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極高明而道中庸

2020-09-03 大道知行


文丨馮友蘭

一、中 和

&34;的觀念在《中庸》裡充分發展了。&34;很像亞力士多德的&34;的觀念。有人可能把它理解為做事不要徹底,這就完全錯了。&34;的真正涵義是既不太過,又不不及。公元前三世紀宋玉描寫一位美女說:&34;這番描寫是說她的身體、容顏恰到好處。&34;即儒家所謂的&34;。

時間,在&34;的觀念中是個重要因素。冬天穿皮襖是恰好,夏天穿皮襖就不是了。所以儒家常常將&34;字與&34;字連用,如&34;。孟子說孔子&34;,所以&34;。

《中庸》說:&34;情感完全沒有發生的時候,心的活動就無所謂太過、不及,而恰到好處。這是中的一個例子。情感發生了,而無所乖戾,這也是中,因為和是中的結果,中是來調和那些搞不好就會不和的東西的。

以上是就情感說,所說的也適用於欲望。在個人行為和社會關係中,都有些適中之點,作為滿足欲望和表現情感的恰當的限度。一個人,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滿足和表達到恰當的限度,他的內部就達到和諧,在精神上很健康。一個社會也同樣,其中各式各樣的人的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滿足和表現到恰當的限度,這個社會的內部就達到和諧,安定而有秩序。

和是調和不同以達到和諧的統一。《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子一段話,其中區分了&34;與&34;。他說:&34;,由這些作料產生了一種新的滋味,它既不只是醯(醋)的味,也不只是醢(醬)的味。另一方面,同,&34;,&34;,沒有產生任何新的東西。同與異是不相容的,和與異不是不相容的,相反,只有幾種異合在一起形成統一時才有和。但是要達到和,合在一起的各種異都要按適當的比例,這就是中。所以中的作用是達到和。

一個組織得很好的社會,是一個和諧的統一,在其中,各種才能、各種職業的人都有適當的位置,發揮適當的作用,人人都同樣地感到滿意,彼此沒有衝突。《中庸》說:&34;

這種和,若不只是包括人類社會,而且瀰漫全宇宙,就叫做&34;。易乾卦《象辭》說:&34;

二、庸 常

《中庸》說:&34;我們在此接觸到&34;的重要性思想,這是《中庸》的另一個重要概念。這個概念就是《中庸》的&34;字,意思是普通或平常。

每個人都知道天天要吃要喝。所以吃喝是人類普通而平常的活動。它們普通而平常,正由於它們重要,沒有人能夠沒有它。人倫和道德也是如此。它們在有些人看來,簡直普通而平常得沒有價值。可是它們之所以如此,正由於它們重要,沒有人能夠離開它。吃飯,喝水,維護人倫,實行道德,都是&34;,即遵循天性。這不是別的,就是&34;。所謂&34;不過就是&34;。

既然&34;是人不可離的,事實上也沒有離的,為什麼還需要修道。需要教呢?回答是這樣:雖然所有人實際在某種程度上都遵循&34;,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充分覺悟到事實是如此。《中庸》說;&34;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們了解他們都在不同程度地實際遵循&34;,使他們對於自己正在做的覺悟起來。

還有一層,雖然所有人由於實際需要不得不在某種程度上遵循&34;,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地遵循之。所以固然沒有人能夠完全不顧人倫而在社會中生活,可是同時也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完全符合這些人倫提出的條件。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實上已經不同程度地在做的事,做完全。

所以《中庸》說:&34;所有的人,即使有的愚而不肖,都在某種程度上遵循&34;,雖然如此,教仍然需要,才能使人覺悟而完全,也就是明而誠。

三、明 誠

在《中庸》裡,誠和明是聯在一起的。《中庸》說:&34;這就是說,一個人若是明白了日常生活中普通而平常的活動的一切意義,諸如飲食人倫的意義,他就已經是聖人。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也是聖人。如果做不到,也就不可能完全明白其意義。如果不完全明白其意義,也就不可能完全做到。

《中庸》還說:&34;這段話的意義很清楚,我倒是懷疑,&34;字、&34;字是不是該互換一下。

《中庸》又說:&34;

成己的同時,一定要看到還要成人。不管成人,也就不能成己。這是因為,只有通過人倫,即在社會領域內,才能盡其性。這就回到孔子、孟子的傳統了,就是為了成己,必須行忠、恕,即行仁,這就包含著助人。成己,就是盡其性,即盡其受之於天者。助人,就是贊天地之化育。完全明白了這些意義,就可以與天地參。完全明白了意義,就是《中庸》所說的明;如此與天地參,就是它所說的誠。

為了達到與天地參,是不是需要做非常的事呢?不需要,僅只需要做普通而平常的事,做得恰到好處,而且明白其全部意義。這樣做,就可以達到合內外,這不僅是人與天地參,而且是人與天地合一。用這種方法可以達到出世,而同時仍然入世。後來的新儒家發展了這個思想,並且就是用這個思想抨擊佛教的出世哲學。

