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後期三大名將姜維,鄧艾與鍾會到底誰更強?

2020-12-07 歷史筱佰科

先依次介紹他們三人。

姜維

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後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對姜維北伐,而宦官黃皓弄權,姜維殺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禍,後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後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但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

姜維這個人物,在歷史上是存有很大爭議的。在小說家羅貫中眼裡,姜維繼承孔明遺志,明知蜀漢之事不可為而強為之,一人飽含悲情地獨撐了風雨飄搖中殘破的蜀漢。可到犀利的歷史評論員孫盛口中,姜維則成了一名趨利小人,身背不忠(背叛祖國)、不孝(拋棄老母)、不義(頻繁用兵)、不節(戰敗偷生)的四大罪名。對於姜維的是非功過,後人自然仁智各見。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位臥龍先生的愛徒,在導師仙逝之後,其實並沒有得到蜀朝過多重用(這和孔明當年「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政治待遇,自然不可比擬)。

鄧艾

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本名鄧範,後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公元263年他與鍾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最後他率先進入成都,使得蜀漢滅亡。後因遭到鍾會的污衊和陷害,被司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後與其子鄧忠一起被衛瓘派遣的武將田續所殺害。他被推崇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他成功了,立下了絕世之功,名垂青史。但同時,他也親自種下了悲劇的種子。攻下成都的鄧艾志得意滿,居功自傲。他事先沒有跟鍾會或者司馬昭商量,便全權處理了戰後事宜,並以皇帝的名義給蜀漢的官員都授予了官職。然後他又給司馬昭上書,既沒有感謝國家,也沒有感謝領導,只是說我們應該給劉禪封王,然後如何如何平定吳國。

這種專擅的舉動很快就刺激到了司馬昭敏感的神經,使得本來就不怎麼信任鄧艾的他猜忌更加深刻。他通過衛瓘勸鄧艾:「事當須報,不宜輒行」,意思是領導還沒發話你別亂搞。然而鄧艾已經被勝利蒙蔽了雙眼,一點沒有意識到危險,反而說:「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謂合權宜」,意思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再說我的出發點是好的,你就別操心了。這就神仙難救了。

鍾會

鍾會才華橫溢、機智多謀,喜歡玩弄權術,被時人視為「謀聖」張良一般的奇才,並常常因此而自得,很像當年的楊修。

在《軍師聯盟》和《虎嘯龍吟》中,司馬懿的得意門生鍾會,被塑造成一位才華橫溢、機智多謀的奇才形象,很像當年的楊修,這一點跟史實出入並不大。唯一的問題在於鍾會的年紀,則跟史實完全不符,電視劇中很多跟他有關的經歷全屬虛構。那麼,歷史上真實的鐘會究竟是怎樣一位奇才?他最終的結局如何呢?

景元年間,鍾會大力支持司馬昭的伐蜀計劃,拜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主持伐蜀事宜。景元四年(263年),魏滅蜀之戰,鍾會與鄧艾分兵攻打蜀漢,導致蜀漢滅亡。此後,蜀漢降將姜維行反間計,與鍾會共謀,打壓同僚鄧艾,欲據蜀自立,圖謀反叛,以郭太后遺命之名,矯詔起兵,討伐司馬昭,因部下發生兵變而失敗,死於亂軍,時年四十歲。

個人覺得,姜維強一點。其一,姜維是降將,在諸葛死後,沒有嫡系。所以在蜀國多受鉗制。其二,沒當大將軍之前,每次北伐兵不過萬,但勝多敗少。其三,蜀國之所以滅亡,責任不在姜維呀,是因為黃皓扣留了姜維的奏章,劉嬋沒有看到姜維的建議,沒有防範才被鄧艾偷襲成功的。假如沒有黃皓,根據當時情況,鍾會主力已經有撤軍的心思了。。其四,滅亡還不忘久主,差一點就成功復蜀。總上四點,我覺得應該是姜維強啊。。為啥不少人覺得姜維比鄧艾,鍾會菜呢。

