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人。取法乎上說法很嚴謹,但是有些人的理解是錯的,甚至故意斷章取義。
什麼是取法乎上?
取法乎上,出自唐太宗《帝範》卷四:「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還有變化的形態。南宋詩論家嚴羽《滄浪詩話》:「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為下矣。」還有很多出處,這個道理不只是用在書法中。
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用在書法中。
意思就是:水平越高的,能夠學到的也越多,但是只是跟著學是永遠超不過你這位「師傅」。
這個道理,很正確。學東西,當然要找厲害的師傅。所以取法乎上這個不止是用在書法上,早就在我們古代很多方面都提到。上面說的《滄浪詩話》,就是「詩」相關書籍中,取法乎上的上的一部著作。喜歡詩的一定要看。
好東西要一起分享,推薦一下。繼續說回書法。
正確的取法乎上
就要說到當今書法界繞不開的人,田蘊章和田英章兩兄弟。
他們兩兄弟,在任何場合,都非常尊重歐陽詢,田蘊章和田英章都多次表示,想學歐楷最終還是要師法歐陽詢。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示範,在寫歐楷人的心中,歐陽詢是取法乎上,最上等的上。
還有一個更正確的示範。田蘊章和田英章的行書並沒有推崇歐陽詢。
下圖歐陽詢行書千字文
我個人認為,歐陽詢的行書沒有他楷書成就高,他並不擅長寫行書。
歐陽詢的行書,太過於內擫。筆畫和結構都有問題。為什麼王羲之是書聖,行書寫的外拓和內擫能夠兼顧的人,就書聖能夠做到這麼完美。
那麼田氏兄弟的行書呢,他們很外拓。
不討論田氏兄弟行書的好壞,但是可以肯定田氏兄弟的行書,主要學習不是歐陽詢的行書。
這也是一種正確的取法乎上,歐陽詢的行書並不是最上等,不學正因為要取法乎上。
行書還是寫得外拓點不容易出問題,只有王羲之寫行書能夠外拓和內擫兼顧。
不正確的取法乎上
清代著名書法家傅山提出「四寧四毋」書論。
他說:「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清滑,寧真率毋安排。」
這個聽上去也確實有幾分道理,不說是不是最上法,可以肯定是不錯法,
但是,卻成了一些「醜書」的藉口。
是符合四寧四毋,但是並不是傅山所說的意思。
取法乎上,一定要有一定的審美,不是拿著一個還不錯的理論,故意片面的扭曲。那就不是取法乎上,也沒有取到上法。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的客觀求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