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巖彩的雲層 丨評金醒石《巖彩系列》

2020-12-12 新華訪談網

從《南極系列》、《黃山系列》到這次推出的《巖彩系列》,金醒石沿著對自然生態、人文題材的雙重關注,畫風越來越轉向抽象表現主義的深度探索。

文:邱正倫,西南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就中國當代藝術創作而言,對寫生題材的關注越來越廣泛,特別是通過旅遊開發冶煉而形成的題材炙手可熱,致使寫生創作題材盛囂塵上。問題正好出現在這裡,寫生題材誰都可以擁有和挖掘,但不是誰都可以從中探尋到蘊藏其中的藝術精神礦脈。就藝術史而言,抽象表現主義不僅僅是一種藝術流派,更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文資源,一種有關人類理想的精神家園。

金醒石的《巖彩系列》似乎在進一步給我們提供一種新的啟示,一種改變現狀的積極努力。抽象表現主義從一種屬於藝術史風格的長河中重新湧現出來,除了其自身所具有的某種潛在活力之外,歷史的重新選擇則是一個更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從繪畫材料看,金醒石摒棄了油畫顏料和中國畫的水墨方式,主要採用日本的巖彩進行創作。在金醒石心目中,只有巖彩這種繪畫材料能夠深刻地表現畫家內心的自然人文形象。金醒石的方式不僅是創作的題材策略,更確切地說是一種重返自然人文的精神之旅。我一直以為,自然不是一種純粹對象化的消極存在,自然是有生命願望和生命期待的精神存在,而且自然本身的生存狀態與人類的生存狀態從來就是交織在一起的,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是自然之子,自然不斷向人生成。」這種理解方式和闡釋方式或許是由於人們過於熟悉而被人們所淡忘、所忽略。所幸的是金醒石的《巖彩系列》又一次將人與自然相依相存、相衝突相統一的話題重新擺在了桌面上,畫家此時不是一般性的寫生愛好者,也不是當下普遍流行的淺唱低吟,金醒石要做的不是這一切,而是努力地超越這一切。曾經在東京舉辦的一次畫展上,金醒石的《南極系列》引發了觀展的熱議甚至是質疑。金醒石給觀眾呈現的是一個彩色的南極,斑斕絢麗的南極,有人說南極是冰川,整個都是透明的,怎麼會有顏色?是否是畫家在故意製造玄虛,金醒石對此有著自己親身經歷的南極體驗,他說同去南極的其他人都按照船上工作人員的吩咐戴上墨鏡觀看南極,而金醒石想獲得自己對南極的真實印象,摘掉墨鏡,冒著有可能被南極光刺瞎眼睛的危險直接用自己的肉眼觀看南極,這時南極的真相得以現身,金醒石確證自己親眼看到的南極就是一個彩色的南極。

因此,返回到自然人文的本源狀態,徹底表達畫家的內在情緒,這似乎成為金醒石創作《巖彩系列》的第一動力,這種返回不是一般性的寫生旅遊性的獵奇與冒險,而是一種更為深入的視覺哲學審視。就一般性的寫生創作而言,金醒石當然不會充滿熱情,而是儘可能避免。因為當下的繪畫創作,寫生成為畫家躲避創作貧瘠的救命稻草,但是當這種抓取救命稻草成為一種風尚,其實質正好是畫家集體平庸的見證。這不是對寫生創作方式本身的詬病,而是對藝術創造自由精神使命失落的警惕。從創作《巖彩系列》的金醒石來看,他似乎已經敏感到一般性寫生模式隱藏的創作危機,他在這組作品創作過程中,有意識避免一般性寫生的信號十分明顯,畫家在極力擺脫所有題材的意義附加,擺脫對題材單調的抒情色彩,甚至在努力擺脫作為風景繪畫的經典性訴求。在《巖彩系列》裡,作者有意識去展現和表達自然人文的存在狀態和一種不可預測的命運,畫家有意識地讓巖彩和筆觸給通往畫面的自然人文形象施加視覺壓力,同時也給自己和觀眾施加一種超乎尋常的審美觀看壓力。

