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彩繪畫:中國本土繪畫當代轉型的生長點

2020-12-19 魯網

「巖彩是我們老祖宗原有的東西。近些年來,我們習慣中國畫、油畫、版畫、工筆、重彩、水墨等老幾樣,沒有很好地在繪畫材料和繪畫技術方面有所拓展,對於材料本體、材料應用、材料探索乃至在繪畫領域由材料帶動的創作理念、創作樣式、創作風格、語言技巧等諸多方面沒有做過深入的梳理,以至於到今天還未能在專業美術院校中給巖彩一個合理的位置和應有的尊重。」

  「巖彩是我們老祖宗原有的東西。近些年來,我們習慣中國畫、油畫、版畫、工筆、重彩、水墨等老幾樣,沒有很好地在繪畫材料和繪畫技術方面有所拓展,對於材料本體、材料應用、材料探索乃至在繪畫領域由材料帶動的創作理念、創作樣式、創作風格、語言技巧等諸多方面沒有做過深入的梳理,以至於到今天還未能在專業美術院校中給巖彩一個合理的位置和應有的尊重。」近日,在上海美術學院南院舉行的上海美術學院巖彩繪畫工作室成立儀式暨開學典禮上,中國文聯副主席、上海美術學院院長馮遠這樣說。

  巖彩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精華之一,其歷史文脈伴隨著古絲綢之路綿延相傳。上世紀90年代,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巖彩畫」這一流傳於古代歐亞大陸經濟文化動脈中的經典繪畫門類獲得新生。上海美術學院巖彩繪畫工作室的成立意味著巖彩繪畫終於結束了20年來徘徊在材料與技法層面的業餘狀態,進入了中國高等美術教育體系,這顆蘊含著傳統文化基因的種子正在茁壯地成長著。

  以材質為媒介的精神創造

  巖彩繪畫是以五彩的巖石研磨成粗細不同的顆粒、用膠為黏合劑調和,繪製在紙、布、板、壁、金屬上的平面繪畫。「巖彩繪畫」這個名稱是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用國際慣例「以材質歸納繪畫種類」的方式對以天然巖石微粒進行繪畫的語言方式的一種稱謂。「巖彩」作為巖彩繪畫的材料,成為了巖彩繪畫豐富的精神內涵和藝術表現的物質載體。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巖彩繪畫工作室主任胡明哲認為,巖彩與其他繪畫材質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巖彩的天然巖石晶體顆粒和色彩呈現具有自然物質和天然本色雙重特性,因此巖彩不只是再現事物形與色的材料工具,而是具有了凸顯自身材質物性和審美特質,並由此喚起審美感受、引申精神語義、表達作品意境的特殊材質。「經由這種獨特的材質,我們可以重新發現腳下的大地,引申出生存危機的覺醒和對文化反思的覺悟。」胡明哲說。

  在某種意義上,巖彩成為了畫家內心精神與自然材質深情對晤的媒介,不斷尋找新媒介與材質的過程,也成為了巖彩畫家們尋求情感表達載體的過程。正如美術史家牛克誠在《晤對材質》中所說的:「晤對材質,是對材料的覺悟、體認、靜思與玩味,是對材質認識與把握的一種東方式的思維與感覺。」巖彩材質的天然美感、色彩表現、語言結構和內蘊意味都是巖彩畫家對巖彩材質的心中「意會」,「這種意會結晶到巖彩作品中,即是在實現著一種以材質為媒介的精神創造」。

  從畫種到學科,回歸原點的開放性思維

  「巖彩繪畫追尋的是中國本土文脈的源頭,回歸的是繪畫語言的原點。」胡明哲說。龜茲石窟壁畫和敦煌石窟壁畫是中國巖彩繪畫語言建構的源頭,當代巖彩畫家與一千年前古代畫師所使用的創作材質、語言要素、語法結構、審美取向一脈相承,油畫的具象寫實模式、中國畫的水墨模式和工筆模式,都不能成為巖彩繪畫的創作基礎,因此巖彩繪畫需要回歸繪畫語言的原點——圖形、色彩、材質、空間,追溯中國巖彩繪畫發生的源頭,自我創建屬於巖彩繪畫完整的語言體系。自巖彩繪畫概念提出至今,經過20多年的實踐,當代巖彩繪畫已經形成了較系統的技法體系和明晰的創作理念,而這也正是巖彩從繪畫門類到學科門類的基礎性條件。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鄭工看來,巖彩畫作為以材料命名的畫種,有其特別的語言系統和表現方式,但繪畫種類與學科門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相對於學科的規範性而言,繪畫門類的概念沒有明確的規定性。而明確的學科規範對胡明哲所提出的採用開放的態度容納原來不同繪畫領域的人參與進來的理念反而形成了一種制約,如何在保持開放姿態的同時又能夠找到一套學科的規範,推出基本的課程體系,是胡明哲一直在思考和推進的。