和鄧艾交手,基本都是被挫;滅國,他的功勞,不比後主差,畢竟帶著大軍去沓中種田,把督漢中胡濟扔到漢壽,放棄外圍,都是他搞的,且後主派兵都到陰平橋頭,竟然還等了一個月,姜維匆匆忙忙還差點被堵著回不來。前期戰事簡直一塌胡塗,後期雖堵上了鍾會大軍,但鄧艾直取成都,一切都是白費;

個人感覺強弱關係是鄧艾>姜維>鍾會。費禕時代,姜維兵不滿萬的北伐記載大多不詳,至於成了大將軍之後印象中只打敗過王經和徐質面對鄧艾和陳泰多有敗績(當然,姜維手上可以使用的資源較少也與此有關)怎麼能認為姜維強於鄧艾呢,畢竟一個人不可能強於自己沒有贏過的人至於鍾會,在伐蜀之前一直擔任的是謀士一類的工作而非主將,伐蜀之時圍城不打可見其謀略,後來卻受阻於劍閣也可見其軍事能力的不足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後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對姜維北伐,而宦官黃皓弄權,姜維殺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禍,後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後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但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上面戰績是正的啊,不是負的啊。。

相關焦點

  • 三國的一位奇才,一手除掉姜維鍾會鄧艾,結果卻被滿門抄斬!
    在漢末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很多人都有一種感覺,也即前期名將輩出,後期則名將凋零。比如在三國前期,呂布、馬超、關羽、趙雲、黃忠、張飛、張遼、甘寧、許褚等眾多武將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精彩事跡。但是,到了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似乎沒有那麼多的名將。
  • 姜維鍾會陸抗鄧艾,誰是後三國時期的第一名將
    說起來這三國後期的名將,其實要是說起來實力最厲害的還是要數以下幾位:西蜀虎將姜維,東吳名將陸抗,魏國雙子星鄧艾,鍾會。要說起來這四位,可以說都是掌握方軍權的狠人,這幾個人手頭的兵馬可以說就是三國後期最主要的戰鬥力了。那麼這幾位名將當中,到底排行怎麼樣呢?
  • 三國後期最牛將領、連番用計滅掉鄧艾、姜維、鍾會三位蓋世名將
    煮酒論三國上回說了在佔據蜀地之後,圖謀反叛、但叛亂也因為鍾會部下的叛變而瓦解,鍾會與姜維兩個也在叛變過程之中被殺,細心的你有沒有發現一個細節,那就是三國後期最出名的三位蓋世名將、鄧艾、姜維、鍾會這三人都在鍾會叛變過程之中被殺,並且這三人之死都和一個叫衛瓘的人有關係。
  • 姜維、鄧艾和鍾會誰更厲害一些?他們的伯樂分別是誰?
    姜維、鄧艾和鍾會三人,都是三國時期的名將,都是當時的傑出人才,這三人都建立了非常特別的功業,那麼,這三人,究竟誰更厲害一些呢?他們的伯樂分別是誰呢? 姜維是誰發現的?姜維的伯樂是諸葛亮。 姜維幼年喪父,和母親一起艱難生活,喜歡鄭玄的經學。
  • 姜維、鍾會、鄧艾三大牛人,居然都死在同一個小人物手裡!
    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各路英雄薈萃爭霸天下。三國前期人才湧動,鼎立局面形成之後似乎人才沒那麼多了,但是姜維、鍾會、鄧艾三人絕對稱得上三國後期的名將,可就是這樣三個牛人,居然都死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衛瓘(guan)手裡,實在是令人慨嘆。
  • 三國末期最狡詐的將領是誰?姜維鍾會和鄧艾都喪命於他之手
