人放下兵器,徹底斷絕了復闢的可能,這讓姜維非常難做。好不容易教唆、利用鍾會叛變準備進行復國,但鍾會卻控制不了手上的士兵。在這種情況下姜維只能放手一搏先害死鍾會,然後拼盡全力逃出生天以圖東山再起。

只可惜命運並沒有給姜維復國的機會,憤怒的魏軍士兵並沒有讓他逃出生天,隨著姜維、鍾會、鄧艾三人離世,那個時代再也沒有可以和司馬昭對抗的人。司馬昭憑藉著無上威望穩固了曹魏局面,為兒子司馬炎篡奪政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焦點

  • 明明鄧艾攻滅了蜀漢,為什麼後人欣賞失敗的姜維,而不喜歡鄧艾?
    姜維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鄧艾和姜維兩人的交手情況。據三國志記載,姜維和鄧艾一共交手5次,鄧艾勝利三回,戰平兩次。但從戰績上看,姜維確實不如鄧艾。鄧艾雖然也承認姜維是「一時雄兒」,但與自己相比還是不如。甚至當世人對姜維的評價也不高,陳壽評價姜維「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就連自己手下的將領廖化也說姜維用兵不知道節制,早晚自食惡果。這樣的評價事實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站在姜維的角度來看就很不一樣了。
  • 姜維臨死前大喊8個字,司馬昭聽後懷疑人生,劉禪聽後想殺黃皓!
    此人便是幼麟姜維。公元234年,病重之際的諸葛亮將畢生所學行軍打仗之兵法、陣法、製造連弩,木牛的手工圖紙,全部奉獻於姜維!同時委以姜維重任,便是繼他之志,繼續完全北伐大任!不過聰明絕頂的諸葛亮,絕對不會讓姜維在自己死後不久便開始北伐!鑑於此,他遺命劉禪在他死後由蔣琬,費禕相繼執權!如此一來,便給了姜維清心寡欲般的考驗,最為關鍵的是如此姜維才能成材,仔細研習他留給姜維的絕世兵書,陣法。
  • 姜維得到了諸葛亮的真傳,為什麼鬥不過鄧艾?
    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姜維,不知道大家對他了解多少,我簡單介紹一下。姜維,字伯約,家住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在年少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一直跟母親相依為命,特別喜歡儒家的鄭玄的學術,父親去世後就接班擔任中郎。之後成為蜀國的一代名將,軍銜大將軍。
  • 三國名將鄧艾為什麼瞧不起對手姜維?
    擊敗諸葛瞻,成功迫降後主劉禪的鄧艾登上了他人生的巔峰,作為一個從放牛娃出生的庶族子弟,確實是舉步維艱,甚是辛勞,但是現在的鄧艾確實成功了,實現了他幾十年以來的夢想,振興鄧氏家族,榮歸故裡的夙願也指日可待!望著大廳中人頭躦動的部下將領,飲酒正酣的鄧艾突然想起了過去十幾年一直和他對峙的對手姜維,他舉起酒樽高聲說道:「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
  • 為何鄧艾可入宋朝武廟七十二將,而姜維卻不行?因為不是實力排名
    公元263年,鄧艾與鍾會分兵率軍攻打蜀漢,由於姜維坐鎮劍閣,鍾會一時間無法攻入蜀中腹地,直達成都,因此當時鐘會已經有了退兵的心思,但此時鄧艾提出偷渡陰平之計,他帶領軍隊穿越了七百多裡的無人區域,忽然出現在江油,而江油守將馬邈在驚慌之中投降了鄧艾。
  • 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不能進?姜維到底差在哪裡?
