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室平時說滿語還是漢語?溥儀:都不說,有種方言你們聽不懂

2021-01-10 青燈白髮品文史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的這首詞,描寫的是一個五口之家,其中「醉裡吳音相媚好」說的便是吳地的方言。

我想每個人對方言都有一些了解,每個地方也有每個地方的方言,哪怕是一個市、一個縣方言也分好幾種,因此就誕生了這麼一句話: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

方言跟標準語是有所不同的,春秋戰國時期,數百個大小諸侯國崛起,在群雄鬥爭中,僅剩下七個,即便是7個,語言也有所不同,楚國講川話、秦國講陝腔,若是沒有普通話,那麼兩國人難道見面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嗎?

其實戰國七雄都是周王室分封出去的,周制定了官方語言:「雅音」,雅音就跟普通話一樣,屬於通用語言,不管你說什麼方言,只要會懂「雅音」就可以溝通,不然蘇秦如何周遊列國,提出六國抗秦的合縱之策。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李斯做《諫逐客書》,承襲先秦時期「雅音」,漢代建立後將「雅音」作為正音,西晉、隋朝、宋代都將雅音作為官方語言,雖說各地也有自己的方言,但官話還是進行了統一。

元代、明朝,清朝時期用的語言相對特別了點,元代定自己的語言為國語,但是在推行時,發現很難推行起來,為了統一,元代又修改了國語,還是將中原汴洛音作為國語,兩種語言並存。

明朝時期,由於遊牧民族融合,加上遷都北京,中原官員漸漸的退出國語系列,南京官話開始流通。

清兵入關後,立刻推行了「剃髮易服」,辮子以「金錢鼠尾」作為標準,服飾以滿族為準,由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人們都不願意理髮,當時就形成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現象。

不僅是頭髮、服飾,語言自然也是推行滿語,然而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在我學業之中,學得最糟糕的就是滿文,我只會最基礎的單詞。

雖說要寫滿文,當時清朝皇室之間的交流是說滿語還是漢語呢?

有人也跟溥儀提過這個問題,溥儀尷尬一笑的回答:都不會說,有種方言你們聽不懂。既然都不說,那說什麼呢?

仔細翻閱一些歷史,筆者在官話當中發現了一個分支:「北京官話」,所謂的北京官話是以北京方言為腔調的一種語言,清朝之前,它只屬於方言,地位較低,清兵入關後,滿語吸收了北京方言,漸漸了演化成了一種新官話,也就是北京官話。

雍正八年,設立正音館,正式推行北京官話,在逐漸發展中,北京官話成為了新國語,這種官話融入了漢語、滿語,雙方也都能夠接受,清朝皇室日常也說北京官方。剛剛推行的時候,北京官話作為方言一般人還聽不懂。

溥儀登基後,短短三年就退位了,隆裕太后就給溥儀請了幾位老師教他讀書,有人負責教滿文、有人負責教漢文,不過滿文有點複雜,溥儀也不太喜歡,他就側重開始學習漢文,他跟老師的日常自然也是說北京官話。

其實算起來北京官話也屬於漢語分支之一,中華文明的兼容性在在這裡也體現了出來。

溥儀的那句都不說,確實是都不說,它說的話已經相當接近普通話了,現在普通話才普及,以前帶著滿語的普通話現在還真聽不懂,看得出來清朝也融入了華夏文明。

任何朝代都不是萬世一系的,變遷時常發生,想要發展下來,就必須做出改變,而華夏文明就有著極強了包容性,它能夠迅速做出改變,適應發展趨勢,這才是大國風範,這也是為什麼華夏文明能傳承五千年之久。

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一座城市、一個漢字,都盡顯風流,想要了解中華古文明,這本《中華上下五千年》是非常好的選擇,原價198元,筆者為大家爭取到了最低價,僅需108元,文明是立國根本,也是長久發展的核心,想要了解中國文明的,不容錯過。