    在三國後期,最優秀的人才莫過於姜維、鍾會和鄧艾,此時諸葛亮、司馬懿早已去世多年。不過,讓人感到黑色幽默的是,這三位人才,都是被一位陰毒的將領害死的,那麼,這個陰毒的將領是什麼人?
  • 《三國》末期的將領中 姜維、鄧艾與鍾會誰最強
    小編感覺強弱關係是鄧艾>姜維>鍾會。在費禕時代,姜維兵不滿萬的北伐記載大多不詳,至於成了大將軍之後印象中只打敗過王經和徐質面對鄧艾和陳泰多有敗績(當然,姜維手上可以使用的資源較少也與此有關)怎麼能認為姜維強於鄧艾呢;畢竟一個人不可能強於自己沒有贏過的人至於鍾會,在伐蜀之前一直擔任的是謀士一類的工作而非主將,伐蜀之時圍城不打可見其謀略,後來卻受阻於劍閣也可見其軍事能力的不足
  • 此人名不見經傳,卻憑兩千人擊敗了鍾會,逼死了姜維,殲滅了鄧艾
    三國後期名將凋零,吳國基本沒了人才,魏國只有鍾會、鄧艾還不錯,蜀國也就是姜維還拿得出手,但或許很多人不知道,這三人雖然是三國後期最厲害的將領,但他們卻死於同一人之手,此人名叫衛瓘,在三國時期知名度很低,但是個厲害角色。
  • 三國名將鄧艾為什麼瞧不起對手姜維?
    紛紛擾擾的三國在名將鄧艾逼近成都的時候,精彩的舞臺就開始落下帷幕,落日的餘暉照耀這個三國時代的名將,散發著最後的光彩。擊敗諸葛瞻,成功迫降後主劉禪的鄧艾登上了他人生的巔峰,作為一個從放牛娃出生的庶族子弟,確實是舉步維艱,甚是辛勞,但是現在的鄧艾確實成功了,實現了他幾十年以來的夢想,振興鄧氏家族,榮歸故裡的夙願也指日可待!望著大廳中人頭躦動的部下將領,飲酒正酣的鄧艾突然想起了過去十幾年一直和他對峙的對手姜維,他舉起酒樽高聲說道:「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
  • 魏滅蜀之戰,姜維鍾會鄧艾等都有出色表現,不料最後卻被此人團滅
    三國是歷史上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最初魏蜀吳這三個國家都可以說是猛將如雲,所以最終才達到誰也奈何不了誰的「平衡」局面。後來的這場戰爭有一點讓人印象比較深刻,那就是交戰雙方的名將比如說姜維鄧艾鍾會等人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現,可最終他們卻都被一位此前一直默默無聞的監軍——衛瓘(guàn)所團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衛瓘這位三國後期的神奇人物。
  • 鄧艾和姜維,作為三國後期大將,誰更厲害一點?
    鄧艾書上沒有多說,猜測的話應該是自學成才,所以單看天賦應該是鄧艾強一些。第二就是兩個人當時所處的客觀條件。蜀對魏作戰在戰略上是極為不利的:不僅軍隊人數不夠,將才也不多。姜維作戰的時候一般都是面對兩個左右跟他差不多水平的敵將(郭淮,鄧艾,陳泰......),十幾仗打下來雖有敗績而不落下風,著實不易。
  • 三國後期除了姜維、鍾會、鄧艾、陸抗,羊祜外,還有哪些不為人知但實際能力很強的人 ?
    帶你認識不一樣的三國ID:shuosanguo三國後期除了姜維、鍾會、鄧艾、陸抗,羊祜外,還有哪些不為人知但實際能力很強的人?他曾經隨毌丘儉北徵高句麗,也曾跟鄧艾南討諸葛瞻;更有意思的是,他還曾經派遣使節幹涉過11區的內政,還在韓國的歷史書中被提前寫死了幾十年。嗯~其實我想說的這人即是隨鄧艾入蜀的四將之一——王頎。在三國志11中,KOEI把他畫成了這個樣子,是不是還蠻帥?
  • 同樣是滅蜀功臣,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名將,鍾會卻不能進?
    在蜀漢滅亡之後,朝廷下詔,以伐蜀之功勞,冊封鍾會為司徒(三公之一),並封縣侯,食邑萬戶。封他的兩個兒子為亭侯,封邑千戶。因此,非常明顯的是,鍾會也是消滅蜀漢的功臣,可是,他卻沒有入選武廟72名將,也即沒能和諸葛亮、張飛、關羽、張遼、鄧艾、周瑜、呂蒙、陸遜、陸抗等三國名將並列。