    宋朝時期,追諡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並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這就是著名的「武廟72將」。就宋朝追封的古代名將72人,就有九位出自三國時期。對於這九位名將,分別是諸葛亮、張飛、關羽、張遼、鄧艾、周瑜、呂蒙、陸遜、陸抗,也即蜀漢三位,曹魏兩位,東吳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在武廟72將中,鄧艾這位消滅蜀漢的名將得以入選,但是,對於和鄧艾齊名的姜維,則無緣這份榜單。
  • 三國後期三大名將姜維,鄧艾與鍾會到底誰更強?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這種專擅的舉動很快就刺激到了司馬昭敏感的神經,使得本來就不怎麼信任鄧艾的他猜忌更加深刻。他通過衛瓘勸鄧艾:「事當須報,不宜輒行」,意思是領導還沒發話你別亂搞。然而鄧艾已經被勝利蒙蔽了雙眼,一點沒有意識到危險,反而說:「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謂合權宜」,意思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再說我的出發點是好的,你就別操心了。這就神仙難救了。
  • 姜維北伐遭遇的最大一次失敗,只因為對手是鄧艾嗎?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歸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武將中嶄露頭角,並多次率軍北伐中原。
  • 《三國》末期的將領中 姜維、鄧艾與鍾會誰最強
    小編感覺強弱關係是鄧艾>姜維>鍾會。在費禕時代,姜維兵不滿萬的北伐記載大多不詳,至於成了大將軍之後印象中只打敗過王經和徐質面對鄧艾和陳泰多有敗績(當然,姜維手上可以使用的資源較少也與此有關)怎麼能認為姜維強於鄧艾呢;畢竟一個人不可能強於自己沒有贏過的人至於鍾會,在伐蜀之前一直擔任的是謀士一類的工作而非主將,伐蜀之時圍城不打可見其謀略,後來卻受阻於劍閣也可見其軍事能力的不足
  • 在正史中,姜維和鄧艾相比,到底誰的軍事能力更強?
    姜維在遇到鄧艾之前,北伐可謂連戰連捷:收胡王,敗郭淮,俘郭修,降李簡,斬徐質、取河關、破王經。三國志記載稱:復出隴西,守狄道長李簡舉城降。進圍襄武,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更整勒戎馬,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三國志這一年是洮西大捷之後的第二年,洮西之戰以後,雖然姜維最終未能攻克狄道,並且被陳泰嚇退,但是姜維畢竟是乘勝之師,因此並沒有徹底退兵,而是率軍駐紮在鍾提,準備進一步擴大戰果。
  •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發現一石碑刻有16字,直到死前才明白它的含義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劉禪將諸葛亮派遣駐守陰平的一千駐兵給撤除了,他認為駐防陰平,簡直就是在浪費軍費,這樣的兇險之地,鳥飛來都困難,又怎麼會有人能過來呢。公元263年,蜀國改年號炎興元年,這一年,司馬昭三路大軍伐蜀,蜀漢迎來了建立以來最大的危機,面對鄧艾和鍾會率領的大軍,姜維不敢力敵,據守劍閣,利用險峻的地形採取防守姿態。
  • 鄧艾偷渡陰平,姜維的主力尚存,劉禪為何不等待姜維到來就投降了
    鄧艾這次行動的成功,使得他名垂青史。這次行動的成功,也促成了蜀漢的滅亡。那麼,鄧艾偷渡陰平的行動中都發生了什麼,為什麼這次行動能夠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呢?一、鄧艾的偷渡陰平。公元263年,曹魏發動了對蜀漢的大規模進攻。在這場戰役中,雙方的軍事將領都發揮了自己最大的能動性,使得這場戰役一波三折。
  • 姜維鍾會和鄧艾都喪命於他之手
    在三國後期,最優秀的人才莫過於姜維、鍾會和鄧艾,此時諸葛亮、司馬懿早已去世多年。不過,讓人感到黑色幽默的是,這三位人才,都是被一位陰毒的將領害死的,那麼,這個陰毒的將領是什麼人?