相關焦點

  • 清朝皇室是說漢語還是滿語?溥儀:都不說,有種方言一般人聽不懂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無疑是最富有爭議性的一個朝代。比如它的服裝、髮型、禮儀、文化,都能夠引起不小的爭議。雖然它離我們如此之近,但是它的很多東西卻被蒙上了面紗。就比如清朝的官方語言,究竟是漢語還是滿語呢?清朝皇室平時說滿語還是漢語?溥儀:都不說,有種方言你們聽不懂。
  • 清朝皇帝說漢語還是滿語?溥儀的滿語水平最差勁
    在滿天飛的清宮劇中,清朝的格格、阿哥們整天念著的都是皇阿瑪、皇額娘,貴族們說的都是整齊劃一的流利漢語,雖然這是因為電視劇的緣故,卻也誤導了很多對歷史不熟悉的人。那麼,作為一個由滿族人建立的帝國,清朝的皇帝們究竟是說的漢語還是滿語呢?
  • 清朝皇帝上朝,說滿語還是漢語?
    更何況,皇帝是滿族出身,是否都能精通兩門語言,還是旁邊有類似的翻譯者?一、清朝前期,滿語為主皇太極時期 ,大部分權貴都是滿族的親貴,此時的清朝就像皇太極的家族聚會,所以不存在溝通障礙,大家都說滿語。順治皇帝很生氣辯解道:假如我要是不學習漢語,漢族大臣跟我說的話聽不懂,不知道他說了什麼,即使我聽懂了,我又不知道怎麼說,叫我怎麼當這個皇帝?因此在順治皇帝時期,朝廷逐漸推行國語騎射,漢語成為私塾包括滿軍旗子弟的必修課。
  • 清朝皇帝說滿語還是漢語
    不過,與母語的疏離不免讓他們略感尷尬——滿語作為一門基本失去交流作用的死語言,除黑龍江個別地區外,現在絕大多數滿族人都對其非常陌生。 一種流傳於網際網路多年的說法或許會給他們少許安慰——乾隆之後的旗人已全盤漢化,連皇帝自己都不太講滿語了。這在末代皇帝溥儀身上似乎得到了證實。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說道:「我的學業成績最糟的,要數我的滿文。
  • 真實歷史中,清朝皇室說滿語還是漢語?溥儀給出解答:都不說
    清朝,是公元1636年,由關外女真部族所建一統政權。女真族,就是如今的滿人。不少清代古裝劇中,皇帝與八旗貴胄,均將漢文當做常用語言。那麼真實歷史上,清朝這些王公大臣,將哪種語言作為日常和工作時所使用的正統語言?或許清朝末帝溥儀是最有發言權了。
  • 清朝皇帝真的都說漢語嗎?其實除了溥儀,他們都無比重視自家語言
    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古籍文獻中,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滿文古籍文獻都屬於最多的一種。所以,這就難免讓很多人心生疑問:作為滿族人,大清政府的文武百官,皇親國戚,難道都不說滿語嗎?對於清朝時期,滿族人說不說滿文,在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那就是:從乾隆時期開始,滿清的旗人已經全部被漢化,就連皇帝自己都不說滿語,不寫滿文。
  • 清朝皇帝上朝的時候,到底說漢語還是滿語?很多人都不知道!
    清朝皇帝上朝的時候,到底說漢語還是滿語?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關於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清朝有著多為皇帝,每位皇帝在朝政上的要求是不一樣的,自滿族人入關以來,漢人的漢文化跟滿人的滿文化發生了很大的衝突,當時漢人被要求留小辮子,遭到了漢人的極大不滿,但在強權的促使下,還是留了小辮子,那皇帝上朝的時候,究竟用什麼語言呢?皇太極時期自然是要用滿語的,因為那個時候的清朝,大臣幾乎都是滿族人,所以對講話自然也是滿語。
  • 清朝統治200多年,滿語為何沒佔據主流地位,而還是以漢語為主?
    某些學者認為,阿爾泰語系都源於中國北方,而通古斯語族共有12種語言,主要分布在中國、俄羅斯和蒙古。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滿語存在已久,滿文的歷史卻並不長。啥意思?意思是有音無字,如果要寫文書什麼的,還得用漢字或蒙文。直到滿洲崛起,才有了滿文。
  • 清朝皇帝上朝是說漢語還是滿語?看其使用語言的發展歷程!
    近幾年清宮戲大火,劇中不管是滿人嬪妃還是漢人妃子,說的都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宮殿服裝道具甚至妝容都可以最大限度的復原清朝真正的圖景,那麼語言呢?清朝的皇帝姓愛新覺羅,是滿人,滿人有滿語,他們在入關之前,相互交流用的都是滿語。但是入關之後,漢人被統治。
  • 清朝皇帝上朝時,他們在談論國家大事時,到底是說漢語還是滿語?
    皇太極時代,大多數文武大臣都是滿族親戚。這個時期的早朝類似於皇太極的家族聚會,所以他們都講滿語。順治親政後,漢族人仍然沒有受到重視。這時,當清朝要求漢族人剃光頭、換衣服時,順治仍然以滿語為主要語言,並且已經開始推廣以滿語為國語以及滿族的騎射。滿語成為私塾裡課程中的必修課,包括漢軍旗的孩子也都要學習滿語。自康熙中後期以來,隨著康熙漢語水平的提高和漢族官員的增加,康熙在召見大臣時會用漢語和漢族官員談論國家大事。然而,在這個時候,重用的漢族大臣一般都精通滿語,比如張廷玉父子二人。
  • 清朝的「國語」是滿語,那麼漢人做官需要學滿語嗎?