從一個更為直觀的角度看,金醒石的《巖彩系列》擺脫了一般風景畫的創作窠臼。一觸及風景畫,我們的許多畫家很容易想到巴比松畫派,想到那種極力擺脫現實生活場景的唯美主義畫風。當代風景畫家總是千方百計以一種謳歌的筆觸去美化現實,讓現實顯現出夢幻。巴比松畫派的藝術風格事實上構成了當代風景繪畫的普遍模式,不少畫家樂此不疲,大有不畫出最美的風景決不罷休的志向。金醒石不是這樣,他毫不猶豫地繞過這種模式,從直面現實本身出發,他的筆觸直指處在生態危機中的自然人文,他像一個大夫一樣將自己的畫筆轉化成視覺診斷儀器,不斷地聽取自然人文的真實心跳,然後力圖做出準確的視覺判斷,呈現具有針對性的視覺報告。他的這種藝術態度與英國風景畫家康斯太勃爾有著一種精神意義上的呼應,康斯太勃爾主張畫出客觀中的自然風景,而不是那種一味抒情性的浪漫作風,金醒石同樣恪守這種藝術操守,針對自然人文他更多地表現出一種望聞問切的視覺診斷方式和治療態度。不僅如此,如果說康斯太勃爾僅僅出於展現客觀世界的真實,金醒石則希望通過自己的畫面去披露自然世界遭遇的人類單面現代化進程所引發的人禍,並由此引發出一種尋找人文聖山的視覺指引,就像艾略特在《荒原》中發出尋找聖杯的呼喊一樣。換一種說法,在這組作品裡,金醒石不是像太多畫家所做的那樣,用遠離現實的抒情筆觸缺少疼痛感的唯美畫面去討好市場賄賂觀眾,畫家要做的是迫使人們去思考自然人文的生態命運與人類的生存命運的越來越巨大的視覺衝突,這當然是一種自然與人類的共同命運,但不是一般的自然加上人類或者是人類加上自然的簡單的數學算式,而是一種全新的自然人文彼此滲透的生命存在形態,是一種表達拯救的精神訴求。在《巖彩系列》中,這種表達拯救的精神訴求尤其變得愈加強烈。同一般性的寫生創作方案不同,金醒石的創作首先是躲過了形態主義的描寫方式,繼而也躲過了自命不凡的宣傳標語口號式的生態題材創作樣式。這種躲避的方式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創作策略或者失去痛感式的安全意識所致,正好相反,金醒石的躲避構成一種不同凡俗的精神操守和一種強烈憂患意識的創作使然,是抽象表現主義的精神迴響。

因此,金醒石《巖彩系列》雖然也是基於自然人文的題材因素,但是他的創作指向是一種重返者的立場,一種特立獨行的精神姿態,金醒石有意識地超越一種表面的繪畫樣式,作為一種深刻思考狀態下的精神超越,他的作品瀰漫著一種視覺哲學氛圍,呈現出一種新人本主義的藝術表現觀,一種透過巖彩的雲層之光。

藝術名片:

金醒石 1963年生於北京,滿族,本名愛新覺羅·金建國。少年時,受北京畫家曹環義老師啟蒙,後師從中國著名古典詩詞大家,著名書法家蕭勞,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姚有多等學習。故宮博物院創作室王魯桓學習石雕,篆刻。1987年自費留學日本,畢業於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造型學部日本畫系,並取得在日藝術家活動資格。並受聘於讀賣日本電視臺水墨畫專任講師,成立醒墨會並任會長。上海邁錫尼藝術品有限公司籤約畫家。

主要個展:

東京銀座三越畫廊,橫濱崇光百貨店畫廊;

東京春山莊畫廊,銀座地球堂畫廊;

日本各地三越畫廊等個展50餘回;

北京金醒石常設展畫廊,北京798地區等個展數回。

主要團體展

中央美術協會展 (東京都美術館);

日法現代美術展 (東京都美術館)名譽總裁獎;

日本現代水墨畫家邀請展 (新國立美術館)審查員;

日臺水墨畫家邀請展 (臺灣中正紀念堂)審查員;

日本水墨畫秀作展 (東京都美術館);

全日本水墨畫大賞展 (埼玉現代美術館)大賞;

東京畫派展 (東京品川O美術館);

紀念日中邦交友好35周年紀念展 (日中友好會館);