這就是儒家的方法,這種方法把人的精神提高到同天的境界。它與道家的方法不同,道家的方法是通過否定知識,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脫人世間的&34;此"分別。儒家的方法不是這樣,它是通過推廣仁愛,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脫尋常的人我和物我分別。

◎本文摘自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關於「極高明而道中庸」深意的解讀
    馮友蘭先生是對「極高明而道中庸」非常重視,他雖然有西學背景,曾就讀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過哲學博士學位,並師從於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大師約翰·杜威,但是,他的基本立場仍是與儒學有密切關係的。馮先生在八十歲高齡時,寫過一副對聯,用以表達他的學術貢獻和學術追求,上聯是:「闡舊邦以輔新命」,下聯是「極高明而道中庸」。
  • 馮友蘭:極高明而道中庸
    文丨馮友蘭一、中 和"中"的觀念在《中庸》裡充分發展了。"中"很像亞力士多德的"黃金中道"的觀念。有人可能把它理解為做事不要徹底,這就完全錯了。"中"的真正涵義是既不太過,又不不及。公元前三世紀宋玉描寫一位美女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這番描寫是說她的身體、容顏恰到好處。"恰到好處"即儒家所謂的"中"。
  • 極高明而道中庸:哲學系教授胡軍、王中江解讀「人生四境界」
    2011年4月1日晚,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胡軍、王中江就馮友蘭先生求學之經歷、人生之態度,藉以馮友蘭之哲思,展開了一場關於「人生四境界」及儒學中高明與中庸之關係的討論。本場講座為北大哲學系「社會•文化•心靈」系列本學期首場講座暨「愛智杯」頒獎儀式。
  • 我張國堂立志極高明而道中庸
    我張國堂立志極高明而道中庸2020年12月31日世上有窮人,有富人;有官長,有庶民;有豪強、有孤兒寡婦等弱者。不欺壓、蔑視窮人、庶民、孤兒寡婦等弱者;也不巴結、諂媚富人、官長、豪強。一心只讀《聖經》和《四書》等聖賢書,且「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中國的哲學:極高明而道中庸
    因此,馮友蘭先生在對美國人講中國哲學時說,對於中國哲學而言,每個人都是上帝,因為每人身上都有宇宙進化的因子。所以中國哲學要說「人是一個小宇宙」,練氣功也要像宇宙運行一樣「轉小周天、大周天」。聯繫到人生論上講,就是孟子說的「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說的「塗之人可以為禹」,王陽明說的「滿街都是聖人」。
  • 極高明而論道中庸
    除了「難得糊塗」的是非不明,能夠反映中國人處世之道的就是「中庸」了。 「中庸」是儒家所推崇的一種境界,是一種「道」,而非「術」。在儒家看來,「中庸」是個人的一種修養,是社會的一種和諧,而非一種達到某種目的的「(權)術」。可是,受「陰陽」思維的影響,中國人總是將「道」和「術」分開。
  • 中英對照丨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今日選句 《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原文釋義 君子既尊崇先天的德行本性,又履行後天的求教學養;既達到廣博的境界,又窮盡精妙細微之處;既達到高明的佳境,又奉行中庸之道;既溫習已有的知識,又推知獲取新的見解;既敦厚篤行,又崇尚禮儀。
  • 中國哲學有一個基本問題,那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用禪宗可以解決
    新理學指出,中國哲學有一個基本問題,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所謂極高明,是指最高的精神境界,道中庸,是指人倫日用,「而」則表示中庸與高明的統一。新理學認為如何將二者統一起來,這是中國哲學所求解決的一個問題。「求解決這個問題是中國哲學的精神,這個問題的解決,是中國哲學的貢獻」。因此,「極高明而道中庸」也是衡定中國以往哲學價值的標準。
  • 上海2010高考作文題點評:極高明而道中庸
    最新:2010全國各省市高考分數線一覽   「中庸」,是儒家學說堅持的最高道德標準,所謂「中不偏,庸不易」,表達了一種對中正的追求,不偏不倚,無過亦無不及。通過對所給材料的分析,無論是丹麥人釣魚時放生小魚,還是孟子勸說梁惠王的不要涸澤而漁,都體現了「度」的原則,從表層看就是材料中的「尺子」和「數罟」,在深層又合乎「中庸」的思想,在這一點上,古今中外的思想是相通的。具體而言,它體現為對欲望滿足和節制的相互平衡,對外物索取和捨棄的不同選擇,對問題情感和理性的辯證思考。其最終目的既是趨向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狀態,也是為了達到中庸所追求的和諧境界。
  • 聶振弢教授當選馮友蘭研究會會長
    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胡適曾評價馮友蘭先生:「天下蠢人恐無出芝生右者」。南陽馮友蘭研究會與全國馮友蘭研究會匯集國內馮學研究資料和動態,共同編輯出版《馮學研究通訊》;編輯出版《第五屆馮友蘭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建立研究所資料庫和科研信