  • 此人一人幹掉了鄧艾、鍾會、姜維,最後卻死在一女人手中
    三國末期的時候,東吳、蜀漢,曹魏的實力都有所縮減。尤其蜀漢,在劉備和諸葛亮相繼去世以後,蜀漢的實力就大不如前了。雖然劉禪昏庸無能,但是他手下還有姜維等名將輔佐。而曹魏這裡,則屬鄧艾和鍾會的實力相對強一點。但是這三人卻同時死於同一人之手,此人就是衛瓘。
  • 蜀國滅亡之後,鍾會鄧艾姜維三大天才,為何被衛瓘一舉全滅
    263年9月,魏國正式全面發動攻勢,蜀國在姜維布置之下,節節抵抗節節後退,先後丟掉漢中等地,最終在劍閣的劍門關,與鍾會諸葛緒形成對峙。鍾會先是發告《移蜀將吏士民檄》,勸蜀地軍民投降,隨後致書於姜維:「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
  • 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不能進?姜維到底差在哪裡?
    宋朝時期,追諡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並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這就是著名的「武廟72將」。就宋朝追封的古代名將72人,就有九位出自三國時期。對於這九位名將,分別是諸葛亮、張飛、關羽、張遼、鄧艾、周瑜、呂蒙、陸遜、陸抗,也即蜀漢三位,曹魏兩位,東吳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在武廟72將中,鄧艾這位消滅蜀漢的名將得以入選,但是,對於和鄧艾齊名的姜維,則無緣這份榜單。
  • 三國時期,曹魏名將鄧艾,滅蜀後卻為何成了階下囚?
    閱讀《三國演義》,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感覺,曹魏、蜀漢、東吳三大集團,其傑出人才的絕大部分出現於其創業階段和建國之初。到了三國後期,真正給人以深刻印象的文臣武將就不多了。就曹魏方面而言,後期將領中,最優秀的可能要算鄧艾了。
  • 人物傳說:被稱為魏國雙壁的鄧艾、鍾會為何會反目成仇?
    更讓人驚奇的是,他們兩人的表字當中竟然都有一個士字,正應了「二士爭功,兩敗俱傷」的說法。看到這裡,讀過《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朋友都會猜到,這兩個人就是魏國名將鍾會(字士奇)和鄧艾(字士載)。三國後期(公元260年以後)三足鼎立當中實力最強的一方當屬魏國,當時吳國孫亮、孫休主政,陷入內亂;蜀漢劉禪昏庸無能;而魏國則在司馬氏及一批天才將領的帶領下,展現出超群的實力,其中最著名的將領就是鍾會和鄧艾。所謂亂世出英豪,那個時代才俊輩出,一大批風流人物的事跡掩蓋了鄧艾和鍾會的光芒,他們的名字沒有被後人過多關注。
  •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鄧艾、鍾會、姜維、司馬昭,誰是笑到最後的人
    #三國末年,司馬昭在掌握曹魏的政權後,因為對魏帝曹髦欺之過甚,引起了曹髦的反抗。這樣,蜀中的魏軍就全部歸鍾會指揮,鍾會成為曹魏在蜀中最大的實力派。在鍾會和鄧艾的爭鬥的背後,還有一個人在推波助瀾,這個人就是原來蜀軍的統帥姜維。姜維在蜀國滅亡後,並沒有放棄蜀漢復國的理想。他雖然投降了鍾會,但是心懷鬼胎,想要利用鍾會的勢力,挑撥曹魏將帥的矛盾,好達到自己的目的。
  • 老玩家嘗試在三國志11還原歷史:鄧艾與鍾會是否乃魏國中流砥柱?
    三國末年,三大勢力都湧現出了不少新生代的豪傑來為國家注入新鮮血液,而魏國的鐘會和鄧艾則更是被稱作「三國最後的名將」,兩人在伐蜀戰役中立下汗馬功勞,力挫蜀軍末期大將姜維,而當時除了鍾會、鄧艾這兩位大將外,魏國似乎也沒有拿得出手的大將了,所以二人也被稱之為「魏國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