  巖彩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設邊界,只要是從巖彩出發,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操作方式。「從展示牆上的學生作業中可以看出學生對經典作品的讀解是非常廣泛的,壁畫、重彩、雕塑……古今中外各種繪畫形式都可以作為經典的分析樣本,著眼於內在的形式結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眼光過濾出黑白灰、點線面等基本的形式構成方式,找到骨架,這是一種返回『原點』的思路。」鄭工表示,「教學上返回『原點』的方式和立足形式構成規律的討論,能夠為創作打開廣闊的思維空間,消解唯一性與神聖性,回到人的個體存在中,激發出人的活力和創造性思維。」繪畫是一個人的事情,但作為一個學科推進則需要一個群體。巖彩繪畫工作室始終堅持的開放性的教學理念和創造性的思維,並正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完善和明晰。

  給巖彩一個發展的空間

  巖彩繪畫提出後就受到社會各方及美術界的廣泛關注,但褒貶不一,關於巖彩畫的歸屬、中國畫概念的範圍與邊界等問題引發了一系列爭論。學術、專業上認識的不同,使巖彩繪畫始終處在一種漂浮不定的狀態。「巖彩是絲綢之路上一個久遠的藝術樣式,是東方繪畫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完全有理由將它接續下來,重新發揚光大,在上海美術學院未來的發展與建設中應該給巖彩一個空間。」在馮遠看來,中國畫在未來的發展轉型過程中,從教學基礎上應當呈一個開放性的狀態,兼容不同的風格,學校也可以追求自己的辦學特色和教學內容的創新。

  「中國文人繪畫的藝術樣式並不能代表中國繪畫藝術樣式的全部,筆墨也不能全部概括中國畫,宋代以前的漢唐繪畫中也有很多經典,應當得到重視。」在談及中國畫的未來發展時,馮遠表示,應當以一種寬闊的胸襟和包容的態度拓寬中國畫的未來發展道路,將巖彩兼容進中國畫的發展。

  綜觀中國美術史,中國繪畫的變革都與材料密切相關,材料的變革必將形成一種新的藝術語言和審美價值。中國繪畫從洞窟裡、牆壁上走到絹本中,再到宣紙裡,中國繪畫也隨之發生著重大的變化。「巖彩能不能帶動中國繪畫下一輪的變革和創新呢?我是寄希望於此的。