  • 神學家尼布爾: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思想家
    縱觀二十世紀歷史,尼布爾可謂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思想家。充滿批判力,但又不憤世嫉俗,看到人性的理想,但又堅決肯定現實。不過當讀者仔細閱讀尼布爾時會發現,若從基督教思想史的視角看,尼布爾的思想並無太多的新意,所講的不過是ABC之類的常識。其實這並非尼布爾的膚淺,恰是其高明之處,在尼布爾看來,這些常識般的道理,總是被人們忘記。
  • 最高明的中庸之道
    儒家的中庸思想,在這句話中可見一斑。「中」指的是不走極端,「庸」指的是不唱高調。既不走極端,又不唱高調,就是中庸之道。   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  孔子回答說:「子張過份,子夏不足。」  子貢:「那麼是子張好一些嗎?」  孔子:「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
  • 當古今哲人都被畫進一本書裡 馮友蘭的「哲學三史」離你更近了
    馮友蘭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闡舊邦以輔新命; 極高明而道中庸。 」1987年,哲學家馮友蘭已經92歲。但他親筆書寫這副對聯,用以自勉。「闡舊邦以輔新命」就是要「把中國古典哲學中的有永久價值的東西,闡發出來,以作為中國哲學發展的養料;「極高明而道中庸」句,主要是指自己希望達到的精神境界。語出《中庸》第27章:「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學問,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高明」,謂性格高亢明爽。「中庸」,謂不偏叫中,不變叫庸。儒家以中庸為最高的道德標準。此句為作者平生追求之境界。
  • 大儒非儒 --馮友蘭 周作人眼中的蔡元培先生
    作家周作人不同於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但關於回憶蔡孑民校長元培先生的文字來看,馮友蘭卻更像一個作家,而周作人卻更像一個哲學家。同在浙江紹興的周氏家族與蔡家是為世交。蔡元培在老家嘗試鄉村教育時,就曾約周作人回鄉執教,後因蔡先生去職而流產。魯迅和周作人兄弟二人,均由蔡元培邀請而執教於北大,魯迅先生還為北大設計了校徽。
  • 觀點丨許家星:現代哲學視域下的經學——以馮友蘭為中心
    「可知《中庸》大部分為孟學,而《大學》則大部分為荀學……分別代表戰國儒家之孟荀二大學派,蓋亦非偶然也。」3凡此,皆體現了馮先生擺脫傳注、直抒所見的六經注我工夫。馮友蘭通過對儒家經典的新解,挖掘出中國文化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論,揭示了儒家思想中的神秘主義一面,二者構成馮友蘭境界哲學的主要內容。相應地,在哲學方法上,他也由早年的僅看重正的方法而轉向中晚年的正負方法並用。
  • 極高明而道中庸——悼念羅豪才老師
    所以,我以為,羅老師講權力與權利的平衡也好,講軟法也好,都體現了「極高明而道中庸」。羅老師走了,但他的人格、他的思想將永遠照亮後來人的前路!(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 最高明的中庸之道:高端做事,低調做人!
    中庸:最高明的做人之道 《論語·雍也》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從孔融和曾國藩的人生經歷來看,我們或許能更深刻地理解孔子所謂的「過猶不及」以及儒家的中庸思想。 那麼,最高明的中庸之道是什麼? 「極端」不等於「極致」,「極端」是思想方法的問題。
  • 最高明的中庸之道:高端做事,低調做人!
    :最高明的做人之道《論語·雍也》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從孔融和曾國藩的人生經歷來看,我們或許能更深刻地理解孔子所謂的「過猶不及」以及儒家的中庸思想。那麼,最高明的中庸之道是什麼?「極端」不等於「極致」,「極端」是思想方法的問題。鑽牛角尖,一根筋,不開竅,只看到事情的一面,看不到另一面,這是走極端。而「極致」則是指在可能的條件下和範圍內,把事情做得最到位。
  • 自我的「道德審判」——從馮友蘭想到錢鍾書
    馮友蘭的個人思想的掙扎與人生際遇,被人歸結為「馮友蘭現象」。那或直或曲、或挺或彎形態各異的「庭中三松」,似乎正可作為馮友蘭人生道路中不同時期的象徵。馮友蘭的學問成就沒有人質疑,也質疑不了,馮先生以《中國哲學史》和《中國哲學簡史》以及「貞元六書」而享譽海內外,在哲學史方面時至今日也無人出其右。
  • 馮友蘭,哲學不孤獨
    這是馮友蘭先生87歲時所作的詩。人類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智慧如山如海,像一團真火,而馮友蘭確是用「生命作為燃料以傳這團真火」的人。  韓國新總統樸槿惠當選後說:「最困難的時期,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是我的生命燈塔。」  12月22日,記者就此事電話採訪馮先生的女兒宗璞,她對本報獨家回應:「很高興。」因為馮友蘭著書育人,就是要「對人生有幫助」。