  • 姜維孤軍難支,鄧艾發動攻擊,大破姜維軍
    萬一不能成功,後悔已來不及。」等到費禕去世,姜維才不再受到約束,這率數萬人,從石營(今甘肅禮縣西北)出擊,包圍曹魏所屬的秋道(今甘肅臨洗縣)。公元255年,姜維討論再出軍北伐。在金鑾殿上,徵西大將軍張翼當著劉禪的面,跟姜維爭辯,認為:「國家面積太小,民力太弱,不應該不斷發動戰爭。」
  • 姜維與鄧艾相比,誰的智謀與能力更強一些?
    ,這一年姜維才28年,而28歲的鄧艾只不過是個小小的功曹,只能算個小吏,連官都算不上,而鄧艾只比姜維大5歲而已。,並且兩人都是各自所在軍隊的統帥,不像前兩次鄧艾只是輔佐其他將領,這一次鄧艾是主將。 鄧艾與姜維最後一次對戰就是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姜維原本在沓中屯田,18萬魏軍兵分三路進攻,鄧艾為西路軍,主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維,姜維邊戰邊退,又晃過了諸葛緒,提前到達劍閣設防,阻擋了十八魏軍繼續進攻。
  • 鄧艾成功偷渡到陰平,發現一石碑上刻有16字,到死才明白碑文的含義
    這十六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公元263年,司馬昭率領大軍前來討伐蜀漢,然而這時蜀漢派遣姜維來應對鄧艾和鍾會,蜀漢節節敗退的戰績,使得姜維只能先在劍閣屯兵駐守。其實這一年剛好是蜀國改國號的時間,也就是炎興的第1年。 「二火初興」中的二火剛好又構成了炎這個字,初興剛好也是指炎興初年。
  • 鄧艾偷襲蜀漢時,如果劉禪選擇死守,姜維回軍夾擊,結果會如何?
    很多人都認為,假如劉禪死守成都,姜維再從後面分兵前來救援,蜀漢各地援軍紛紛前來夾擊鄧艾,鄧艾最終將被徹底擊敗。這種說法表面上看起來不錯,但是大家都忘了一個前提,那就是仗是人打的,而人靠的是什麼,才能支撐起其頑強抵抗力?是人心!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蜀漢人心已失,在蜀漢的朝堂中樞,大多數人都是認為守不住成都的!
  • 三國晚期名將鄧艾,姜維多次北伐失敗,蜀漢滅亡跟他直接相關!
    這個計謀就是鄧艾晚年的傑作,我覺得,鄧艾是一代名將,鄧艾憑藉他出眾的膽識和謀略走出這一步險棋,實現了人生的一次飛躍,在當時的情況下,做出如此冒險的決定,並親自帶領軍隊付諸實現,這樣的決策和計謀不是一般的將領能做出的。鄧艾很早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兵法,排兵布陣的道理他早就銘記在心了。鄧艾不僅學習兵法,學問造詣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
  • 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不行?這一點原因很重要
    而在三國中,也有不少的人入選武廟72將,諸如諸葛亮,關羽,張飛,陸遜,呂蒙,周瑜,陸抗,鄧艾,張遼等人,而在這些人中,論功績和才能,姜維完全不輸鄧艾,但為何卻並沒有入選武廟?
  • 此人一人幹掉了鄧艾、鍾會、姜維,最後卻死在一女人手中
    尤其蜀漢,在劉備和諸葛亮相繼去世以後,蜀漢的實力就大不如前了。雖然劉禪昏庸無能,但是他手下還有姜維等名將輔佐。而曹魏這裡,則屬鄧艾和鍾會的實力相對強一點。但是這三人卻同時死於同一人之手,此人就是衛瓘。公元前263年,在司馬昭的任命下,衛瓘以監軍的身份一路監視著鄧艾與鍾會伐蜀。但是鄧艾這個人性格不僅自大而且十分獨斷專行,衛瓘和鍾會直接就跟司馬昭說鄧艾想造反,但是鍾會卻想借著這此機會把衛瓘也給殺了,可惜衛瓘早已知曉他的用意。鄧艾不出意外地被擒獲,而衛瓘卻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