相關焦點

  • 中國巖彩繪畫悄然繁榮的新力量
    2014年9月,接受中央美術學院國家藝術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的邀請,他們首次聚集一起,以導師組方式舉辦中國巖彩繪畫創作高研班。出版了「巖彩繪畫語言研究」系列教程,舉辦了大型的「中國巖彩繪畫文獻展」。2017年9月,他們接受上海美術學院馮遠院長邀請,在上海美術學院創立《巖彩繪畫工作室》,招收了首屆巖彩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
  • 巖彩繪畫對時代與世界的中國表達
    溯源 重生——當代巖彩繪畫作品展」於10月23日在上海寶龍藝術中心開幕。7天的展期將是短暫的,但恰恰是它的短暫,給展覽以厚積薄發的噴薄之勢。開幕即井噴的是現象是力量,也是巖彩洪亮的呼喊與宣告!在上海這個近代誕生了許多偉大與奇蹟的地方,胡明哲巖彩團隊用巖彩繪畫~對時代與世界發出了自信豪邁的的中國表達!上海美術學院院長馮遠先生致辭追根溯源,巖彩在中國三十餘年的不輟之旅。
  • 二十年蓄力 開一片天空:記「溯源 重生——當代巖彩繪畫創作展」
    因此,在上海美術學院「巖彩畫工作室」暨巖彩繪畫創作研究班開學典禮上,胡明哲特別激動,中國巖彩畫家們歷20餘年探索實踐形成的一套獨特而完整的學術體系,終於進入了中國高等美術教育體制!記得她當時說,巖彩繪畫誕生於古代絲綢之路,是東方繪畫的方言,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巖彩材質是地球的基本物質,引導我們回歸自然,觸及當代生存困惑,也促使藝術觀念和表述方式自然而然轉型。
  • 巖彩繪畫研究與創作中心在長沙師範學院成立
    胡明哲教授介紹了巖彩繪畫的發展情況,並對長沙師範學院巖彩繪畫研究與創作中心給予厚望。作為中心負責人,吳竑特別激動:「2009年,我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繪畫高研班接觸到巖彩畫,從此就迷上了。近十年來,我跟隨我的老師胡明哲教授帶領巖彩繪畫教學團隊一直堅持、推廣,這次巖彩教學展就是我們在中央美術學院巖彩繪畫高研班和上海美術學院巖彩繪畫工作室的教學成果。十年磨一劍。
  • 圓桌|曾經繪過敦煌壁畫的巖彩,對當下繪畫語境的意義何在
    「溯源 重生——當代巖彩繪畫創作展」近日在上海寶龍藝術中心舉辦,展覽通過中國巖彩繪畫的獨特視角,展現了有所傳承的中國文脈以及當代藝術的創新之路。在當天的「當代巖彩繪畫創作展學術研討會」現場,與會專家圍繞著當代藝術創作中中國方式的思考、材質語言作為一種創作方式的思考和巖彩繪畫語言進行當代藝術創作的意義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思與探討。澎湃新聞特選刊部分發言。
  • 武夷山促「武夷巖彩」復興 千年畫藝再亮相
    中新網福州3月5日電 題:武夷山大力發展「武夷巖彩」力促千年巖彩再復興  作者 龍敏 顧文靜 韋興庫  中國曾有運用礦物質顏色作畫的千年歷史,如敦煌壁畫、唐卡等,巖彩成長興盛於魏晉時期。但宋元之後,巖彩日漸式微,以致在中國繪畫史上出現了斷層。  日前,60餘件「武夷巖彩」畫作在福建武夷山展出,這是「武夷巖彩」作品首次集中亮相。展出作品包括在武夷山市星村鎮黎源村附近採集的「武夷紫」和「武夷紅」等原材料創作的《大地之子》、《本土之歌》、《本色之光》等。
  • 巖彩繪畫者:用古老丹青材料畫畫(圖)
    女畫家馮仕恆,專注於巖彩繪畫,順著內心感覺創作,出品了一系列有禪味的和有廣州風味的作品;另一位女畫家洪寶,畫面注重傳統技法,常常以夢幻般的色彩描繪花朵、宮廷美女和鹿等形象,營造一種獨特的浪漫畫境。  她們繪畫所憑藉的特殊材料,距今超過兩千年的歷史。事實上,中國繪畫自元代以後即以水墨為正宗,「墨分五色」、「逸筆草草」,然自古繪畫即有「丹青」之說。而巖彩,即是一種丹青。
  • 第四屆水渡河國際藝術節開幕 看巖彩藝術在當代重生
    本屆藝術節集中展示了國內外知名巖彩藝術家的200餘幅巖彩畫藝術作品。攝影/曾懷萱、劉葉巖彩繪畫是中國繪畫大門類多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集學術精神與工匠精神於一體的中國繪畫發展方向。紅網時刻新聞11月28日訊(記者 夏君香 通訊員 胡佳歡 劉瑩)11月27日,第四屆水渡河國際藝術節暨「溯源·重生」中國當代巖彩繪畫藝術作品展在長沙師範學院開幕。開幕式在長沙師範學院學生演繹的抗疫節目《在一起》中拉開帷幕。
  • 前方有一盞燈 如使命在召喚——中國巖彩藝術領軍人胡明哲
    她,胡明哲,中國藝術家,中國當代巖彩藝術領軍人,巖彩繪畫學科建設帶頭人。她認為自己是一粒微塵。胡明哲每年都要進行本土採集「我想學習真正的日本畫!」胡明哲寫的文章《以巖彩為契機》當時被張貼在中國美術館大廳中, 1997年3月又被美術觀察雜誌發表。從此開始「巖彩」這一概念進入了中國美術界。巖彩繪畫在中國美術史上斷代千年之後,胡明哲為它命了名,並於傳承中對它進行著當代的轉換和拓展。
  • 絲路巖彩採風結語~他們,為巖彩而生!
    我想,應該在2019年這四個數字之前加上「公元」二字,因為這次絲路巖彩採風活動開啟了巖彩藝術在中國的新紀元,並將載入史冊。團隊合影在公元2019年,有這樣一批人,他們自稱是一粒微塵,他們大多立志為巖彩藝術而獻身。
  • 用古老材料巖彩畫畫