    如今滿語作為一門基本失去交流作用的語言,除黑龍江個別地區外,現在絕大多數滿族人都對其非常陌生。可在歷史滿語伴隨清軍入關定都北京,便成為當時「國語」。而最近幾年「清宮劇」層出不窮,我們能看到影視劇中皇帝和大臣們都能說出一口流利的漢語,歷史上清朝皇帝和官員真的只用漢語交流嗎?
  • 郭沫若請溥儀研究清朝歷史,溥儀說了一句話,郭沫若聽後尷尬不已
    郭沫若請溥儀研究清朝歷史,溥儀說了一句話,郭沫若聽後尷尬不已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末代皇帝》,裡面講了我國最後一位皇帝,想必大家對他並不陌生,這個人就是溥儀。溥儀三歲便開始繼承天子之位,那個時候國家已經相當的動亂,但是尚且年幼的他還不懂得國恨家仇。年僅三歲的他,雖然沒有什麼實權,但是按理說在那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溥儀對清朝的歷史應該多少有一些了解,但是後來郭沫若先生曾經想邀請溥儀一起研究清朝歷史時,溥儀說了一句話,郭沫若聽後很尷尬不已。溥儀登基不到三年,清朝便敗亡了。
  • 普通話和滿語有關係嗎?現代北京腔是不是清朝滿族人的漢語口音?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方言差異很大,有些方言之間的差異甚至超過了歐洲一些語言之間的差異(當然,這裡說的都是漢語方言,沒說少數民族語言)。但無論是說官話的,說吳語的,說粵語的,說贛語的,都對這些話是屬於「漢語」都沒有爭議,這其中漢字的功勞很大。
  • 清朝滅亡才100多年,曾經的滿族人為何都很少講滿語,原因很簡單
    因而官府剛開始高度重視漢文化,尤其是順治和康熙倆位皇上對漢文化的詩詞名句都是有一定科學研究和功底。有皇上作表率,漢語也變成私塾學堂包含皇宮皇室、八旗子弟學習培訓的必修課程。在看待漢文化的難題上,順治皇帝和攝政王多爾袞之前還出現比較嚴重的爭吵。
  • 距離清朝滅亡不過一百餘年,上千萬的滿族人,那為什麼滿語就迅速...
    因此朝廷開始重視漢文化,尤其是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對漢文化的詩詞歌賦都有一定研究和造詣。 有了皇帝作表率,漢語也成為私塾包括宮廷貴族、八旗子弟學習的必修課。 清代中後期以漢語為主 到了康熙時期,隨著清朝統治者漢化的不可逆轉,漢族官員不斷增加,康熙在召見大臣時,只能看人說話,遇到會說滿語的漢族大臣就說滿語,遇到不會說滿語的,就用漢語。 不過此時受重用的漢族大臣一般都精通滿語,如張廷玉父子。
  • 廣東不說粵語的兩個地方,方言使用很廣泛,但連廣東人都聽不懂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的語言分為好多種,種種各不相同,所以很多外國人甚至中國人都說中國語言實在是博大精深,明明使用的是同樣的詞語卻偏偏表達的是兩種不同的意思。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特別是全國的各地的方言更是讓人難以理解。
  • 清朝滅亡不過一百餘年,上千萬的滿族人,為什麼滿語迅速消亡了?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發布的《瀕危語言圖譜》顯示:全世界有7000種語言,其中一半以上將在本世紀消亡,80~90%將在未來200年滅絕。平均每2個星期就有一種語言消失。並且據統計,世界80%的人講83種主要語言,剩下6000多種語言絕大多數從沒有過文字記載,沒有字典、書,在任何圖書館或資料庫都找不到它們的資料。
  • 清朝官方主流,是漢字還是滿文?看康熙和雍正的硃批就知道了
    另外,我們知道,雍正時期曾因聽不懂福建和廣東官員的方言,而進行了一次普通話推廣的「官話改革」。這說明,不僅是漢字,漢語也成為當時的官方主流。這同時也說明,清政府默認了當時漢字和漢語的官方地位。這些記錄說明,在當時的滿清貴族中,不習騎射、不會說滿語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以致於乾隆帝要下這樣的嚴令來防止漢字和漢語的滲透。連滿清貴族都要拋棄滿文和滿語,以致於乾隆皇帝要以皇權來幹預和抵制。看來漢字和漢語的主流地位已經相當穩固和普遍。
  • 大清亡了,滿語也消亡了,漢語中保存的滿語詞彙,有哪些?
    ,其中尤以漢語借詞數量巨大,有一種觀點認為滿語中的漢語借詞佔滿語詞彙的三分之一左右。清軍入關後,雖然朝廷力主滿族人要說滿語,但是北京話的影響力太大,沒過幾年,在北京住下來的很多滿族人就以會說北京話為體面了。到康熙朝,滿族人一張嘴都是一口流利的京片子。
  • 清朝統治了268年,為什麼不強制推廣滿語?只因一個問題無法解決
    在清朝之前,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也曾入主中原,但並未強制推行「剃髮易服」,而是保留了漢民族的傳統衣冠服飾。所以清軍入關之初強制推行的「剃髮易服」,是漢民族歷史上破天荒的頭一次。《孝經》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剃髮易服令一出,全國各地漢族人民紛紛反抗。但是在清庭的殘酷鎮壓下,終究還是被迫接受了剃髮易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