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極系列》、《黃山系列》到這次推出的《巖彩系列》,金醒石沿著對自然生態、人文題材的雙重關注,畫風越來越轉向抽象表現主義的深度探索。
文:邱正倫,西南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就中國當代藝術創作而言,對寫生題材的關注越來越廣泛,特別是通過旅遊開發冶煉而形成的題材炙手可熱,致使寫生創作題材盛囂塵上。問題正好出現在這裡,寫生題材誰都可以擁有和挖掘,但不是誰都可以從中探尋到蘊藏其中的藝術精神礦脈。就藝術史而言,抽象表現主義不僅僅是一種藝術流派,更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文資源,一種有關人類理想的精神家園。
金醒石的《巖彩系列》似乎在進一步給我們提供一種新的啟示,一種改變現狀的積極努力。抽象表現主義從一種屬於藝術史風格的長河中重新湧現出來,除了其自身所具有的某種潛在活力之外,歷史的重新選擇則是一個更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從繪畫材料看,金醒石摒棄了油畫顏料和中國畫的水墨方式,主要採用日本的巖彩進行創作。在金醒石心目中,只有巖彩這種繪畫材料能夠深刻地表現畫家內心的自然人文形象。金醒石的方式不僅是創作的題材策略,更確切地說是一種重返自然人文的精神之旅。我一直以為,自然不是一種純粹對象化的消極存在,自然是有生命願望和生命期待的精神存在,而且自然本身的生存狀態與人類的生存狀態從來就是交織在一起的,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是自然之子,自然不斷向人生成。」這種理解方式和闡釋方式或許是由於人們過於熟悉而被人們所淡忘、所忽略。所幸的是金醒石的《巖彩系列》又一次將人與自然相依相存、相衝突相統一的話題重新擺在了桌面上,畫家此時不是一般性的寫生愛好者,也不是當下普遍流行的淺唱低吟,金醒石要做的不是這一切,而是努力地超越這一切。曾經在東京舉辦的一次畫展上,金醒石的《南極系列》引發了觀展的熱議甚至是質疑。金醒石給觀眾呈現的是一個彩色的南極,斑斕絢麗的南極,有人說南極是冰川,整個都是透明的,怎麼會有顏色?是否是畫家在故意製造玄虛,金醒石對此有著自己親身經歷的南極體驗,他說同去南極的其他人都按照船上工作人員的吩咐戴上墨鏡觀看南極,而金醒石想獲得自己對南極的真實印象,摘掉墨鏡,冒著有可能被南極光刺瞎眼睛的危險直接用自己的肉眼觀看南極,這時南極的真相得以現身,金醒石確證自己親眼看到的南極就是一個彩色的南極。
因此,返回到自然人文的本源狀態,徹底表達畫家的內在情緒,這似乎成為金醒石創作《巖彩系列》的第一動力,這種返回不是一般性的寫生旅遊性的獵奇與冒險,而是一種更為深入的視覺哲學審視。就一般性的寫生創作而言,金醒石當然不會充滿熱情,而是儘可能避免。因為當下的繪畫創作,寫生成為畫家躲避創作貧瘠的救命稻草,但是當這種抓取救命稻草成為一種風尚,其實質正好是畫家集體平庸的見證。這不是對寫生創作方式本身的詬病,而是對藝術創造自由精神使命失落的警惕。從創作《巖彩系列》的金醒石來看,他似乎已經敏感到一般性寫生模式隱藏的創作危機,他在這組作品創作過程中,有意識避免一般性寫生的信號十分明顯,畫家在極力擺脫所有題材的意義附加,擺脫對題材單調的抒情色彩,甚至在努力擺脫作為風景繪畫的經典性訴求。在《巖彩系列》裡,作者有意識去展現和表達自然人文的存在狀態和一種不可預測的命運,畫家有意識地讓巖彩和筆觸給通往畫面的自然人文形象施加視覺壓力,同時也給自己和觀眾施加一種超乎尋常的審美觀看壓力。