    女畫家馮仕恆,專注於巖彩繪畫,順著內心感覺創作,出品了一系列有禪味的和有廣州風味的作品;另一位女畫家洪寶,畫面注重傳統技法,常常以夢幻般的色彩描繪花朵、宮廷美女和鹿等形象,營造一種獨特的浪漫畫境。她們繪畫所憑藉的特殊材料,距今超過兩千年的歷史。事實上,中國繪畫自元代以後即以水墨為正宗,「墨分五色」、「逸筆草草」,然自古繪畫即有「丹青」之說。而巖彩,即是一種丹青。
  • 古老的巖彩藝術——亞洲文明交流圖譜中的巖彩
    中國自古以來稱繪畫為「丹青」,丹指硃砂與紅,「青」指藍銅礦或青金石,丹青指的就是製成顏色的天然礦石,泛指繪畫顏料,也成為中國畫的代各詞。這說明,巖彩是中國最古老、最常用的畫材。實際上,巖彩畫可以追溯到到原始社會,如舊石器時代的法國拉斯科巖洞壁畫,西班牙阿爾塔拉洞窟壁畫,以及新石器的時代中國的摩崖壁畫、仰韶文化中的彩陶,都是採用天然的巖彩繪製而成。
  • 穿越巖彩的雲層 丨評金醒石《巖彩系列》
    文:邱正倫,西南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就中國當代藝術創作而言,對寫生題材的關注越來越廣泛,特別是通過旅遊開發冶煉而形成的題材炙手可熱,致使寫生創作題材盛囂塵上。問題正好出現在這裡,寫生題材誰都可以擁有和挖掘,但不是誰都可以從中探尋到蘊藏其中的藝術精神礦脈。
  • 講座回顧 | 原來巖彩繪畫的前世今生是這樣的
    為迎接「518國際博物館日」同時作為今年「宜美講座季」的第一期講座5月17日下午宜興市美術館特別邀請到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巖彩繪畫工作室副主任苗彤老師進行公益講座講述巖彩繪畫的前世今生 追究起中國巖畫的始祖,會發現巖畫和國畫的淵源頗深,還可以梳理出半部佛教史。公元前三世紀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對中華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佛教美術進一步影響中國繪畫的發展。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總能激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佛教東傳的過程,最先進入新疆地區,現存新疆龜茲石窟壁畫群等,特別是克孜爾千佛洞壁畫更是彌足珍貴。
  • 第四屆水渡河國際藝術節開幕 展出200餘幅巖彩繪畫作品
    11月27日,由長沙師範學院、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主辦,長沙師範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承辦的第四屆水渡河國際藝術節暨「溯源·重生」中國當代巖彩繪畫藝術作品展在長沙師範學院開幕,以巖彩繪畫為主題,集中展示國內外知名巖彩藝術家的200餘幅巖彩畫藝術作品。
  • 今日名家——巖彩大師俞旅葵|中國巖彩畫欣賞
    」(西安大唐西市美術館)「第十二屆中國巖彩畫展」(杭州圖書館)2018年「第十三屆中國巖彩畫展」(杭州巖彩藝術館)2018俞旅葵巖彩畫作品展(杭州巖彩藝術館)2019年「絲綢之路」話絲帛——帛巖彩畫作品展(杭州巖彩藝術館)2019中國巖彩畫春季展(杭州巖彩藝術館)意観——2019俞旅葵巖彩畫作品展(杭州巖彩藝術館)
  • 「絲路巖彩——第十二屆中國巖彩畫展」開幕
    展覽現場由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主辦、中國美術學院巖彩畫研究所承辦的「絲路巖彩——第十二屆中國巖彩畫展」於9月24日上午在杭州圖書館展覽藝術中心開幕。嘉賓合影開幕式現場出席此次開幕式的有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劉佔文主任、中國美術學院王贊副院長、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楊參軍院長、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管懷賓院長、中國美術學院巖彩畫研究所王雄飛所長、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羅小安教授
  • 亞洲文明交流圖譜中的巖彩
    中國自古以來稱繪畫為「丹青」,丹指硃砂與紅,「青」指藍銅礦或青金石,丹青指的就是製成顏色的天然礦石,泛指繪畫顏料,也成為中國畫的代各詞。這說明,巖彩是中國最古老、最常用的畫材。實際上,巖彩畫可以追溯到到原始社會,如舊石器時代的法國拉斯科巖洞壁畫,西班牙阿爾塔拉洞窟壁畫,以及新石器的時代中國的摩崖壁畫、仰韶文化中的彩陶,都是採用天然的巖彩繪製而成。
  • 詩和遠方的光 如北鬥的守望——中國巖彩藝術領軍人陳文光
    他超越其中國文化傳統,致力於日本畫的研究,並創造出自己的獨特風格,因此在中國、日本都已贏得認可。而他的這一國際化精神,是使他來到地球的另一面同樣受到歡迎的原因。」這是美國前副總統蒙代爾先生的夫人瓊蒙代爾,一位陶瓷藝術家對陳文光巖彩作品的評價。
  • 中國當代繪畫學術邀請展在肥開展
    《中國繪畫———中國當代繪畫學術邀請展》19日下午在合肥大地美術館開展。該展由安徽合肥大地美術館主辦,北京現代美術館協辦,知名當代藝術家吳震寰策展,知名詩人祝鳳鳴擔任學術主持。該展展覽總監楊重光、陳宇飛,出品人周菊紅,執行策展人方帆、杜小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