第五回中國重彩巖彩畫展 (中國美術館)優秀獎;

第一屆全球海外華人華僑書畫展(國家博物館)佳作獎;

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書畫匯報展 (國家大劇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海外華人華僑書畫展 (民族文化宮);

企劃組織「夢回東方」——東京畫派展(中國美術館);

醒墨會主催企劃 醒墨會展及醒墨會選拔展(東京都美術館,銀座地球堂畫廊等地,35餘回)。

相關焦點

  • 古老的巖彩藝術——亞洲文明交流圖譜中的巖彩
    原標題:亞洲文明交流圖譜中的巖彩   隨著科技發展,日本畫在工具材料、表現形式、題材內容及審美觀念上都在不斷變化,新的人工礦物顏料被開發出來,並應用到巖彩畫創作中,被稱為「新巖彩」。新巖彩分級更精細,色系更豐富,彌補了天然色一石一色的缺陷,有利於畫家進行創新,而這一潮流又反過來影響了當今的中國畫壇。可以說,巖彩藝術給了我們一個管窺亞洲文明交流互鑑的視角。
  • 中國巖彩繪畫悄然繁榮的新力量
    大地採集上海美術學院《巖彩繪畫工作室》於2017年9月正式創立。這個巖彩繪畫工作室教師團隊蔚為壯觀:胡明哲、陳文光、朱進、張新武、卓民、苗彤等。他們既是國內頂尖的巖彩藝術家也是中國巖彩繪畫的開荒者。現場摹寫回國後20餘年間,他們懷著重新復興巖彩繪畫的美好願望,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是,巖彩繪畫一直未能納入中國美術高等教育體系。2014年9月,接受中央美術學院國家藝術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的邀請,他們首次聚集一起,以導師組方式舉辦中國巖彩繪畫創作高研班。出版了「巖彩繪畫語言研究」系列教程,舉辦了大型的「中國巖彩繪畫文獻展」。
  • 巖彩繪畫對時代與世界的中國表達
    在上海這個近代誕生了許多偉大與奇蹟的地方,胡明哲巖彩團隊用巖彩繪畫~對時代與世界發出了自信豪邁的的中國表達!上海美術學院院長馮遠先生致辭追根溯源,巖彩在中國三十餘年的不輟之旅。陳文光、胡明哲......談起溯源,20世紀80年代、90年代遠渡重洋留學日本的這些藝術家,從他們把巖彩帶回國內的那一天起,他們便開始了在中國尋找巖彩繪畫源頭的旅程。在他們身後,卓民、朱進、苗彤、張新武等藝術家前僕後繼,緊密相隨。在我的記錄中,曾多次提到這段歷史,因為他們在中國巖彩發展史上始終都是最為輝煌的一頁。
  • 絲路巖彩採風結語~他們,為巖彩而生!
    我想,應該在2019年這四個數字之前加上「公元」二字,因為這次絲路巖彩採風活動開啟了巖彩藝術在中國的新紀元,並將載入史冊。團隊合影在公元2019年,有這樣一批人,他們自稱是一粒微塵,他們大多立志為巖彩藝術而獻身。
  • 巖彩藝術館微信公眾號正式上線!
    為了便於您了解場館、場館活動及相關信息,巖彩藝術館微信公眾平臺於今日正式上線!歡迎關注!巖巖彩藝術館是中國第一家專注於巖彩藝術的主題性私人美術館,2018年由翰高集團北京翰高文創園創建,致力於積極參與並推動中國當代巖彩藝術的前進和發展。使命:推動中國當代巖彩藝術的創作發展、人才培養和社會傳播。
  • 用古老材料巖彩畫畫
    古老巖彩廣州發光「舉目全國,畫巖彩的人都不多,我們做過調查統計,專業巖彩繪畫者不會超過千人」,身為80後的逵園藝術總監黃軼群說。作為這場巖彩畫展的年輕策展人,黃軼群看重巖彩這種創作材料在兩個年輕女畫家的筆下,所展現出的多種可能性。「展覽取名為萬象,即通過這些畫作看到的多樣世界」。
  • 亞洲文明交流圖譜中的巖彩