從一個更為直觀的角度看,金醒石的《巖彩系列》擺脫了一般風景畫的創作窠臼。一觸及風景畫,我們的許多畫家很容易想到巴比松畫派,想到那種極力擺脫現實生活場景的唯美主義畫風。當代風景畫家總是千方百計以一種謳歌的筆觸去美化現實,讓現實顯現出夢幻。巴比松畫派的藝術風格事實上構成了當代風景繪畫的普遍模式,不少畫家樂此不疲,大有不畫出最美的風景決不罷休的志向。金醒石不是這樣,他毫不猶豫地繞過這種模式,從直面現實本身出發,他的筆觸直指處在生態危機中的自然人文,他像一個大夫一樣將自己的畫筆轉化成視覺診斷儀器,不斷地聽取自然人文的真實心跳,然後力圖做出準確的視覺判斷,呈現具有針對性的視覺報告。他的這種藝術態度與英國風景畫家康斯太勃爾有著一種精神意義上的呼應,康斯太勃爾主張畫出客觀中的自然風景,而不是那種一味抒情性的浪漫作風,金醒石同樣恪守這種藝術操守,針對自然人文他更多地表現出一種望聞問切的視覺診斷方式和治療態度。不僅如此,如果說康斯太勃爾僅僅出於展現客觀世界的真實,金醒石則希望通過自己的畫面去披露自然世界遭遇的人類單面現代化進程所引發的人禍,並由此引發出一種尋找人文聖山的視覺指引,就像艾略特在《荒原》中發出尋找聖杯的呼喊一樣。換一種說法,在這組作品裡,金醒石不是像太多畫家所做的那樣,用遠離現實的抒情筆觸缺少疼痛感的唯美畫面去討好市場賄賂觀眾,畫家要做的是迫使人們去思考自然人文的生態命運與人類的生存命運的越來越巨大的視覺衝突,這當然是一種自然與人類的共同命運,但不是一般的自然加上人類或者是人類加上自然的簡單的數學算式,而是一種全新的自然人文彼此滲透的生命存在形態,是一種表達拯救的精神訴求。在《巖彩系列》中,這種表達拯救的精神訴求尤其變得愈加強烈。同一般性的寫生創作方案不同,金醒石的創作首先是躲過了形態主義的描寫方式,繼而也躲過了自命不凡的宣傳標語口號式的生態題材創作樣式。這種躲避的方式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創作策略或者失去痛感式的安全意識所致,正好相反,金醒石的躲避構成一種不同凡俗的精神操守和一種強烈憂患意識的創作使然,是抽象表現主義的精神迴響。
因此,金醒石《巖彩系列》雖然也是基於自然人文的題材因素,但是他的創作指向是一種重返者的立場,一種特立獨行的精神姿態,金醒石有意識地超越一種表面的繪畫樣式,作為一種深刻思考狀態下的精神超越,他的作品瀰漫著一種視覺哲學氛圍,呈現出一種新人本主義的藝術表現觀,一種透過巖彩的雲層之光。
藝術名片:
金醒石 1963年生於北京,滿族,本名愛新覺羅·金建國。少年時,受北京畫家曹環義老師啟蒙,後師從中國著名古典詩詞大家,著名書法家蕭勞,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姚有多等學習。故宮博物院創作室王魯桓學習石雕,篆刻。1987年自費留學日本,畢業於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造型學部日本畫系,並取得在日藝術家活動資格。並受聘於讀賣日本電視臺水墨畫專任講師,成立醒墨會並任會長。上海邁錫尼藝術品有限公司籤約畫家。
主要個展:
東京銀座三越畫廊,橫濱崇光百貨店畫廊;
東京春山莊畫廊,銀座地球堂畫廊;
日本各地三越畫廊等個展50餘回;
北京金醒石常設展畫廊,北京798地區等個展數回。
主要團體展
中央美術協會展 (東京都美術館);
日法現代美術展 (東京都美術館)名譽總裁獎;
日本現代水墨畫家邀請展 (新國立美術館)審查員;
日臺水墨畫家邀請展 (臺灣中正紀念堂)審查員;
日本水墨畫秀作展 (東京都美術館);
全日本水墨畫大賞展 (埼玉現代美術館)大賞;
東京畫派展 (東京品川O美術館);
紀念日中邦交友好35周年紀念展 (日中友好會館);
第五回中國重彩巖彩畫展 (中國美術館)優秀獎;
第一屆全球海外華人華僑書畫展(國家博物館)佳作獎;
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書畫匯報展 (國家大劇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海外華人華僑書畫展 (民族文化宮);
企劃組織「夢回東方」——東京畫派展(中國美術館);
醒墨會主催企劃 醒墨會展及醒墨會選拔展(東京都美術館,銀座地球堂畫廊等地,35餘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