    隨著科技發展,日本畫在工具材料、表現形式、題材內容及審美觀念上都在不斷變化,新的人工礦物顏料被開發出來,並應用到巖彩畫創作中,被稱為「新巖彩」。新巖彩分級更精細,色系更豐富,彌補了天然色一石一色的缺陷,有利於畫家進行創新,而這一潮流又反過來影響了當今的中國畫壇。可以說,巖彩藝術給了我們一個管窺亞洲文明交流互鑑的視角。
  • 巖彩繪畫研究與創作中心在長沙師範學院成立
    這次展覽系列活動是由上海美術學院巖彩繪畫工作室,中央美術學院巖彩繪畫創作高研班和長沙師範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共同主辦的。胡明哲教授介紹了巖彩繪畫的發展情況,並對長沙師範學院巖彩繪畫研究與創作中心給予厚望。作為中心負責人,吳竑特別激動:「2009年,我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繪畫高研班接觸到巖彩畫,從此就迷上了。近十年來,我跟隨我的老師胡明哲教授帶領巖彩繪畫教學團隊一直堅持、推廣,這次巖彩教學展就是我們在中央美術學院巖彩繪畫高研班和上海美術學院巖彩繪畫工作室的教學成果。十年磨一劍。
  • 走進馮仕恆浪漫的巖彩世界
    馮仕恆《我在吃不完的蛋糕屋裡》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金葉攝影報導)近日起至9月22日,「柔的巖彩 馮仕恆個展」在廣州希茜的後花園畫廊舉行。巖彩繪畫,是以巖石的彩色顆粒作為媒介的繪畫。她熱愛巖彩繪畫,也因此創作出了一系列頗具個人風格的巖彩畫作品。
  • 巖彩,畫起來真爽!
    一次,校長經過「巖彩實踐坊」,還沒進門就聽見「砰砰砰」的敲擊聲,還夾雜著「譁啦啦」的流水聲,間或有學生說話聲,校長走進教室看到一派熱火朝天的「勞作」景象。教室裡的師生分成三組:男生用錘子敲碎石頭,再用缽研磨成細粉後交給另一邊的女生,女生圍在水桶旁邊進行沉澱淘洗、層層過濾。這時,教室角落傳來李亮的聲音:「同學們,從一塊石頭到美麗顏料,再到成為畫作的一部分,需要的是從容淡定、安寧自信的精神力量。
  • 巖彩繪畫:中國本土繪畫當代轉型的生長點
    「巖彩繪畫」這個名稱是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用國際慣例「以材質歸納繪畫種類」的方式對以天然巖石微粒進行繪畫的語言方式的一種稱謂。「巖彩」作為巖彩繪畫的材料,成為了巖彩繪畫豐富的精神內涵和藝術表現的物質載體。
  • 高佔祥巖彩和水墨藝術作品在甬展出
    「夢幻」系列作品之一陳城文9月19日上午,高佔祥巖彩和水墨藝術展在浙江寧波美術館開幕。他曾建議設立巖彩藝術研究中心,最終中華文化促進會巖彩藝術研究中心於2006年4月20日在北京成立,高佔祥擔任名譽主任。隨後,相關方面還組織了「大漠尋源」巖彩畫家採風行,畫家們到敦煌研習壁畫創作,高佔祥也參與其中。如今,我國不僅成立了專門的巖彩畫研究機構,創辦了刊物,而且還在中央美院、中國美院開設了相關專業,培養專業化的從業人員。
  • 武夷山促「武夷巖彩」復興 千年畫藝再亮相
    中新網福州3月5日電 題:武夷山大力發展「武夷巖彩」力促千年巖彩再復興  作者 龍敏 顧文靜 韋興庫  中國曾有運用礦物質顏色作畫的千年歷史,如敦煌壁畫、唐卡等,巖彩成長興盛於魏晉時期。但宋元之後,巖彩日漸式微,以致在中國繪畫史上出現了斷層。  日前,60餘件「武夷巖彩」畫作在福建武夷山展出,這是「武夷巖彩」作品首次集中亮相。展出作品包括在武夷山市星村鎮黎源村附近採集的「武夷紫」和「武夷紅」等原材料創作的《大地之子》、《本土之歌》、《本色之光》等。
  • 前方有一盞燈 如使命在召喚——中國巖彩藝術領軍人胡明哲
    可以說,她是帶著明確的問題點回到了祖國並且開始進行系列考察的。2015年《本土 萌芽》巖彩繪畫實驗課程展在中央美術學院教學展廳舉辦轉折來源於一次畫展。1996年10月,留日友人「熊文韻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胡明哲作為開幕式主持人,並且應邀著文。
  • 巖彩繪畫者:用古老丹青材料畫畫(圖)
    古老巖彩廣州發光  「舉目全國,畫巖彩的人都不多,我們做過調查統計,專業巖彩繪畫者不會超過千人」,身為80後的逵園藝術總監黃軼群說。  作為這場巖彩畫展的年輕策展人,黃軼群看重巖彩這種創作材料在兩個年輕女畫家的筆下,所展現出的多種可能性。「展覽取名為萬象,即通過這些畫作看到的多樣世界」。
  • 日本最優秀的青年女巖彩畫家,太美了!
    巖彩的顏料並非像油畫一般,顏色混合就可得到想要的色彩,而是需要上下疊加,弄不好就像玩沙子一樣。這個是巖彩。說起巖彩,其實是源於中國的文化,後被漸漸遺忘流失,卻被日本發揚流傳,這是很大的不幸;而有幸的是,現在國內也有一些巖彩很厲害的藝術家,為中國的巖彩發展在默默的付諸努力。
  • 第四屆水渡河國際藝術節開幕 看巖彩藝術在當代重生
    本屆藝術節集中展示了國內外知名巖彩藝術家的200餘幅巖彩畫藝術作品。攝影/曾懷萱、劉葉巖彩繪畫是中國繪畫大門類多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集學術精神與工匠精神於一體的中國繪畫發展方向。紅網時刻新聞11月28日訊(記者 夏君香 通訊員 胡佳歡 劉瑩)11月27日,第四屆水渡河國際藝術節暨「溯源·重生」中國當代巖彩繪畫藝術作品展在長沙師範學院開幕。開幕式在長沙師範學院學生演繹的抗疫節目《在一起》中拉開帷幕。
  • 對談 | 蓮羊&毛崧:巖彩畫展即將成為打卡聖地
    作為國內巖彩藝術的推動者和傳播者,他們對於巖彩藝術的理解和熱情鼓舞著年輕藝術家們探索巖彩藝術的魅力。以前的巖彩是壁畫,而日本把它變成了架上藝術。我當時去了日本,在那裡學習巖彩,並且學邊學邊把這些資料翻譯往國內帶。經過微博等自媒體的宣傳,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他們年齡層次從高中到大學以及30左右的人,感受到原來巖彩這麼有魅力,我是中央美院畢業,畢業6年後才知道巖彩。我選年輕人是因為他們對藝術是真正的熱愛,單純的就是一門藝術。他們有些專業是油畫,國畫,還有CG這種電腦藝術。巖彩給他們打開了一個新的大門和賽道。
  • 圓桌|曾經繪過敦煌壁畫的巖彩,對當下繪畫語境的意義何在
    「溯源 重生——當代巖彩繪畫創作展」近日在上海寶龍藝術中心舉辦,展覽通過中國巖彩繪畫的獨特視角,展現了有所傳承的中國文脈以及當代藝術的創新之路。在當天的「當代巖彩繪畫創作展學術研討會」現場,與會專家圍繞著當代藝術創作中中國方式的思考、材質語言作為一種創作方式的思考和巖彩繪畫語言進行當代藝術創作的意義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思與探討。澎湃新聞特選刊部分發言。
  • 二十年蓄力 開一片天空:記「溯源 重生——當代巖彩繪畫創作展」
    同時必須看到,現在的中國巖彩繪畫教程中敦煌壁畫摹寫課程設計及教學,是一門尚在形成、探索中的學科。上海美院的摹寫實踐僅限於「創意摹寫」的方式,目的是對古代壁畫製作過程及巖彩材質在壁畫「呈象」中各種語言形態、語法結構的解讀及製作的體驗。在重複體驗古典巖彩媒介「純材質」表現的過程中,「抽取」或「歸納」出巖彩的語言形態、結構,目的是延續、傳承中國藝術的本土文脈,為重建中國當代巖彩繪畫提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